姜建明 (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教育教學研究中心,264400)
拼搏、敢于挑戰的體育精神品質。
通過情境設置,幫助學生掌握本學科知識與技能的同時,拓寬與本學科有關的其他學科知識,提升學生的德育素養。如,在耐久跑教學中,將體育學科的相關知識與技能學習和歷史學科的紅軍長征情境融合。紅軍長征開始,“國防教育檢閱儀式”即為隊列隊形的練習;“巧渡金沙江”則為各種跳躍練習活動熱身;“飛奪瀘定橋”,讓學生體驗正確耐久跑的呼吸方法;“穿越烽火線”進行各種地形的實戰演練練習;“強渡大渡河”則為體能練習;最終“勝利大會師”進行放松活動。在教學中,將體育與健康學科與國防教育和歷史學科相融合,了解紅軍長征過程中的幾個重要歷史事件,讓學生體驗紅軍當年艱苦奮斗的歷程,以激勵學生發揚艱苦奮斗、頑強拼搏、永不言敗的精神品質和頑強斗志,完成耐久跑學習任務,促進鍛煉效果,提升學生體育與德育素養。在學練過程中,適時滲透紅軍在一切困難和敵人面前,不怕苦、不怕艱險、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通過情境教學,引導、激勵、培養學生勇猛頑強、敢于
通過情境教學,不僅可以讓學生體驗到運動的樂趣,幫助學生理解和識記學科知識,還能夠促進學生體育與智育素養的提升。如,二年級《立定跳遠》一課中,教師通過設置情境引導學生進入學練狀態:“看,森林中的池塘里有什么?它們(小蝌蚪)找不到媽媽,讓我們一起幫助它們吧。”在準備活動中,教師向學生講解:“通過小蝌蚪的身體變化,先長出了兩條后腿。”(引導學生雙手背身后,前后左右雙腳跳一跳)“它們問鯉魚阿姨,媽媽在哪?”(引導學生模仿鯉魚游泳);“小蝌蚪長出了前腿”(教師擺臂跳一跳);“小蝌蚪遇到了烏龜”(教師模仿烏龜四肢著地爬行);“小蝌蚪長大了變成了小青蛙,跟媽媽學本領捉害蟲”(引導學生學習立定跳遠動作),在學練過程中,利用跨欄架創新故事情節,挑戰大比拼、跳躍運動會等。“小蝌蚪找媽媽”是語文課本中的故事題材,將該故事情境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利用小蝌蚪身體變化的過程進行立定跳遠動作的學練,不僅增加了學生的學練興趣,還有利于豐富學生的體育及相關學科知識。
再如,教材學練之后的體能練習,可創設勞動情境:“農民”為莊稼除害蟲。4名學生1組合作,依次跳過河面,從第1名學生落地的位置開始,4名學生采用橫叉或豎叉的方式,依次腳對腳連接,跨過幾個標志貼,就將其解下來,代表“除蟲”的數量。經過學生的悉心照顧,“糧食”終于到了豐收的季節。每隊前往豐收的路上有3條“小河”,學生依次跳過,到“田地”中收獲2個“蘿卜”,原地等待不用返回,待全體收完等待下一步任務:“收糧入倉”。學生利用“小推車”,四肢朝上(仰撐),將糧食放在“小推車”(腹部位置)上,運送到小桶中。通過讓學生體驗農民伯伯種糧食的不易,引導學生珍惜糧食和蔬菜,不挑食、不浪費。
體育項目多源自生產勞動,是人類在參與物質生產的實踐活動時掌握的技能。通過體育與健康學科與勞動課程學習,能夠增強學生的基本運動技能,發展學生體能素質,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品質,提升學生的體育和勞動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