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千/文
中國畫是華夏民族五千年歷史澆灌下的一朵絢麗之花,是東方藝術中的重要瑰寶。本文主要通過陳述中國畫的歷史起源和演變發展,沿著時間主線對其創作元素和藝術表現形式進行了論述與說明,從中歸納出中國畫的審美特征和氣韻表達方式。并在此基礎上,將中國畫置于新時代文化語境中進行探討,對其未來發展走向進行了預測和展望,以期對藝術事業產生積極影響。
中國畫是佇立在世界藝術之林的一顆巍峨大樹,無論是題材選擇、表現形式、表現方法還是創作工具上都獨具民族性、藝術性和獨創性。當前中國畫正處于新時代多元發展語境中,當代繪畫藝術家應在東方藝術這一肥沃的土壤上繼續播種,不斷借鑒與吸收外國先進創作理念,創作出弘揚時代旋律,具有東方氣韻的偉大作品,進一步向外展示民族文化氣象。
中國畫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自舊石器時代開始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在石器時代,中國繪畫作品兼具實用性和藝術性兩種雙重屬性,這時的繪畫藝術載體以器皿和陶瓷為主,紋樣圖案具有較強的象生性和表現力。人們在夏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上發現了多種動物主題的紋樣圖案,包括云雷紋、龍紋、龜紋以及饕餮紋等,這些圖案是之后中國繪畫的重要素材來源,進一步推動了當時雕塑與繪畫的演變進程,為中國畫發展創設了有利條件。春秋戰國時期,中國進入封建社會,以帛作畫成為這一時代的主要繪畫形式,傳統藝術家們以不同顏色的線代替畫筆,創作出許多各異的人物形象。經過不斷打磨和完善,創作者在人物面部塑造和五官刻畫上更加惟妙惟肖,繪畫技巧取得了極大的提高。秦漢時期的美術事業朝著更加多元化的態勢發展,繪畫題材更加豐富,且藝術作品成為創作者寄托思緒、抒發情感的重要工具,從藝術作品中能夠了解到不同藝術家的信仰、思想與道德觀念[1]。
魏晉南北朝時期,在漢代繪畫藝術的奠基下,山水畫、人物畫以及花鳥畫等多種類型的中國畫百花齊放、爭奇斗艷,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景象。同時,這一時期出現了專業的藝術創作者,在繪畫理論研究和技巧精細度上皆有較大突破和進步。隋唐時期是中國傳統繪畫發展的巔峰時期。首先,在繪畫題材上,題材選擇受限較小,選擇范圍更為寬廣;第二,在畫面比例設置上,畫面構圖更加符合設計比例,整體視覺效果更佳;第三,人物畫、花鳥畫和山水畫三者之間的區分度更高,形成了單獨派系,具有獨自的創作風格和特點;第四,水墨畫開始出現,且得到了初步發展。
五代兩宋時期,繪畫開始具有專門的組織機構,皇家畫院以及畫學的興起使中國繪畫進入新的發展時期,更具體系化和規整化。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意境”一詞,此詞一經出現,便成為中國美學創作的核心概念,并在之后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主宰著中國藝術界和文化界的發展,廣泛出現在詩詞歌賦、書法繪畫以及音樂等多種藝術門類中。元代時期,繪畫家傾向于選擇梅蘭竹菊和松石等植物典型作為繪畫題材,實現主觀情感和繪畫藝術的有機融合。
明清時期,繪畫派別較多,畫家層出不窮。明代初期主要以“浙派”體繪風格為代表,中期以“吳門畫派”為典型,明代末期,人物畫、山水畫和花鳥畫都取得了較為顯著的發展與進步。清代承接明朝繪畫特征,進行了技術凝練與完善,人物畫在后期引入了西洋畫法,進行了局部改變。
中國畫與西方繪畫在線條表達上具有明顯區別,西方以油畫作品最為出名,西方藝術家傾向于通過不同色彩之間的組合、對比、碰撞和暈染達到表現物體形象的目的,更關注于畫面立體感的呈現。中國繪畫主要通過變換線條形狀、疏密、曲直和彎度來支撐作品。中國畫的線條具有中和之美、力度之美、節奏之美和柔情之美[2]。中和之美是指繪畫線條秉持陰陽相濟的理念,在剛與柔之間達到一種動態平衡狀態。在運筆提按上皆有講究,提中有按,按中有提,提按相融,方能形成剛柔并濟的線條;中國畫極其注重線條的力度體現,雖然不講求透視,但線條必須具有立體感,讓人產生一種“下筆如有神”的感動力量,“骨法用筆”便是中國畫力度之美的顯著體現。潘天壽說:“線以骨氣為質,由一筆而至千萬筆,必須一氣呵成,隔行不斷,密密疏疏,相就相讓,相輔相成,如行云之縹緲于太空,流水之湍行于大地一任自然,即以氣行也。”線條之美在于連續感和接連感,中國繪畫最為講究一氣呵成、行云流水,其中的停筆頓點除非有其特殊用意所在,否則便是繪畫中的一處敗筆。在中國畫的物象布置中,S型律動構圖是畫家最為常用的藝術表現形式。與直線構圖相比,S型構圖的動態性和空間感更強,能夠有力增強畫面的律動感和協調感。S型律動與道家的八卦太極圖也較為契合,中間的S型曲線將其分為黑白兩屆,如同水中游動的魚一般,既緊密纏繞,相互連接,又相互區別,呈現出靜中有動,動中有靜,虛實相生的奇特美感。同時,S型曲線的延展性較強,能夠突破人們的視覺限制,令觀賞者回味無窮,從而為其想象力插上騰飛的翅膀,產生無限意境之美。
虛與實一直以來都是中國藝術的主要追尋方向之一。虛與實之間的辯證與統一,是人們創造和諧美景、營造意境的藝術表征形式,受到歷代畫家和創作者的青睞和喜愛。虛實相生,虛實結合在中國繪畫中具有兩層不同的含義。第一層含義是從實體勾畫和虛景留白層面加以區分。中國畫在創作中主要借助筆墨勾勒、擦點、暈染等技法描繪出實體畫像,表達主體物像,而在這之外的空白畫面則是畫者有意識的留白,以此形成實體與空白之間的對照,達到凸顯實體,襯托主旨的目的。對于空間空白的利用是中國畫構圖的一大特點,畫面中的部分空白正如同鋼琴演奏中的空節拍,不僅能夠起到劃分音樂層次、控制節奏的作用,還能夠帶給人“此處無聲勝有聲”的奇特感覺[3]。筆墨與空白之間正如一體兩面,是一種相互成就、互生互發的關系。第二層含義是從畫面內外進行區分,畫面之內是作品實體所在,畫面之外則是虛化空間。對歷朝歷代的寫意山水畫進行賞析發現,畫面邊框常常對空間造型的塑造進行限制,但是創作者的主觀意識卻往往超出畫面的局限,無邊無際,遼遠空曠。因此,在對中國畫進行鑒賞時,往往不能只看到其實體邊框,而應從實體外形進一步上升到虛化空間,擇清和明晰畫作背后的深層含義。
中國繪畫中對于色彩的調配和運用爐火純青,色彩是中國畫的重要藝術表征方式之一。最初,人們對于色彩的運用以較為濃厚的純色系為主,艷麗的五原色是秦漢之際藝術家的首要選擇。魏晉南北朝時期,清雅淡美和超然絕俗成為藝術家的最高追求。創作者在用色上講求清淡雅致,畫面呈現追求婉約動人。隋唐時期出現了朱砂、石綠、石青、赭紅、鵝黃等多種不同的清淡色系,畫面色彩格調高雅。在古代壁畫色彩、傳統工筆畫色彩和民間色彩藝術的綜合影響下,當代色彩選擇與運用更為夸張大膽,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當前我國中國畫的色彩圖譜更為全面豐富,在已有色彩基調下融合西方色彩觀,利用明暗對比、色彩對比、冷暖互補和補色對比,使畫面呈現出的色彩效果更具有層次感和表現力。尤其以中國彩墨畫為主,當代中國彩墨畫的色彩紛呈,畫面中既有表現性色彩,也有抽象性色彩,濃烈與淡雅之間的激烈碰撞使創作者的思想呈現、感情表達更為濃烈。如在作品《吉祥天女》中,畫家王一帆以女傘兵為創作原型,以線條為畫作主要支撐,通過將礦物質顏料加以堆疊,渲染出濃烈、壯麗的宏觀景象,突破了傳統畫作色彩過于單一的局限性,使人物形象更加飽滿鮮活。同時,色彩對于中華民族來說具有特殊的象征意義,其本身的指代性是藝術家在選用不同色彩時必須加以考量的關鍵因素,傳統五元色和墨白丹青等傳統色彩在當代中國繪畫中仍然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價值。
中國傳統哲學和美學思想是中國繪畫意境呈現的重要理論基礎,中國畫借助線條、色彩以及虛實留白等表現形式達到“情景交融”的高維度意境呈現。近代學者王國維先生說到:“情不能離開景,一切景語皆情語也。”意境是中國畫美學賞析中的重要組成成分,是畫家基于現實感悟凝練出的情與景之間高度融合的顯著體現。中國畫的意境美體現在“似與不似”之間的高度平衡,縱觀中國繪畫,我們發現多數藝術家在創作時并不是直接對創作原型進行模仿和復原,而是在其基礎上進行藝術修飾,采用或夸張或模糊的手法加以改造,緊抓物體原型之魂,即講究最終作品達到“神似”,以使創作原型活靈活現。中國畫的意境之美體現在“境”字上,這也與上文提到的虛實留白相呼應,創作者在物象實體之外營造出的景外之境是繪畫作品的真正內核。中國畫的意境美體現在“書畫同源”。自古以來,詩詞歌賦和音樂、繪畫便具有較深的內在聯系,中國文人及藝術家將書法、詩詞與繪畫結合起來,借書法抒發胸臆,借繪畫呈現畫面,書畫一體,相互滲透,互相交融,進一步加深整幅作品的意境美感。無論是借景抒情還是融情于景,都要在情與景之間找到一種相對平衡的狀態,形成兩者之間更深層次的交相呼應[4]。正如著名畫家徐悲鴻先生的《奔馬圖》,此作品之所以聞名于世不在于其畫面中的馬形似逼真,而在于作者將馬之神韻孕于畫面中,形成了形與神之間的完美融合,且畫作中的馬奔涌向前、目標明確,體現了一種勇往直前、堅強雄勁的民族精神,符合中華民族的精神氣韻和審美習慣,是一部主旨高尚、意境深遠的偉大作品。
中國傳統繪畫具有獨特的創作空間、審美追求和氣韻表達。古代藝術家傾向于從世界萬物中尋求創作靈感和素材,將自然界靈動的事物呈現于紙面上,為觀賞者營造一個意境深遠的空間。中國畫中具有的寫意精神使畫面不僅僅處于簡單滿足視覺享受上的表層形式追求,而具有真正支撐畫面整體的內核思想。當代中國畫在抓握東方藝術根系的基礎上不斷向外延伸,積極吸納西方藝術創作理念,在抽象與具象、立體與平面、濃烈與淡雅之間找到了相對平衡。藝術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是現實生活的凝練和終極映射,未來中國畫將朝向更為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在接續傳統繪畫藝術精神的基礎上,融合時代特征,具有時代屬性,實現歷史性、現實性、思想性和民族性的統一。從事中國畫創作的藝術家應以中華傳統文化為創作核心,以慧眼觀察和體悟新時代生活情景和自然現象,以更為寬廣的胸懷接受和吸納外來藝術理念及繪畫技藝,創作出更多熔鑄時代精神、民眾喜聞樂見的優秀繪畫作品,以自身的力量推動新時代中國文藝事業發展進程,滿足人民的精神需求。■
引用
[1] 潘月蘭.中國畫的審美特征與創作方法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2(14):60-62.
[2] 趙霞.中國畫中藝術表現特性研究[D].煙臺:魯東大學,2014.
[3] 羅華錦.淺談當代中國畫的創作語境及其藝術構成——以新時代主題性創作為例[J].藝術教育,2022(6):153-156.
[4] 楊彥輝,Wei Na.中國畫意境中的和諧審美意識[J].藝術研究,2021(6):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