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 戴宗國/文
興隆山(俗稱東老爺山),位于環縣東北四合塬以東六公里處,海拔1774公里,距縣城75公里。15座元、明、清組成的建筑群是慶陽境內現存規模最大、藝術成就最高、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群落,是頗負盛名的道教名山。
1.1.1 地理位置
環縣隸屬于甘肅省慶陽市,位于甘肅省東部、慶陽市西北部,地處北緯36°1'—37°9',東經106°21'—107°44'之間。東、西寬約124公里,南北長約127公里,總面積9236平方公里。
1.1.2 地形地貌與氣候條件
環縣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全境90%以上面積為黃土覆蓋,土層厚度在60~240m之間。境內地貌可分為山脈嶺梁、丘陵掌區、川道溝臺和零碎殘塬四種類型,有較大山脈106座,山掌400個,大小溝道17364條,大小殘原527塊。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在1136至2089m之間。
根據今人研究,興隆山古建筑群“建成于明代萬歷元年(1573年),現保留有元、明、清三朝古建廟宇樓閣15座”(康秀林主編《環縣史話》甘肅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第29頁)。由此可見,東老爺山就是一座氣勢恢宏,規模宏偉的群體建筑,實為陜甘寧周邊和慶陽市道觀之最。
興隆山古建筑群完整、系統地保留了清代環慶地區磚雕藝術資料,也保留了當時的藝術流派和思潮,為進一步研究清代磚雕藝術、圖案藝術、繪畫藝術提供了珍貴資料和實物依據。
在我國自唐代開始,歷經宋元,儒、釋、道三教各流的歷史進程沿續近千年,其間有曲折變化,但三教合流混同的總的歷史趨勢沒有改變。環縣興隆山以道教無量祖師為第一尊神,因此其壁畫也以描繪道教神話故事為主,儒、釋故事合流混繪。壁畫采用“離宮出行”“遇仙修道”“降魔除害”“三顧茅廬”“十殿閻君”等傳統題材,將古老的鬼神崇拜和民間神鬼故事傳說以及小說演義中的神怪情節包容、納入,加以整理,使其系統化和系列化,以此形成一個天上、人間、陰間的三重世界。反映出道教文化抑惡揚善的思想觀,對人的道德行為自我約束和自我完善具有一定的影響,反映古代廣大受苦民眾期望有一個公正、平等、美好的社會環境和生存空間的一種美好愿望和深切祈求。
經過詳細的調查,興隆山壁畫存在的病害有顏料層起甲、顏料層粉化、脫落、多種污染病害,以及地仗層空鼓、酥堿、裂隙、脫落和歷史干預等。
(1)活動性病害:包括顏料層起甲、粉化、脫落;地仗層空鼓、裂隙、脫落;生物糞便污染、浮塵污染等。這些病害處于不穩定的狀態,是壁畫保存潛在的危害,特別是在受到部分外部因素影響下,對壁畫造成的傷害會更大,因此需要進行修復加固處理。
(2)非活動性病害:包括顏料變色、褪色等,這些病害現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且發展速度較為緩慢,對文物的影響也不明顯。雖然目前暫不做處理,但要對其進行監測和研究,以防發生大的變化從而影響文物的安全。
以往的研究表明,顏料層的各種病害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1)膠結材料老化:在受環境條件(溫濕度)影響下,膠結材料出現老化,造成粘結力下降,致使顏料層不穩定;(2)鹽害:可溶鹽運移至顏料層后,其結晶、溶解的重復活動,致使顏料層結構受到傷害,造成了顏料層的病害產生;(3)水害:如壁畫依附體受損出現漏雨,雨水直接沖刷顏料層,造成的傷害,這是殿堂壁畫保護中常見的病害之一;(4)摩擦刮蹭:在壁畫漫長的保存過程中,不當的除塵處理、人為活動造成的刮蹭等,都是造成病害產生的重要原因。
空鼓、脫落病害產生的原因有多種,就興隆山壁畫空鼓病害的主要成因有以下幾種:(1)震動:如地震、人為引發的微震動等;(2)水:如雨水、建筑體內部存在的虹吸水;(3)壁畫地仗內聚力降低:地仗材料疏松造成地仗層內聚力及附著力降低;(4)纖維老化:地仗層中的纖維材料老化、糟朽也影響了地仗層附著力;(5)環境:受大氣溫度影響,載體與地仗層因材質差異,產生不同的收縮,導致壁畫出現的不穩定因素;(6)沉降:由于地質、建筑結構等原因,建筑體出現不均勻沉降、變形,導致壁畫發生病變;(7)修葺:歷代對建筑或壁畫進行的修繕,也是造成病害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酥堿病害的產生是由于壁畫內部結構中的水分蒸發引起的,隨著水分的蒸發,水中的可溶鹽在壁畫內部結晶,從而導致壁畫酥堿。
污染是壁畫保護中常見的一種病害,是指異物覆蓋造成的畫面損失。主要有浮塵、鳥蟲糞便、泥漬等其它污染,病害產生的原因也各不相同,如浮塵污染是由保存環境中的灰塵等漂浮顆粒物附著在壁畫表面造成的;鳥蟲糞便污染是由長期寄居生活在壁畫保存空間的昆蟲、飛禽等動物排泄物造成的;泥漬污染是由雨水沖刷將上部載體、地仗材料流淌至畫面上形成的;其他污染大多是由人為原因造成的,如修繕使用的建筑材料、臨摹使用的各種顏料、保護過程中的干預材料等。
劃痕是指較堅硬的異物對壁畫顏料、地仗、載體層的傷害現象,主要是由人為原因造成的。如修繕使用的建筑材料、工具無意磕碰,有意的刮劃以及人為刻意打入的釘楔造成的破壞等,當然鳥類的爪痕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題記類病害是由游人訪客保護意識淡薄的胡亂題寫刻畫行為所致。
在保護修復過程中,我們嚴格遵循《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等法律法規,根據興隆山壁畫存在病害的表現特征及程度,按照保護程序分步實施。
(1)除塵:用羊毛刷和吸耳球,清理病害部位的塵土;
(2)注射粘結材料:用這注射器將粘接材料滴滲到病害部位的背面,滲透次數一般2~3次;
(3)回貼顏料層:使用木質修復刀,并襯鏡頭紙,將病害部位緩慢貼回原位;
(4)再用白色紡綢包脫脂棉扎綁的棉球,對起甲顏料層進行滾壓,使顏料層和地仗層充分結合。滾壓的方向是從顏料層未裂口處向裂口處輕輕滾動,這樣既能將起甲內的空氣排出,不會出現氣泡;另一方面,顏料層也不會被壓出皺褶;
(5)顏料層粉化病害加固:所有病害部位修復完成后,在壁畫表面均勻的噴灑一遍低濃度粘接材料。可檢驗出未修復位置,也可確保修復質量。
使用與原地仗材料相同或相近的材料對病害部位進行修復。具體工作流程和方法如下:
(1)除塵:使用軟毛刷等工具,清理表面及內部污染物;
(2)加固:將粘接材料滴滲到病害部位;
(3)填補地仗:每個病害部位分2~3次完成,確保黏結的牢固程度;
(4)表面處理:待表面還沒有完全干燥時,使用工具將表面做成自然脫落裝,使其與原地仗狀態接近。
(1)除塵:使用毛筆等工具,適當清理病害部位污染物;
(2)注射粘結劑:將粘接材料注射到病害部位;
(3)按壓:使用木質修復刀等工具,對病害部位進行適度回帖按壓;
(4)脫鹽處理:將脫鹽紙貼在病害部位,并對其適當施加壓力,讓病害部位的鹽分子吸附到脫鹽之上。
壁畫表面存有污染物,如雨水流淌痕跡、泥漬、建筑材料等。此次清理修復過程中我們使用的是物理法進行修復的。具體流程和方法如下:
(1)除塵:使用軟毛刷、吸耳球等工具,適度清除病害壁畫表面的浮塵和雜質;
(2)二次清理:使用棉簽或修復刀進行二次清理;
(3)深度清理:對于較為頑固的污漬,可采用貼敷吸水紙的方式進行清理。
針對興隆山壁畫顏料層起甲、空鼓、地仗破損、裂隙和重層空鼓并存的特殊狀況,我們首先對壁畫表面顏料層病害進行修復加固,然后對壁畫底部地仗斷層處進行封護,并用壁板做好支頂,確保在后續灌漿過程中漿液不通過底部地仗斷層流溢狀況。具體修復材料工藝如下:
(1)灌漿材料備制:將脫鹽處理的地仗材料與中性水制成灌漿材料,灰水質量比為1∶0.75。使用高速攪拌器攪拌均勻。為了使灌漿材料具有較好的流動性,黏土材料的粒度應控制在75~150μm左右[1]。
(2)空鼓病害修復工藝:具體如下:1)在無顏料層或壁畫次要部位,鉆直徑0.5cm的小孔,把注漿管插入壁畫與崖體的空隙中,注漿管可根據空鼓的部位隨時調整;2)用注射器將已配制好的灌漿材料順注漿管壓入壁畫空鼓部位;3)用帶有保護層的頂板支頂;4)干燥后,取下支頂架,使用與原地仗層材質相同的材料修復注漿口;5)對空鼓范圍較大的壁畫采用灌漿和錨固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加固,視壁畫空鼓的面積和程度不同,每平方米鉆2~3個注漿孔,進行注漿加固,同時用錨桿,對壁畫進行托拉錨固;6)對地仗下沉壁畫錯位,不能注漿和錨固的壁畫采取揭取后對地仗進行加固后再回貼的方法進行加固;7)在對空鼓壁畫進行灌漿加固時,根據壁畫的實際情況如有必要可進行脫鹽處理,方法同酥堿壁畫的脫鹽處理。
使用相同或相近修復材料,分多次對病害部位進行修復。具體工藝流程和方法如下:
(1)除塵:使用工具對裂隙內部及周邊進行污染物清理;
(2)滲透加固:在病害部位滴滲粘接材料,對其進行加固,也使得修舊材料結合更加牢固;
(3)修補裂隙:使用原材料對病害部位進行填充;
(4)做舊:修復完成后,對修復位置進行做舊處理,顯現出自然狀態。
由于興隆山古建筑群建造位置及地質構造原因,部分建筑出現不均勻沉降,建議進行長期監測,禁止各種負重車輛在建筑附近經過或駐留;嚴禁在各殿內進行焚香燃燈行為,嚴格控制特定時段內的殿外焚香燃燈的規格和數量,防止香燭燃燒時產生的大量煙塵對文物造成損傷。■
引用
[1] 王茜.文物保護修復檔案的標準化建設探究[J].大眾標準化,2022(12):2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