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磊 陳沖
(1.上海市黃浦區教育學院,200023;2.上海市七色花小學,200020)
在學生跑動過程中,教師可結合語言引導學生控制跑速、鞏固正確的跑與走姿勢,并強化跑走交替過渡自然的基本要求。教師可在有限的空間內將地面與墻面空間深度融合,為學生創設立體式耐久跑學練場景,不僅提升了課前導入及熱身活動的品質,也為后續各項教學活動持續賦能。如,水平一(二年級)《跑走交替》一課中,在課的導入部分,教師根據“航天總動員”主題式情境,利用墻面空間創設模擬火箭發射倒計時的互動場景,瞬間激起了學生強烈的情感反應,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練狀態,學生跟隨音樂完成“漫游天宮”跑走交替復習與“歡樂太空貓”韻律模仿操。
教師也可充分利用智能人機交互系統,將紅外雷達感應和與之相配套的平臺智能運算系統賦能主教材“跑走交替”的教學。教師先通過八大行星模擬公轉視頻幫助學生理解什么是“勻速”,并組織學生在“魔毯”軌道上進行“銀河列車”分組勻速跑的體驗練習,使學生通過自身感受嘗試把握勻速跑動的要求,教師再安排“人機交互”和“穿越都市”20m往返勻速跑學練。在學練過程中,教師依靠智能人機交互系統,教會學生在跑動中正確完成與墻面的交互計時,隨后引導學生在練習中、練習后觀察數據、讀懂數據,利用學練數據促進勻速跑能力的發展(即當學生每次折返跑至“魔法墻”并用手掌觸碰感應區時,墻面會清晰地顯示本次練習的數據匯總,包括每名學生的單次往返最短用時、單次往返最長用時以及單次往返平均用時)。學生通過觀察跳動的數字就能直觀地感受什么是“勻速”,有沒有做到跑速均勻、節奏平穩。教師則在學生讀懂數據的基礎上開展相應的學習評價活動;最后,創設“歡樂海岸”20m往返勻速跑挑戰賽,鼓勵學生根據先前練習數據,結合自身體能狀況,選擇相應組別(合適的配速),制訂進階的個性化挑戰學習目標。如,學生A在經過先前“人機交互”與“穿越都市”2次往返跑練習后,發現自己單次往返用時基本保持在16~18s之間,在挑戰賽“歡樂海岸”開始前不能確定選擇高速區還是中速區,教師則及時來到學生A身邊幫他分析之前練習數據并結合身體的感受,引導其認識到自己學有余力,可以選擇高速區,最終學生A通過努力順利地完成了目標,實現了自我超越。
主教材“跑走交替”是發展學生耐力素質和提高心肺功能的重要手段。教學中合理安排和控制學生適宜的運動負荷是學練的重點。如,水平一(二年級)《跑走交替》一課中,教師引入運動負荷監測技術,通過數據監測可幫助師生調節運動負荷的大小,也可借助色塊的變化看清自己的運動強度,讓難題迎刃而解。此外,當心率指數持續處于高危狀態,系統還會鳴笛提示。全過程、全覆蓋及時反饋的監測,既保障了學生參與耐久跑學練的安全,還提升了健身的科學性與實效性。
教師可將其他學科的內容與體育(與健康)學科的內容相融合,以拓寬學生的知識與技能。如,水平一(二年級)《跑走交替》一課中,教師將耐久跑學練與天文知識相融合,將跑速均勻、節奏平穩作為教學重點,將合適的跑速作為突破的難點,通過例舉太陽系八大行星的公轉運動,為學生初步建立勻速跑動的概念,進而引導學生在“銀河列車”的分組勻速跑活動中自主體驗,體會“跑速均勻”的學練要求;再如,在20m往返勻速跑中“歡樂海岸”的分層學練環節前,教師再次引入八大行星模擬公轉視頻,帶領學生深度觀察,并啟發學生探究與太陽不同距離的行星其公轉速度的快慢規律,從而延伸至勻速跑學練,要求學生根據自身體能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跑速且完成自定目標的挑戰任務;又如,在“太空小衛士”的游戲設計中,教師則融入“清理太空垃圾”“擊碎飛來的隕石”“星際大戰”等以守護太空安全、保衛祖國空間站為育人手段的跨學科元素,使學生在趣味體能的學練中持續煥發運動活力,體驗技術的同時感受別樣的運動樂趣。
融合教學的課堂構建了一個開放、動態、多變的學習環境,教師不再是知識與經驗的講解者、傳授者的單一角色,更多的要承擔課堂教學的服務角色,根據學習者的學習需求適時提供支架,幫助學生有序推進學習進程,以為學生提供主動、交流、合作、分享、支持、挑戰、包容等的學習要素。同時,教師也在轉變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的基礎上提升教學技能,形成具有個性的教學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