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強 崔倩 (山東省濱州市濱州高新區中學,256623)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落實教會、勤練、常賽……提供更多時間讓學生進行充分練習,鞏固和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參與形式多樣的展示或比賽。”初中生正處在爭強好勝、富有較強競爭意識的青春期,因此充分發揮“常賽”在“跑”教學中的積極作用,有助于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氣氛,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鞏固和運用課堂知識和技能。在“跑”的教學中,“常賽”應根據項目類型的不同、學生個體的差異和教學目標的異同,采取不同形式的比賽形式,以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達成教學目標。
短跑類項目要求人體對信號反應快,跑動絕對速度快。100m跑、200m跑或接力等項目在組織“常賽”類項目時,要符合反應快、速度快等指標。
如,聽信號反應跑比賽,學生做原地高抬腿,聽到教師哨聲后快速起動,跑向目的地。這類比賽著重鍛煉學生的快速反應能力,類似的還有像傳統的“長江、黃河追逐賽”“四肢著地反應跑比賽”等。
耐力類項目一般指中長距離跑項目,要求奔跑距離長,體能消耗大,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速度耐力。1500m跑、3000m跑或越野跑項目在組織“常賽”時,要充分體現速度耐力這一特點。
如,各類形式的校園定向跑、圖形跑比賽。教師充分利用學校場地或是校園周邊良好的環境,確定跑動路線,通過變換不同的練習環境,消除學生因為長時間跑動帶來的乏累和枯燥感,增強學生比賽興趣,增加學生速度耐力。
技術類比賽一般指障礙跑或接力跑等項目。這類項目要求在保證速度的同時,要具備一定的靈活性、穩定性,在組織“常賽”項目時要充分體現技術因素。
如,多人往返接力跑比賽:5名學生1組,1名學生出發后,在途中和第2名學生進行傳統下壓式交接棒,第2名學生跑到一側終點后和第3名學生進行面對面交接棒,第3名學生返回途中與第4名學生進行傳統上挑式交接棒,以此類推,最后以5名學生的完成時間長短排列名次。通過以上比賽,既可以助力學生熟練掌握傳接棒技術,還有利于學生相互觀摩學習,提升技術。
在組織跑的“常賽”項目時,要充分考慮學生在體能、性別等方面的差異,針對學生差異組織不同的“常賽”內容,消除學生因體能、性別等方面的差異導致的畏懼心理和退縮行為,激發學生比賽的積極性,提升“常賽”的比賽效果。
在組織學生比賽時,教師充分考慮學生體能或性別差異,采取讓距賽的形式,讓體能好、速度快的學生跑動的距離適當拉長,體能差、速度慢的學生跑動的距離適當縮短,通過適當地讓距,讓學生站在“統一”的起跑線上,保證了“學困生”與優秀生同臺競爭的條件,學生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并且,隨著技術、體能的提升,“學困生”不斷縮小與優秀生的讓距差距,在對學生進行評價的同時,又增添了增值性評價的指標。
在組織長距離比賽項目時,依據學生體能差異,教師通過合理分組,實現小組間的合理搭配,讓體能好的學生主動帶動體能差的學生,在同伴的鼓勵和支持下,小組內學生共同完成比賽。在障礙類項目中,教師也可以充分考慮學生差異,增設負重跑等環節,以此讓速度素質較差、力量素質較好的學生發揮其特長,從而積極參與到比賽中。
在“跑”類項目的課堂教學中,分新授課、復習課、考核課等,因課型的不同,教學目標亦有不同,在“常賽”項目的安排上充分考慮將比賽與教學目標達成相融合,創設比賽情境,實現“教會、勤練、常賽”的一體化。
短跑類項目教學,教學目標中強調加速跑階段要保持身體的適當前傾,不應過早抬起身體。為達成該目標,教師可以創設“穿越火線”比賽,在起點前方設置3~5條橡皮筋,高度以低于學生身高為宜,要求學生在跑動時不能觸碰頭頂上方的橡皮筋。為了不觸碰橡皮筋,學生在起跑后會有意識地身體前傾,保持腿部蹬地發力加速的狀態,以此實現比賽和教學目標達成的一致。
“跑”是人類的一項基本技能,跑的技術的掌握對于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形成良好健身習慣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教學中,通過設計不同類型、不同形式的教學比賽,不僅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自主性、積極性,促進學生形成豐富的運動體驗,提高學生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能力,更有助于學生綜合素質及體育核心素養的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