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海軍
(甘肅太子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中心 甘肅 康樂 731500)
我國社會經濟處于高速發展階段,有些行業的發展會對工業污染治理、資源科學利用等帶來一定的壓力與挑戰。林業生態建設屬于可持續發展體系一個重要內容,不但能實現生態環境的優化,還能與國家的生態文明建設有機融合,為促進全球生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打牢基礎。
1.1 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在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背景下,人們的生活質量得到提高,且愈發關注與自身密切相關的生態建設。然而由于工業化社會的飛躍式發展,我國工業資源已無法滿足傳統工業文明發展的需求。此外,高污染、高損耗、低效益的發展模式與建設節約型社會發展戰略出現矛盾,必然會引起環境危機的出現。因此,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可持續發展是解決目前環境管理問題的一個必要策略與手段。
1.2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環境是人們賴以生存的一個基本要素,假若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等同于人們賴以生存的條件遭到破壞。現今,生態環境不斷遭受破壞,諸如人們的濫砍亂伐或不合理噴灑殺蟲藥等行為,必然會對林業資源帶來一定的破壞。因此,維持生態平衡,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個必要路徑[1]。
1.3 實現人與社會和諧相處。人類在發展的過程中,往往習慣于不斷地改變大自然的固有狀態,并想盡一切辦法去征服它,但是自然界也在竭盡所能地抵制人類的行為,希望能夠恢復原貌。因此,人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過程,其實是人與大自然改變與被改變、否定與被否定的過程。
1.4 促進生態經濟發展。在促進生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不僅能夠避免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對遏制環境污染、促進人與大自然的和諧相處、改善人類生活質量等發揮積極作用,而且也能夠實現我國經濟結構的優化與升級,在全面創建現代化綠色經濟發展機制的過程中,能夠最大化地彰顯出生態經濟的長效價值,為造福全人類做鋪墊。
2.1 內涵。在現代社會發展背景下,林業生態建設屬于現代化林業資源管理的一個重要理論,它遵循的是可持續發展原則,力爭促進林業經濟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等的全面提升,這也是林業生態資源管理的一個根本目標,也是其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發展規劃。值得注意的是,在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的滲透下,林業生態建設必須要明確具體的目標,確保其發展戰略更加科學、合理。生態文明理念注重的是自然生態保護,要求人與社會能夠和諧共處,由此能夠激活生態經濟,并朝著可持續發展的方向轉變。
2.2 存在問題。在生態文明理念的滲透下,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愈發強調生態資源保護。國家及地方政府相繼制定一系列生態環境保護政策等大大增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效果,確保林業生態建設朝著規范化、合理化等方向轉變,并逐漸創建一個更加系統、完善、成熟的發展機制。雖然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林業生態建設已經取得了較好的發展,同時也達到了一定的目標,但是從整體來看,現階段我國面臨的生態環境依然相對較差,尤其是在環境污染治理方面依然存在很多問題。同時在進行調查過程中發現我國生態依然在持續惡化,各種造成生態惡化的因素并沒有得到有效控制,我國林業生態建設依然存在較多挑戰,如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相關問題不斷涌現,國家林業資源的規模擴大受到限制。再加上近年來工業化水平的持續提升,一些企業、礦區等建設規模不斷擴大。在刺激經濟發展過程中,很容易忽視生態環境的保護,從而不可避免地引起生態環境遭遇到嚴重破壞。由此來看以上問題必然會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及工作帶來不利影響,而且還會制約林業生態建設工作的可持續發展,讓生態文明理念無法得到廣泛滲透與應用。
3.1 全面促進綠色無公害林業產業發展。在森林資源的挖掘與利用過程中,過于強調經濟效益,必然會對生態系統造成一些無法扭轉的損害。所以,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必須要全面促進綠色無公害森林經濟的發展。在逐步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的前提下,積極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在此期間,必須要對目前我國森林資源進行統籌規劃,并制定一套完善的保障機制。當生態系統遭到破壞之后,區域相關責任主體應承擔相應責任,由此逐步增強責任意識,保障生態系統能夠實現恢復,把不同的森林資源進行量化統計,使其能夠最大化地為促進林業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3.2 挖掘及利用森林的生態功能。目前,人們在挖掘與利用森林資源過程中,通常會出現認知方面的偏差,導致一些經驗模式與“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是相違背的。所以實施森林資源開發過程中,必須要兼顧對生態資源的保護和維護生態系統的平衡。特別是對于一些生物類型豐富、生物結構多樣的森林資源來說,因為不同生物之間具有密切的相關性,甚至還會出現共生關系,因此,要注重維護森林物種的多樣性,注重最大化地促進生態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基于生態文明理念發展森林資源,才能為促進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3.3 加大對非公有制林業資源的關注度。目前,我國各個地區都在全面實施“退耕還林”政策,這必然能夠促使非公有制林業在整個林業經濟體系中的地位不斷提升。從實際發展層面來看,非公有制林業經濟所具備的各項功能也是備受大眾認可的。所以,必須要對其實施規范化管理,逐步提高關注度。具體來說,首先需要改變傳統的思維觀念,創建一個相對公平、公正、公開的市場競爭環境,對公有制林業與非公有制林業一視同仁,進一步推動我國林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其次,我國地方政府及相關職能單位必須要積極地制定相關政策,對相關收費標準進行統一,減輕稅費負擔,促進林業健康發展。最后,提升對林業生態建設工作的支持力度,不斷汲取國外發達地區或國內先進地區的優秀經驗,做好推廣工作,為我國非公有制林業資源的最大化挖掘等帶來啟發與支持。
3.4 創建成熟的林業生態建設法律制度。基于生態文明理念,林業生態建設需要配置一套完善、成熟的林業生態建設法律法規。唯有借助于法律手段,方可逐步增強林業資源的規范化管理。首先,要整合及分析現有的一些林業管理法律機制,盡快彌補其中存在的一些缺陷與不足,創建獨具特色的林業經濟管理法律制度。其次,地方政府及相關單位一定要密切追蹤現實情況,結合現實不斷完善相關法律內容,積極創建與林業生態建設密切相關的發展方案,確保林業生態建設能夠朝著規范化、科學化、有效化的方向轉變,為實現現代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做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