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魁巖
(凌海市大業鎮機關保障服務中心 遼寧 凌海 121200)
1.1 病原菌。黃瓜霜霉病是真菌病害,病原菌屬鞭毛菌亞門、假霜霉屬,稱為古巴假霜霉菌。寄生在黃瓜等多種葫蘆科作物上。
1.2 侵染循環過程。黃瓜霜霉病病菌一般通過土壤中或植株病殘體內的孢子囊,或種子攜帶的菌絲體傳播。病原菌周年在保護地中的各種葫蘆科寄主間傳播,秋季露地發病植株的病原菌會侵染秋冬茬保護地瓜類作物,孢子囊通過流動的空氣傳播到瓜類作物上,從葉片的表皮部位初次侵染發病。在春季保護地內菌源會侵染露地瓜類作物。
1.3 危害癥狀。黃瓜霜霉病主要侵染葉片,嚴重時莖部和花序也會感染。從發病時期看,育苗期到成株收獲期均可染病。苗期子葉首先染病,葉背面出現不規則形褪綠狀枯黃色斑點,空氣潮濕時出現灰色或黑色霉層,嚴重時子葉枯黃。定植后黃瓜霜霉病主要危害葉片,初發病時葉片出現淺綠色的水浸狀病斑,病斑擴大后由于葉脈限制而發展成多角形狀,顏色變為淡褐色,嚴重時多個病斑融合,整片葉干枯上卷,潮濕時葉背面出現灰黑色的霉層。莖部和花序染病會產生形狀各異的褐色病斑,整個花序腫大變形呈彎曲狀,濕度大時病部出現黑色霜霉層。
2.1 水肥管理存在問題。霜霉病的發生和黃瓜栽培時的水分供應、肥料施用有密切關聯。地下水位較高、地勢較低、排水不暢,容易造成耕層土壤含水量過高、土壤粘重、有機質含量低、土壤孔隙度較小、土壤容重較大、土壤質地差、通透性不好等;肥料施用不足或過量容易造成植株生長不良或徒長;在栽植前期的營養生長階段澆水次數過多、水量供應過大,都會引發黃瓜霜霉病。
2.2 溫濕度調控存在問題。當保護地內溫度在16℃~24℃,空氣相對濕度在85%以上,特別是黃瓜的葉片上形成水膜后,最易受到霜霉病病菌侵染,形成發病的中心病株。如果保護地內的溫度和濕度管控不合理,通風時間和放風口大小處理不當,會導致保護地內的空氣濕度過大,溫度不適,特別是夜溫過低,葉面容易產生露水形成水膜,造成霜霉病的發生加重。
2.3 不同葉齡葉片的抗病性有較大的差異。成株黃瓜的植株表現為生長在不同部位的葉片抗病性有明顯差異,一般植株頂部葉齡較短的嫩葉抗病能力較強不易感病,而中部葉齡稍長的葉片易感染發病且發病較重,下部葉齡長的老熟葉片即使發病也會很輕。嫩葉抗病能力強的根本原因是氣孔沒有形成或形成氣孔數量較少,老葉片抗病的原因主要是鈣素積累較多。
2.4 品種因素。不同黃瓜品種對霜霉病的抗性表現不同,在同等栽培條件下,抗病品種與感病品種相比發病較輕,病情擴散較慢。
3.1 農業防治
3.1.1 棚室清潔、消毒。保護地黃瓜收獲后,及時清除植株進行漚肥發酵處理或集中銷毀,以消滅植株病殘體上攜帶的病原菌。清潔后采取高溫悶棚或藥劑消殺處理棚室。
3.1.2 選用抗病品種,播前進行種子處理。中農系列、津春系列、吉雜系列品種抗性較好。保護地栽培用50℃~60℃的水浸泡種子20 min,撈出后用清水浸泡3~4 h,再使用殺菌藥劑拌種。藥劑可選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與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等量混合,藥量為種子量的0.3%左右。
3.1.3 科學育苗。生茬土育苗可使用床土調節劑調理床土,做好苗床消毒,苗床底部撒施少量高磷復合肥后覆床土2~3 cm。苗期做好水肥供給的同時注意控旺,定期噴施殺菌劑防止病原侵染。培育壯苗,適時移栽,也可使用黑籽南瓜、白籽南瓜作砧木嫁接育苗,防病效果好。
3.1.4 優化施肥灌水。增施腐熟的有機肥,施足底肥,生長期控制施用氮肥。通過噴施葉面肥來提高碳氮比例,定植后,按照尿素∶白糖∶水為1∶1∶100的比例混合進行葉面噴施,5~7 d噴1次,連噴4次,可有明顯效果。采用滴灌、膜下滴灌、膜下溝灌等措施合理澆水,灌溉時間選擇晴天上午。
3.1.5 做好溫度控制,保證通風效果。棚室最佳溫度為28℃~32℃,濕度60%~70%,注意及時通風。
3.2 藥劑防治
3.2.1 全株藥劑噴霧。在黃瓜霜霉病初發期可使用70%乙磷·錳鋅400~500倍液、72.2%普力克水劑600~8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600~700倍液等多種藥劑交替噴霧,5~7 d施藥1次。
3.2.2 煙霧劑熏棚。黃瓜霜霉病發病期用45%百菌清煙劑2 000~2 500 g/畝熏棚,5~7 d熏棚1次效果較好。熏棚也可同全株藥劑噴霧交替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