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聽
(深州市農業農村局 河北 深州 053800)
養豬業是我國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豬肉對于糧食安全也有重要的作用。根據有關部門的統計我國的肉類消費比重分別是豬肉占比60%、禽肉占比20%、牛羊肉占比20%,同時我國也是全世界生豬生產第一大國。只有應用現代化科學養殖技術并進行合理的防疫才能減少豬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豬場盡量選擇在交通便利的地方,距離國道、省道、居民區、河流500 m以上,不得在旅游景區和工業污染嚴重的地方建場。豬場所在地地勢要開闊、高、平坦,另外基本農田不能用于建設豬場,豬場附近要水源足,水質良好。
豬場場址選好后,一般情況豬場場地應規劃分為生活區、生產區、隔離區、糞污治理區。
2.1 日常生活區。生活區應該干凈整潔,勤消毒,要與生產區分開。豬場周圍應該建有水泥圍墻或者防疫溝,避免其他人員及車輛進入場區。
2.2 生產區。在生產區的入口處應設有消毒室、消毒池,對來往生產區的車輛、物料、藥品等進行嚴格認真消殺。生產區豬舍依次分為種豬舍、母豬舍、保育舍、育肥舍。
2.3 隔離區。隔離區應該選擇在豬場的下風口。另外場內道路凈道污道分開,在豬場四周設置隔離林,豬舍之間道路兩側種植樹木,夏季也能起到遮陰的作用。
2.4 糞污處理區。現代養豬業的規模越大,對糞污治理的標準也越高。為避免污染環境,場區應該有單獨的糞污治理區域,且處在場區的下風口,豬場一般采用二級沉淀池和三級沉淀池對場區糞污進行治理。
3.1 公豬的飼養管理
3.1.1 好的公豬對整個場區生產效率有很大影響。養好、用好公豬在現代規模養豬場生產中尤為重要,所以要采取強有力技術措施,來提升種公豬的繁殖率。現代化養殖場采用人工授精技術,瘦肉型公豬一般可承擔100頭以上母豬的配種任務。
3.1.2 種公豬在配種前應加強營養,配種繁忙季節過了,再慢慢把營養降下來,保持一般飼喂水平即可。
3.1.3 成年公豬建立良好的生活制度,單體欄位飼養避免公豬之間相互爬跨干擾,保持生活環境安靜。種公豬要一天運動2次,每次大概1 h。平時要給種公豬舍加強消毒,防治傳染病發生,定期給豬打疫苗和喂驅蟲藥。
3.2 母豬的飼養管理。飼養母豬在于繁殖更多的優質小豬崽,在規模豬場里生產水平的高低取決于斷奶的仔豬數量,在生產中做好母豬的飼養管理可提高整個豬場的生產力,可取得良好的效益。
3.2.1 后備母豬飼養管理。后備母豬需要優良的繁殖性能,既要滿足自身發育,又要滿足配種后胎兒的生長。充足的礦物質和維生素可以保證后備母豬骨骼得到鈣化,利于生殖系統發育。后備豬一般采用前期自由采食,后期限制采食,適量控制后備豬增長速度,防止過度限飼和營養不足。后備豬豬舍溫度控制在16℃~18℃,保持空氣新鮮,盡量讓豬自由活動。做好后備豬各階段疫苗如豬瘟、口蹄疫、細小病毒、乙腦等的接種工作非常關鍵。越早進入初情期的小母豬在種群中使用的壽命越長,因此要促進后備母豬早發情、多排卵、多產仔。
3.2.2 妊娠母豬飼養管理。妊娠期母豬后期胎兒發育很快,應加大日糧中的精料,保證胎兒營養需要。母豬妊娠期一般為112~116 d,平均114 d。在這期間的管理任務是保胎預防流產。相應的措施:單圈飼養、防止母豬驚嚇,防疫注射避開妊娠中后期,按時驅蟲,注意防寒保暖,以自由運動為主。
3.2.3 哺乳母豬飼養管理。母豬產后3周為泌乳高峰,以后開始下降,母豬的營養物質要從飼料中獲得,因此飼料中的粗蛋白要達到15%,并且要保證維生素和礦物質的含量。母豬產后1~2 d給稀料,3~4 d逐漸增多,5~7 d改喂濕拌料,按照正常量喂養。豬舍要做到防寒保暖,還有訓練仔豬先吃母豬后面的乳頭,避免后面乳頭萎縮,失去哺乳作用。
3.3 仔豬及育肥豬的飼養管理。仔豬是豬場的關鍵,剛出生仔豬幾乎沒有免疫力和抵抗力,要用無毒、無刺激性消毒劑消毒。仔豬剛出生要控制好溫度,讓仔豬及時吃到初乳,連續人工輔助2~3 d就可以固定下來,保證每一頭仔豬都能吃到初乳。仔豬轉保育豬3~5 d不換料,采食恢復正常后再換料,每天替換20%,5 d完成過渡料。育肥豬是豬生長速度最快階段,飼養方式一般采用自由采食、限制飼喂2種,同時要保證飼料營養全面。育肥豬圈舍保持衛生可減少疾病發生,舍內光照不要太亮,便于豬采食即可,還要注意豬舍防寒與防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