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宋代眾證定罪規則的歷史考察與現代啟示

2022-03-23 12:18:17陳璽
現代法學 2022年2期

陳璽

摘 要:? 宋代司法重視程序正義,在眾證定罪之前,三次訊問之際,法司應向嫌犯出示書證、物證等證人證言以外的其他證據,傳統眾證定罪原則所強調的言詞證據之間互相印證的既有模式因此發生變化。三問程序的創制,是古代言詞證據規則的重要創新,實質上是對特殊人群免于刑訊特權的間接否定,即實施三問以后,嫌犯不再享有豁免掠治之特別關照。在三問前置、刑訊為輔的規則之下,宋代眾證定罪證據規則經體系重構而實現自洽,對于改變以口供為中心的司法傳統,構建各種證據相互印證的機制發揮了重要作用。

關鍵詞: 眾證定罪;三問;追攝;拷掠;程序法定

中圖分類號:DF73? 文獻標志碼:A

DOI:10-3969/j.issn-1008-4355-2022-01-06?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眾證定罪是唐代正式確立的證據規則。《唐律疏議·斷獄》規定:“諸應議、請、減,若年七十以上、十五以下及廢疾者,并不合考訊,皆據眾證定罪,違者以故失論。”? ① 宋代雖直接承用《唐律疏議》眾證定罪的規定,卻在司法實踐中創制了作為眾證定罪前置程序的三問規則。律典關于官員、貴族、老幼、廢疾等依法不應刑訊的舊制,也在宋代發生重大變化。與此同時,宋代眾證定罪的具體情形,也因案情差異呈現多種類型。目前,學界雖有關于眾證定罪的相關研究,? ② 但針對宋代言詞證據規則,特別是眾證定罪原則的專文研究,迄今尚未見及。那么,意在獲得嫌犯供詞的三問程序從何而來?命官、宗室如經三問仍不招供,可否施加刑訊?眾證定罪是否完全依賴言詞證據間之互相印證?法司省略三問是否構成程序瑕疵?為破解以上疑問,本文擬通過系統考察三問不承、追攝刑訊和眾證定罪三個前后相繼的司法環節,圍繞宋代眾證定罪規則這一核心命題,查明唐宋之際證據規則體系之內涵變化和運行狀態。與此同時,傳承中華法律文化精華,努力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法律史學研究的時代使命。2022年1月20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公報》指出,“促進紀檢監察體制改革系統集成、協同高效,推動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特別強調不斷完善監督檢查、審查、調查等關鍵環節。宋代適用于命官、宗室等特定身份群體的眾證定罪規則,對于完善我國當代監察法治體系,促進刑事訴訟法治改革,尤其是對公職人員違紀違法行為認定的證據規則適用與證明責任范疇等,均具有重要借鑒意義和啟示價值。

一、三問不承與追攝刑訊

作為命官、宗室等眾證定罪之前置程序,宋代三問程序是獲得嫌犯供詞的補強措施。三問程序之原型,可溯至唐代“三推結斷”舊例。穆宗長慶元年(公元821年)十一月,據御史臺奏:“應十惡及殺人斗毆、官典犯贓,并偽造計銀、劫盜竊盜,及府縣推斷訖重論訴人等,皆是奸惡之徒……伏請今后有此色賊,臺及府縣并外州,但計三度推問,不同人皆有伏款。及三度斷結訖,更有論訴,一切不重推問。” (宋)王溥:《唐會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228頁。按:徐道鄰對長慶元年十一月敕的意義有如下論斷:“這里說明了重推制度里幾項要點:(1)每次重推必須換另一位推官;(2)重推只限三次;(3)無理冤的犯人,加一級治罪;(4)稱冤有理的,前后三位推官都分別論罪。”徐道鄰:《中國法制史論集》,志文出版社1975年版,第156頁。 顯然,設定“三度結斷”的目的在于遏制罪囚濫訟,并藉此紓緩法司推鞫壓力。《宋刑統》準用此敕,“三度結斷”在北宋具有直接法律效力。然而,“《刑統》內雖有此條,承前官吏因循,不能申明。” (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劉琳、刁忠民、舒大剛、尹波等校點,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8420頁。 淳化四年(993年)十一月十五日,據知制誥柴成務奏請,經大理寺詳定,對于伏罪分明,錄問翻變者,“如三經推勘,伏罪如初,款辨分明,錄問翻變,(監)〔臨〕決稱冤者,并依法處斷”。 (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劉琳、刁忠民、舒大剛、尹波等校點,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8419-8420頁。 由此,長慶元年(821年)敕規定的“三推斷結”原則構成宋代“三度推勘”的歷史淵源,并對適用于命官、宗室的三問程序之形成產生直接影響,并由此促成宋代眾證定罪原則發生重大變革。從“三推斷結”到“三經推勘”的規則演進,以至“三問不承”和“三人證實”之程序勾連,無不體現宋人審慎、嚴謹、寬緩之司法理念。與此同時,宋廷通過設定各項程序性規則,以期有效杜絕各類誣告、纏訴和欺詆行為虛耗司法資源。

首先,受“刑不上大夫”司法傳統影響,宋代推鞫命官、宗室等,遵從“三問為限”原則,即法司訊問嫌犯應以三次為限。需要說明的是,三問應為宋代法司問案次數之原則性上限,而并非每宗案件皆須經過三次鞫問。同時,普通案件一般不受三問限制,可依據案情需要隨時追攝嫌犯。如范育詣慶州劾蕃部事,奏乞初問不承即追攝,神宗憫其邊鄙,改作再問。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五月戊戌,神宗“詔慶州,制勘命官再問不承,聽追攝”。 (宋)李燾撰:《續資治通鑒長編》,上海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華東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點校,中華書局1995年版,第7080頁。 此處再問已為特例,一問不承便行逮當屬司法常態。其次,在排除人為干預的情況下,三問程序之“初問”可能最大限度接近案件實情,“獄貴初情”理念也由此受到時人高度關注;最后,對于事實清楚、證據充分而嫌犯三問拒伏案件,應依照眾證結案原則處斷。

宋代司法優崇、禮遇士大夫階層,命官、宗室等在三問不承的情況下,方可追攝,即采取逮捕或傳訊等強制措施。作為“五聽斷獄”司法理念的重要補充,追攝、刑訊是古代法司獲取言詞證據之非常措施。同時,宋代法令突破《唐律疏議》應議、請、減者“不合拷訊” (唐)長孫無忌等:《唐律疏議》,劉俊文點校,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550頁。 的規定,對于三問不承官員在收禁勘問時,可以施以刑訊,從而大幅限縮命官、宗室在訴訟程序層面的特權與優待。徽宗朝曾對三問程序的運行細則進行專門規范,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八月二十五日詔規定:命官、命婦犯罪經三問者,方可奏請刑訊、著枷或拷掠。

“應命官、命婦犯罪,在法三問拒抗,輒不承伏,方具奏稟,乞行追攝勘鞫,示與常人有異。累年以來,刑法官往往不遵條法,不顧官品,未知所犯輕重,更不三問,習常奏乞,直行追攝,枷訊栲掠,無所不至。如此,與常人何異?則命官終不得蔭身,豈不有違祖宗法令、輕朕爵祿乎?可自今后命官、命婦犯罪,依法須俟實有三問不承,方行奏稟追攝,再一問枷,又一問訊。以上并不承者,即不得依前違法輒有奏稟及亂行收禁、枷訊拷掠。可立條令,載在《斷獄》,著為永法。如違,其官吏以違御筆科罪。仍仰御史臺出榜,在刑獄官常切按察糾劾。” (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劉琳、刁忠民、舒大剛、尹波等校點,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8431頁。

此敕反映了三點重要信息:其一,官員犯罪,在私宅或居所經三次訊問不伏者,允許采取強制措施到案;其二,對于隱瞞案情情理切害者,可依法刑訊;其三,司法實踐中,上述關照官員的特殊規定并未得到有效遵守,法司在尚未完結三問的情形下追攝、刑訊命官、宗室的現象時有發生。為使法司勘鞫宗室別于常人,政和七年九月十日手詔在強調三問的同時,對宗室犯罪之審訊、羈禁、定罪、拷掠和訓誡等再次予以規制。宗室犯罪處罰措施分為三檔:其一,“情理巨蠧,事涉重害,及已殺傷人,并別被御筆處分” (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劉琳、刁忠民、舒大剛、尹波等校點,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135頁。 者,無須受三問原則限制;其二,徒、流刑以上者,應遵從三問不承和眾證定罪兩項原則,經奏裁后由法司推勘;其三,情節輕微者,“令本位尊長以小杖依法夏楚” (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劉琳、刁忠民、舒大剛、尹波等校點,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136頁。 ,即由宗室尊長撲撻薄懲,以儆效尤。此敕顯然是同年八月二十五日詔的補充與發展,旨在優崇宗室,敦睦親族。可以認為,晚至政和年間,宋代已經形成較為完備的三問程序適用規則,并將此作為命官、宗室等特殊群體適用眾證定罪原則的必要補充。而此規則之適用與發展,不僅是傳統法制優崇士大夫理念在程序方面的規則創造,更是宋代偃武興文、禮遇士人治國理念的重要體現。從訴訟規則層面而言,宋代三問程序既是“五聽斷獄”原則的理性伸延,亦是中國古代口供中心時代證據規則的重要進步。在眾證定罪原則適用中,三問已經成為后續拘捕拷掠和眾證定罪的法定前置環節,逾越或規避三問程序而隨意采取或變更強制措施者,實質上構成對刑訊規則和眾證定罪的雙重侵害。

“風月無古今,情懷自淺深。” 南懷瑾:《金剛經說什么》,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21頁。 宋代針對命官、貴族犯罪設定的三問程序對當代監察法學證據規則與證明責任的完善與實施具有重要啟示。我國《監察法》及其實施條例明確規定監察機關行使監督、調查、處置等職權時,有權依法向有關單位和個人采取談話函詢、訊問和要求說明情況等方式,向被談話人、被調查人等了解情況,收集、調取有關證據。通過上述方式獲得的被調查人陳述、供述和辯解,將成為監察案件的重要證據材料。而陳述、供述與辯解,則分別對應傳統司法之“服辭”與“辯辭”。監察法實施條例專門規定的“談話”“訊問”“詢問”等言詞程序,與宋代創制的三問程序高度關聯。中國共產黨紀律檢查機關監督執紀工作規則中的線索處置、談話函詢、審理等監督方式中的“談話”程序,并通過集體討論等方式分析案件性質,均與宋代三問程序的設置、運行與效果,均具有異曲同工之意。

具體而言,宋代三問程序與我國現行監察法實施條例中“談話”等通過言詞屬性的辦案程序規定,在適用對象、程序構成和價值目標方面均高度契合。首先,三問與“談話”均是由有權機關針對特殊身份的人作出,主要表現為以言詞方式的取證程序;其次,二者均對談話的地點、程序、內容以及保障等方面作出相關規定;最后,二者均對調查對象發揮警示、批評教育的功能。自秦代設置監御史已降,監察制度是中國傳承千載且不斷完善的制度精華,在司法理念、目標導向和程序設計、規則適用等方面,均與當代監察制度的法治意識、證據意識、程序意識高度暗合。加強以宋代三問程序為代表的證據規則和監察程序研究,對于建構當代反腐敗進程規范化、法治化、正規化,夯實當代腐敗治理的制度基礎,形塑法治的時代特色,具有重要理論和現實價值。

二、三問規則的實施狀況

作為宋代言詞證據規則的重要發展,三問程序不見于《宋刑統》《慶元條法事類》等本朝法典,應當是宋代司法長期累積形成的慣例性規則。三問程序的出現,應在神宗熙寧年間以后。如元豐二年(公元1079)正月壬午,御史何正臣赴太廟監察,攝太尉、豫章郡王宗諤遣吏傳言有負屈事。何正臣認為宗諤訴事不當,望付有司治罪,“詔大宗正司劾罪,后大宗正司言宗諤三問不承,詔罰銅二十斤”。? (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上海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華東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點校,中華書局1995年版,第7197頁。? 宗正司置于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負責處置宗室案件,“受其詞訟而糾正其愆違,有罪則先劾以聞;法例不能決者,同上殿取裁。” (元)脫脫等:《宋史》,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3888頁。 本案審理中,大宗正司在三問之后,是否對宗諤采取追攝、刑訊措施史載不詳,罰銅之責當為薄懲。元豐四年(公元1081年)三月,朱服為御史,參知政事章惇密使客周之道“達意于服,為服所白。惇父冒占民沈立田,立遮訴惇,惇系之開封”。 (元)脫脫等:《宋史》,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3710頁。 侍御史知雜事舒亶言:“如惇三問不承,乞勒令參對。”《續資治通鑒長編》記章惇自言:“向在湖州一見朱服,后于京師旅見者,再不交一談。今為御史,無相聞之理,亦無讬周之道達意及取服生月年歲等事。”? (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上海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華東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點校,中華書局1995年版,第7541頁。? 此段文字當即開封府三問時章惇所作供狀。作為追攝、訊問前置程序的三問之制,也構成制約法司擅自拘捕命官的重要法則。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正月庚子,前知遼州榆社縣唐愨因沖撞開封府判官趙越節仗,遭廂巡收付右廂,經宿乃釋。監察御史黃慶基認為:唐愨身為命官,“借使有罪當按,猶須三問不承,方得追攝……越為人臣,敢擅威福,實駭眾聽”。 (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上海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華東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點校,中華書局1995年版,第11426頁。 廂巡擅自拘捕知縣唐愨,有違三問之制。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張浚奏徽猷閣直學士陳彥文在江州妄用諸司錢四十余萬緡,且多欺隱,高宗“遣御史一員,往察其事”。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辛更儒點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第574頁。 在此期間,“內命官不候三問追攝,言者以為彥文帶職侍從,難于不候三問而追攝” (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劉琳、刁忠民、舒大剛、尹波等校點,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4919頁。 。九月辛酉,陳彥文黜落徽猷閣直學士, 按:陳彥文落職制書,見于《徽猷閣直學士朝請郎陳彥文可先次落職制》:“敕:端木賜孔門高弟而貨殖,韓安國漢朝名臣而資貪。如彼昔人之賢,未免后世之議。矧非其匹,可有是疵。具官某,早陟近班,久更煩使屬,此囏虞之際,起于擯廢之中。圖有一日之長,付以九江之責。驅攘盜賊,實宣捍御之勞。撫養罷羸,顧乏廉平之譽。掊取無藝,侵漁一空。既徙厥官,盡去其籍。會樞臣之出使,按罪跡以上聞。方劾實于臺僚,難廁名于從橐。其鐫禁職,往對獄辭。尚省爾愆,無尤邦憲。可。”(宋)綦崇禮:《北海集》;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編:《宋集珍本叢刊》,線裝書局2004年影印清乾隆翰林院鈔本,第120-121頁。 鞫問程序得以順利進行。可見,陳彥文落職,意在剝奪其帶職侍從特殊身份,以便三問程序依法推進。

然而,旨在關照命官、宗室的三問之制實際效力卻可能大打折扣,法司在追攝、刑訊之前略省三問的情況時有發生,即使履行三問程序,犯官亦存在遭遇威逼,被迫伏罪的巨大風險:“百司愆戾,付寺劾之,至三問取伏狀,被劾者懼對,莫敢辨。” (元)脫脫等:《宋史》,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1659頁。 《清波雜志》曾記法司因常平積欠勘鞫官吏事:“州郡刑獄冤濫,有司以被朝命,雖知不曾著字,蓋亦行三問,豈容不承?罪及無辜,大率類此。” (宋)周輝:《清波雜志校注》,劉永翔校注,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293頁。 紹興年間,大理卿王衣言:“伏、辯二事也,理有曲直,情有虛實,豈可一概令必伏無辯。今脅以追逮之威,使人不得盡辭,非立法之本意。請自今輕犯三問未承,猶聽辯,庶無濫罰。從之。由是人獲自理。” (宋)綦崇禮:《北海集》;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編:《宋集珍本叢刊》,線裝書局2004年影印清乾隆翰林院鈔本,第313頁。 至南宋末年,天下之獄,不勝其酷,“呼喝吏卒,嚴限日時,監勒招承,催促結款”。 (元)脫脫等:《宋史》,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4996頁。 又置“掉柴”“夾幫”“腦箍”“超棍”等酷虐獄具,命官、宗室尚且不免捶楚,遑論百姓常人。另一方面,具備嫌犯身份的個別官吏跋扈抗拒,也可能直接阻斷三問之后的追攝程序。元豐年間,江西監司朱彥博欲以計中傷提刑李閱,誣告李閱違法差遣水手,及令弓手勾集耆壯土兵等。“及置獄推劾,眾證其妄,三問不承,理當追攝,而彥博拒抗不赴,致干照人枉在刑禁,淹延半年。獄官具奏,而朝廷指揮亦止取干證人為定,便行斷放,終不能屈致彥博。”? (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上海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華東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點校,中華書局1995年版,第11656頁。

綜上,宋代三問是針對具有公職身份群體實施的,是在特定場所以問詢方式進行的調查取證程序,宋代三問的運行路徑可作如下概括:命官、宗室命婦等犯罪,應依法事先履行三問程序。若無理拒伏,法司則應追攝對質甚至施加刑訊;對于事經三問及追攝、刑訊仍不伏罪者,則應依照眾證定罪原則處置。

三、三問不承與眾證結案

所謂眾證結案,是指對于命官、宗室等依法不得刑訊之特殊群體,須三名以上證人明證其事的獨立性證據規則。 祖偉:《中國古代“據眾證定罪”證據規則論》,載《當代法學》2012年第1期,第71頁。 在眾證結案規則之內,證人的言詞就成為認定案情、適用法律、定罪量刑的主要依據,證人證言與被告人的口供處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王曉龍、郭東旭:《宋代法律文明研究》,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93頁。 可以認為,經三問乃至刑訊之后,嫌犯仍然拒不招供,即可以證人證言替代嫌犯供述,作為定讞依據。司法實踐中,宋代又對眾證結案原則之適用予以細化,并滲透于勘驗、取證、推鞫等諸多場合。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九月十日詔規定,宗室犯罪“除涉情理重害別被處分外,余止以眾證為定,仍取伏辯,無得輒加捶拷”。 (宋)馬端臨:《文獻通考》,上海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華東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點校,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5009頁。 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六月五日,針對官員犯罪異地取勘淹延之弊,臣僚上言:“‘欲乞應官員有犯已得旨先次停罷取勘之人,并令同在一處,就便供答文字,則是非曲直,便可判見,不至遷延。若五百〔里〕外,除贓私罪自合究治外,其犯公罪只乞以眾證為定,案后書坐,庶免留獄滯訟。’〔詔〕徒以上罪并依奏。” (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劉琳、刁忠民、舒大剛、尹波等校點,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8431頁。 在涉及命官、宗室案件之中,眾證結案又以三問不承為前提條件,嫌犯如經過三次質問拒不承認犯罪事實,則須眾證結案,即三人以上“明證其事,始合定罪”。又據《宋刑統·名例律》:“稱眾者,斷獄律云,七品以上,犯罪不拷,據眾證定刑,必須三人以上始成眾。但稱眾者,皆準此文。” (宋)竇儀詳定:《宋刑統校證》,岳純之校證,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96頁。 可以認為,眾證結案實質上是傳統口供中心主義的擴張與伸延,是法司在無法獲得嫌犯伏辭情況下獄成定案的重要路徑。傳統眾證定罪原則固然與當代司法理念鑿枘不合,卻是我國傳統證據規則的核心要義之所在。因此,深入研究不同歷史時期眾證定罪原則的運作狀態,對于全面認知傳統司法的經驗與教訓,推動當代法治建設具有重要啟示。

與研究主題相適應,本文關于眾證結案的討論,主要聚焦于享有議、請、減司法特權之命官、宗室群體。其中,“應議,謂在名例八議人;請,謂應議者周以上親及孫若官爵五品以上者;減,謂七品以上之官及五品以上之祖父母、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孫者”。 (宋)竇儀詳定:《宋刑統校證》,岳純之校證,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396頁。 宋代司法實踐中,命官三問不承之處置,雖概稱眾證定罪或眾證結案等,結合法司審判程式與嫌犯主觀態度等因素,又可分為伏罪推定、欺隱抵賴和鍛煉推結三類情形。

(一)伏罪推定

宋代命官經三問不承,如不作申辯,即可作有罪推定,依據眾證原則結案。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在著名的“阿云之獄”論爭中,圍繞律敕之爭與謀殺刑名,兼判刑部劉述與參知政事王安石產生激烈爭執,神宗“詔開封府推官王堯臣劾劉述、丁諷、王師元以聞”。 (宋)馬端臨:《文獻通考》,上海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華東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點校,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5100頁。 對于劉述案的審理,采取三問不承,眾證結案方式了斷。《宋史·劉述傳》:“開封獄具,述三問不承。安石欲置之獄,光又與范純仁爭之,乃議貶為通判。帝不許,以知江州。” (元)脫脫等:《宋史》,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0433頁。 劉述被貶后,陳襄、范純仁、司馬光等上書極諫無果。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八月庚申,神宗命殿中侍御史騫序辰、右司員外郎路昌衡往熙州劾李憲。“初,御史臺鞫皇甫旦獄,召憲赴闕,至秦州,會有邊警,詔止之。臺請憲三問不承即追攝,詔用眾證結案。乃遣序辰等就劾,既又命序辰等即秦州移文劾憲”。 (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上海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華東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點校,中華書局1995年版,第8360頁。 可見,因李憲三問不承,神宗詔以眾證定罪方式,作伏罪推定。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三月甲午朔,“景福殿使、武信軍留后、入內副都知、熙河蘭會路經略安撫制置使李憲,追入內副都知,武信軍留后,應熙河蘭會路差遣并依舊”。 (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上海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華東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點校,中華局1995年版,第8448頁。 因李憲遣將討賊有功,特免勒停,僅“罷內省職事”。 (元)脫脫等:《宋史》,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3640頁。 嘉定年間,知太平州蕪湖縣監倉張锜因于攬戶借貸錢物、以官米準還私債及下屬倉吏肆行奸盜等事,于江寧縣鞫治。據專知邵維、斗級尹茂、廳子夏震、攬戶孟三二等供招,監倉張锜“累令夏震往孟三二家借錢入已使用,前后通計七百五十貫文,及孟三二以索逋為言,監倉張锜乃令邵維許以將來受納,每石減饒耗米五升以折還所欠。其后孟三二攬到人戶苖米赴倉交納,凡一千七百余石,遂如元約減饒過耗米八十五石有奇……具獄,眾證甚明。”嘉定八年(公元1215年)九月四日札,“奉圣旨,張锜降兩資放罷”。 (宋)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編:《宋集珍本叢刊》,線裝書局2004年影印明正德刻本,第16頁。 以上劉述、李憲、張锜等案中,均無法查明嫌犯對于三問指控之具體回應,即無認罪伏辭或脫罪辯駁,對于此類不置可否的質對情形,法司依法作出伏罪推定。

(二)欺隱抵賴

“事狀明白,更無可疑。尚復抵讕,留系不決,始用眾證。” (宋)孫覿撰:《南蘭陵孫尚書大全文集》,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編:《宋集珍本叢刊》,線裝書局2004年影印明鈔本,第317頁。 在事實清楚、證據確鑿的情況下,如遇犯官欺瞞抵賴,希求倖免,當在質對后作出有罪認定。元豐初年,陳繹知任廣州時,曾以木觀音像易公使庫檀像,并私用市舶乳香、買羊虧價。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三月乙巳,大理寺丞郭槩就江寧府劾陳繹,言繹“三供罪狀不盡,乞追攝。詔陳繹所未承罪,止以眾證結案”。 (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上海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華東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點校,中華局1995年版,第8255頁。 《玉照新志》錄中書札子,陳繹“并申奏辨明所犯虛詐,及取勘時逐次虛妄等罪”。 (宋)王明清撰,戴建國、趙龍整理,上海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全宋筆記》,大象出版社2013年版,第128頁。 可見,經法司調查罪證確鑿的情況下, 按:元祐元年四月,詔知建昌軍陳繹差知兗州,中書舍人蘇軾、范百祿繳還詞頭。其中言陳繹贓狀甚詳:“元祐元年四月二十三日,朝奉郎、試中書舍人蘇軾同朝請大夫、試中書舍人范百祿狀奏:今月二十二日,準吏房送到詞頭,內知建昌軍陳繹奉圣旨差知兗州者。右臣等勘會陳繹知廣州日,私自取索,用市舶庫乳香斤兩至多,本犯極重,以元勘不盡,至薄其罪。外買生羊寄屠行,令供肉,計虧價錢三十七貫有余。州宅元供養檀木觀音一尊,繹別造杉木胎者,貨易入己,計虧官錢二貫文,系自盜贓一匹二丈,合準例除名。縱男役將下禁軍織造坐褥,不令赴教。縱男與道士何德順游從。繹曲庇何德順弟何迪,偷稅金四百兩,事不斷抽,罰不覺察,公使庫破,男并隨行助教供給食錢。以公使榖養白鷴,系竊盜自守不盡贓,罪杖。其余罪犯,難以悉陳。”(宋)蘇軾:《蘇軾文集》,孔凡禮點校,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775頁。 陳繹經三次問對,仍欲詆欺不承,遂據眾證結案原則處置。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六月一日,太中大夫、龍圖閣待制、知江寧府陳繹“免除名勒停,追太中大夫,落龍圖待制,知建昌軍。子承務郎彥輔沖替”。 (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劉琳、刁忠民、舒大剛、尹波等校點,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4841頁。 元符元年(1098年)九月丙寅,淮南、兩浙路察訪孫杰言:江、淮、荊、浙等路直置發運使呂溫卿私買民宅、冒借請給、虧少稅錢等事,乞下有司考證其罪。哲宗詔“罷溫卿發運使,于淮南州軍聽候朝旨。仍就近供答文字,如有罪,不以將來赦原”。 (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上海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華東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點校,中華書局1995年版,第11965頁。按:據《宋會要輯稿》:“元符元年九月‘二十一日,詔罷江淮荊浙等路制置發運使呂溫卿,仍就近供答文字,有罪不以前來赦原。以察訪孫杰言其不法故也。’”(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劉琳、刁忠民、舒大剛、尹波等校點,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4858頁。 元符元年(1098年)冬十月丁亥,據御史中丞安惇奏請,詔朝請郎曾鎮往揚州置司推勘。案件審判中,“溫卿謾不肯置對,近言:‘溫卿所坐明白,儻聽其蔓詞,懼為株連者累。’詔以眾證定其罪”。

(元)脫脫等:《宋史》,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1145頁。 特殊情況下,法司可能突破三問不承慣例,多次就犯罪事實質問罪臣。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三月丁巳,北朝生辰使副試禮部尚書蹇序辰因改例受絹、外宴客省及飲酒輒拜等事,“詔大理少卿周鼎權、殿中侍御史左膚就寺置司取索推究”。? (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上海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華東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點校,中華書局1995年版,第12077頁。? 本案審理中,蹇序辰已“四問不承,制勘所上殿得旨,令更一問,如不盡情供招,取旨追攝,勘所遂坐此旨再劾”。由此,蹇序辰案破例至“五問”仍未招供,終以眾證定罪:

“序辰乃答云,既奉旨追攝,更不敢依前分析。仍不肯云所招并是詣實。勘官再對,言其違法不實之狀甚明,眾證灼然,又同使李嗣徽等悉已伏罪,唯序辰多端避罪,意待翻變,將來雖結案錄問,必不免翻變。乞依呂溫卿近例,止以眾證結案,更不取勘錄問。奉旨:范鏜以下結案錄問,蹇序辰依所奏。以此獄方具。” (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上海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華東師范大學古籍研究所點校,中華書局1995年版,第12166頁。

蹇序辰罪狀分明,卻三次上書不實,拒抗欺詆,翻變無常。三月之內,經反復辯駁,蹇序辰落職,降一官知黃州。時彥、林邵、張宗卨、王詔、曹曚、范鏜、李嗣徽、向縡等,皆因奉使遼國拜不如儀、不依例受抬箱馬及對制不實等事,黜落責罰有差。

(三)鍛煉推結

部分案件因屬誣構陷害,官員雖經追攝問對,甚至非法掠治,始終無法獲得嫌犯伏辭。此時,法司亦可能鍛煉冤獄,且盜用眾證名義結斷。紹興十一年(公元1141年)著名的“岳飛案”是誣構鍛煉、妄冒眾證結案原則的典型事例。秦檜遣使捕岳飛父子入獄屬吏,朝廷初命何鑄鞫問,“既而閱實無左驗,鑄明其無辜” (元)脫脫等:《宋史》,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1393頁。 。朝廷改命萬俟卨推劾,岳飛坐系兩月,無可證者。其后“簿錄飛家,取當時御札藏之以滅跡。又逼孫革等證飛受詔逗遛,命評事元龜年取行軍時日雜定之,傅會其獄。歲暮,獄不成,檜手書小紙付獄,即報飛死,時年三十九”。 (元)脫脫等:《宋史》,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1393頁。 岳飛之冤,眾所周知。秦檜、萬俟卨等仍引王俊、王貴、姚政、龐榮、傅選等人證詞,對外宣稱眾證結罪。《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宋史·張憲傳》《中興兩朝圣政》《忠文王紀事實錄》《金佗稡編·鄂王行實編年》《金佗續編·百氏昭忠錄》等文獻對此均有記載,如《忠文王紀事實錄》言:“其具獄,但稱以眾證結案,而王竟無服辭云。” (宋)謝起巖:《忠文王紀事實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44頁。 按照宋代司法慣例,對于名臣岳飛的審判理應履行三問程序。然而,相關文獻對此皆付闕如,而《百氏昭忠錄》“眾證蔽罪”的表述,可謂洞察此案實質。岳飛入獄以后,可核實的表現僅有二事,第一是絕食反抗,第二,雖承受酷刑折磨,卻未自誣。 王曾瑜:《岳飛之死》,載《歷史研究》1979年第12期,第35頁。 經過數次推問及拷掠之后,萬俟卨始終未能獲得岳飛服辭,而作為眾證結案的前置要件,三問程序在此案中并未得到明確展示,而以三問不承為前提所進行的追攝、掠治等,亦因此存在明顯程序瑕疵。此外,如遇特殊原因無法質對者,則可能被視為默認伏罪之表意,且完全喪失申辯機會。紹興十七年(公元1147年),秦檜使臺州守臣曹惇訪求右朝散郎、直秘閣呂摭陰事,“會摭嫂姜氏告摭烝其庶弟之母,送獄窮治,摭懼罪陽瘖,乃以眾證定罪,于是一家破矣”。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辛更儒點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第2688-2689頁。按:《續宋編年資治通鑒》所記與《要錄》略異:“九月,竄呂摭。檜恨頤浩不已,使臺州守臣曾亨求其家陰事。會摭嫂姜氏告摭烝其庶弟之母,送獄窮治其罪。于是,一家破矣。”(宋)劉時舉:《續宋中興編年資治通鑒》,王瑞來點校,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125頁。 九月甲戍,呂摭除名,梧州編管。呂摭因口不能言,法司無法獲得伏辭,即作有罪推定,實以眾證結案之名,行鍛煉定讞之實。在三問程序適用領域,如遇嫌犯不置可否、拒不供認或欺瞞隱罪,法司可依據法律規定作出有罪推定;若罔顧案件事實,采取羅織罪名、鍛煉冤獄等方式結案,則嚴重背離“聽訟唯明,持法唯平”的優秀傳統司法理念。

四、孫覿贓案的程序瑕疵

在宋代眾多眾證結案事例之中,高宗朝“孫覿贓污案”的審理與處置顯得格外特殊。因法司略省三問程序,以致依據眾證定案做出的裁判難于獲得嫌犯認同。高宗時,吏部侍郎李光劾奏孫覿在臨安知府任上,“受諸縣獻錢四萬貫及盜取激賞庫金銀,并糴官米,受百姓財萬計”。 (宋)熊克:《中興小紀》,顧吉辰、郭群一點校,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53頁。 紹興二年(公元1132年)二月庚午,孫覿送大理寺推問,三月庚戌“以眾證為定”。閏四月丁酉,孫覿“坐以經文紙札之屬饋過客,計直千八百緡。有司言覿自盜,當死。詔貸死免決刺,所過發卒護送。連坐流徙者,又三十余人”。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辛更儒點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第969-970頁。 《宋史·高宗紀》對于此案亦有明確定性:“左朝奉郎孫覿坐前知臨安府贓污,貸死除名,象州羈管。” (元)脫脫等:《宋史》,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497頁。 至此,孫覿贓案似已定讞無疑。

然而,孫覿羈管象州以后,曾多次上書訴冤,以致對于孫覿的處分措施逐漸發生翻轉。孫覿辯辭中多次對大理寺不經問對、不取服辯等程序違法行為予以抗議。《上皇帝書》言:“臣待罪私家,無一吏至門,無一詞勘詰,不追贓證,不取伏辨,直行憲典,同時連坐,備嘗棰掠,不堪其毒。”第二次上書提到:“鍛煉彌時,私家無一物可取為證,無一吏持片紙扣門,問所當之罪……如臣所坐,未嘗移獄別推,未嘗托疾避罪,大理寺何名輒用眾證。”? (宋)孫覿,《南蘭陵孫尚書大全文集》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編:《宋集珍本叢刊》,線裝書局2004年影印明鈔本,第317頁、318頁。? 《與萬俟參政書》又曰:“公案無一字書押,以眾證為罪。” (宋)孫覿,《南蘭陵孫尚書大全文集》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編:《宋集珍本叢刊》,線裝書局2004年影印明鈔本,第322頁。 總之,大理寺逾越三問程序,逕行拘捕、拷掠直至眾證定罪的司法程序,成為孫覿攻訐自辯的主要依據之一。更為重要的是,孫覿辯辭說明,三問程序履行之中,朝廷命官止須居家待罪,法司應先差吏持文書登門問對。若贓證明白,三問不承,或者嫌犯翻異別推、稱病逃避等特殊情形,方可逮捕訊鞫,直至眾證定罪。據《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孫覿“上書訴枉,事下刑部。刑部言:‘覿所犯未嘗置對,止據眾證定罪,于法意、人情委是未盡。’故釋之”。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辛更儒點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第1324頁。 所謂“未嘗質對”,即本案因未經常規三問程序,且未獲得孫覿服辭或辯解,此正與孫覿所言相合。最終,孫覿關于大理寺程序瑕疵的辯駁獲得刑部認可。紹興四年(公元1134年)八月戊寅,朝廷特赦孫覿,令其逐便。此后,除名、勒停人孫覿得以漸次敘復,紹興五年(公元1135年)閏二月乙巳,敘左奉議郎。此后,孫覿仍堅持申訴,直至紹興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六月壬午,得復左朝奉郎;紹興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十一月辛巳,復右文殿修撰、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面對錯綜復雜的案情,大致可以做出以下判斷:孫覿贓污罪行事實清晰,證據確鑿。然而,大理寺審理卻未經三問,直接適用眾證結案,引發事主抗辯,刑部駁正。后經孫覿歷次強辯,最終得以復職。由此可見,三問不承與眾證結案前后相承,不可或缺,二者共同構成宋代法司審理命官案件的重要程序規則。

盡管如此,由于宋代程序規則已與實體裁判明確分立,孫覿贓官身份并未因其反復申辯而發生改變。紹興二十年(公元1150年)八月巳未,秦檜進呈前侍從見在謫籍人,上曰:“聞莫儔、孫覿尚在近地,此輩宜令遠去。言官自合論列,蓋朝廷清明,忠邪判白,奸臣逆子固當屏跡也。”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辛更儒點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第2776頁。 孫覿依違無操,世所不齒,宋人陳振孫曾言:覿“生于元豐辛酉,卒于乾道己丑,年八十有九,可謂耆宿矣。而其生平出處,至不足道也”。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徐小蠻、顧美華點校,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527頁。 清人趙翼亦言其“知臨安府,以贓敗,編管象州,則覿本非端士”。 (清)趙翼:《陔余叢考》,商務印書館1957年版,第913頁。 上述史料表明,孫覿贓案屬實,案件鞫治中的程序瑕疵,是改變孫覿案件最終走向的關鍵所在。然而,孫覿雖經特赦并三復官職,其贓吏身份卻始終無法洗白。

孫覿贓案程序瑕疵的相關史實保存至今,其中所體現的程序性救濟權利亦呈現于我國現行紀檢監察規范文本之中。如,《監察法》規定,監察對象對監察機關作出的涉及本人的處理決定不服的,有權申請復審、復核。復審、復核機關經審查,認為案件處理決定有錯誤,原處理機關應當及時糾正。因此,宋代在面對相關問題時所積累的歷史經驗,可以成為新時代不斷發展和完善監察對象等特定身份的人的權利救濟制度的有益資源。

五、眾證定罪規則之啟示

與前代相較,兩宋眾證定罪原則發生一系列重大變化。從規則創制層面而言,宋代發展了眾證定罪原則,通過創制三問前置程序,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特定群體的體面與尊嚴。在規則運作層面,宋代重視程序正義,在眾證定罪之前,三次訊問之際,法司應向嫌犯出示書證、物證等證人證言以外的其他證據。與此同時,宋代三問程序與刑訊措施前后照應,三問不承之后遞進適用追攝、著枷、刑訊等強制措施。從程序設計角度而言,三問程序的創制,是古代證據規則的重要創新,實施三問以后,嫌犯即不再享有豁免掠治之特殊關照,實質上是對特殊人群免于刑訊特權的間接否定。通過對宋代眾證結案不同情形的考察可知,眾證定罪規則既可在嫌犯沉默或抵賴的情況下,為法司綜合判斷、運用各類證據預留空間,又遏制法吏肆意拷掠、鍛煉推結,能在一定限度內避免冤獄產生。總之,在三問前置、刑訊為輔的規則設計背景之下,宋代言詞證據規則經由體系重構實現了規則自洽,對于改變固有的以口供為中心的傳統,構建各類證據相互印證原則發揮了重要作用,從而為中國古代證據規則體系的完善和證明方式的革新進行了有益嘗試,有一定的歷史進步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注意研究我國古代法制傳統和成敗得失,挖掘和傳承中華法律文化精華,汲取營養、擇善而用。” 習近平:《論堅持全面依法治國》,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年版,第111頁。 宋代通過創立三問程序,使法司獲得嫌犯供詞的幾率有所提升。對經三問程序無理抗拒者施加逮捕、刑訊,在否定和抵制司法特權主義泛濫方面進行了適度探索。三問程序、拘系刑訊以及眾證定罪的發展與運行,直接印證了宋代言詞證據規則革新與完善。然而,有關刑訊逼供、鍛煉冤獄等問題卻值得深刻反思,趙宋之際“訊問制度相對較為寬和,刑訊制度的實施較前朝慎重”。 鄭曦:《中國古代訊問制度簡論:一部刑訊的歷史》,載《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5年第2期,第56頁。 但“不以刑訊為恥,反以苛酷為能,并將此作為得以升遷和重用的功績和途徑” 姜小川:《中國古代刑訊制度及其評析》,載《證據科學》2009年第5期,第521頁。 的司法人員比比皆是,通過屈打成招、妄加冤濫,達到排除異己、加速審判與標榜政績之目的,這種具有強烈封建社會政治特色的“合法傷害權”,以超越人一般生理和精神忍耐極限程度取得證詞的方式,既剝奪了受訊者的尊嚴與精神,又踐踏了司法的公平與正義,與人類現代社會所提倡文明精神背道而馳。相較于中國古代對于刑訊逼供持默許態度,將刑訊得出的證詞作為定案重要依據甚至是唯一憑證。我國現行法律禁止刑訊逼供,并從刑訊程度以及其造成的傷害結果出發,規定了不同罪名和刑罰,要求違反法律規定的刑訊人員承擔法律責任。對于使用刑訊逼供或者變相刑訊手段,迫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遭受難以忍受痛苦而違背意愿所做出的供述持否定態度,《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等法律均明確規定作為非法證據予以排除。可見,古今法律對于刑訊所持的態度截然相反。所以,我們需秉承唯物辯證的目光看待中國傳統法律,吸收三問程序等傳統法律文明之精髓,徹底摒棄以刑訊逼供為代表封建專制之糟粕。

堅持守正創新,以規范化、法治化、正規化助推當代監察制度高質量發展,是完善當代監察法治體系的必由之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從我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中探索適合自己的法治道路,同時借鑒國外法治有益成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夯實法治基礎。”? 習近平:《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載《求是》2021年第5期,第8頁。? 時至今日,被談話人、被調查人以及被告人的供述和辯解等言詞證據,仍是當代刑事證據和監察證據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我國當代司法運行過程中,除對司法人員違反法律規定實施刑訊逼供等行為進行法律規制外,訴訟當事人藐視法庭、擾亂訴訟秩序、拒不配合法庭調查詢問等情況時有發生,對于此類行為的遏制,應進一步完善相關立法,加大有關行為的處罰制度,對于涉嫌違法犯罪的,移送相關部門處理。“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加強對于我國傳統證據規則體系構成和運作機理的研究,是挖掘、弘揚、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的重要路徑,更是探索現代中國法治道路,建設法治政府、法治國家、法治社會的有益舉措。??

A Historical Analysis of the Rules of “At least Three Witnesses Proved the ?Suspect Guilty” in Song Dynasty

CHEN Xi

(Nor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Xi’an 710063, China)

Abstract: ?The Song Dynasty attached importance to procedural justice. Before at least three witnesses proved the suspect guilty, the suspect should be presented with documentary evidence, physical evidence and other evidence other than witness testimony during three interrogations. Therefore, the existing model of mutual confirmation between verbal evidence emphasized by the traditional principle of "at least three witnesses proved the suspect guilty" changed. The creation of the three interrogation procedures is an important innovation of the ancient rules of verbal evidence, which is essentially an indirect denial of the privilege of exempting special people from torture, that is,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hree interrogation procedures", suspects will no longer enjoy the special care of exemption from predation. Under the rule that three interrogation procedures are preceded and torture is supplemented, the evidence rule of "at least three witnesses prove the suspect guilty" in Song Dynasty is self-consistent after system reconstruction,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hanging the inherent tradition of taking confession as the center and constructing various evidence mutual confirmation mechanisms.

Key words: ?at least three witnesses proved the suspect guilty; three interrogations; arrest; grill under torture; procedure prescribed by law

本文責任編輯: 龍大軒

青年學術編輯: 梁 健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国产一区91在线|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 亚洲中文字幕国产av| 国产日本一线在线观看免费| 最新国产成人剧情在线播放 | 亚洲伊人电影| 国产在线观看第二页| 最新精品久久精品| 国产爽歪歪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精品综合在线一区二区|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制服丝袜一区| 色欲色欲久久综合网| 国产美女自慰在线观看| 亚洲色欲色欲www网| 久久人人妻人人爽人人卡片av|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国产| 日韩小视频在线播放| 精品欧美视频| 国产永久无码观看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人久久电影|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线| 毛片免费视频| 国产在线麻豆波多野结衣| 精品国产黑色丝袜高跟鞋| 日韩a级片视频| 98超碰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一级片| 天天操天天噜|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app| 国产91麻豆视频|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你懂的|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精品| 亚洲无线视频| 国产精品自拍合集| 日本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国产91丝袜在线播放动漫| 日韩无码精品人妻| 国产精品亚洲欧美日韩久久| 美女一级免费毛片| 国产亚洲日韩av在线|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深田咏美 | 国产精品吹潮在线观看中文| 日本不卡在线|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三级| 这里只有精品国产| 一本大道香蕉久中文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亚洲乱码熟女1区2区| 亚洲无码A视频在线| 在线观看国产黄色| 40岁成熟女人牲交片免费| 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九月婷婷亚洲综合在线| 尤物视频一区| 91精品国产一区| 在线毛片网站| 国产va在线观看免费| 人与鲁专区|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999精品视频在线| 在线欧美日韩国产| 成人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福利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美女精品在线| 久久网欧美| 亚洲无限乱码| 91九色视频网| 亚洲香蕉伊综合在人在线|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亚洲国产精品人久久电影| 18禁影院亚洲专区|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一个色综合网| 国产精品30p| 日韩激情成人| 国产理论精品| 亚洲最新网址| 天堂在线www网亚洲| 在线亚洲小视频| 亚洲成人精品在线| 国产不卡网|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