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剛
“十四五”是碳達峰的關鍵期、窗口期。落實《實施意見》,要走一條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空間格局,全面實現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能源領域是主戰場,能源企業是碳排放政策的重要出發點和微觀基礎,必須勇當主力軍
《中共浙江省委 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是推動浙江省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走在全國前列,以數字化改革撬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低碳轉型的總體安排、頂層設計,對統一全省上下認識和意志,匯聚力量完成碳達峰碳中和這一艱巨任務具有重大意義,也真正體現“總書記有號令、黨中央有部署,浙江見行動”。
能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能源活動也是碳排放的主要來源,其排放量約占全省二氧化碳排放量的92%、溫室氣體排放量的80%?!秾嵤┮庖姟肪劢菇y籌經濟發展、能源安全、碳排放、居民生活四個維度,構建包括工業、能源、交通運輸、建筑、農林牧漁、居民生活和科技創新等“6+1”領域碳達峰體系,明確了不同階段的全社會主要能源指標目標,確定了全社會各重點領域能源活動的發展方向、重點任務。
落實《實施意見》,要走一條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空間格局,全面實現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這也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主賽道之一。這條道路是能源生產消費的革命性變革之路,面向碳中和的能源發展,將呈現電力、燃料生產供應的脫碳與零碳化,能源利用的高效化、再電氣化大趨勢。這條道路是能源技術創新突破之路,需要在加強綠色低碳重大科技攻關和推廣應用上實現重大突破。這條道路是加快建設能源強國、能源治理體系走向現代化之路,需要各類能源電力市場、碳市場等充分發揮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評價考核由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加快形成全面綠色低碳轉型的激勵約束機制,推動制度創新不斷深化。
“十四五”是碳達峰的關鍵期、窗口期,能源領域是主戰場,能源企業是碳排放政策的重要出發點和微觀基礎,必須勇當主力軍。廣大能源企業特別是能源產供儲銷產業鏈上的國有企業,對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高度重視、付諸行動。要在已開展工作的基礎上,扛起落實《實施意見》的責任,做到堅定清醒擔當,有目標有硬招有作為,經受這場大考,打贏這場硬仗。
落實《實施意見》,要走一條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空間格局,全面實現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

能源從“量、價、質”三方面支撐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穩定發展。實現能源保供的安全性、能源的環境友好可持續性、能源價格可承受性三個目標,是能源企業與生俱來的使命、“天責”,也構成所謂的能源三個目標不可兼得的“三難困境”或“不可能三角”。安全保供是能源企業服務經濟社會大局的中心任務;低碳轉型是能源企業著力解決資源環境約束突出問題、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然選擇;能源價格平衡合理是能源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
能源強國和能源治理體系現代化的一個定義性特征,是能源與經濟社會協同均衡發展,能源領域內部協調融合發展。能源企業要站在國家總體安全的高度,牢記“天責”,統籌耦合能源安全保供、低碳轉型、生產經營安全多重目標任務,將高質量發展和科技創新作為多重約束下求最優解的過程,變“不可能”為“可能”。
展望浙江“十四五”及到2030、2035、2060各節點時期,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電能替代其他終端消費能源的“雙替代”進程將持續加快。浙江電力、天然氣供應能力超前不夠,高峰缺電力、年度缺電量、相當長時期缺清潔電量,將成為浙江能源領域面臨的主要挑戰。
能源企業履行“天責”,就要堅持辯證思維,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和安全降碳方針,把安全保供作為底線,加強能源產供儲銷體系建設,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靈活性和安全穩定,做好電力、天然氣等各類能源品種的生產供應保障,確保經濟社會平穩運行、確保人民群眾品質生活,以自身工作的確定性應對形勢的不確定性。
浙江電力、天然氣供應能力超前不夠,高峰缺電力、年度缺電量、相當長時期缺清潔電量,將成為浙江能源領域面臨的主要挑戰。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需要能源企業站在使命愿景、社會責任和長遠發展的高度,將低碳轉型戰略納入企業具有結構彈性的發展戰略體系,將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納入“十四五”發展規劃,對標國內外同行先進水平,制定實施與浙江省減排目標保持協調、盡力超前的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明確時間表、路線圖和施工圖,加快構建綠色低碳治理發展新模式,提高企業競爭力和行業影響力。
碳資產管理是能源企業低碳轉型戰略的基礎和起點。碳資產管理是指碳配額和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等碳資產的保值增值管理,并貫穿于企業經營管理全領域、全過程。
在企業戰略層面,研究確定碳資產管理目標體系。要統籌把握政府碳減排合規性等各項政策、技術標準要義和走向,分析企業內部溫室氣體直接排放、外購能源和企業經營業務上下游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間接排放等三個范圍應承擔的減排責任,設計企業低碳轉型戰略下碳資產管理模式,提出企業內部碳中和、采用可再生能源等方式對外購能源實現逐步替代、與上下游企業合作推進整個產業鏈的低碳化直至碳中和的落地方案,建立起企業碳資產管理目標體系,并不斷迭代完善。
在企業組織和制度層面,建立碳資產管理體系。能源企業碳資產管理主要分為集團統一管理、控排企業自行管理、對外委托管理等模式??梢园凑杖谌胝麄€企業管理框架的思路,在企業層面設置專責部門或成立專門的子公司,搭建碳資產經營管理隊伍,建立起內外職能清晰、責任落實的碳資產管理體系,為提升企業從碳排放到碳需求全周期資產管理和運營能力,創新基于碳資產管理的企業未來運營模式,打好組織和制度基礎。
針對浙江能源資源相對貧乏、發展空間受限的自然稟賦,能源企業實施低碳轉型戰略的根本之策是創新驅動電力、燃料生產供應的脫碳與零碳化。
在業務運營層面,規范碳資產管理流程。建立能源產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查體系,測算、調整碳排放配額盈缺,開發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健全碳資源和碳配額、碳減排技術、碳減排績效、碳交易和碳匯、碳資產財務金融、碳數據平臺和披露機制等碳資產管理流程。如按最新的發電行業配額分配指南,火電機組的配額是機組供電電力產品和熱量產品的產量乘以一個基準線來計算的,基準線就是單位產量排放即排放強度??紤]到公平因素,不同的機組類型有不同的基準線和修正系數。
浙江能源領域碳達峰碳中和的歷程,將會異常艱苦漫長。難點在于浙江能源消費需求巨大,能源利用結構中化石能源占比較大。2020年,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費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只占 18.3%。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能源的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里”的系列要求,針對浙江能源資源相對貧乏、發展空間受限的自然稟賦,能源企業實施低碳轉型戰略的根本之策是創新驅動電力、燃料生產供應的脫碳與零碳化,打贏能源利用結構低碳轉型攻堅戰。
必須統籌利用好省內省外資源,聚焦新能源、核電、清潔外來電三大能源碳減排途徑,有效解決構建新能源開發利用新機制,省內外可再生能源電力大規模生產、遠距離輸送消納,核電多基地多機組同步核準建設等重大問題,持續大力度調整能源結構、大幅度替代化石能源,經受住煤達峰、碳達峰、能源消費達峰、碳中和系列進程各時點的嚴格考驗。
一是努力提高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水平。各火力發電、油氣及相關企業應當保持戰略定力,立足能源資源以煤為主的基本國情,開展煤炭消費替代和清潔高效火電發展專項行動,滾動實施煤電節能降碳、供熱升級和靈活性改造工程,推動煤炭、天然氣和新能源的優化組合。要按照“十四五”煤炭消費量下降5%的國定要求,有序減量替代煤炭和降低煤電發電占比。加快支撐性清潔煤電建設,“納規建設一批、存量改造一批、落后淘汰一批”,推動煤電向基礎保障性和系統調節性電源并重轉型。優化集中供熱規劃布局,推進次高溫次高壓熱電聯產機組有序淘汰和升級改造,鼓勵天然氣、統調電廠集中供熱,鼓勵其他新型供熱方式。
有序引導天然氣消費,穩步增加氣電發電量和氣電利用小時。推廣天然氣分布式能源,依托 LNG 接收站、天然氣干線等建設高效燃機項目。到2025年氣電發電量占省內發電量比重提高到16%以上。保持石油及制品消費處于合理區間。
二是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中核、中廣核等在浙核電企業要貫徹國家建設沿海核電基地的戰略部署,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有序發展核電,把核電發展成為浙江的中長期主力電源。推進海鹽等核電基地開展零碳未來城(產業園區)建設。到 2025年,全省核電裝機力爭超過 1000 萬千瓦,到 2030年超過 2000萬千瓦。
浙江能源保供和低碳轉型,需要依靠電力、油氣等輸配儲備銷售設施適當超前建設,保障能源“遠方來、身邊來”,“用得上、用得起、用著干凈”。
三是高比例增加新能源裝機。從資源稟賦看,浙江具備建設近1億千瓦太陽能發電、500萬千瓦以上陸上風電、3500萬千瓦海上風電的裝機條件,截至2020年分別僅實現裝機1517萬千瓦、141萬千瓦、45萬千瓦,分別僅占資源量的15%、28%、1.3%,綜合資源開發率僅12.2%。
能源企業要積極參與“風光倍增”行動、分布式光伏整縣推進、打造若干百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新一輪抽水蓄能電站中長期發展等規劃的落實,積極參與市場化方式取得能源項目投資開發權和用地、用海權,積極參與國家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為2025年全省新增風電、光伏裝機 1700 萬千瓦,力爭 2000 萬千瓦;可再生能源裝機超過5000萬千瓦作貢獻。
四是持續推進能源輸配儲銷設施升級。浙江能源保供和低碳轉型,需要依靠電力、油氣等輸配儲備銷售設施適當超前建設,保障能源“遠方來、身邊來”,“用得上、用得起、用著干凈”。
國家電網為主的相關能源企業要主動作為,以提升資源優化配置能力、發揮大電網資源互濟作用為重要目標,以建設多元融合高彈性電網,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核能為重要基荷電源的新型電力系統為主線,形成以特高壓交流環網為主心骨、以四回特高壓直流為受電主動脈的“一環四直”特高壓網架格局,完善“強臂強環”、南北分區的500千伏電網,高效建設網架堅強、分區合理的220千伏電網,強化骨干網架,構筑安全基石;打造高可靠國際領先城市電網,滿足杭州亞運等重大活動、重大工程保供電需求;實現城鄉電網同規同網,高標準服務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戰略。持續提升電力需求側響應能力和電網應急調峰能力,省級電網具備5%以上的尖峰負荷響應能力。推動外來清潔電力入浙,新增外來電中,非化石電力占比超過 80%。
浙能和中石化、中海油、中石油在浙企業及相關能源企業要扎實落實“十四五”規劃,加快完善天然氣及油品基礎設施,形成以寧波舟山接收中心為主要支撐的 LNG 供應格局,到 2025年,LNG 接收中轉能力達到 3000 萬噸/年以上,建立與天然氣消費快速增長相適應的氣源保障體系。持續推進天然氣管網建設,確保發電用氣等增量用氣需求。
五是探索能源低碳技術、業態和模式創新。當前光伏、風電等可再生能源大規模利用的一大問題是發電成本較低,消納成本、用電成本仍然較高。要以分布式光伏整縣(市、區)試點、各類生態友好型“光伏+”電站、建筑一體化光伏發電系統,以及零碳未來城、新型儲能、綜合能源服務等為重點,創新能源低碳技術、業態和模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生產消費成本,提升服務價值,提高低碳轉型的經濟競爭力。
六是把握低碳轉型帶來大規模產業變革和競爭力重新排序的商機。能源企業要把握“雙碳”引領的發展機遇,把握綠色低碳政策導向,贏得非化石能源產業替代,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投資,能源電力數據經濟等低碳轉型新商機。
能源企業數字化改革適應能源革命和數字革命相融并進趨勢,對內是提升企業治理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對外是適應能源治理體系現代化、加快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關鍵變量。
浙江省委、省政府把數字化改革作為牽一發動全身的綜合性集成改革和大場景綜合應用改革,探索省域層面推進數字變革、構建數字文明的路徑,推進省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激發發展動力和社會活力。
能源企業是數字技術應用的先驅。能源企業智能化、數據化、信息化運營管理有著堅實基礎。能源企業數字化改革適應能源革命和數字革命相融并進趨勢,對內是提升企業治理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對外是適應能源治理體系現代化、加快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關鍵變量。
能源企業數字化改革,可以迭代升級“系統、平臺、云(邊緣計算)、數據資源中心”等組成的數字化基礎設施為抓手,推進組織形式變革,倡導專兼結合、全員數據化;平臺體系變革,打造智能發電廠、新能源遠程集控調度中心、智慧油氣、熱力管網等智能數字平臺;應用系統變革,推進數字管理、數字生產、數字服務等綜合應用系統建設,貫通法定的各類能源大數據共享交換、電力市場、油氣市場、碳市場等平臺,融合“能源流、信息流、業務流、資金流”,實現數據多跨場景應用,推動企業體制機制重塑,引領企業整體智治、智慧經營,更好地降本提質增效,為綠色成為能源企業長遠發展最動人色彩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