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子夜》作為茅盾的第二部長篇小說,它深刻剖析了20世紀30年代中國社會的結構,是“五四”以后現代小說走向成熟的標志。這部30年代為數不多而文體意識明確的長篇小說突出的重大特點是融合了社會歷史內容和作者本人對文本的理想追求兩者的統一,也被稱為史詩性。作者的史詩性追求離不開一定的社會環境和自我素養,這種在現實主義道路上的宏大的、全景式的、總體的描寫開創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現實主義文學的史詩傳統。
關鍵詞:上海;全景式;大題材;傳奇英雄;多重沖突
“史詩”最早指長篇民族敘事詩,而在現代,人們一般將那些對社會生活做全景式的宏觀把握并傳達一個民族的主體精神的優秀長篇小說稱為史詩或史詩性作品。史詩性可歸納為“主體的民族性、題材的宏偉性、畫面的全景性”三個方面。[1]現代美學意義上的史詩性長篇小說認為“史”是客觀史實的再現,“詩”是詩性的張揚,《子夜》則是具備這一系列審美特征的作品,它以1930年的上海作為文本背景,安排了五條線索和代表當時社會各階級的眾人物,通過他們在吳府縮影式的描寫達到作者企圖展現社會總體生活的目的,并且通過重大題材揭示了社會走向。本文主要分為三部分:首先是作者史詩性追求的成因,其次是《子夜》史詩性描寫的具體表現,最后是史詩性追求的影響。
一、史詩性追求的成因
(一)社會環境因素
20世紀30年代,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席卷全球,中國也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雖然在30年代作為一個銀本位制的大國的中國,在經濟危機之初能承受不太大的沖擊,但是西方國家購買力的下降以及中國工業本身的先天不足、后天畸形而導致出口減少,尤其是中國的繅絲業受到嚴重的打擊。受經濟危機的影響,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加劇,尤其是日本,侵略中國東北之前不斷干擾中國的經濟,搶占中國的土地,加上當局政府統治內部腐敗無能,軍閥混戰頻繁,這些動蕩不安的社會因素給本該趁帝國經濟危機的間隙獲得發展的中國工業以巨大的打擊。另一個使工業衰敗的因素是為其提供原料的中國農業的落后,帝國經濟的侵略加速瓦解了中國傳統手工生產的農業,加上賦稅較重和30年代初期的自然災害,以及國內戰亂等因素,農業一片蕭條,能為工業提供的原料少之又少。《子夜》以30年代的上海為背景,正如穆時英在《上海的狐步舞》中描寫的那樣,當時的上海五光十色卻充滿罪惡,是一座造在地獄上的天堂。當時的上海已經擁有像電車、洋棧、雪鐵龍汽車等具有現代特征的事物,它是當時中國社會最具現代化的城市,上海所擁有廣闊的經濟和政治環境為作者提供了真實而全面的寫作素材。作品描寫了忙碌的公債市場,買辦資本家和民族工業資本家的斗法,工業面臨絕境而激發的工人和資本家的斗爭場面等,無一不是社會重大的事件,所以,當時的社會環境是促成《子夜》史詩性的特征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作家個人因素
茅盾先生追求史詩性寫作的道路是一條反復探尋的路,20世紀20年代初,作家最先倡導寫實主義或者可以說是自然主義,到20年代末期,他明確要表現一種體現時代性的寫實主義。[2]最初,作者沒有確切地分開寫實主義和自然主義的區別,認為把左拉與其作品歸為“自然派”而把其他國家的自然主義作品歸為“寫實派”不合理,有學者指出茅盾的自然主義是一個二者混同的概念,以現實主義為基點,取自然主義的長處。[2]作為文學研究會的成員,茅盾一直“為人生”而努力著,他想要找到更好的“為人生”的寫實主義,認為只要能更好地“為人生”,文學可以是浪漫主義的、象征主義的或者其他主義的,而當時在中國傳播的馬克思主義漸漸對茅盾產生了深層次的、主導的影響。我們可以從茅盾先生的很多理論中找到他立志寫“大”時代,為普遍民眾而努力的志向。在實踐方面,從《蝕》三部曲一直到《子夜》,他的描寫路線可以說是從反映局部問題到反映整體社會問題,由局部事態到全景式,他擁有像巴爾扎克那樣做法國書記員的使命感,所以他才會精心地收集素材,敏銳地分析并寫成真實而全面反映30年代中國的《子夜》。他所知道的銀行家、商人、工人及交易所的情況是在1930年秋養病期間在表叔的盧公館里知道的,這期間他翻閱報紙,滿版是經濟不振、市場蕭條、工廠倒閉、工人罷工的消息,這些消息雖只片段,但讓作者受到鼓舞。[3]
二、《子夜》史詩性描寫的具體表現
(一)以重大題材揭示一定時期的社會現實和走向
近代中國歷史走向具有現代性,而30年代的上海最能代表現代化的方向,所以《子夜》首要描寫的是上海的風貌。1930年的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的社會,帝國入侵、軍閥割據,作者在《子夜》中選擇民族資本家吳蓀甫為中心,描寫他與趙伯韜斗法的過程,以及他吞并小企業、壓榨工人的眾多事件,集中表現了當時中國內憂外患、階級矛盾尖銳的社會現實。在對現實的刻畫中,作者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會的趨勢,正如他在《<子夜>寫作的前前后后》《我走過的道路(中)》提到的1930年夏秋間關于中國3種社會性質的論戰和他的寫作意圖有關系,他寫《子夜》就是想說明中國不可能走上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因為民族資產階級太軟弱了,這種對民族現代化的理解正是史詩性小說著力追求的。
(二)以網狀的大結構展現巨大的社會歷史時空
《子夜》呈現巨大時空的技巧在于將社會的縮影放置于吳公館內,以一場吳老太爺的葬禮匯聚了代表社會結構的主要人物,有金融界的大亨,有工業界的巨頭,有作戰參謀,有大學教授等。作者在小說中刻畫的社會環境兼顧都市生活和農村場景,刻畫的人物意識形態也各種各樣,有沉浸在自由的少女旖夢中的貴婦人,有把愛情當成游戲的貴家小姐,有滿腦子投機意識的寡婦,有思想徘徊在身份與情感間且酸腐懦弱的知識分子,有投機取巧且愚昧可笑的地主等各種30年代大時代背景下的各種思想。在小說線索方面,《子夜》安排了5條線索——益中公司、公債市場、裕華絲廠、雙橋王國和家庭生活,5條戰線逐次展開,結構精巧而邏輯嚴謹?!蹲右埂冯m然只是寫了1930年短短兩個月的事件和人物活動,但是它容納的社會內容是巨大的,文字間拉長了中國社會歷史的長度和跨度,而選擇的關鍵性的人物活動完全可以讓讀者感受到那一時代全體人的命運,這完全符合史詩的全方位把握民族歷史和普遍社會人生的要求。
(三)刻畫了具有傳奇色彩的英雄人物
史詩一般要突出民族英雄,在《子夜》中,作者以大量筆墨刻畫的民族資本家吳蓀甫是個性格復雜但總體上是個果敢自信、充滿雄心抱負的悲劇式英雄,他是作者在典型環境中塑造的典型人物。如果他處在一個社會安定、工業迅速發展的時期,那么上海的大舞臺一定會讓他干出驚天動地的大事業,但是處在1930年動蕩的時局中,他最終失敗了。即便困境壓得他喘不過氣,甚至心神慌亂,他也不愿意和買辦資本家趙伯韜同流合污,堅決反抗到最后,這讓讀者不由自主產生敬佩和憐憫,甚至忽略了他對弱者的剝削壓榨,認為他就是一個悲壯的民族英雄。作者如此安排吳蓀甫的命運,是因為他研究了中國社會的總體狀況,已經明確地知道民族資本主義不可能在30年代那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得到發展,而吳蓀甫的失敗是必然且典型的。
(四)擁有多種沖突的情節和磅礴的場面描寫
《子夜》的沖突是以吳趙兩大矛盾為主線,其中穿插了許多不同的沖突,而每一種沖突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比如通過寫吳老太爺和兒子吳蓀甫的沖突來展現資本主義文化與封建傳統文化的沖突;通過雙橋鎮的農民斗爭展現地主與農民的矛盾;通過工廠工人罷工來展現資本家和工人之間的矛盾;通過吳蓀甫的吞并行為展現工業巨頭和小企業主之間的矛盾……史詩性的作品必然要全面展現社會矛盾,進而能預示社會在矛盾斗爭中的走向,《子夜》無疑符合這一特征,它所預示的中國的走向便是只有通過工人和農民的革命斗爭,才有可能實現國家的經濟政治發展?!蹲右埂氛宫F斗爭、思考社會前途的一個重要舉措便是對各矛盾安排一個大場面。首先是吊喪場面,以此匯聚各重要人物,并從這些人物的談話中呈現社會矛盾,還有對交易所的瘋狂的投機場面的描寫,以此來展現經濟狀況。展現矛盾最尖銳的場面是工人的暴動,他們如潮水般,斗爭情緒高昂,全過程十分生動,讓讀者產生深切感受?!蹲右埂钒才诺臎_突和大場面使得它展現的30年代的歷史具有立體感,達到了史詩小說的審美要求。
三、《子夜》史詩性追求的影響
《子夜》開啟的史詩性傳統對后來很多作品產生了影響,而它作為現代文學史上劃時代的現實主義作品,對人民了解那一時期的歷史有不可替代的貢獻作用。
《子夜》之后,中華民族面臨救亡圖存的處境,革命現實主義作品涌現出來,一些解放區和國統區的作家開始真實地反映社會,雖然不及《子夜》所寫的“史”整體和廣闊,但是很多作品描寫了時代的典型環境、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比如《暴風驟雨》就再現了農村的階級斗爭。新中國成立后的20年間,出現了“三紅一創、青山保林”等紅色經典和樣板戲等,在筆者看來,1986年12月首次出版的《平凡的世界》以中國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10年間為背景,通過復雜的矛盾糾葛,以孫少安和孫少平兩兄弟為中心,刻畫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社會沖突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這無疑是對《子夜》史詩場景的描摹。相比較而言,《平凡的世界》在普通百姓的書寫上更完滿,比起吳蓀甫這樣的商界精英人物,孫少安的人生更加精干真切,作者對他的刻畫從戀愛、家庭、創業各方面展開,史詩英雄的形象鮮活豐滿,之后,1993年的《白鹿原》更是將小說的史詩性提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該小說以陜西關中地區白鹿原上白鹿村為縮影,通過講述白姓和鹿姓兩大家族祖孫三代的恩怨紛爭,表現了從清朝末年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歷史變化,《白鹿原》也被認為是一部民族秘史的作品,它的史詩性建構的創新之處是于具體的創作中大量借鑒了潛意識、非理性、魔幻、死亡意識、性本能等現代主義手法,從而使情節愈顯曲折,突出了人物命運的不可臆測。新世紀以后,追求史詩性創作的代表小說有賈平凹的《秦腔》,這本書成為世紀之交中國農村面貌的詳細紀實,雖然與《子夜》描寫的社會各階層代表不相同,但是它塑造了在廣闊的農村天地里從群眾到干部、從農民到商販等各種形象,各種矛盾中也凸顯出了史詩英雄和揭示出了民族走向?!蹲右埂返氖吩娦宰非笥绊懥艘淮忠淮淖骷?,正是如此,汪暉曾表述到“茅盾傳統”影響到革命現實主義文學的形成和發展。
四、結語
盡管《子夜》的史詩性非常突出,但小說依舊存在描寫不到位的地方,比如存在對雙橋鎮農民斗爭的描寫不夠深切,對雷參謀前線戰爭描寫的力度不夠等問題。有學者解釋:中國新文學的前10年短篇小說獲得長足發展,但是長篇小說卻較少,作品可借鑒的優秀小說少之又少;對于茅盾個人來說,《子夜》是他的第二部長篇小說,他的創作經驗還不夠完備。對于以上的不足,我們在尊崇《子夜》的史詩性時,應該辯證地看待它,以便提供更多的對史詩性小說寫作的合理的建議。
作者簡介:周丹丹(1996—),女,漢族,陜西商洛人,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中國現當代文學。
參考文獻:
〔1〕王先霈.論史詩性[J].甘肅社會科學,1984,(6):110-116.
〔2〕羅滋池.未完成的現實主義:1920年代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多種面向[D].上海:上海大學,2010.
〔3〕鄔冬梅.民國經濟危機與30年代經濟題材小說[J].文學評論,2012(03):10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