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欺欺人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甚至有時候我們自己都沒有發現自己騙了自己。近日,德國波鴻魯爾大學和比利時安特衛普大學發表在《哲學心理學》雜志的新研究發現,自欺欺人有助于人們在遇到困難時仍能保持積極性。
研究團隊分析了人們用于穩定自我和保護自我形象來“自欺欺人”的幾種策略。第一種策略稱為信念重組。負責該研究的艾伯特·紐恩教授舉例稱:“如果一個孩子某個科目成績很差,但他父親認為孩子是一個好孩子,這個父親就會認為是這門科目不重要或這個老師教得不好”。另一種策略是通過質疑消息來源的可信度拒絕事實,如家長只是聽說孩子在學校表現不好,但沒有看到實際成績問題,家長就很有可能忽略孩子的問題。最后一種策略是人們會從摸棱兩可的事情中虛構事實,如老師向家長暗示孩子在學校遭受的挫折,但家長卻希望聽到一個明確的方案,這就可能導致家長把老師友善、溫和的提醒誤解為對孩子的積極評價。研究人員將這3種策略都描述為典型的思維傾向。他們認為,自欺欺人不是惡意的處事方式,而是人類基本認知的一部分,短期內無害,但長遠來看,自欺永遠是不對的。
研究人員表示,日常生活中,自我欺騙可以穩定自我形象、建立正常的思維方式和動機。但在面臨危機時,需要徹底反思和變更行動方式時,它就變得有害,并將自己和他人置于風險中。
互聯網飛速發展的時代,書籍漸漸被碎片化的信息所替代,手機和電腦成為當下年輕人休閑閱讀的最優選擇。近日,加拿大康考迪亞大學發表在《閱讀和寫作》雜志的最新研究發現,愛看小說類文章的年輕人,語言表達能力更強。
研究團隊納入200名當地大學生,并使用約克大學的雷蒙德·馬爾休閑閱讀預測量表分析受試者的閱讀動機、障礙、態度和興趣。完成量表后,受試者進行語言能力測試和閱讀能力測試,分數越高代表著閱讀和語言能力越強。結果顯示,對閱讀有興趣的人通常有更好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喜歡閱讀小說的人比喜歡閱讀非小說類文章的人有更好語言表達能力。研究人員表示,雖然像《哈利·波特》和《饑餓游戲》這種小說類書籍的教育價值遠不如那些教育類書籍更受家長和老師的歡迎,但他們發現,與那些只愛讀教育類書籍的人相比,為了從小說中獲得知識而閱讀的人測試得分更高。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愛讀書對兒童和成人都有益,讀書除了能夠提高語言表達能力、詞匯量和理解能力,定期讀書還可以提高社交能力、批判性思維和同情心。
負責該研究的教育學教授馬丁表示,老師和家長應該適當允許孩子閱讀一些小說類文章,更要避免讓孩子在讀小說時產生負罪感和羞恥感。如果孩子能夠發自內心地愛上讀書、喜歡對書中內容刨根問底、和書中作者及角色產生共鳴,這些都是好事。
患者性別對其術后死亡風險有影響嗎?《重癥護理雜志》刊登德國一項新研究給出了肯定答案,認為術后死亡“重男輕女”,男性術后死亡的風險比女性高出50%。
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研究小組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3月間10萬名非心臟手術患者的相關數據。這些患者平均53.8歲,男性占比54.1%,手術類型包括髖關節置換術、腫瘤切除術、急性闌尾炎、車禍受害者手術等。分析結果顯示,40歲以下患者中,性別與進駐重癥監護病房(ICU)、需要上呼吸機或出院前死亡風險之間沒有明顯關聯。然而在41~80歲患者中,男性比女性更可能住進ICU、上呼吸機和出院前死亡。41~60歲患者中,男性這3項風險分別比女性高出22%、37%和54%;61~80歲患者中,男性這3項風險分別比女性高出20%、31%和38%;80歲以上患者中,男女3項風險基本相同。
研究人員分析男性心血管疾病發病率更高,可能是其術后發生致命并發癥的關鍵。另外,與女性相比,男性不愿意看醫生也是一大原因。
在普遍的觀念中,大多數人都傾向于樂觀的思考,并努力避開消極的想法。但英國巴斯大學、倫敦大學學院和倫敦伯貝克大學聯合發表在《認知》雜志的最新研究表示,人們雖然希望事情朝著自己期待的方向發展,但做某件事時,人們內心普遍會下意識地為最糟結果提前做計劃。
研究小組要求參與者預估他們自己經歷某個生活事件的概率,接下來,再找出普通人經歷該事件的實際概率,然后重新評估該事件發生的現實可能性。以往研究悲觀感情問題時,科學家通常是通過一些負面事件研究對人的影響,如被診斷患有嚴重疾病以及離婚等。但這次,研究人員舍棄了所有問題的消極影響,采用詢問更偏向于情緒中立的情景,如看見下一輛車可能是紅色等。
結果顯示,人們習慣對未發生的事情下意識地做悲觀判定。此外,研究人員也表示,在不可能樂觀的情況下,人們還是會產生“樂觀更新”。簡單說,人們會為了樂觀而樂觀,漸漸就遺忘了悲觀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