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波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腰椎管狹窄癥往往也是如此。繼發性腰椎管狹窄往往有數年,甚至數十年的病史,早期的癥狀不明顯或僅僅表現為間歇性腰腿疼,后期逐漸出現持續性下腰疼和腿痛。隨著病情進一步發展,患者可能逐漸出現“間歇性跛行”。也有部分患者下腰疼癥狀不明顯,直接表現為“間歇性跛行”。考慮到腰椎管狹窄癥不是一蹴而就,如果出現下列癥狀,應該盡早到醫院檢查,干預和治療。
間歇性跛行
正常情況下,腰椎脊髓和脊神經在椎管內有一定活動范圍。這是因為,腰椎管管徑比脊髓和神經根管徑大出一些。在站立行走時椎管或神經根管的神經根部充血,椎體及神經根的壓力負荷增大,這對正常人并無癥狀;但當由于各種原因造成腰椎狹窄后,椎管狹窄患者因缺少充分的間隙而使椎管內壓增高,繼而靜脈淤血,影響細小血管血液供應,會出現缺血性神經炎,從而出現腰腿疼痛、下肢麻木、無力等癥狀;當患者蹲下、坐下或平臥休息后,神經根的壓力負荷降低,脊髓及神經根缺血狀態得以改善,因此癥狀也隨之減輕、消失。再行走時,上述癥狀再度出現,再休息,癥狀再緩解,如此反復、交替,形成間歇性跛行。這是腰椎管狹窄癥的主要臨床特點之一。
慢性下腰痛
大多數腰椎管狹窄癥患者發病早期都有下腰痛的病史或伴有下腰痛,疼痛一般比較輕微,主要見于長時間站立、或者走路過久出現腰痛,躺下休息或蹲位疼痛自行消失,局部多呈現酸脹疼痛,無固定壓痛點,疼痛加重腰前屈不受限制,后伸活動往往受限。
神經根壓迫癥狀
神經根管狹窄引起相應的神經根受壓迫或受刺激癥狀及體征,有些患者表現為間歇性跛行,另一些表現為持續性放射性神經根癥狀,多為酸痛、麻痛、脹痛、竄痛,疼痛的程度不同。神經根癥狀的部位與受壓神經根有關,表現為相應的神經根性分布區針刺覺減弱、痛覺異常、肌肉力量減弱及腱反射異常。
馬尾神經壓迫癥
腰椎管狹窄癥可導致馬尾神經受壓迫,出現馬鞍區的癥狀與體征以及括約肌的癥狀,嚴重時可出現大小便及性生活障礙癥狀。
腰椎管狹窄癥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之一,在世界范圍內都有著較高的發病率。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腰椎管狹窄癥的發病率逐年增加。目前針對腰椎管狹窄癥的治療方式多種多樣,既有藥物、物理等保守治療,又有椎管減壓術﹑椎體融合術、非融合內固定術等手術治療。對于腰椎管狹窄癥患者,需結合患者的癥狀、體征以及影像學資料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保守治療
對于大多數癥狀不嚴重的腰椎管狹窄癥患者,保守治療作為患者的首選治療方式。保守治療可減輕神經根、馬尾神經或病變局部組織的炎癥反應和水腫,使臨床癥狀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目前臨床上對于腰椎管狹窄癥的保守治療主要包括藥物治療、物理治療(主要是通過推拿、針灸等方式達到疏經活絡、活血化淤的目的,從而減輕臨床癥狀)以及侵入性硬膜外注射治療等。
其中,藥物治療包括非甾體消炎藥、肌肉松弛劑、營養神經類藥物等:非甾體抗炎藥可以口服或外用,常用有雙氯芬酸、塞來昔布,但此類藥物可能導致胃黏膜出血,或是出現胃部不適癥狀,消化道潰瘍或胃出血患者應避免口服此類藥物;肌肉松弛藥可與非甾體抗炎藥聯用,常用有氯唑沙宗、乙哌立松等;常用的營養神經類藥物包括甲鈷胺、神經妥樂平等,主要是為了緩解患者的神經損傷,減輕患者的神經壓迫,對于輕癥患者有一定改善作用,若服用一個月以上無效則無需繼續服用。
手術治療
雖然保守治療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臨床癥狀,但真正引起癥狀的病變(如突出的椎間盤及增生的骨質)并沒有去除,隨著病程進展有可能導致更嚴重的后果,對于癥狀嚴重,保守治療無效的患者,手術是治療腰椎管狹窄癥的有效方法。目前臨床上主張在最小創傷的基礎上充分解除神經壓迫,并維持脊柱穩定性。所以手術治療的總體原則是減壓,進而充分解除椎管內壓迫,同時維持脊柱三柱的穩定。
手術方式主要有微創單純椎管減壓術、開放脊柱椎體融合內固定術、非融合內固定術三類。隨著手術技術、手術器械等的進步,手術對患者的創傷越來越小,但仍存在發生各種并發癥的風險。因此,對于欲行手術治療的腰椎管狹窄癥患者完善的術前評估十分必要,需結合患者的癥狀、體征以及影像學資料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手術方式,努力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術后應在醫生指導下積極開展康復訓練,一般術后第一天就可以開始直腿抬高鍛煉,預防神經根粘連;早期離床鍛煉有助于提高下肢血液循環、有效減少深靜脈血栓形成,并能減少尿潴留、便秘等腰椎術后常見并發癥。
最后也要提醒大家,間歇性跛行是腰椎管狹窄的典型癥狀,但椎管狹窄并不是導致間歇性跛行的唯一原因。除此之外,間歇性跛行是下肢缺血的早期表現,從開始行走到出現疼痛的行程,稱為跛行距離,跛行距離愈短,提示血管阻塞愈嚴重。所以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或者血栓閉塞性脈管炎也是引起間歇性跛行病因之一。另外,運動引起的臀小肌受損傷,患者可能會出現與椎管狹窄相同的特殊表現——間歇性跛行。因此,如果出現間歇性跛行的癥狀,建議到醫院找骨科醫生,通過專業的問診、體格檢查、腰椎核磁共振、下肢血管等檢查作出綜合判斷,最后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