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士富
楊安民是某高校法律系教授,他在教學時,給出案件,讓學生做出案件處理方案,然后評出最佳方案——這種教學方法深受學生歡迎。
一天,他說:“同學們,你們即將畢業,奔赴崗位,面對復雜多變的案情,怎樣做到適用好法律法規,這是你們面臨的最大的課題。現在都說執行難,很多失信人被凍結了銀行卡、微信、支付寶等,還被限制乘坐飛機、高鐵等及高消費行為,有的仍無濟于事。”
楊安民的話還沒說完,課堂上有的同學就憤憤然:“老賴最可恨!”
楊安民用手示意一下同學們,說:“現在,我們遇到這樣一位被執行人,請同學們分析案情,拿出最佳執行方案,進行一次模擬執行比賽。請聽題:
“劉女士丈夫已離世,不但沒有給她留下任何遺產,還給她留下一筆5萬元的債務,法院判決已經生效。假如這個案件讓你們去執行,你們應該怎樣去執行?”
同學們眾說紛紜——
“欠債還錢,天經地義。”
“強制執行。”
“請同學們兩天內把執行方案交上來,”楊安民說,“我們在下一堂課選出典型案例進行交流。”
經過同學們的認真準備,兩天內一份份執行方案交了上來,楊安民抱著厚厚的一沓卷宗走進教室,說:“同學們,通過這次的模擬執行,看出來你們都很認真,現選出三份案例與同學們進行交流。”
同學A的執行過程——
劉女士被傳喚到法院,法官首先向她陳述了案情,并問她對本案有沒有異議?
劉女士回答說:“法院判決屬實,沒有異議。”劉女士強調說,“但本人沒有還款能力。”
法官又問:“你的名下有什么財產?”
劉女士答:“沒有。”
經過法官查實,劉女士所說屬實。
法官又問:“你打算怎么來履行你的債務?”
劉女士說:“我目前在一家門店打工,月薪3000元,除去日常生活開支,還拉扯著一個孩子,工資月月光。我保證盡我所能,一旦有錢立刻還款。”
通過走訪調查,劉女士是單親家庭,又是丈夫留下的債務,不是惡意逃避債務的那種人,于是,經法院審委會研究決定,暫緩執行。
同學B的執行過程——
法院向劉女士送達了執行文書:報告財產令、裁定書、傳票、限制消費令、預納失信告知書、執行通知書。
劉女士向執行法官報告了自己的財產情況,陳述自己確實沒有還款能力。
執行法官說:“不管怎樣,你要想辦法還款,不妨向親戚朋友借,確保履行到位。”
劉女士說:“我都窮成這樣了,哪還有親戚朋友肯借錢給我啊!”
執行法官說:“若此,你的行為是拒不履行生效的法律文書,我們將對你采取強制措施。”
劉女士說:“我尊重法律。”
于是,劉女士被行政拘留5日,然后暫停執行。
同學C的執行過程——
執行法官傳喚了劉女士,向她闡明法律的嚴肅性,讓她履行5萬元的債務。
劉女士一聽執行法官的話就淚流滿面,說:“他生前沒有給我帶來幸福,卻給我留下一筆債。我拉扯著一個孩子,很不容易,去房錢沒伙錢,上哪弄錢還債啊?”
“請你冷靜一下,”執行法官說,“辦法總比困難多。”
“我真的一點辦法都沒有。”劉女士說。
“好吧,”執行法官說,“我們今天的談話到此結束,你要對你所說的話負責,我們一旦查明你有隱瞞財產的情形,將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劉女士走后,執行法官約見了申請人,說:“經初步了解,劉女士可能沒償還能力。”
“法律是不容褻瀆的。”申請人說。
“是的,”執行法官說,“不是所有法律都是機械的,你還有什么要求?”
申請人說:“為什么不采取強制措施,敦促還款?”
“強制是手段,不是目的,”執行法官說,“我們執法也要視情節動用一些手段,而不是濫用。當然,手段很多,不一定全是強制措施。”
“好吧,”申請人說,“我不問過程,只看結果。”
執行法官又找到劉女士,說:“這筆錢早晚要還的,是不是想想辦法呢?”
“我一個女人,真的沒有什么好辦法。”
“看得出你是一個精明能干的女人,找一份好的工作,收入高些,化解這點債務應該不算什么問題。”
“我舉目無親,真的想不出什么好辦法。”
“有一家月嫂公司,培訓一下即可上崗,月薪1萬以上,你去的話,我幫你介紹。這樣,每月還5000元,不要一年時間,就還清了。”
“真的?”
“真的!”
劉女士真的不敢相信會有這樣的好事,感動得淚流滿面。
就這樣,劉女士簽訂了還款協議,一年內還清了債務。
“同屬一件事,各有各的思路,”楊安民說,“從執行來看,應該沒有瑕疵,然而,法律并非無情物,有時也能體現人性的一面。誰是最優秀的執行案例,我想不用贅述。”
楊安民話音一落,教室內響起熱烈的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