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綜合國力持續增長,城鎮化作為我國的發展戰略之一,也取得了較為積極的進展。近年來,隨著我國呈現出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對于農村而言,人口老齡化和城鎮化帶來的年輕人口流失是不可忽視的現象,對于農業經濟將帶來一定影響。而實現“中國夢”就必須著力提高農業經濟發展程度,深入推進鄉村振興因此,該文通過討論農村人口老齡化和年輕人口流失對農業經濟的影響和策略,以期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一定理論參考。
農村??人口老齡化??人口流失??經濟??影響??策略
中圖分類號:C924.24;F3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22)02(b)-0000-00
With the continuous growth of China'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the urbanization, which is one of China's development strategies, has made positive progress as well. In recent years, China has shown the trend of aging population. For rural areas, aging population and the loss of young population brought by urbanization are phenomena that cannot be ignored, which will have a certain impact on agricultural economy. To realize the "Chinese Dream", we must focus on improving the degre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further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Henc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and strategies of aging rural population and young population loss on agricultural economy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Rural; Population ageing; Population loss; Economy; Influence; Strategy
根據中國發展基金會發布的《中國發展報告2020: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和政策》的預測,自2000年邁入老齡化社會之后,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程度持續加深,到2022年左右,65歲以上人口將占到總人口的14%,實現向深度老齡化社會的轉變。同時,城鎮化的發展戰略,以及農村經濟發展程度相對較低,促使大量的農民前往城市發展,農村的教育資源、公共資源的匱乏也加重了農村年輕人口流失的問題。農村發展、鄉村振興,一直是我國重點關注的問題,也因此,人口老齡化問題和農業現代化發展是國家“十三五”規劃的重點內容,同時我國也重視特殊類型地區的振興發展,國務院在2021年9月批復了《“十四五”特殊類型地區振興發展規劃》,實際上,在欠發達地區等特殊類型地區中,農村也占了一定比重,從政策的角度不難發現,農村的經濟發展和振興問題,一直作為國家重點扶植的重點內容之一。結合諸如農村老齡化嚴重、中青年、優質人才持續外流,人才總量不足等農村人口社會學特點,進一步探索其對農村農業經濟乃至鄉村振興的影響是必要的。
鎮賚縣屬于大興安嶺南麓集中連片特困地區,2019年該縣現代農業得到高效發展,糧食產量預計達到34.1億斤,畜牧業總產值達到18億元,農民人均收入預計達到11 130元,增速12.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都能達到4 000元以上。全縣經濟作物播種面積達到20萬畝、飼料作物播種萬畝。發展庭院經濟5.8萬畝,預計總收入8 600萬元,戶均增收2 000元以上。盡管鎮賚縣已經于2019年退出貧困縣序列,已經建立完善扶貧資產管理、扶貧產業項目經營管理、“邊緣人口”防致貧防返貧等工作機制,持續鞏固“兩不愁三保障”成果,但是人口老齡化和城鎮化帶來的年輕人口流失是不可忽視的現象,對于農業經濟將帶來一定影響。因此,該文通過討論農村人口老齡化和年輕人口流失對農業經濟的影響和策略,以期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一定理論參考。
實際上,老齡化不僅僅是農村人口的特點,作為我國農業發展的特征之一,其同樣也是我國整體性經濟發展所面臨的挑戰之一。根據統計數據顯示,我國農村人口的老齡化和未富先老的程度相比城市具有更為顯著,與我國整體性的人口老齡化相關的同時,也與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大規模青壯年群體人口遷移、流出相關,在降低城市老齡人口比重的同時,也加重了農村的老齡化。與此同時,也包含農村老人社會心理方面,例如老人對于城市的適應能力、價值觀可能面臨的沖突等問題,都促使了一定有條件離開農村的老人選擇留在農村。因此,農村人口老齡化問題需要得到政策制定者的重視。
農村勞動力外流到城市的現象分為兩種形式,其一為個體流動,也即家庭中的主要勞動力外出到城市務工;其二為以家庭為單位的遷出。而年輕勞動力外流主要為個體流動,加重了農村老齡化的同時,在某種程度上也加重了農村空心化、少子老齡化的程度,同時也降低了農業生產的人力資本。而年輕勞動力外流的主要成因,與社會因素、環境因素都息息相關,對于年輕勞動力而言,城市具有相較于農村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更好的薪酬福利待遇,同時城市的經濟發展以及醫療、教育等社會資源也遠遠超過農村,同時,農村的環境相較城市也具有一定差距,以及潛在的身份認同感的問題,因此,年輕勞動力的外流也是大多數農村年輕人基于現實考量以及我國“重城市、清農村”背景下的必然選擇后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劇了農村老齡化。
實際上,農村的“城市化”與“逆城市化”特征與農村人口結構老齡化、少子化、農村空心化、年輕勞動力外流息息相關,同時也具有相關關聯、互為疊加作用的特點。“城市化”的實質在于人口結構的少子化、老齡化;而“逆城市化”則在于諸如教育、醫療資源短缺等社會因素所導致的人口素質降低、人才匱乏狀態,同時,農村基層組織也存在諸如“制度異化”“行政失序”等問題,進一步加重了“逆城市化”的程度。從整體上而言,這種人口兩化問題對于鄉村振興的影響是負面的,也是在考慮人口問題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因素時所應著重探討的問題。
對于農業而言,勞動力作為其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是需要被首要關注的問題。首先,在農業勞動力數量方面,年輕人口流失和老齡化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對于農業產業的數量造成了負面的影響,已有很多農村地區出現“拋荒現象”。其次,在農業勞動力素質方面,農村老年人盡管擁有較多的農業經驗,但是,由于農村教育資源的匱乏,農村人口素質相較城市尚具有一定差距,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農村老年人的經驗往往已經落后時代。另外,農村老年人的文化素質較低,缺少對新興科技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和有效途徑,對于農業生產相關的先進科技知識的學習和掌握能力都較低,無法有效利用如互聯網營銷、共享資源等優勢,難以促進農業生產與推廣銷售。同時,老年人自身的體力、耐力相較年輕勞動力都處于劣勢,對土地的利用程度和拓展生產規模方面也會呈現下降的趨勢,因此,年輕人口流失和老齡化對農業勞動力素質呈現負面影響。
我國農業發展具有小農經營的特點,而農村人口的老齡化和年輕勞動力的流失必然推動傳統小農經營的生產模式,從而促進農業生產規模化發展。而這種轉變的推動力一部分來自于人口社會層面,另一部分則來自于我國實行的有力的扶植鄉村振興的政策,促使閑置的農田可以得到統一化的管理。同時,年輕勞動力的流失以及老齡化帶來的農村現存勞動力數量和素質的下降,也促使人均耕地面積增加,側面為提高規模化水平提供資源,促使了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等農業龍頭企業的發展。
有研究指出,農村人口老齡化和年輕勞動力的流失將產生提高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的遠期效應,其主要依賴于機械化可以節省大部分的人力,當青壯年的勞動力數量不足以支持農業生產,便會產生對替代品的極大需求,也即生產機械化的變革。首先,荒廢的耕地達到一定面積,也促進了農業生產外包,進而可以引入更為專業的機械化技術資源;其次,農業生產機械化的變革必然圍繞農村的實際需求,例如:針對老年人文化水平低,可以設計更適宜老年人學習的機械化設備,促進農機發展的同時,也促使了農業整體向機械化發展。
農業生態化代表了農業投入、產出和生態影響三者之間的動態關系,良好的農業生態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同時也是發展高質量農業經濟的要素之一,人口結構的改變,也將從側面影響農業生態。從規模的角度,基于土地與勞動力的互補關系,人口老齡化和年輕人口流失將會導致有些條件較差的土地被進一步遺棄,從而減少了這部分土地的規模,但若能即使引入外部資源,也可能化劣勢為優勢;從技術的角度,農村老年人的受教育水平和學習能力、身體素質都較低,因而需要借助機械化來扭轉勞動力的劣勢,進而提高農業生態效率。
從實證的角度,首先將視角放置于較為發達的東部地區,以浙江省為例,有研究采用C-D生產函數分析法模型,證實人口老齡化的發展實際上會對農業經濟生產帶來利好效應,主要在于農業生產結構的優化以及農村整體經濟中的第二、三產業得到更多發展的機會,于此同時,機械化水平也得到了提高。但當視角轉移到西部地區,有研究指出,其對農業經濟的影響反而是負向的。由此可見,地區間發展差異也對現實的影響有一定作用,東部地區較西部地區具有發展方面的優勢,因而各種資源也較為豐富,無論是資金還是技術層面,都能夠為老齡化和年輕人口流失帶來的負向影響引入更為先進的改革手段,例如農業人才和現代化設備的引入,從此層面上看,人口結構的改變反而促進了農業向規模化、機械化發展,同時人才的引進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農業生態的發展,反觀經濟相較落后的西部地區,農業勞動力數量和素質的降低,如無強有力的替代措施和資源的引入,將不可避免成為發展農業經濟的阻力。實際上,正向作用與負向作用的區分點在于是否能夠得到包括政策、人才、資金等資源的有力支持,以促進勞動力轉型,而這也將是在我國人口社會特點現狀之下發展農業經濟的關鍵點。
第一,從管理的角度,應當完善鄉村治理,我國有地區已經將“清單制”引入了鄉村治理,將管理事務精細化分,形成村級小微權力清單、承擔事項清單、公共服務清單等,進而優化管理,形成制度化、規范化的鄉村治理方式,減少地區之間發展的差異程度,進而使得先進的經驗、人才、技術與資金能夠更有效地在需要的地區發揮作用,促進農業經濟的轉型。
第二,從人口的角度,應當積極應對老齡化和年輕勞動力的流失,一方面提高老年人口的身體素質,同時加強農村的教育資源、公共設施的建設,吸引高素質人才返鄉建設,優化人口結構。
第三,從尋找勞動力缺口的替代措施角度,需要積極引入適度規模經濟的理念,借助現代化的機械手段,同時加強科技的宣教和推廣,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兼顧農業生態水平的提高,使先進的理念和科技的優勢能夠在廣闊的農村土地上發揮優勢。
4
近年來,我國對于提升農村經濟水平,促進鄉村振興投入了大量的政策、資源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取得了喜人的結果,但在進一步推進“新型城鎮化”以及擴大鄉村振興的成就的同時,相關工作者需要在農村人口老齡化和年輕人口流失的現實背景下進行政策的制定與規劃,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堅持人民城市為人民”等理念,其實質都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而農村人口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參與者,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優化農村人口結構,也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內在需要,更是基層實踐的迫切期望。
[1]谷玉良.農村人口外流與農村養老困境[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7(1):114-122.
[2]李曉榮.近年來農村人口老齡化研究綜述[J].求實,2016(3):51-59.
[3]王文彬.農村人口空心化的社會風險治理研究[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17.
[4]穆光宗,茆長寶.人口少子化與老齡化關系探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7,38(6):1-6.
[5]茆長寶.鄉村振興背景下中國農村人口兩化問題再認識及其優化[J].西北人口,2021,42(1):97-106.
[6]杜海峰,顧東東.中國人口凈流出地區的農村基層組織現狀——以河南省Y縣為例[J].行政論壇,2017,24(6):71-80.
[7]趙建鳳.山東省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業經濟的影響[D].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21.
[8]李露,徐維祥.農村人口老齡化效應下農業生態效率的變化[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0(2):14-29.
[9]任利紅.浙江省農村人口老齡化對農業經濟的影響研究[D].舟山:浙江海洋大學,2019.
[10]陳雪.農村人口老齡化對中國農業經濟的影響研究[D].鎮江:江蘇大學,2017.
作者簡介:包學會(1973—),男,漢族,吉林鎮賚人,大專,經濟師,研究方向為農業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