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倩
駐馬店市中心醫院急診科,河南 駐馬店 463000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種嚴重的心血管疾病,其發病率、死亡率均呈逐年上升趨勢,已成為我國居民死亡的重要心血管病因[1]。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根據心電圖表現,即ST段弓背向上抬高判定。目前,對于STEMI公認的首選治療方法是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其療效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救治時間,患者越早接受PCI效果越好[2]。但目前我國STEMI患者普遍存在PCI治療延遲現象,部分患者甚至失去再灌注治療機會,導致臨床效果和預后較差[3-4]。急診PCI需要急救醫生、護士的配合,并形成一套標準流程以獲得最佳救治效果。為提高診治效率及優化醫療資源配合,本研究基于醫護團隊合作構建STEMI急診護理路徑,取得滿意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擇2018年5月—2020年6月于駐馬店市中心醫院收治的104例STEMI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2018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51例設為對照組,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53例設為觀察組。對照組男28例,女23例;年齡33~70歲,平均年齡(53.42±6.18)歲;體質量49~82 kg,平均體質量(61.92±7.34)kg;既往病史:冠心病13例,心肌梗死11例,腦卒中7例。觀察組男30例,女23例;年齡35~69歲,平均年齡(53.25±6.44)歲;體質量48~84 kg,平均體質量(62.20±7.65)kg;既往病史:冠心病15例,心肌梗死10例,腦卒中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1)納入標準:符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5]中診斷標準,心電圖檢查2個或2個以上相鄰導聯,ST抬高0.1 mV及以上;首次發病;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伴有肝、腎、肺等嚴重并發癥;患有血液系統疾病、惡性腫瘤等;原發性精神疾病,認知障礙者。
對照組采取常規急救護理流程:急診胸悶、胸痛患者來診,分診護士進行初步評估,然后指引其至心電圖室檢查,心電圖無異常者繼續候診,ST段抬高者上報醫生,開通急診救治綠色通道,心內科醫生評估病情后確定治療方案。觀察組采取基于醫護團隊合作構建的急診護理路徑:(1)組建STEMI急診醫療團隊。成員包括急診心內科醫生1名,PCI醫生1名,急診科預檢護士1名、搶救護士3名。團隊成員每周參加1次STEMI急救護理相關內容、技能培訓,并進行現場模擬考核,考核合格后進入團隊。(2)制定STEMI急診護理路徑。①胸痛胸悶患者到達急診科后,預檢護士在2 min內完成評估、分診,快速詢問病史,評估病情危重程度(氣道是否通暢,呼吸、循環情況,神經損傷程度),病情輕微者引導其至心電圖室做心電圖,病情危急者送入搶救室,給予吸氧等急救處理,立即通知心內科醫生,開啟STEMI急診綠色通道。②患者進入搶救室后,急診科護士5 min內完成再次評估、體征監測、建立靜脈通路及血標本采集,同時心內科醫生采集18導心電圖,在15 min內確診患者STEMI后給予300 mg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責任護士電話通知導管室、CCU、綠色通道外勤護工等各部門,一鍵啟動導管室,確保20 min到達崗位。③就診20~30 min內,責任護士對患者評估其心理狀態,給予相應心理疏導,并進行用藥、排便等健康教育,完成發病至就診時間追蹤,必要時給予復查床邊心電圖。確診后立即請心內科醫生會診,臨床醫生及護士進行PCI術前準備,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④就診40 min內,導管室醫生及護士準備好搶救藥品、儀器,與急診科醫生、搶救室護士完成患者交接。⑤就診90 min內,球囊開通血管。⑥PCI術后轉運至CUU,給予持續生命體征監護,包括心電監護、監測心肌酶譜、穿刺點有無滲血及血常規等,及早發現并處理突發情況。
比較兩組患者救治效率、急診室至球囊擴張時間(DTB)達標率、搶救成功率、復發率及預后狀況。(1)救治效率:記錄兩組患者分診評估時間、完成心電圖時間、完成介入準備時間及DTB。(2)DTB≤90 min比例、搶救成功率及預后狀況:預后包括發生心絞痛、心肌梗死、出血等狀況。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分診評估、完成心電圖、完成介入準備及DTB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救治效率情況(±s) min

表1 兩組患者救治效率情況(±s) min
組別對照組(n=51)觀察組(n=53)t值P值分診評估時間2.79±0.62 1.05±0.21 19.315 0完成心電圖時間7.43±1.86 4.81±1.33 8.287 0完成介入準備時間51.37±7.46 31.67±5.45 15.420 0 DTB 96.52±10.60 79.13±7.88 9.519 0
觀察組DTB≤90 min比例及搶救成功率高于對照組,未康復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DTB≤90 min比例、搶救成功率及預后狀況 例(%)
STEMI發病迅速,病情進展快,急性期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對挽救生命及改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6]。國際要求的DTB時間在90 min內,但多項研究顯示,我國目前AMI患者的DTB時間與國際要求時間仍存在較大差距[7-8]。常規急診護理流程對于STEMI患者而言,缺乏針對性、時間性及計劃性,導致各環節時間、資源浪費,救治效率不夠理想。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分診評估、完成心電圖、完成介入準備及DTB時間短于對照組,DTB≤90 min比例及搶救成功率高于對照組,未康復率低于對照組,說明基于醫護團隊合作構建的急診護理路徑能夠有效提高對STEMI患者救治效率,提高搶救成功率,并改善預后狀況。基于醫護團隊合作構建的急診護理路徑對常規護理程序進行標準化管理,嚴格控制各項護理操作時間,明確護理路徑,急診護士采取的各項護理措施均有據可循,體現出急診救治的科學性、時間性和計劃性,從而減少各環節不必要的資源浪費,提高救治效率和搶救成功率[9]。STEMI急救護理醫護團隊的成立,能夠實現對急診醫生及護士進行定期培訓考核,確保護理效能規范化、標準化,提高整體團隊協作能力,為STEMI患者急救效率提供有力保障。常規護理流程中,患者至急診科就診后,均需完成心電圖檢查及診斷方可進入搶救室,導致可疑STEMI患者常因等候心電圖檢查而延遲診斷。而基于醫護團隊合作構建的急診護理路徑中,急診科預檢護士快速完成病情評估及分診,病情危重者直接送至搶救室,可減少患者分診時間。心電圖改由急診科醫生檢查,并同時完成STEMI診斷,避免第一治療時間的延誤,遏制心肌進一步損傷,進而改善預后[10-11]。對于可疑STEMI患者一律開啟綠色通道,提前一鍵啟動導管室,縮短介入準備時間及DTB,先手術后補辦手續,縮短整個急診救治時間,有效提高救治效率。本研究通過構建基于醫護團隊合作的急診護理路徑,實現STEMI急救護理工作流程化,提高工作效率,不僅能夠提高急診科專業理論知識及實踐技能,還減少了醫療資源浪費[12]。
綜上所述,基于醫護團隊合作構建的急診護理路徑有助于提高對STEMI患者的救治效率及搶救成功率,并改善預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