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連線雜志網站7月24日報道,地球地質對生命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生物適應不同的環境,如沙漠、山脈、森林和海洋。然而,生命對地質的全面影響很容易被忽略。
現在,一項對地球礦物的全面研究糾正了這一遺漏。這項研究發現,有證據表明,大約一半的礦物多樣性是生物及其副產品的直接或間接結果。這一發現能為想要弄清地球復雜地質歷史的科學家和尋找地球之外生命證據的科學家提供有價值的見解。
在7月1日發表于《美國礦物學家》雙月刊的兩篇論文中,研究員羅伯特·黑曾、肖娜·莫里森以及他們的合作者概述了一個新的礦物分類系統,這種系統重視礦物如何形成,而不單純是它們的外觀。通過這樣做,他們的系統確認了地球的地質發展和生命的進化是如何相互影響的。
他們的新分類法基于對數千篇科學論文的算法分析,將“種類”定義為礦物種類及其成因機制的結合,識別出了超過10 500種不同類型的礦物。這幾乎是國際礦物學協會經典分類方法中大約5 800個礦物“種類”的兩倍,該協會的分類方法僅關注礦物的晶體結構和化學組成。
莫里森和黑曾還確定了57種單獨或組合產生所有已知礦物的過程。這些過程包括各種類型的風化、化學沉淀、雷擊、輻射、氧化、地球形成期間的巨大撞擊等。他們證實,地球上礦物多樣性的最大單一因素是水,水通過各種化學和物理過程幫助形成了超過80%的礦物。
他們還發現,地球上1∕3的礦物完全是生物的一部分或副產品——比如骨頭、牙齒、珊瑚或腎結石,或者排泄物、木材、微生物墊以及其他有機物質。數千種礦物以其他方式受到生物活動的影響,比如工業燃煤中形成的鍺化合物。包括通過與生物副產品(比如光合作用產生的氧)的相互作用而產生的物質,大約一半的礦物上都有生物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