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瑞
(河南《創新科技》雜志社,河南 鄭州 450000)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社會發展從“動力驅動”轉為了“數字驅動”,數字化已經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國家大力推動數字化轉型戰略,5G、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的進步,大大改變了知識傳播的方式,科普數字化逐漸成為科普工作的重要加持,通過探索數字化戰略背景下科普高質量發展路徑,以期為我國科普事業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
改革開放以來,科普工作主要側重“四科”“兩能力”。所謂四科指的是了解必要的科技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態度、崇尚科學精神。兩能力指具有一定的應用“四科”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這個時期的科普工作與改革開放之前不同的是更加注重理解和反思科學,更加注重使用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去參與公共事務,解決實際問題。新時代背景下,科普重要性日益突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新時代下科普工作要承擔新的使命,高質量服務創新發展、服務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服務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1]。
2021年,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公布了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結果,相關數據顯示,我國公民科學素質有了很大提升,到2020年底,我國公民科學素質比為10.56%,和2015年調查結果相比,提高了4.36個百分點,較2010年增加了7.29%。從性別來看,女性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為8.82%,比2015年提高了5.44個百分點。男性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為13.12%,比2015年提高了4.08個百分點。從地區來看,北京、上海公民科學素質超過了24%,長三角和珠三角處于領先地位,部分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底子整體比較薄弱的地區,公民科學素質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總體來看,我國公民科學素質呈現良好的發展趨勢。但是,不可否認,我國公民科學素質發展不平衡問題依然存在,全民科學素質提升依然任重而道遠。
信息技術的發展有效提升了公民科學素質水平,同時使得科普傳播形式更加多樣,內容更加豐富,傳播范圍更廣,科學與群眾的關系更加緊密。據相關數據統計,在“十三五”期間,由中國科協打造的科普傳播平臺——“科普中國”,吸收全國各種類型的科普賬號主體641家,數據資源存量累計44 TB,瀏覽量和傳播量累計360億人次,科普中國已經成為我國比較權威的科普傳播品牌。在每年的全國科技活動周上,“科普中國”會借助各種如5G、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技術進行云端的科普展,讓觀眾不出門就可以體驗科技發展的成果。
隨著信息化、數字化的發展,科普傳播途徑從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向網絡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等新媒體發展。科技部公布的2020年度全國科普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共發行科技類報紙1.58億份,出版科普圖書9 853.60萬冊,發行科普期刊1.31億份,廣播電臺播出科普(技)節目12.83萬小時,電視臺播出科普(技)節目16.46萬小時,共建設科普網站2 732個、科普類微博3 282個、科普類微信公眾號8 632個,科普傳播陣地不斷增加,傳播的主體類型不斷豐富,我國科普傳播事業逐漸形成了傳統傳播渠道與新媒體平臺聯動的立體化科普傳播矩陣。
移動互聯網的興起,讓信息傳播更加便捷,為科普工作創造了新的可能性,以微信、抖音為代表的社交媒體平臺和短視頻平臺的普及,更給科普創作和傳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科普工作的理念和服務模式也隨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被用來精準分析公眾對科普的個性化需求,然后把多種形式和內容的科普作品精準推送給目標人群。新技術還打破了科普傳播的時空限制,讓高質量的科普作品可以抵達更廣泛的人群,科普內容傳播愈加精準。當前,我國科普資源有限,人均科普的資源更少,信息化的科普傳播能夠使得科普資源最大利用,發揮最大的社會價值。
當下的科普傳播不斷融合圖、文、聲、像、動畫和游戲等多種方式,讓科普傳播增加了互動體驗和情景再現的豐富體驗。和傳統的科普傳播方式大為不同的是,在數字化時代背景下,公眾擁有了多重身份,一方面是科普信息的接收者,另一方面是科普內容的創作者,同時還是科普內容的傳播者,數字技術極大地改變了公民的社會網絡,讓社會關系更加的開放有效地連接社會中的每一個人,讓大眾、科普自媒體創作者均參與到科普活動中來,全效聯動,科普工作迎來了新的機遇。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傳統媒體在信息傳播上的話語權逐漸被新興的自媒體打破,科普內容的創作和發布主體多樣,科普創作者魚龍混雜。一方面科普內容質量參差不齊,科普內容的準確性不能得到保證。另一方面未經審核的大量的科普信息充斥網絡平臺,科普信息泛濫嚴重干擾了受眾做出正確判別和選擇,導致很多人被不良或錯誤的內容誤導[2]。
隨著社會數字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國科普事業數字化發展也緊隨其后,但數字化科普人才數量少、水平參差不齊,培養模式單一,目標不明確,再加上國家對于數字化科普人才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夠等問題,高質量科普人才隊伍存在很大缺口。尤其是科研人員科普工作參與力度不夠,作為掌握較為前沿的數字化知識的科普主力軍,其投身科普事業的力度有待加強。另外,我國科普人才隊伍還存在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鄉村科普人才數量十分匱乏,科普下鄉活動深入度不夠,通過科普來提高全民科學素質任重而道遠。
雖然我國數字化技術與各行業不斷融合,但是科普數字化程度還比較低,科普工作仍主要通過開展主題講座,講解等方式進行知識傳遞。當前科普工作并未與數字化技術進行深度融合,相關活動依舊局限于傳統形式,雖然增加了部分新媒體技術,但科普載體和傳播手段的數字化水平不高,參與程度低。科普工作是全社會的工作,要推動全社會參與科普,形成傳播科學,學習科學的良好局面。
技術的飛速發展,為科普傳播創造了無限可能,新技術可實現對社會熱點的分析,通過新舊媒體聯動參與到當下的社會熱點中,促進科普內容的協同聯動生產和全方位的傳播。算法推薦讓公眾能夠更加精準地獲取科普信息,公眾獲得科普信息更加精準。通過建設科普傳播平臺,提升全社會科普資源的利用度,助力社會公眾較為精準地獲取科普內容,降低公眾獲得科普知識的成本。
要實現科普高質量發展,就必須順應數字化轉型的時代潮流,調動社會各類科普傳播主體積極主動地開展科普傳播。數字化時代,要不斷推動科普傳播的智能化、社交化、移動化、視頻化和游戲化,將圖文聲像等多種形式的傳播方式融入科普傳播中來,讓科普傳播實現可視化、動態化、全媒體化。同時在科普創作中要注重將科學知識與社會需求進行融合,注重科學、形象、故事等多種創作手法的結合,增加公眾對科普作品的好奇心和吸引力[3]。
隨著技術的進步,科普傳播的渠道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線下面對面傳播,更是轉向線上自媒體平臺,越來越多的科普創作者運用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進行科普內容創作,或通過虎牙等直播平臺進行科普直播,充分運用新興數字自媒體平臺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普傳播,打造具有影響力的科普品牌。此外,還利用大數據、智能算法等技術分析不同人群的瀏覽愛好,進行綜合分析,實現多個群體不同類型公眾的個性化科普需要。
科普傳播需要不斷創新運營模式,建議從三方面入手。一是建議政府嘗試通過購買科普相關的產品和服務,不斷推動科普事業的進步。二是建議探索科普資源的社會共享機制,加大對于數字科普資源的管理力度,科學優化配置數字類科普資源,不斷引導創作更加積極的科普內容。三是建議強化數字科普資源供給,建立良好的科普傳播生態,實現科普資源供需雙方有效互動。
高質量的科普人員是科普事業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其科學素質和科普能力水平的高低深刻影響著科普傳播效果。當代科普工作者需要具有專業的多學科的知識背景,更需要開闊的視野,要大力培養高質量科普人才,打造專業化的科普工作隊伍,制定科普人才的職業培養規劃,通過線上或線下方式,不斷加大對于科普人才的培訓力度,讓科普人員掌握更多的新媒體運營和傳播知識,提高科普工作者的科普理論能力,同時,加強應急科普的工作能力,針對熱點話題及時進行科學引導,全方位、多層次地打造專業化科普工作者隊伍[4]。
新時代下,充分運用數字化技術賦能科普工作是實現科普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科普事業面對新環境,應牢牢抓住新機遇,迎接新挑戰,加快科普數字化建設、開發和利用,不斷強化數字科普優勢,開展高質量科普,精準施策發力,加大對于對科學素質相對薄弱的地區和群體的科學普及力度,凝聚政府、企業、高校、社會團體等各方力量,投入到科普事業之中,構建以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營等協同聯動的社會化科普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