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為
(濮陽職業技術學院人文學院,河南 濮陽 457000)
在人類與環境的適應交互中,人類文明推進了文化的形成與發展,并不斷向生態文明進化的方向邁進。就人類社會發展歷史而言,人類文明主要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并演變出三種文化形式,即以自然為中心的“原始文化”,以人為中心的“人本文化”以及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文化”。作為人類文化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新階段,生態文化表現出獨特的內涵及價值觀,其核心是促進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與循環利用。
對于生態文化的內涵而言,生態文化就是從人統治自然的文化過渡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文化。對于生態文化的價值觀而言,主要體現于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等方面。生態文化的價值取向在于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平衡點。因此,中小企業核心技術研究要以生態文化為底蘊[1],促進產業生態綠色、可持續發展。
1990年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爾(G.Hamel)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并提出了核心技術的概念,認為核心技術是以企業的技術實力為中心,通過對戰略決策、市場營銷、組織管理等手段的集成,而形成的一種綜合競爭力。具體來說,核心技術是指企業在長期發展中,通過合理利用企業內部和外部的管理資源而形成的比其他競爭要素更好、更難被模仿、更能滿足使用者核心價值需求的根本要素,是企業擁有的內在能力和資源組合能力,可以為用戶提供特定的服務,并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內保持長期的競爭優勢,從而獲得持續的超額生態利潤。簡言之,核心技術是企業在長期發展中通過合理利用內外資源并持續高投入研發形成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性、顛覆性、關鍵性技術體系。
核心技術的特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高附加值,能夠給企業帶來超過平均利潤的超級利潤。二是核心技術的獨特性,也就是核心技術難以復制。三是延展性,指企業通過自身的核心能力,開發出的一系列生態產品服務和新的業態。四是動態性,盡管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表現出了很強的穩定性,但是其始終與特定的行業、經營方式、企業資源等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因而其動態演化是不可避免的,其核心技術也會演化為通用能力。五是協同性,是指在兩個或更多的核心能力相互疊加后衍生出新的、更強的核心能力,達到1+1>2的協同效果。六是差異性,即企業的核心技術是通過特定的途徑和技術路徑逐漸形成的,是個體化發展的結果[2]。
技術創新在企業的發展中起著決定性作用,唯有完善企業的技術創新機制,使企業進入“產學研”三位一體的創新發展模式,才能驅動生產帶動利益,利益促進研究,研究提高生產,最終實現以技術追求生態效益,改變以資源耗費追求利益的局面[3]。國外部分企業將高污染行業的代工廠開設在我國境內,造成我國生態環境嚴重破壞,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我國中小型企業缺少自身的核心技術研究機制,不能打造自己的企業發展核心技術鏈條,只能以破壞生態環境換取利益。唯有提高企業的核心技術能力,才能減少企業生態破壞,帶動企業進入良性循環。
企業的核心技術研發能力是形成企業創新能力的外在因素。激烈的市場競爭和高科技創新的收益,是企業開展核心技術研發的外在條件,但僅僅依靠這些外在的因素,企業很難實施技術創新,因此大部分中小型企業的技術創新的動力還很薄弱。建議相關部門通過政策和經濟手段對其進行激勵,如保障財政稅收支持等,支撐其在產業發展中大膽自主創新。另外,在進行核心技術研發時,同樣也需要科技管理部門的技術支持和引導,以及來自同行的大力支持,這樣才能使企業的核心技術研發能力得到持續發展和提升。
企業核心技術研發能力的內在要素通常來源于企業自身。具體涵蓋了公司的各個部門,如研發、財務、人力等,企業可以利用公司的核心技術,對公司的各個部門進行全面的整合,對資源進行優化配置,為核心部門提供各種必備資源。
企業的經營策略與實踐活動都會隨著外界環境的變化而不斷調整,只有在觀念上不斷革新,才能維持核心技術的基本穩定性。建議企業要打破固有的力量和思維模式,樹立“創一流”的創新意識,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主體、以創新為根基、以誠信為形象,全方位地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以科學的發展理念引領企業的生態、經濟效益持續提升,用創新的實踐推動企業的跨越發展[4]。一是要加強企業生態管理。在企業內部,要構建生態治理體系,建立規范、有效的權力制衡機制,降低內部少數人員對企業的控制,并通過穩定、規范、科學的行政決策體制,實現經濟利益與生態保護的雙贏。二是要打造企業發展鏈條。企業的發展不能只著眼于當前利益,還要放眼于產業的長久發展,打造產業創新生態鏈,不斷挖掘企業的持續發展潛力。三是要創新人力資源管理。企業必須制定科學的人才發展戰略,創新用人機制,促使優秀人才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同時,改善人才待遇,充分利用各種人才的社會功能,以情動人,以待遇、環境等合理的方式來留住核心技術人才。建議企業既要注重科研開發,又要注重人才的生態化管理,充分發揮人才效能。
隨著核心技術在市場上的綜合應用和行業應用的持續發展推廣,將會帶來“利潤疊增”效應,進而提高整個行業的競爭力[6]。建議中小企業核心技術路線創新從四方面著手。一是堅持市場生態化,在追求經濟的同時堅持綠色生態理念,固然技術創新以形成核心技術、創造核心產品、搶占市場、創新市場為目標,但企業主體不能忽視發展的生態代價。二是學會尋找外部幫助,引導社會資本的投入,參與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和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建立從理論研究到生產應用的全過程核心技術創新模式。三是對現有人才進行崗位培訓,持續學習新知識、新理念、新方法,使其更好地發揮核心作用。四是強化“政產學研用”模式,促進政府、企業、科研機構、高校、市場之間的人員、信息、知識、技術等領域的合作與共享,促進高校科技資源和產業的融合,把先進的技術轉移到企業,加快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7]。
核心技術是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重要根基,同時也是企業在競爭中發揮重要作用的決定性因素。中小企業自身資源和研發能力非常有限,但當大量的企業聚集在一起時,中小企業就可以通過“磁場效應”來提高自身的核心技術應用能力。核心競爭力是企業長期的創新與實踐的積累,將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有機地結合到一起,是一個不斷學習、發展、創造的過程,而集群對中小企業的綜合技術能力的培育和創新起到了較好的促進作用。集群是在一個特殊的區域中相互關聯、在地理上有機聚集起來的企業和組織群體,它包含了一部分在競爭中扮演著關鍵角色的群體、互相關聯的行業和其他實體。比如專門的產品、零件、機械和服務,也包括專門的設備及資源等。企業集群也常常會向下延伸,包括銷售渠道和顧客,也會從其他方面延伸到輔助產品、生產商、技術和投資等方面。
企業文化是理念、是自信、是動力,為了提高市場競爭力,必須從內部著手進行變革。在企業內部,建立科學的技術研發體系,并根據市場環境的變化,進行創意、創新。企業文化的培養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培育企業生態文化。中小企業唯有建立屬于其自身的獨一無二的企業文化,具備能夠展現出自身的商業價值、技術特色、道德觀和精神風貌的企業生態文化,才能實現企業跨越式發展。二是要建設學習型企業組織,提高企業與時俱進的適應能力。把“學習型”和“創新型”作為企業生態文化的特色,從整體上提高企業的創新能力。企業的核心技術能力不是一成不變的,因此,企業要不斷地進行學習、創新,不斷地汲取各種新的科學知識,以科學發展為中心、以誠實守信為經營、以生態環保為理念,做到以人為本、和諧共生[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