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航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 (江西省南昌市 330000)
數字經濟作為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新經濟形態,其核心是以人工智能、數字化和互聯網為代表的技術進步,為經濟結構轉型提供新的機遇[1]。數字經濟的基石是數字技術,基于數字技術所衍生出的各類新行業、新模式、新服務逐漸融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工作與學習當中,在提高了人們生活質量的同時也改變了人們的認知方式與思考方式。在這個數字化經濟發展的重大轉折時期,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開始經歷深刻的數字化重塑,新舊職業的交替對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數字經濟的發展取決于社會創新能力的高低,而社會創新能力的提升關鍵在于技術背后的人。在這樣一個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年代,要想獲取創新型復合型人才,傳統模式的高等教育必須進行改革,全國各大高校都應該積極探索數字經濟背景下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新模式。
數字時代的典型特征之一是以數據和先進技術為核心的智能商業迅速發展,對社會經濟活動產生深刻影響,教育與經濟息息相關,在這種全面數字化的變革過程中,高等教育不可避免的面臨著一些挑戰。
在當前數字化的開放式教育生態中,在線教育成為高校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疫情期間的大規模線上課程使高校享受到了網絡教學的便利,但學生與老師之間面對面的交流互動被虛擬的數字媒介所取代,流淌在師生之間的溫情一定程度上被弱化。數字技術雖然使學生可以接收到更廣泛的信息,但也非常容易造成信息的隔離,即人們由于自己的偏好看似主動實則被動接受篩選過的信息。從我們日常使用的各類app可以看出,大數據能精準抓取我們的喜好,頻繁推送我們所感興趣的信息,逐漸導致我們所接受的思想觀念趨于同質。尚處于思想觀念形成期的大學生群體,若長期接收同質化的信息,不僅會面臨信息窄化的困境,還可能因此束縛其理性思維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的發展[2],思想固化,排斥與他人進行思想觀念上的互動與溝通。當代大學生群體沉浸于網絡媒介所建構的虛擬世界已經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多數通過網絡完成,導致學生對現實生活中的社會交往產生恐懼心理,從而逃避社會交往。過于追求片面的線上教育,強行打造數字化學習模式,將建立在數字媒介上的在線教育體系放在高校教學重心位置,會導致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下降,通過課堂環境建立起來的師生間的溫情難以維系,師生之間的人文關懷漸漸缺失。
教育與經濟之間有一層重要的關系,體現在教育對經濟的引領作用上。在過去的工業化時代,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傳授知識與技術,高校的研究與創新總是引領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高等教育走在社會的前列。而隨著數字化進程的加快,傳統產業結構與市場人才需求發生變化,曾經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經顯現出對數字經濟時代的不適,社會的發展與變革反而走在了高校的前列。在很多高新技術領域,大部分重復性低技術型的工種已經在逐漸被機器取代,導致匹配不到合適崗位的高校畢業生增多,企業的核心技術人才缺口卻持續擴大,開出高薪也依然難以聘請到合適的員工。行業的發展與變化速度前所未有的快,沉淀下來的許多知識還尚未形成系統的知識理論,新的概念與新的技術就又如雨后春筍般涌現。AI技術、智能制造、機器學習已經在不同行業不同企業之間如火如荼的進行了很多年,人工智能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行業,教育部也發文批示要求各大高校增設人工智能本科專業。但我們必須承認的是,由于沒有歷史基礎,不同學校也是各自為政,培養模式大相徑庭,且大多數院校的所謂人工智能專業只是順應潮流為了設立而設立,其本質依然屬于傳統的計算機專業,被高薪吸引前來報考就讀的學生在畢業后難以適應社會的實際需要,產生落差感也是無法避免的。
知溝理論認為,大眾傳播活動會帶來嚴重的社會兩極分化問題,由于社會經濟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會經濟地位低者更快更有效地獲得和利用信息,以至于大眾傳播媒介傳送的信息越多,這兩者之間的信息格差和知識格差也就越有擴大的趨勢[3]。伴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在全民信息化的基礎上數字媒介的應用率飛速提高,導致這種矛盾與差距也愈加明顯。媒介產業與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了互聯網與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在新的層面上加劇了原本就存在的城鄉差異程度,教育的不公平現象也因此有了新的表現方式。城市地區的教育水平長期以來一直優于鄉村地區,各種教育資源都相對發達,尤其是高等教育方面,全國的高等院校大多數都集中在城市區域。特別是在一些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城市,更是名校云集,教育資金十分充足。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城鄉高等教育在入學機會上就已經開始出現差距,雖然政府已經出臺《高等學校鄉村振興科技創新行動計劃(2018-2022)》等文件助力鄉村人才振興,但短期之內城鄉差異依然難以縮小,城鄉經濟、文化及基礎建設之間的差異一直以來都是教育公平化道路上的阻礙。在很多較為偏遠的農村地區,互聯網甚至還沒有完全普及,民眾對智能設備的需求度與購買力更是遠遠比不上城市地區,而由高新技術所衍生出的各類新型教育更是天方夜譚。城鄉之間原本就存在的差異由于社會的飛速發展進一步擴大,教育公平成為一個越來越難達到的目標。
隨著人工智能、深度學習、虛擬現實等新技術的不斷涌現、發展與成熟,數字化產業與各行業的融合程度在逐漸加深,從而引發了各式各樣的變革,并且這種趨勢在未來將會愈發明顯。面對這種變革所帶來的挑戰,部分傳統的高校實驗室有時候已經很難滿足現代化教學需求,尤其是在一些與高精尖技術相關的專業領域。新技術的進步常常人們被認為是驅使研發創新的關鍵性力量之一,而想要推動新技術的進步與發展,與之相配套的實驗設施是非常重要的環節。一所高校的實驗室不僅是面向教師和學生的服務窗口,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該所高校信息化數字化程度和教學科研水平的高低。對于不同層次的高校來說,結合當前社會企業實際用人需求與自身特色辦學定位,在能力允許范圍內,加大經費投入,合理引進新技術新設備,是提高教學科研能力與人才培養水平的有效途徑之一。尤其是在高等職業教育領域,近幾年來深化產教融合的概念已經從職教政策上升成為國家戰略,高等院校可以與企業合作共同建設學科實驗室,打通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4],讓教師、學生、學校以及企業都能享受到更加高效便捷的智慧教育服務。
縱觀當下不同類型的大學課堂,不難發現一個共通的現象:教師是知識的單向傳輸者,學生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特別是數字經濟時代人們很容易對數字設備產生依賴,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往往教師按照固定的PPT 講授內容,學生在講臺下專注于各自的手機,學生與教師是各自隔絕的個體,課堂上的師生交流與互動極度缺乏。這種情況在依靠數字媒介的線上教學過程中常常更加嚴重,很多時候學生只需打開并登陸課程軟件的客戶端就會忙于其他事物,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師生互動是教師和學生這兩類角色間相互作用和影響的過程,對于教育目標的達成、人格的健康發展等有著重要的作用[5]。大學課堂是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良好的課堂氛圍與教學效果會直接影響大學生的整體素質與能力,與大學的發展息息相關。教師應改變自己是課堂單向控制者的傳統觀念,重視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加強與學生的互動與交流,構建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針對課堂變成某些學生的“手機堂”現象,高校教師應該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增強課堂趣味性,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主動表達自己的觀點與看法。對于在線教學模式來說,由于缺乏師生面對面的互動交流,教師看不到學生在線學習狀態,因此創新教學模式,加強師生互動更是教師獲知課堂學情和提升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構建良好的師生互動不僅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保證教學效果,而且能夠讓教師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感到愉悅與快樂,享受教學,享受學習,師生之間的感情也會在此過程中得到維系與加深,教育的人文關懷得以實現。
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向來文理分明,高等教育領域中這種現象尤為常見,人文社科與理工科之間的教學方法與培養模式迥然不同。很顯然,這樣明顯的界限對于如今數字經濟背景下不斷涌現的新學科浪潮已經不再適用。隨著社會的迅速發展與科學的高度進步,我們必須認識到,打破文理分界,探索多學科融合的育人模式對高校來說迫在眉睫。學科交叉融合的根本目的在于逾越學科障礙,籍借知識的融通培養拔尖創新人才、開展跨學科研究創造新知識、解決前沿重大現實問題[6]。在迎接全球數字化挑戰之際,我們更多提及的,主要是信息學科與其他學科的交融,可以高效處理大數據、利用大數據的人才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堅實根基,這就對高等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國內外已經有多所高校和研究機構開展了大數據人才培養工作,但在如何開展大數據專業建設的問題上還尚未形成成熟的模式。大數據專業涉及到計算機科學、統計科學、管理科學以及其他各種領域的知識,具有典型的跨學科特性,需要多學科交叉融合才能真正的發展壯大。因此,不再局限于分科教學,基于多學科融合來培養新時代人才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這對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和提高社會創新水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自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鄉村的經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發展,但由于我國長期實行城鄉二元制,在此基礎上累積而來的城鄉差距依然較大。有研究表明,農村家庭在高等教育機會獲得的數量上和質量上都居于不利地位,優質教育資源分配不公問題依然嚴重[7]。農村地區的人民群眾文化素質和受教育程度與城市居民相比起來有一定差距,且一些偏遠山村地區深受傳統封建觀念的影響,對新思想新科學的接受程度也相對較低,對子女是否接受高等教育培養的問題缺乏重視。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節奏越來越快,數字媒介在信息傳播中占有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城市與鄉村之間的數字化建設總體上差距較大,鄉村地區的科技設備應用薄弱。因此,由于城鄉差異導致的資源差信息差也隨之擴大,高等教育會不可避免地受此影響,導致城鄉之間的教育不公平程度也逐漸擴大。要想消除這種差異,應當加強鄉村數字化建設,將數字化運用到鄉村治理中,加大科技設備投放力度,推動城鄉一體化建設,努力彌合城鄉數字鴻溝。高等教育不屬于義務教育階段,通常情況下接受高等教育需要一筆較大資金投入,通過振興鄉村發展,可以提高農村居民整體收入,打破“大學無用論”的陳舊觀念,使得農村家庭對高等教育的接受度與需求度上升。同時國家要合理規劃高等教育資源配置,兼顧效率與公平,注重偏遠地區鄉村人才振興,讓培養出來的數字時代的新技術人才投入鄉村建設,形成良性循環,真正實現教育公平。
數字經濟時代,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成為關鍵生產要素、現代信息網絡成為重要載體、信息通信技術成為效率提升和經濟結構優化的重要推動力[8]。新經濟業態下的高等教育主要模式雖然依舊保持了亞里士多德時代的模樣--學生們仍然要在預先設定的時間和地點去聆聽學者的智慧,但日新月異的數字經濟依然給高等教育帶來了不小的沖擊與變化。無論在什么時代,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都是通過教育使得學生能夠通過探索性的研究獲得最前沿的知識來服務于社會的發展。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教育系統不僅應該聚焦于培養知識型的技術人才,還應該著眼于培養創新型人才,特別是高級的科學家和技術專家。如何在數字經濟時代抓住機遇迎風而上,培養好的專業人才,是需要全體社會與高校共同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