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
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第二小學 (貴州省遵義市 563100)
古往今來,朗讀都是語文教育之核心和精髓。中國古代的教育中,文人雅士習得知識的主要途徑便是朗讀。在漫長的教育發展史中,朗讀之所以備受青睞,源于其能夠將巧妙地通過“有聲”的方式傳遞語言之美,陶冶情操,促進文明。于學生而言,朗讀則是培養語感,提高語文素養的主要途徑。作為一線小學語文教師,一直以來,筆者都堅信朗讀對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質量的重要意義,并緊密結合日常語文教學實踐、教研活動等,開展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研究。在研究中筆者發現:當前,國內學者關于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研究熱度高漲,以“小學語文 朗讀”為關鍵詞進入中國知網檢索,截止2022年2 月,相關研究文獻高達1.56 萬篇,最早可以追溯到1961年。從2008 年開始,國內關于小學語文朗讀的研究呈現爆發式增長狀態,到2019 年達到頂峰。由此可見,正是基于朗讀在培養學生語文能力以及傳遞語言美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使得國內學者致力于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研究,相關的研究成果,不僅為廣大一線教師提供了教學參考依據,更為學者們深化語文朗讀教學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本文中,筆者關于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研究的側重點在于“審美教育”。之所以要以“審美教育”為研究方向,源于朗讀本質上就是通過有聲的方式傳遞語言美的手段。同時,當前國內學者關于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研究,以“審美”為側重點的研究較少。以“中國知網”的檢索結果為例,以“審美教育”為側重點研究小學語文朗讀教學的文獻僅有百余篇。而教學實踐中,教師們在開展語文朗讀訓練時,審美教育的滲透也較為缺失。正是因為上述問題的存在,筆者致力于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之審美教育的研究,以期通過研究,提出對策建議,為一線語文教師更加有效地開展語文朗讀審美教育奠定基礎。
審美教育是基于“審美學”的教育,俗稱“美育”,也稱美感教育,是將“審美學”理念應用于教育領域的教育方式。審美教育的初衷,就是通過各種形式的審美活動的開展,給受教育者以美的心理感受,懂得欣賞美并傳遞美。
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朗讀”作為將書面語言轉化為有聲語言的方式,是一種重要的語文教學方法。《現代漢語大詞典》對“朗”的解釋:聲音清楚、響亮;“讀”:即閱覽、念。因此,朗讀就是聲音清楚、響亮的讀文章。伴隨著時代教育的迅猛發展,加之國內學者不斷強化語文朗讀的研究,“朗讀”這一重要的概念被重新定義,且內涵和外延也愈發廣泛。如近現代學者在研究“朗讀”的過程中,強化了“情感”這一元素的定位。好的朗讀并非僅僅局限于聲音清楚、響亮,更要體現情感內涵,強調美感。
深入闡述了審美教育的內涵,我們現在需要解析審美教育與朗讀教學之間的關系,這也是本文研究的核心所在。本文中,筆者之所以要將朗讀教學與審美教育整合起來研究,源于語文朗讀與審美之間具有千絲萬縷的關系。本質上,有效的朗讀就是一種審美體現,不僅能夠讓朗讀者充分感受語言文字之美,更有助于促進美的傳遞。同時,審美教育在語文朗讀教學中的滲透,不僅能夠提高朗讀者的朗讀能力,更有助于優化朗讀課堂,提高朗讀質量。由此可見,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是傳遞語言之美的有效途徑,而審美,則是優化朗讀教學的手段。兩者之間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共同為促進學生語文朗讀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礎。
1、情感美
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我們常常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里的“感情”,所指向的便是文章的“情感”,而這種情感的傳遞,需要借助“朗讀”這一重要的手段。因此說:朗讀是一項追求情感藝術的活動。朗讀之美,就在于其能夠將語言文字之情感藝術性的表達與傳遞,給人以美的體驗和享受。不過,在朗讀的過程中,情感的表達方式往往與朗讀者的個性有關,或者說:朗讀者表達情感的方式更多蘊含著主觀色彩。由此可見,情感美是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之審美的主要特征之一。語言文字的情感之美,有賴于朗讀這一手段;而朗讀者的能力與水平,又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語言文字之情感美能否得以充分的凸顯。
2、律動美
基于審美視閾的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律動美是其中主要的特征之一。為什么要強調律動美?源于律動能給人婉轉而悠揚的美感,給朗讀者以及聽者以最佳的視聽體驗。可以說:語言平淡、缺乏律動的語文朗讀,給人的感覺常常是蒼白無力的;不僅不能傳遞語言文字之美,甚至會讓聽者感到乏味而無趣。因此,審美教育在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中的滲透,教師應當關注其律動美,而律動美,又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韻律美。韻律美是體現朗讀審美性的重要元素。在朗讀中,韻律美常常被應用于詩歌的朗讀,體現為:或朗朗上口;或婉轉回環,能夠給人以聽覺上的感悟與享受。
二是語調美。平淡無味的朗讀,我們不能稱之為“美”的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朗讀者需要充分把握高低起伏、輕重緩急,方能將文本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內涵直觀地表現出來。以《沁園春·雪》的朗讀為例,要想讀出“跌宕起伏、氣勢磅礴”之感,朗讀者務必科學把握“語調”這一重要的元素,通過不同的語調表現情感和氣勢,方能取得好的朗讀效果。因此說,基于審美教育視角的小學語文朗讀,語調美是其中重要的方面。
三是節奏美。具有審美品位的小學語文朗讀,把握好節奏至關重要。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中的“節奏”,主要體現為停頓、斷句等。唯有朗讀者基于朗讀美的需要,把握好停頓、斷句,方能讓聽著聽起來清晰明了。
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對朗讀美育重視不足,朗讀情感共鳴缺失,充分體現了小學語文的朗讀教學中審美教育不足。作為小學語文教師,筆者在指導學生晨讀、課堂朗讀的過程中發現:多數小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缺乏技巧、也缺乏情感共鳴,學生“唱讀”、“喊讀”的現象較為普遍。以《大自然的聲音》一課教學為例,在整個教學課堂上,教師教學的重點都在于句法、中心句、段落大意等,雖然也安排了朗讀環節,但朗讀的目的是讓學生“熟悉課文”。且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教師并沒有給予指導,學生都是完全按照自己的節奏讀一通,整個過程審美教育完全缺失。
朗讀,這一看似簡單的語文學習活動,實則難度較高。優秀的朗讀,與學生的普通話、情感把握、語感等能力息息相關。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想全面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持之以恒的訓練不可或缺。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缺乏對朗讀的指導,朗讀審美指向不明,是影響學生朗讀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一方面,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的朗讀方式及其單一。多數時候,教師僅僅在晨讀時間給學生安排朗讀時間,且以“早讀”冠名,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朗讀指導。在“早讀”的過程中,學生都是憑自己的興趣讀;另一方面,課堂教學中,由于課時限制,教師很難抽出時間給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多數時候,課堂朗讀的目的是讓學生熟悉課文內容。缺乏朗讀指導、審美指向不明的語文朗讀方式,實則難以為全面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服務。
在課堂教學中,有效的課堂評價是促進教學生成的有效手段。就小學語文的朗讀教學而言,基于提高學生朗讀能力、激發學生朗讀興趣、強化學生審美體驗的需要,小學語文教師務必要重視朗讀課堂上的即時性評價。例如,在《四季》一課的教學中,教師通過多媒體的方式出示了四季圖片,然后提問:同學們,四季當中,你最喜歡哪個季節呢?請在課文中找到具體的語句,讀一讀吧。一向害羞的A 同學站起來,用不太熟練的、稍顯平淡的語言讀了關于“春天”的句子。讀完之后,老師平淡地表揚了一句:還行,不錯,下一個同學……在筆者看來,這樣的評價是不完整的。這種不完整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教師的鼓勵性評價不足。A 同學作為相對內向的同學,能夠勇敢站起來,本就是一件值得鼓勵的事,而教師則是輕描淡寫地說一句:還行,容易打擊A 同學的自信心;二是A 同學朗讀的過程中語言平淡,缺乏審美,教師并沒有給予科學有效的朗讀示范,而是一帶而過:下一個同學。上述教學過程,體現了教師在朗讀課堂上評價缺失、指導不足的問題。
在教學中,目標是指引教師教學發展的“羅盤”,具有較強的導向性和方向性。可以說:沒有“目標”的教育,如無源之水,將難以取得持續而穩定的發展。就小學語文的朗讀教學而言,為了改變傳統朗讀教學現狀,小學語文教師應當明確語文朗讀教學的審美教育目標。
1、以學生為主體明確美育目標
小學階段的學生,從一年級到六年級,不同年級學生在審美感悟和能力方面具有較大的差異性。如一年級的學生,其語言審美的能力較弱;但六年級的學生,就有較強的審美能力,如情感理解能力、情感表達能力,能夠用美的語言、語調有感情的朗讀。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在制定朗讀審美教育目標的過程中,應當“以學生為主體”,結合不同年級學生的審美需要以及審美能力,設計與學生發展相宜的朗讀審美目標。
2、基于新課標的要求明確朗讀審美標準
在小學語文的朗讀方面,新課標的要求為“正確、流利、有感情”。細品這句話,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理解:一是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對學生朗讀要求也是循序漸進的,遵循了“從易到難”的原則,以“正確”為基礎,以“流利”為保障,以“有感情”為目標。當學生能夠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之后,其朗讀的審美便得以凸顯;二是新課標對學生語文朗讀的要求中,蘊含著“審美”的元素。筆者認為:美的朗讀,首先肯定是基于“正確、流利”,如果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不熟練,普通話不標準或者是讀得磕磕巴巴,勢必難以給人以美的體現;而“有感情”一詞,則是從直觀的視角詮釋朗讀的核心:要通過“讀”的方式將文字的情感表征出來。
以《青蛙賣泥塘》這則童話的朗讀為例,筆者在指導學生朗讀的過程中,基于課程標準設置了“初讀”、“品讀”、“演讀”、“賞讀”四個環節,其中,“初讀”的目標是學生初識文章大意,形成初步感悟;“品讀”是要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細細品味,感知語言之美以獲得美的體驗;“演讀”體現為表演性朗讀,是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進行角色朗讀,這不僅能夠增強朗讀的情境性,更有助于讓學生在參與表演的過程中獲得美的體驗;而“賞讀”則是在品位、表演的基礎之上進行的賞析式朗讀,更加強化了“審美”這個元素。
在語文朗讀訓練中,單一化的朗讀方式,勢必難以激發學生的審美體驗。如傳統朗讀模式下小學生們習慣的“唱讀”、“喊讀”,難以給人美的體驗和享受。為了實現語文朗讀中審美教育的效果,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朗讀訓練時,務必采用多元化的朗讀方式:
1、表演性朗讀,以演滲情
在語文課堂中,表演性朗讀是一種極具藝術品味的朗讀方式,要求朗讀者將表演與朗讀有機整合起來,不僅能夠每人以聽覺上的享受,更有視覺上的沖擊。基于審美體驗視角的小學語文朗讀,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強化表演性朗讀的開展,充分發揮肢體語言、體態語言以及表情語言在朗讀中的重要作用,提高朗讀教學質量。如三年級語文《司馬光》一課中,文章篇幅雖短小,但其中的很多字詞句非常適合采取表演式朗讀的方式,如孩子掉入水中時其他人的慌亂、司馬光的鎮靜、勇敢砸缸等過程,教師都可以指導學生通過表情、動作相結合的方式開展表演式朗讀,以提高學生的朗讀質量,增強審美體驗。
2、配樂朗讀,以樂促情
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之審美教育,最為關鍵的是情感元素。在朗讀訓練中,音樂是引發聽著“共情”的有效手段。因此說:配樂朗讀,以樂促情,對增強小學語文的朗讀審美效果具有重要的意義。如《沁園春.雪》一文的朗讀,教師就可以采取配樂朗讀的方式,如古琴曲《高山流水》、古箏曲《素還真》都是不錯的選擇。音樂能夠給文字以情緒和情感的色彩,提高朗讀的效果,同時增強審美體驗;又如,在《觀潮》一文的朗讀中,教師緊密結合“潮前、潮時、潮后”三個不同的階段,輔之以相宜的音樂,以月促情,強化了朗讀的審美體驗。
在語文朗讀中,學生的朗讀審美,有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之分。要想獲取好的朗讀審美效果,僅僅依靠審美意識遠遠不足,更需要的是學生的審美能力。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時,要注重技巧和方法的指導。如朗讀過程中,語調的輕重緩解如何把握?節奏如何把握?停頓、斷句如何把握?等等這一切,都需要教師基于日常的朗讀課堂強化指導,將理論性的指導與實踐性的指導有機整合起來,讓學生在課余時間多讀,多練,培養語感,提高朗讀審美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