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晟垚
(沈陽理工大學 遼寧沈陽 110159)
鄉村振興戰略是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所提出的,是現階段我國解決“三農”問題的指揮棒[1]。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鄉村振興科技創新行動計劃(2018—2022年)》中明確指出了高等院校需要在服務鄉村振興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2]。地方高校是具有著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功能的高等教育重要組成部分,在人力資源、科技創新等領域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其所具備的社會服務、人才培養等職能都將會不斷助力當地的鄉村振興發展,需要特別注意地方高校的教師隊伍的建設水平和發展情況,將會直接影響到該高校在鄉村振興中發揮的作用。
鄉村振興戰略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的,為進一步做好農業、農村、農民工作指引了方向。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同時也是一個人口大國,糧食是保障國家安全的根本所在。我國擁有廣袤的農業用地,鄉村成為了社會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今的鄉村不僅具有著農業生產的作用,同時也具有著其他方面的重要作用[3]。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能夠有效地解決當前鄉村發展相對滯后的問題,縮小城市與鄉村的差距,實現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與組織振興,進一步改善和提升鄉村居民的生活條件和水平,提高人民的幸福感,促進我國經濟發展與現代農村建設。
伴隨著我們國家經濟發展進入轉型升級的重要階段,高等院校的重要作用越來越明顯,尤其是肩負服務地方經濟發展任務的地方高校,作用和責任尤為突出。我國各類地方高校達2000余所,成為了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在高等教育發展的過程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4]。在國家制定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當中,就明確要求了地方高校應當將社會服務的任務放在首要的位置上來,努力培養服務意識,提高相關能力和水平。教育部所發布的《關于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指導意見》中也強調了,地方高校在轉型發展的過程當中,重點要優化地方高校自身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能力。國家為地方高校的轉型與發展提供了思路,指明了方向,地方高校也將立足本地區域,邁向高速發展的新周期,并將承擔更多的重任。地方高校是教育事業的驅動者,應當同當地鄉村振興與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相結合,因為這不僅僅關系到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工作,還將影響到國家“三農”問題的發展。
地方高校的高速發展期恰逢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是地方高校發展與鄉村產業發展難得的歷史機遇,結合教育部所發布的《高等學校鄉村振興科技創新行動計劃(2018—2022年)》文件中的內容和要求,可以知道地方高校教師隊伍在助力本區域鄉村振興工作上有以下這些任務。
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是產業振興,有了良好的產業基礎,具備了就業創業的基石,才能更好地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眾所周知,地方高校是當地科學研究、人才資源的高地,具有持續提供科技創新碩果的能力,有利于鄉村農業科技的發展[5]。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地方高校有義務鼓勵高校教師群體重點將信息化、物聯網、新材料等先進的熱門技術與農業學科進行交叉發展,用先進的科技力量來帶動農業生產的升級。高校教師需要將先進的研究成果應用在田地里,將科研做到土地中,這樣才能助力鄉村的產業振興和發展。
長久以來,人才問題都是阻礙鄉村發展的重要問題。留不住人才亦或是人才難以利用都是亟需解決的問題,地方高校具有人才培養的職責和功能,是本區域高素質人才輸出主要源泉。地方高校需要緊密結合本地鄉村振興的人才需求,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和體系,優化培養模式,塑造精通先進技術,善于經營管理的復合型人才。同時,在培養的過程當中,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不斷激勵學生們應當具備不畏艱難、努力奮斗的精神,培養為鄉村振興和農村建設的勇氣與擔當。
農業農村的發展同樣離不開創新創業等新鮮血液的注入,這樣才能煥發活力和動能,其雙創項目也應配合鄉村振興的產業需求。高等院校具有豐富的創新創業資源與項目,也擁有具備創新意識的教師與學生群體,如何讓這些資源在鄉村落地并且開花結果是地方高校需要思考的問題。高校教師應積極同現代農業企業與相關行業開展校企合作,實現科技成果與創新項目的轉化,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智庫資源,發揮智庫作用,服務鄉村的創新創業工作。同時,高校教師也應當結合鄉村振興中的核心問題來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打造出具備創新型人才。
眾所周知,高等院校具有三大職能,分別是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作為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地方高校,在鄉村振興的工作中也應當起到重要的引領作用,充分發揮高校職能,推動“三農”工作的有效開展。但是,除了相關農業院校以外,在普通高等院校中,能夠將科研成果應用在鄉村振興與現代農業領域的高校教師的數量是比較少的,沒有將高等院校的智庫作用發揮出來,也沒有實現高校高層次教師隊伍的價值,原因主要在于,所研究學科領域不相關、鄉村能夠提供的成果落地資源不足,高等院校沒有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鼓勵教師投身鄉村振興領域的發展等方面,以上問題都是高等院校學科帶頭人、青年教師、教師隊伍建設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我國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偉大成績,美麗的鄉村以欣欣向榮的景象展現在大家的面前,但是在鄉村振興建設人才資源方面還是存在一定的問題,鄉村振興工作的關鍵也是人才問題。如何為鄉村振興培養、塑造有用的人才、發揮智力作用都是地方高校在現代農業發展的過程中的難題。通過調研發現,大學畢業生,甚至是村籍大學畢業生,能夠到鄉村就業及創業的數量是很少的,沒有新生力量的支撐,人才振興難以保證,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首先,鄉村與城市在資源、配套、薪資、發展機遇等領域存在差異,這些都直接影響到了大學畢業生的求職方向,但隨著鄉村振興工作的深入推進,差距正在變小。其次,作為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地方高校,是當地人才培養和輸出的主體,沒有針對鄉村振興任務來組建能夠培養符合現代農業發展人才的教師隊伍,教師水平和能力難以滿足培養服務鄉村振興的人才,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當前,各類高等院校都非常重視創新創業教育工作,創新創業教育的水平也在不斷地提高,地方高校同樣如此,但是,無論是教師隊伍、學生層面、創業項目,都很難有效地與鄉村振興與現代農業產業的發展相融合。另外,為了打造創新型國家,國家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部署,鼓勵雙創型人才的發展,“互聯網+”、挑戰杯等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的熱度也逐年提高。但可以發現其中與鄉村振興相關的創業項目相對來講是比較少的,更難有能夠落地的機會,這就意味著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高等院校的雙創教育工作面臨著所培養的創新創業人才同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不能完全匹配等痛點。究其原因,并不是三農領域沒有好的項目和資源,而是在于高等院校雙創教師在教育教學與比賽指導方面沒有切實推動創新創業與鄉村振興、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相迎合,沒有做好學生的引導工作,僅僅將目光集中在高科技、信息化、大數據等熱門領域,忽視了地方高校應當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作用和任務[6]。
教育部等部門相繼發布了《新時代高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的意見》等文件,明確了加強高等院校教師師德師風建設的重要性,想要更好地助力鄉村振興發展,建設一支有助于現代農業發展的高校師資隊伍是至關重要的,高校教師應當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不忘初心,努力做四有好老師,成為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實踐者[7]。高校教師隊伍的師德師風不僅影響高等院校的辦學質量,還關系到服務社會、人才培養的結果和作用。因此,高校應定期組織教師隊伍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習,舉辦各類師德師風宣傳活動,邀請優秀教師和道德楷模做主題報告,不斷提高教師隊伍的思想道德水平,為更好地服務和助力鄉村振興工作奠定基礎。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和實施過程當中,地方高校要組織教師隊伍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鄉村振興的實際工作中去,地方高校更應當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做好社會服務,充分發揮高校教師隊伍在科學研究領域的優勢。地方高校教師隊伍的社會服務的能力與科學研究的水平是毋庸置疑的,想要切實為鄉村振興和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服務和力量,地方高校的教師一定要積極將科學研究成果應用到鄉村振興與現代農業發展中來。目前來講,高校教師隊伍整體的積極性并不高,難以落地,在鼓勵高校教師積極性的同時,可以建立健全相關激勵政策機制,在職稱晉升、孵化扶持等方面提供綠色通道,切實激發高校教師將科研成果應用于鄉村振興事業的主動性。同時,高等院校也要組織教師隊伍走出校門,來到鄉間,通過掛職鍛煉、社會實踐、建立校外實踐基地等辦法和途徑,增加高校教師隊伍與鄉村產品的接觸機會,這是一個鄉村產業振興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
根據2018年教育部對《普通本科教學合格評估指標體系》的修訂內容可以發現,國家要求高等院校要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同時,也要求要重視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的建設工作[8]。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有利于更好地進行產教融合,便于開展實踐技能教學,能夠培養出符合市場需求的高素質人才,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這些都顯得更為重要。地方高校應當結合本地鄉村振興的需求,培養校內教師或引進農業農村產業領域的高技能人才,建立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能夠更好地輸出服務現代農業發展的復合型人才。再者,教師團隊在建立課程體系、設置研究教學內容的時候,也要充分地將與鄉村振興領域有關的知識融入進去,以至于能夠切實解決鄉村振興方面的用人問題。與此同時,在高校學生在校學習的過程當中,課程設計與畢業設計是對學生在大學期間的學習成果的階段性檢測與總結,為了更好地完成這一教學任務,高校教師們在鄉村振興戰略布局的指引下,可以將學生的課程設計與畢業設計的內容和課題同鄉村振興的需求密切連接起來,這種模式的優勢在于教師隊伍可以根據鄉村振興戰略的計劃與需要來為學生安排不同的內容,鼓勵和帶動學生不斷對農業農村產業投入研究精力,對為做好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礎[9]。與此同時,高校教師隊伍也要培養自身責任感和使命感,引導學生理解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意義,激發學生投身農業農村建設的熱心和勇氣,要致力于為鄉村振興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同時也讓鄉村真正實現人才振興。
為完成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歷史任務,國家相繼提出了“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六大舉措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關于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升級版的意見”等相關的要求和政策,目的在于推進創新創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地方高校是培養創新創業人才主要力量,能夠保證鄉村振興所需的人才支撐,助力鄉村創新創業發展,應當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第一,鼓勵有創新創業項目的高校教師積極與相關企業產業對接,完成項目的落地與孵化,助力產業升級,促進經濟發展,這就要求雙創教師隊伍轉變思路,積極發現鄉村振興工作中創新點和痛點,利用自身科研優勢,提供解決方案。
第二,作為對學生群體進行創新創業教育的主體,高校雙創教師隊伍應該將鄉村振興戰略設定為目標,并以其為導向,著眼于當下的實際困難問題,構建帶有特色的地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要求高校雙創教師隊伍為學生講授鄉村振興戰略的規劃,政府對于鄉村創業的扶持政策,激發學生返鄉創業的信心,同時,在雙創教育的過程中,要積極地引導學生關注鄉村振興領域的項目,更重要的是雙創教師隊伍要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進而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以實現地方高校在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的過程當中能夠助力鄉村振興的美好愿景。
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的,不僅能夠為我國農業農村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思路和方向,同時,又是一個需要全社會努力奮斗的艱巨任務。本文從人才培養、產業振興等角度出發,著眼于地方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重任,探究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水平在服務鄉村振興事業中所存在的問題并分析原因,制定有針對性的建設思路,進而提升高校教師隊伍的師資能力和水平,以致能更好地助力鄉村振興事業的發展。今后,地方高校應當與當地鄉村協同發展,構建一種互利互惠的共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