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佳峰 張秀松
吉林建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省長春市 130118)
老師是學校思想政治課的主導,在教育中充分發揮著關鍵的主導功能,教師話語體系親和力是思想政治課教師的基本素質。它直接影響到學生對教學內容理解與掌握以及課堂教學效果。親和力的概念、內涵可以從三個層面來解釋:
(1)從教育主體與客體的視角分析,老師是思政課教育的主體要素。思政課的親和力主要來自于學生對老師良好形象氣質的親和力,是老師以優秀的師德師風和崇高的人格品德,給學生塑造了以德為師的良好行為規范和價值標準,讓學生對老師形成了敬畏心和認可感,更樂意親近的良師益友。
(2)從教學方式上講,思政課的親和性主要表現為學生對老師教學方式的真心喜歡、產生好奇心的同時主動加入、沉浸在老師傳道的愉悅感受中、以寓教于樂的形式培養了他們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質和社會道德品質。而生活在互聯網時代下的學生對各種互聯網教育技術產生了特殊的好奇心,思政工作的互聯網教學方式則通過圖文視頻,為學生提供了簡單枯燥的文字教學和不易掌握的知識,手機APP 的誕生也讓思政課知識從指尖進入到“心尖”。在課堂教學藝術上,同樣的知識點往往會讓不同的老師講述不同的體驗與體會,而老師們風趣的教學風格、勵志的語言、蘇格拉底式“產婆術”問答形式、接地氣的文字表述方式等都產生了無形的感染性,會在不知不覺中引發學生思考。從教學管理上來看,學校的思政教育課親和力主要表現在:與教師的互動溝通活潑;課堂教學氛圍生動活潑融洽;教學方式靈活多變;課堂教學顯著提高。在管理的關鍵技術上,要做好對教學對象的調研,掌握好學生的心理,找準時機,教育才能事半功倍。寬泛的道理并不能抓住他們的注意力,而只是迎合了他們的期待與要求,迎合了他們的興趣點與關注點,聚焦于學生對現實思想理論中的困惑理論,如“飲茶”、“雪中送炭”等。教師要對學生進行理論上的“疑惑點”、智力上的“耳蝸點”和情感上的“引爆點”的理論指導,真正將學生緊緊擁抱在教育之中。
(3)從教學內容出發,思政課教學的核心任務就是課堂教學,堅持以內容為基礎。但是,思政課教育并沒有列條式的說理,在課堂前,老師總是基于自己已有的認知結構、理論視角、教學經歷、生存困境以及生命感悟,對課程進行詮釋理解和二次加工。真正展示在學生眼前的是經過處理的教學內容,而真正吸引學生的則是老師獨特視角與眼光。如果教師在課堂上只是一味地講解知識點,那么學生就很難理解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而只有將教學工作和日常生活聯系一起,才能使學生真正感受學習的樂趣,這就是思政課的魅力所在。學生喜歡的思政課的內容,其實就是思政課教師特有的思想智慧,他的思維深度、思維廣度、推理力度、把握的準確性,他的思維具有深刻的情感、肯定、鑒賞力。我們對老師的理解可以大致分為如下三種:第一種,教師對自己獨到的研究與解讀以及對學術思想的理解與肯定,有的老師對“默契”的鉆研充滿趣味,并總結了對學術思想的肯定與贊賞以及精益求精的專業態度。同時也有很多的老師存在著對學生不信任或者是厭煩的心態,個別老師也是對于授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或者錯誤視而不見,或者采用規避心態。第二種,接受教師的教育,在教師自身人生體悟和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共識的基礎上塑造價值觀。第三,教師在教學研究中逐步實現人生價值、生活哲理、處世原則和生存之道的認同和欽佩,主動接受教師的思想。
作為一名思政老師,他的親和力是增強思政教學對學生感染程度的關鍵點。隨著網絡的廣泛發展,多元化的思潮沖擊和影響著學生的思維。如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成為高校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這就要求大學的思政課教師們需要順應時代潮流,積極變革教學方法與管理手段,以增強課堂的吸引作用、感染性。因此,提高思政教師的語言親和力勢在必行。教師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是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
(1)鞏固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核心基礎和指導地位,最根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掌握受眾。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培育和造就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一個重要戰場。身為全國高校政治思想領域工作領導核心,思政課教育應當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說為指引。思政教育一方面要利用課堂語言提高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說服力,另一方面利用實際語言培養對馬克思主義的實際引導能力。讓學生切實掌握馬克思主義、信奉馬克思主義,利用馬克思主義,堅持“四個信念”,以確保與黨和國家的事業薪火相傳。
(2)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語言親和力一直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重要主題,正確運用語言親和力有利于老師從語言形象和內涵上對學生作出明確要求,對學生的思維活動加以指導和要求。所以,通過提高學校思政課與老師語言的親和力,不但可以促使大學生身心健康地發展成才,也可以完成學校立德樹人的各項任務。語言魅力決定了教學質量,學生也是學校思想政治教學的主要客體,學生的性格特點與價值取向直接決定著學校教育話語中所承載的要求。思政教育也可以增加對語言的親和力,最大限度地利用“聲音”,并通過對老師的影響,讓學生從思維上認識自己,在行動上內化于心。提高與思政工作課教育語言的親和力,就可以推動思政工作課教學的高效進行,從而增強了思想政治工作教學的有效性。
在大學的思政課教育中,要充分發揮好其主要功能,就需要始終以習近平總書記的新形勢下我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南,培養學生堅定不移的信念、強化黨性鍛煉、錘煉品格修養、提高能力素質放在首要位置。身為一位思政老師,身為“立德樹人”基本各項任務的主體擔當者,肩負著培養和打造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責任。在當今時代,社會思潮多元多變,大學生思想觀念復雜多樣,這都對思政課教學提出了嚴峻挑戰。如何提高公民教育的實效性?這是一個永恒的主題。當前影響中國高校思政課教學成效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有客觀性因素,也有客觀條件,有高校與社會各界的外界影響,也有學校自己的內部影響。關鍵是要努力提高思政工作和教學質量。要想改善大學思政課教學,必須從提高思政課教師的話語親和力入手。為提升思政工作課教師的語言親和力,學校需要更重視思政課程思政老師的人本關懷,更注重思政工作課老師的職業發展,以激發思政工作課老師的社會使命感,并規范課程思政老師語言親和力的定位及內容,從而形成了思政工作課老師語言親和力的表達系統。
(1)聚焦于思政教師隊伍建設,激發教職工責任意識。學校要一直堅持,把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擺在首位。要通過加強師德建設和專業能力提升,促進學生成長成才;通過強化師德師風培養和實踐育人活動,增強思想政治工作實效性;通過健全激勵機制,激勵廣大師生奮發有為。學院制定的各種規章制度,為教職工進行各類教學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建立健全激勵保障機制,在激勵機制上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強化政治引領作用。利用各種途徑推廣思想政治理論課,引領全國中小學生形成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二是強化日常管理。在企業管理工作中,要做好“三嚴一實”,即嚴于修身,嚴于律己;嚴格自律,有規可依、有章可循,才能使教師思路清晰、語重心長。三是要健全統籌協作體制。校長必須協調所有的考試評比,以解決學生思政教育中的共性與個性問題,并著力營造學生對黨的忠誠、愛崗敬業的氛圍。創新教學實施體系,將思政老師從繁瑣的事務性作業中解放出來,激發思政課教師強烈的責任感。
(2)運用新穎、流行的網絡語言,提升教師語言親和力。在新興媒介年代,互聯網話語簡單、明朗、新奇、好玩,和傳統的話語比較,有著更加強烈的個性,很大程度地迎合了崇尚新標準和新時尚的年輕人的心理需要。在這種環境下,教師如果能充分利用各種新穎獨特的網絡媒介,將其運用于日常教學中去,就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這些古怪有趣的網絡流行詞是很多學生的“貼士”。而網絡語言是他們表現個性的最好的“時尚語言”。
教師合理使用網絡語言,以符合學生的需要與期待,從而增強了教學的親和力與針對性。只有在同語系,這樣的溝通方式可以縮短與教師的心靈距離,也減少教師間的代溝,讓思政教育成為老師間最平等的對話。同時,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應用,催生了網絡語言。并以其獨特魅力影響著當代大學生思想、行為等方面的變化,逐漸被廣大教育者所認可和接受。網絡語言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的特點。這種基于共同識別和網絡語言的交流方式,容易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無論學生在哪里,都能帶來“心理上的貼近”,增強學生的親密度和認同感。
(3)建立思政課教材語言親和力表達框架。親和力是指通過語言表達出來的吸引力、感染力以及對他人產生感染作用的能力。思想政治理論課老師要提高語言的說服力和感動力。句子或話語主體如何改變語言構成,將影響著語言的感召力。大學生是國家和民族未來發展的希望,他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強烈的認同感。因此,思政教師首先要思考的是對學生說的內容,然后再考慮如何說,最后再考慮說的效果如何。
一是豐富了思想表達內容體系,提高了文章的語言親和力。而思政教師對學生的言傳身教,是文章語言親和力的重要保證。怎樣豐富語言表達內涵?第一步是先設計出一篇引言。活潑、新奇、醒目的引言會給學生造成耳目一新的沖擊力,引發他們積極投入課堂和主題活動。其次就是精心設計話題。話題設計得是否精彩直接影響著課堂的氣氛和效果。一個有吸引力話題可以迅速地讓學生投入到事情的發展中,激發學生的興趣。反之,則枯燥乏味。宣講成功后,認真做好各項準備工作;豐富課題內容。思政教育既要引經據典,也要將課堂、故事與課外活動有機結合。參考資料的來源,主要來自以下三方面:從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教育中;從我國人民革命斗爭、改革開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中找典型案例;從身邊人、從自己身邊發生的事出發,說實話,講道理。
二是推動構建話語親和力的表達識別系統。同一性是話語親和力的關鍵,思想政治教育以老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首先,思政教師要把“學生的話”講好。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相當復雜的工程,需要師生共同參與才能達到預期效果。而隨著網絡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互聯網已然成為了大學生們獲取信息和溝通個人情感的主要平臺。因此,必須重視網絡環境下的思政教學。思政老師們要密切注意網絡環境和學生群體中出現的新名詞、高頻網絡詞語,要學會將其運用于課堂、生活工作中。將傳統理論話語,潛移默化地轉變為更接近于學生實踐、通俗易懂、易于認同的生活話語。其次,思政教育也必須能夠公平的表達語言的內容。思政教育要改變傳統“我說你聽”的教學模式,采用了案例教育、情景問答、小組討論等多種形式,給予學員更多發表的機會。同時,還要注意引導學生關注現實問題,增強其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唯有如此,方可有效增加思政課的吸引性與感染性。最后以案例為載體,激發思考與探索欲望。在學生表達自身的問題與困惑之際,思政老師分組交流,尋找情感交匯與同理心,在雙向交流中培育思維引領與價值觀。
三是以語言的親與力為最基本的實踐體系。構建課程思政教育話語親和力探究體系,關鍵點在于要把話語親與力的表現生活化,即要以學習者群體的現實生存為中心,以培養學生的心靈健康發展為根本,逐步回到與教育授課對象息息相關的現實世界,并在現實中獲得探究思想政治素質教育話語的新素材,從而檢驗思想政治素質教育話語的實效性問題。當課程思政教育的話語已經離開了學生生活中的現實,也沒有了實用性,那么話語就沒有了生命力,也無法形成話語親與力。如何提高話語的生動性?一是接地氣。學生們都會聆聽和了解課程思政老師的講話。而課程思政老師也要和學校統一步伐,在正常的教學管理工作中,以學生們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表現多姿多彩的主題文教、校園文化交流活動。把黨的路線政策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學生,幫助學生從思想上提高政治認識,在行動上自覺擔當責任。二是入人心。思政知識老師要將處理中學生的政治思想問題和處理現實問題緊密結合在一起,注重于幫助處理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上的現實問題,從關懷、幫助學生過程中教育人、引導人。唯有這樣,學習者才會親其師,信其道,進而真正提高了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