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苗
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沙子口小學(山東省青島市 266100)
在小學階段中,如何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是語文教師必須思考的話題,閱讀也是小學生必備技能。通過整本閱讀方式,能夠幫助學生領略作者整體寫作思路、感受作者的真情實感,同時也是提升小學生語文學習能力、作文寫作能力以及文化素養的重要途徑。具體教學實施中,教師必須通過有效的方式引導,幫助學生選擇恰當的書籍,保證閱讀難度適中。同時優化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方式,加強與家長的溝通,改變傳統閱讀模式,讓學生喜歡上閱讀。基于此,加強對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的相關研究具有十分現實的意義。
早在上世紀四十年代,葉圣陶先生就提出了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概念,即“整本書為主、單篇為輔”。但由于歷史局限性等原因,語文教材中主要是收錄單篇短章文本,整本書閱讀僅在附錄部分出現。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小學語文教學中必須重視培養學生閱讀興趣,幫助其擴大閱讀面,增加學生閱讀量及閱讀品味,提倡學生多讀書、讀整本書。在小學階段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意義:
在優秀的文學作品當中,往往蘊含了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具有獨特的語言魅力。為了進一步培養小學生的語文能力,需要發揮閱讀教學的效果,從而挖掘學生的語言潛能,為今后學生閱讀、寫作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同時,通過整本書閱讀,可以培養學生整體寫作思維,讓學生初步了解閱讀的思路,為學生形成自己的寫作思維奠定基礎。在向學生布置寫作任務過程中,可以讓學生描述眼前看到的、生活中遇到的場景,并利用自己熟悉的文字寫出來。通過整本書閱讀教學,能夠切實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學生寫作水平。教師應該鼓勵學生開展整本書閱讀,讓學生了解整本書閱讀的重要性,讓其領略書籍中作者的真情實感,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開展整本書閱讀過程中,要求學生不僅注重文本局部,更需要能夠從全局角度探討書籍主題思想、寫作風格以及創作手法,具有很強的整體性特點。小學生年齡尚小,與成年人相比其語言功底相對較差,語言表達能力弱,在學習中接觸最多的閱讀材料就是教材文本。現如今,語文教材中收錄的文章,多是長篇文章中節選、短篇文本,如果僅僅按照教材內容片面閱讀,很難對文章有全面認識,不能對書籍中故事情節、人物性格準確把握。而通過整本書閱讀,可以聯系整本書的寫作背景,了解作者所處時代、文學創造風格、身份、寫作目的等,還可以了解這本書在文學領域的重要地位。通過這種方式,幫助學生樹立整體觀念,這對于學生今后閱讀學習具有很大幫助。
根據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小學語文教材內容十分精煉,都是經過千挑萬選挑選出來的閱讀文本,但對于小學生而言,很多知識就如憑空出現的一樣。通過整本書閱讀教學,引導學生閱讀整本,可以進一步提升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將整本書內容與語文教材中知識點連接起來,實現學生日常學習和閱讀文本之間的融合,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工作習慣。課堂學習中,通過整本書閱讀習慣,迅速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從對整本書中局部內容感興趣,逐漸上升到對整本書內容的興趣。此外,整本書閱讀能夠彌補傳統閱讀教學的弊端,能夠拓展閱讀空間,為學生形成良好閱讀習慣打好基礎。
整本書閱讀教學具有較高的新穎性,能夠培養學生整體意識,現在已經成為語文閱讀教學中重要的理念,受到教育領域的推崇。各個中小學語文教師也是紛紛響應,并開展了相應教學實踐。但整本書閱讀教學大面積推廣還存在一定的不足,不僅是由于當前教學理論研究不夠深入,面對差異化教學環境,無法為其提供針對性的指導。同時,由于小學生課外閱讀量偏低,沒有進行系統性的學習。而一些語文教師固守傳統教學理念,忽視了實踐學習的重要性,影響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推行。通過調查發現,當前小學整本書閱讀中還存在以下問題:第一,對整本書閱讀不夠重視。盡管根據新課程改革要求,小學語文教師紛紛開始引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但由于課外閱讀數量較少,很多教師僅要求學生每周寫一次周記,而學生在寫周記、寫讀后感中,都是進行簡單的摘抄,往往都是應付差事,沒有真正的進行閱讀交流,更談不上閱讀感受。從側面上也反映出學生閱讀具有淺顯化特點,教師也缺乏相應引導;第二,很多家長希望學生能夠獲得更多的閱讀機會,給學生購買了較多的課外書,但這些課外讀物價值往往不足,甚至很多是“網絡小說”,導致學生價值觀念發生偏差,不利于學生養成正確的閱讀習慣;第三,深入閱讀條件相對較差,在科學技術發展中,人們進入到數字化時代背景下,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快餐式”閱讀更加受歡迎,小學生陷于作業、碎片化閱讀中,導致整本書閱讀環境受到影響。
語文新課標中,對義務階段學生課外閱讀量規定不應該少于400 萬字,提升學生的閱讀量不僅是教育工作者、學校的要求,也是學生家長的期盼。受到以往應試教育的相關影響,成績成為衡量學生好壞的重要標準,唯分數論的思想依然存在。盡管在減負增效政策下,小學教育有了很大的去功利性效果,但依舊存在一定的功利化思想,學生為了取得好成績,會耗費大量時間研究教材,課外書選擇中也往往以教參書為主。尤其是五年級、六年級學生,其需要面對小升初的學習壓力,學生往往將學習的重心放在和提高成績的內容上,盡管課外讀物十分精彩,但在提升學生成績方面不能立竿見影,起效較慢。對于參考書、教材的閱讀來說,學生只需要熟讀教材,準確了解書本中的知識,在考試中就能夠取得不錯的成績,無論是學校、老師、學生,還是家長都是這樣認為的。一味的將閱讀教學重點放在課本知識當中,忽視了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導致學生閱讀興趣逐漸降低,反而會導致學生語文成績下降。
這種背景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容易出現淺顯化、碎片化的現象,這牽扯到教師教學方法,必須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重視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采用有效的評價方式,推行整本書閱讀,進一步提升學生的閱讀量。
對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來說,整本書閱讀可以看作是一種有效的教學策略,其教學目標與單篇閱讀一致,都是為了幫助小學生掌握基本的字詞句,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同時增強學生基本判斷力,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知識素材。但與單篇閱讀相比,整本書閱讀提倡閱讀的連貫性,能夠從整體方面把控閱讀文本,了解書中的情感,更能滿足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很多中高年級小學生已經具備基礎識字、寫字的能力,也迫切希望獲得更多的文化知識,對于新穎的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語文是一門人文類學科,在育人方面具有重要的優勢,需要向學生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念,為樹立學生意志品質奠定基礎。
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中,能夠選擇恰當的書目尤為關鍵,之前大多數學者都認為開展整本書閱讀中,應該選擇古今中外經典書目,且必須能夠滿足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能力。實際上,語文教師在選擇整本閱讀書目中,應該選擇容易推廣的書目,能夠吸引小學生的興趣,能夠讓學生聯系課本中內容進行反思、討論,深化學生的理解,幫助學生樹立健康積極的價值觀念。正是開展整本書教學之前,必須根據新課標的內容,分析閱讀書目內容,能夠針對不同題材的書目,選擇針對性的教學方式,保證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效果。
在小學階段中,整本書閱讀文本的體裁包括小說、童話、散文、詩歌等,也包括一些科技作品。在某一本書籍閱讀教學前,教師需要對學生認知情況進行考察,并根據文本體裁等將該書分為不同教學模塊,在實際教學中根據實際情況做出調整,但必須保證整本書閱讀學習的連貫性。但由于小學語文教學課時有限,在實施整本書閱讀教學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課余時間,實現課上課下教學聯動,調動學生閱讀學習的興趣。安排課前提趣環節,是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重要手段,教師可以根據書中某一個人物,或某一個情節為出發點,講一講作者在寫作中的創作背景,還可以講一講作者的人文軼事等。有條件情況下,可以通過網絡搜集相關資料,利用多媒體向學生播放相關影像資料,善于抓住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閱讀中始終保持濃厚的興趣。例如,在閱讀《水滸傳》整本書過程中,老師可以利用影視資料,提前制作出一些剪輯視頻,以此激發學生對這本書的興趣,然后讓學生帶著興趣進入閱讀。
完成課前指導后,可以采用小組閱讀學習方式,選擇小組長,對同組學生閱讀學習情況進行監督。還可以采用親子共讀的方式,能夠積極營造出良好的家庭閱讀條件,語文教師還需要指導家長,通過示范教學,幫助家長掌握親子共讀的要點,便于家長了解學生學習情況。與傳統閱讀教學相同,生字詞依舊是學習重點,可以要求在閱讀中將不認識、不理解的字詞記錄下來,并鼓勵學生通過自己查字典的方式解決,課堂中進行小組內部討論,最后將不理解的字詞反饋給老師,由老師在課堂中進行統一講解。
教學前需要通過提問默寫的方式,讓學生鞏固前一節課中的生字詞。對于小學高年級學生來說,還需要學習整本書中寫作方式、修辭手法、成語,能夠對文本中中心思想進行總結,為學生講解該段閱讀文本中基礎知識點,在課堂中帶領學生再一次閱讀重點段落,鼓勵學生通過摘抄、背誦方式加深印象。在優秀的閱讀文本中包含了眾多優美的語句,學生養成摘抄模仿習慣,有利于學生積累更多寫作素材,從而提升學生寫作水平。在知識點講解前,可以通過學生領讀方式,或采用伴奏閱讀、角色扮演朗讀等方式;也可以向學生講解相關類似的文本知識,讓學生進行橫向、縱向的對比,從而激發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對于很多整本童話小說,其中包含了豐富的對話環節,還包含了豐富的擬人手法、比喻手法,引導學生通過精讀、泛讀等不同閱讀方式,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基礎知識部分完成后,語文教師需要認真收集學生提出的疑問,根據文本內容提出問題,讓學生結合文本的內容進行分組討論,并將小組內討論成果記錄下來,培養學生團隊合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交流協調能力等。小組討論學習后,可以讓每一個小組選派一名學生在課堂中匯報成果,匯報過程中別的小組可以提問,組內其他學生可以進行補充。由于所提問的問題具有開放性特點,且整本書閱讀存在師生共讀的特點,老師與學生資料對等,通過天馬行空的問題,培養學生認知能力、探究能力,這些都是新時代語文核心素養的體現。
通過課堂及課后自我閱讀學習,讓學生對文本內容有了深刻認識,教師設置合理的課后作業,幫助學生進行鞏固提高。對于整本書閱讀教學來說,教師可以讓學生將自己的閱讀感悟記錄下來,通過書面或口頭的方式向家長、同學以及老師分享,通過分享能夠增強學生閱讀后的自豪感。相對于傳統教學中以課后練習題為主的作業,教師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搜集并制作課后作業,而教師針對學生作業情況做好差異化評價。另外,教師還可以通過鼓勵學生寫作文、日記、周記等方式,對整本書閱讀中的問題進行拓展。
整本書閱讀評價擺脫了試卷定量評價的局限性,以教學日常評價為主。采用教師點評、學生互評以及學生自我評價結合的方式。其中,對于生字詞、段落背誦、寫作手法等語文基礎素養方面,可以通過定量互評的方式;對于作文表現、課堂表現等,可以通過教師定性評價方式。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性,實現課上課下的聯動,培養學生閱讀與寫作能力。通過調查,采用恰當的整本書閱讀教學方式后,幫助學生掌握整本書閱讀方式,能夠大大激發學生興趣,改善班級閱讀氛圍,讓學生之間、師生之間以及學生與家長之間有了更多談論的話題,書中所蘊含的精神對學生良好價值觀念的形成也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與傳統單篇閱讀教學相比,整本書閱讀能夠引導學生從整體思考問題,更有利于學生把握文本中的故事情節、人物關系等,對提高學生閱讀能力、養成良好閱讀習慣具有積極的意義。但整本書閱讀周期較長,要求學生具有足夠的耐心。小學語文教師、學生都應該加大對整本書閱讀的重視,并未學生選擇合適的整本書閱讀書目,優化閱讀形式,開展以聽讀為主、自讀為輔的方式,在班級中、家庭中形成良好讀書氛圍,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