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9年 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發布了《教育部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明確了高校要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明德引領風尚,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弘揚中華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的接班人。
關鍵詞:美育;高等院校;校園文化;建設
在中國教育體系中,高職院校是其中關鍵的一部分。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和社會壓力,高職院校不僅要培養時代需要的專業技能人才,也要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美育是21世紀素質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對提高大學生的審美感知力、審美情趣、審美創造力,陶冶高尚的品質情操,塑造健全美好的人格起著關鍵的推動作用,最終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添磚加瓦。因此,在21世紀的中國教育體系中,加大力度將美育融入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應用具有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
一、美育融入高職院校素質教育的時代意義
(一)順應當今時代發展的需求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提出,文明社會的發展既是自然進化的過程,更是人類在社會發展中不斷進行自我教育的歷史。教育的首要對象是人類的精神世界。席勒在《審美教育書簡》中提出:“有促進健康的教育,有促進認識的教育,有促進道德的教育,還有促進鑒賞力和美德的教育。席勒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我們的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體達到盡可能的和諧。”
美育不僅是審美教育,也是品格素養教育。它是一種培養學生感知美、發現美、創造美、分享美的審美能力,陶冶情操、凈化心靈的教育。美育是21世紀現代化重要的教育理念,是塑造新時代人才全方位發展的核心部分。近幾年國家發布了美育教育的相關指導性文件,強調了將美育納入高校培養綜合性人才的主要內容。美育工作承載著“培養具有崇高審美追求、高尚人格修養的高素質人才”的歷史使命和責任,順應了當今社會步伐以及全面發展人才的需求。美育融入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具有勢不可擋的必要性。
(二)培養全面發展的新時期人才
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立足基本國情,遵循教育規律,堅持改革創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開發人才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作為工作目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蔡元培在《以美育代替宗教說》中明確指出:“純粹之美育,所以陶養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純潔之習慣,而使人之我見,利己損人之私念,以漸消沮者也。”在快速更新迭代的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需要培養綜合素質全方位發展的大學生,更需要五育并齊。生活處處都有美育,美育陶冶大學生美好的心靈和高尚的情操 ,形成完善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人格全方位發展。美育是構建完善人格的基礎,對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全面發展的新時期人才具有積極意義。
二、美育在高職院校的實施困境
縱觀當前中國高職院校的教育情況,學生往往偏向于對技術知識的學習,忽視了人文素養、藝術素養、審美素養的學習。受應試教育和陳舊教育思維的影響,大多數學校缺乏美育教育的思維,更傾向于知識型和專業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將專業課程合格與否來作為判斷學生能否畢業的依據。大學生出現厭學、輟學、互相攀比、心靈空虛、精神頹靡、美丑不分等不良現象。在當前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實施中,美育存在一些棘手的困境。
(一)美育認知程度薄弱
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依然是重“術”乏“美”,高職院校重視培養技能型人才,對于人文藝術素養的培養缺乏意識和行動力。大部分高職院校目前都沒有開展美育的相關課程,僅有少數高職院校的美育課程是以選修課的形式開展,效果也欠佳。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對美育的認識程度都極為單薄,很難主動學習美育相關內容。
高職院校對美育理論及功能地位的認識淺化。美育和專業教育嚴重脫離,學校對五育齊同發展的育人目標不能完全適應。大多數教師依舊按照陳舊固化的授課模式,教師對美育融入高職院校的素質教育的認知程度極其薄弱,欠缺學習的意識和行動力。學生對美育的認知和學習幾乎一片空白。
(二)美育教師隊伍師資水平不足
美育在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實施過程中,一批高素質、高水準、高層次的美育教師隊伍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然而,在當下的高職院校,美育教師隊伍的師資水平嚴重不足。很多教師從未受過美育的學習熏陶,對美育的內容更是一片茫然.甚至有些教師對美育的認識存在誤區,認為美育是藝術文化教育僅由藝術教師去承擔教學工作即可。教師對美育融入高職院校素質教育的意識有待加強,師資水平的欠缺也直接影響了美育的實施效果。
(三)教學模式陳舊,缺乏融入美育
課堂教學模式單一老套,部分高職院校依然停留在教師講學生聽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師欠缺將美育融入課堂的意識和能力。即使有少數教師讓學生觀看和欣賞藝術品或藝術影片,但單一的教學模式無法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和審美需求,學生的學習參與度較少體驗感不強,審美能力和情操并沒有得到顯著提升和熏陶。美育不是僵硬呆板的,而是可以激發學生的青春活力和學習動力;美育不是給學生灌輸純理論的知識,而是讓生命去感知美、共鳴美、創造美、分享美。
(四)美育實施途徑窄化,資源投入不夠豐富優質
大多數高職院校對美育的系統性認知還不夠深入,對美育投資遠遠不足,這也導致師資隊伍水平薄弱。美育師資能力落后進而導致形式陳舊缺乏感染力。學校沒有利用好校園的宣傳平臺去傳播美育相關活動內容,讓學生潛移默化得到熏陶。校園社團活動還是比較單一,更無法滿足新時代學生審美的需求。
三、美育融入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實施途徑
(一)營造“以美育人”的校園環境
漳州科技職業學院全面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以“立德樹人、崇德敬業”為校訓,努力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美育在高職院校的實施過程中,校園環境是其中重要的載體。學校強調為學生營造優美的自然環境和濃厚人文氣息的校園氛圍,培養學生感知自然美、發現生活美陶冶心靈之美。以校園雕塑、風景園林、實訓環境為著力點,打造富有美感、高雅優質的校園環境氛圍。學校社團是校園文化和精神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借助社團的重要載體,在校園中舉辦美育相關的社團活動:包括戲劇文學、音樂創作、舞臺表演、書法琴棋等。學生通過體驗、欣賞各種藝術,豐富拓寬美育的知識面提升審美情趣。學校通過自媒體、官網、廣播電臺等主要宣傳渠道,利用海報、標語、建筑、音樂等方式循循善誘,潛移默化熏陶學生的審美情操,達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
(二)推進弘揚中華美育精神
美育是豐富學生精神和塑造美好品德的重要源泉,美育更是高職院校培根鑄魂的重要工作,全面加強和改進美育工作是當前高職院校的關鍵任務。學校應以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引領,以弘揚主旋律為己任、以傳播工匠精神為理念,全方位、多維度營造高雅的校園精神文化氛圍,為時代畫像、為時代謳歌、為時代明德。
漳州科技學院在2015年成為全國第一批“中華茶文化教育體驗中心”,以茶為載體向世界弘揚中華文化。學校入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基地,社團論語研習社入選為省高校學生社團“百優社團”五十強。學校舉辦弘揚國學,傳承文化,追思哲人先賢等國學活動,通過我國古代的詩詞書畫、文學戲劇、音樂書法等豐富的文化精神內容,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校用中華文化中經典的歌曲、影視、文學作品等作為美育載體,培養學生審美情操,涵養高雅的精神素養。
(三)建設高素質高水平的美育師資隊伍
在《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教育部對“配齊配好美育教師”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要把提高美育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擺在首要位置,全面提升美育教師教育教學的能力和質量。”美育是理論和實際需要高度結合的綜合學科。學校具備高質量和高素質的美育師資隊伍,對開展美育工作起到積極的推動意義。
學校從以下幾方面來打造一支綜合能力和人文素養較強的美育師資隊伍:一是積極引進高水平素質的美育教師人才擔任美育學科的帶頭人,帶領其他教師一起學習進步,提升整體的師資水平、塑造積極正能量的師資隊伍風氣;二是搭建院系、校際合作的資源共享的平臺,鼓勵創建美育交流研究學院和美育名師工作室,匯聚美育名師隊伍,為培養美育教師創造有利的資源條件,營造美好的美育交流氛圍;三是提供美育的培訓和學習資源。對美育教師進行培訓,開展美育專家名師講座論壇,讓教師充分掌握美育教學方法和教學能力,突破老套陳舊的教學模式,優化教師的整體師資隊伍能力,更大程度提升美育的教學效果。四是為美育教師建立考核評價機制和職稱晉升制度,對提升高素質、高水平、高層次的美育教師隊伍提供動力和激勵力度的支撐。
(四)強化美育實踐優化美育第二課堂
學校在傳統第一課堂的基礎上構建美育第二課堂,并將學生參與第二課堂納入課程的分數考核中。例如《國學經典導讀》是漳州科技職業學院的通識課程之一。本門課程以國學經典作品學習為主線,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思政主軸線,利用信息技術營造智慧學習環境,靈活采用浸潤式課堂教學模式,創新示范教學法,落實“以文育人,以德化人”的教學理念。課程采用線上結合線下的考核方式,其中線下考核融入了第二課堂的活動。比如奉茶協會、論語研習社、書法繪畫青年志愿者、讀者協會志愿者等活動成為學生課程考核的內容之一,系統形成美育的學習實踐內容和考核體系。學生通過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提升了學習興趣,擴展了學習知識面,強化了美育實踐能力,發展了美的感知力和審美情趣。
美育融入高職院校校園文虎建設的過程仍面臨許多問題,但美育順應了當今時代發展步伐和社會需求,為培養全方位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塑造大學生健全人格以及“工匠精神”的人生價值觀,構建和諧、幸福社會提供重要的保障。
參考文獻
[1] 席勒.審美教育書簡[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9.
[2]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M].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
作者簡介:蘇緒玲(1991-),女,廣東潮州人,講師,主要從事國學和美育的教學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