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婧喬
摘要:職業興趣理論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后發展到霍蘭德從有關的職業生活的知識中建立了職業人格理論,提出了“職業興趣就是人格的體現”的觀點,認為個體對職業的選擇受到動機、知識、愛好等因素的支配,最主要的是一個人之所以選擇某職業領域基本上是受其人格和興趣的影響。對于當前的學生群體來說,了解職業興趣理論,對個人的升學就業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生涯教育;職業興趣理論;霍蘭德職業興趣
興趣的差異使學生認識事物和從事活動都有著不同的心理傾向,不同的人對某件事、某項活動也會有著不同的選擇性態度和積極或消極的情緒反應。而涉及與職業相關的活動的興趣則稱之為職業興趣。職業興趣在人的職業活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對個人而言,它直接影響了個人職業目標的確定,職業的選擇,有利于個人最大限度地開發自己的潛能,充分實現自我價值
一、職業興趣理論研究的發展
職業風格興趣指導理論的技術研究最初的應用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德國二十世紀初期,在德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勝利時期,瑟斯通斯特公司(thurtone)員工開始了最初的技術試用,編寫了瑟斯關于通公司職業風格興趣論的研究理論表(TurstoneVocationalInterestSchedule)。一九一五年,霍爾和梅樂(SHall&JMiner)一起向他提出了另一個關于興趣能力測試學的問題。這些都可能是早期的美國興趣測試研究者的工作。
庫德(GFKuder)在20世紀30年間,編寫了庫德個性反映嗜好調查記錄表(kuderpersonalpreferencerecord),辦法主要是對一個德國大學生施測,選用大量描寫各類不同社會活動的英語短句,從一名被試的個性反映中選出決定句型的使用類型,不再按要求使用對照組,采取“強迫篩選”等的技術手段用來記載一個被試的嗜好反映。一九六六年該版的測量方式改為庫德職位上的興趣愛好范疇測量,主要還是用來用于檢測庫德人們的某種專業職位上的興趣愛好。一九八五年庫德版的測量kois由一百組三擇一項目強迫法和項目彈性選擇法的模式所結合組成,以百分比整數比例按職業級別順序排列,有高、中、低三種不同職業職位興趣愛好范疇,最高精度達到七十五百分為中位數,低則精度少于二十五,在以上二者之間為中等者。
霍蘭德于20世紀50年代初他開始深入廣泛研究他對人類測評職業風格興趣,他以人類職業興趣人格理論著作為研究基礎,分別先后撰寫了人類個人測評職業興趣偏好選擇測評風格量表(vocationalpreferenceinventory,vpi)和自我測評職業偏好選擇風格量度列表(self-directedsearch,sds)兩個符合職業風格趣味的偏好測評風格量表。
一九六九年,Roe給出了關于職位興趣與職位選擇構成的八分儀模式。在這種計算模式中,八種不同職位類別按照它們彼此之間相似職位關系的復雜程度,被平均分攤地放到了某個圓中。后來,人們又將Holland與Roe的學說一起綜合了出來。gati(1991)是他針對了研究holland的正六維多邊形功能模式中關于其他各種不同職業群相互之間中心距離必須相同這一基本假定的巨大局限,得出了他自己的三層次模型。
Prediger(1993)在研究霍蘭德六維多邊形功能模型的三維基石上,增加了二種功能維度-一是人與物間的維度、數據與科學觀念間的維度-從而基本建立了一個多維度功能模型,如此一來,職位的功能類型與各個職位的功能特性就完全可以有機地直接組合在一起來。美國國家考試中心(act)把關于Prediger的職業個人興趣取向研究這個領域更進一步地地推向了一個縱深文化發展的新階段,他在研究個人趣味取向的二維基礎上,將技術工作者和職業所在群體的各個具體位置更加標注地放在了一個坐標系的地圖上,并據此得出了工作世界圖。該地圖分為十二個區,共計二十三個主要職業群被標記到地圖中。一旦受試者掌握了自身的興趣愛好類別后,就能夠根據統計和查表明確了自身的職業興趣在該圖中的定位,并且進行與各個職業群的遠近情況的對比,能夠更進一步擴大職業興趣的搜索范圍。
通過幾年持續地研究進展,各個職業興趣理論研究領域呈現了一個交叉吸收、彼此融合的趨勢,并隨著他們在實際應用中不斷深入而愈來愈完善。
二、職業興趣與職業選擇
霍蘭德在對相關的個人職業生涯的認識中形成了職業性格學說,明確提出了“職位興趣只是性格的表現”的觀念,指出了個人對職業領域的選定受動機、知識、興趣愛好等各種因素的支配,最重要的觀點是一個人能夠選定某職業領域,基本上是受其性格和興趣愛好的共同因素。而職位興趣愛好又成為人性格的一種重要方面,它也同時有著穩定能力和多樣化等人的特征。它的產生過程也同時深受遺傳因素和周圍環境的直接影響。人在成年之后,由于年紀的增加,自我意識完善,心理分析和判斷的能力也不斷增加,在社會探索和現實中逐步拋棄、選擇,從而對某種職業領域的興趣愛好就更加鮮明、堅定了起來。因此,職業興趣學說為個人職位選擇提供了參考基礎。
以大學生的性別角色為例,一般而言,女子長大于記憶、計算,直覺思維比較強,語言能力也比較強,且富于感情細膩、耐心性好,但語言能力卻比較弱,因此人們往往把某些職位劃分給女子,例如打字員、護士、小學老師、學校班主任、紡織工人等;而男子則成長于抽象思維、機器操作,且勇于冒險,較理智,有語言能力好,但耐心性比較弱,感情不夠細致,人們也往往把另一部分職位劃歸于男子,例如技術工、砌筑工、鍋爐工等,久而長之便形成了一個傳統,而這個傳統也成為人們產生職位興趣不同的另一個原因。
職位管理工作由于興趣的不同也由此產生了眾多的不同職位管理工作中的興趣劃分種類,霍蘭德理論提出我們可以把當前職位管理工作中的興趣種類區分開成為六大基本類別:真實型(realistic)、調查型(investigative)、美術型(artistic)、社區型(social)、公司型(Enterprising)和企業常規型(conventional)。現實類教學活動主要是如木工、修理、機器組裝等,如繪制描圖、木工、開車等;美術類教學活動主要是美術、建筑、音樂等需要創作和想象事物及其對美的認識的藝術教學活動,如攝影創作、觀看音樂或話劇、學習音樂等;研究性教學活動主要是通過尋找、鉆研事物機理規律等的邏輯思維教學活動,如解算式或數學游戲活動、探究自己選定的特定問題、在實驗室工作等;社交型教學活動主要是通過與人交流,關心、關注與別人的幸福關系與事務,包括關心別人的社會性活動,如參與某個社會組織教學活動、關心兒童、幫助他人解決困難等;企業式經營活動,則主要是以自己的思想影響、操控和管理別人的社會,如說服鼓勵別人、賣東西、或在社會組織中兼任職位等;而常規形式活動主要是有規則的,瑣碎細致的工作,如抄寫文件、打字、會計等。
三、職業興趣理論的應用
職業興趣理論研究最直接的成果就是編制成職業興趣量表,由于歐美進行職業興趣理論研究比較早,所以職業興趣理論在這些地區應用得比較廣泛,職業教育開展得也比較早。例如在美國,由于有近百余年的歷史發展歷程,有關組織已經累積了非常寶貴的管理經驗。國家高等教育考試服務中心(ETS),目前每年可為一百八十個國家的教育領域、政府部門,以及企業界的客戶完成1100余萬人次的教育測驗。
而在美國國家考試中心(ACT),則是把學生升學輔導放到最關鍵的崗位上,并和招生過程密切的結合了起來。而目前在美國ACT機構中,在ACT的Assessment環節中,也就是當學生入學時,在報名表上就列有九十道的興趣測驗題目,而每個學生都要先將這九十題目全部做完,然后再和學生的活動以及成就報告一起填好,這樣學生才算入學成功。而后當ACT的Assessment成績報告出來時,除ACT的前四項得分以及預測結果之外,還有對學科選擇方面的意見,而這種意見的主要來源便是興趣測驗的結果。由此可見,職業興趣理論已經在海外教育服務中運用得十分普遍,在海外的高等教育服務中也起到了十分重要地位與影響。
在中國,一是由于職業興趣理論研究較西方發達國家起步晚,故其應用范圍主要取決于新引入與修訂后的國外的職業興趣量表,進行個人職業規劃;二是我國過去采用計劃經濟體制,個人職業也屬于計劃分配,所以職業興趣理論的應用沒有受到重視。但現在由于改革與開放等市場化的推進,工作人員也從穩定轉為自由流動.個人開始可以自己選定職位、選擇就職的工作場所,但同時又開始初次嘗試到職場競爭壓力.就這樣,職業興趣理論的應用也會越來越受到重視。
對于當前的學生群體來說,了解職業興趣理論,對個人的升學就業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馮伯麟研究了馬庫德一般興趣愛好測試量表和霍蘭德的VPI與卡特爾十六種性格因素圖(16PF)之間的關聯,并試圖研究高中生職業選擇中的主要心理因素。研究調查結果顯示,個人職業性格、興趣愛好性格類別與直接職位性格類別間都長期存在著互相對應性的關系,根據凌文輇、白利剛、方俐洛等的全國大學科大學本專業系統的學生職業性格興趣愛好職位類別類型圖進行研究,把高考中個體的學生職業性格興趣愛好性別類型和大學科專業大學系直接職位聯系了結合起來,對我國高中學生如何選擇就讀大專業大學系統或者大專業職位有了具體的參考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陳琳玨,范為橋,人格特質對初中生職業興趣的影響.生涯發展教育研究,2016(1):39-49.
[2]鄭文忠,林培玲,方舒婷,等.霍蘭德職業興趣理論及其應用研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9,3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