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陳波
摘要: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改革的主要著力點,產教融合理念需要高職院校完善校企合作機制、整合資源和培養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的高質量技能人才。本文研究了產教融合背景下五年制高職學校人才培養路徑,針對產教融合與協同育人中存在問題,提出相關措施建議,以企業主導的思路探索建平臺、創新機制和建設專業群等措施,有效推進校企合作,深度開展產教融合。
關鍵詞:產教融合;人才培養;路徑研究
五年制高職或者實行五年一貫制或者實行分段制,前三年按照中職教育標準培養,后兩年按照高職標準培養,其最明顯的特征是將中職與高職貫通。產教融合模式是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著力點,將教育和產業發展融合,突出了技能培養目標。產教融合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校企在專業設置、人才培養規格設置、課程體系建設、教學內容選擇等方面對接,還需要校企合作建設實訓基地,進而推動專業設置與崗位要求對接、課程標準和職業標準對接、教學活動與生產活動對接、畢業資格與職業資格對接,使得產業和教育協同發展,為產業發展提供高素質的勞動人才,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一、基于產業發展開展專業建設工作
首先,五年制高職專業設置應于產業發展、崗位需求、行業技術創新緊密聯系,高職院校要立足于當地經濟發展,構建由企業參與、政府支持、行業協會配合的委員會,以此來指導專業建設。專業圍繞區域經濟發展重點,整合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的發展趨勢,結合產業發展趨勢、技術升級打造具有特色優勢的專業,及時跟蹤反饋專業建設成果,進行階段性評估。在此基礎上,將產業升級、技術革新的要求落實到對學生個人知識、素質、能力規格的培養設計上。
二、建立課程體系與職業標準銜接機制
首先,將典型工作任務進行解剖,以崗位任務為基礎構建課程體系。參照職業標準,按照工學結合的培養模式,積極與企業合作,將典型的工作任務進行分析,明確崗位工作對知識、技能、素養的要求標準,進而對接標準建設課程體系。其次,以“行動導向”為教學要求,引入項目驅動、案例分析、工作過程分析等模式,讓學生動手動腦,充分實踐,實現“教、學、做”一體化。最后,由于五年制高職教育學制長,且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因此需要加強素質教育,強化學生的人文素養、職業道德、責任意識的發展,提升學生的實踐、創新、就業等能力,使學生在專業技能和綜合素養方面全面發展,推動學生的職業發展之路。
將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已經成為高職教育發展的成功經驗。職業院校要推動專業教學和職業資格教育的有效融合,將高職教育標準與職業資格標準有效對接,共同開發課程,以實踐操作能力作為課程效果的評價標準之一,將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有機統一。
三、建立高職教育與企業生產的融合機制
將生產過程與教學過程對接,可由校企雙方合作建設實訓基地,將企業的技術、資金引進實訓基地,將實訓基地建設成集實訓教學、產品生產、技術研發等于一體的綜合平臺。還需要建設一個健全的實踐教學資源庫,可以將企業的生產實踐案例引入到課堂中,引進VR、AR等技術,將一些復雜的、具有一定危險性的生產操作通過虛擬實踐環境來實現。虛擬仿真技術在學校中的應用能夠提高學校實踐教學的效率和安全性。
將企業文化引入課堂,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一方面,企業文化可以融入教材中,在教材開發過程中融入企業案例,另一方面在學生頂崗實習過程中,向學生滲透企業文化,在實際的工作環境中,學生進一步認識和了解企業文化,用企業文化完善職業精神,最終推動學生成長為理論知識扎實、專業技能突出的現代化人才。
四、積極尋求政府支持
政府需要為產教融合的深入推進提供支持,同時院校要抓住機遇,把握好政策優勢。國家發布了五年制高職專業目錄,支持辦好重點培養產業發展和社會建設急需人才的五年制高等職業學校,政府有必要出臺互利共贏的政策,引導和激勵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為參與的企業提供稅收、貸款等政策優惠,讓企業得到好處,進而調動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積極性,使企業之間形成競爭。對于院校政府也需要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并進行一定監督,考察院校的人才培養標準。推動五年制高職教育實現產教融合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統籌各方力量,院校、企業、政府各方要積極創新,履行職責,積極推進產教融合。
五、結語
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產業集群發展和技術升級的需要,產教融合發展成為教育未來發展的必由之路。高職院校在經歷了多年的校企合作與工學結合發展之后,在人才培養、技術研發、社會服務等方面積累了較多經驗,但在各領域合作的內涵、外延、深度、廣度方面還存在諸多不足,距離產教融合還有較大距離,需進一步剖析產教融合的內在含義和主要表現,分解產教融合的核心特征,尋求符合高職教育發展的產教融合路徑,探索產教融合模式,實現教育與產業的協同共生發展。
參考文獻:
[1]胡冰,龔燕.產教融合背景下五年制高職物流專業三教改革探索[J].物流工程與管理,2021,43(02):134-136+139.
[2]劉玉潔.五年制高職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實踐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