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茜
摘要:自2009年,審計署南京特派辦首次正式提出研究型審計后,經過不斷探索發展成熟,隨后在全國推展開來,在接下來的審計工作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2021年1月15日,《審計署關于印發全國審計機關2021年度工作要點的通知》(審政研發〔2021〕6號)文件中提出,“積極推進研究型審計”。在推動新時代審計事業發展中,審計工作人員應持續樹立創新意識,積極探索和建立以研究型為導向的審計工作機制,以“政策-資金-項目”為主線,聚焦主責主業,探索“研行合一”的工作方法,將研究型審計融會貫通于審計全過程,推動審計工作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審計;研究
“研”有據,“行”有依,圍繞服務中心,把牢審計“方向關”,精心謀劃審計項目。在謀劃審計項目時,凸顯審計工作政治屬性,充分征求相關部門的意見建議,為審計立項定好方向。年初下達審計項目的同時,以“項目+要情+信息+綜合報告”方式將研究任務明確到項目、到科室、到期限,壓實審計人員責任,激發工作積極性,促進審計工作更深入進行。首先要研究涉及審計項目的相關政策。以政策法規為切入點,分析研究審計項目的發展脈絡及預期成效,聚焦項目的堵點、痛點,為梳理審計重點提供依據。然后深入研究被審計對象。發放相關的調查表,通過梳理調查表的數據信息,借助大數據信息,全面搜集和整理被審計對象的發展戰略規劃、重大項目建設、大額資金使用等情況,切實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最后研究審計實施方案。以宏觀政策和審計對象研究為支撐,對標實施方案要求,量體裁衣,為審計項目制定“一對一”實施方案,并專門組織審計人員進行分析討論,研明審計方向。
“研”有重,“行”有方,掌好審計項目的“重點關”,圍繞過程控制,在審計實施上用心。樹立“凡審必研”的意識,將研究型審計植入審計實施全過程,從審前準備、現場審計實施、審計結論、審計建議、項目審理各個環節強化研究。一是研究審計新模式。通過“1+N”審計模式,對所有審計項目實行全局統一方案、統一調配、分類組合、分組實施,打破各審計項目之間數據、信息屏障,加大統計數據分析力度,建立數據、信息共建共享機制,為開展研究型審計建立豐富的素材庫。創新全面掌握、快速匯總、高效鎖定的“表單式”調查模式,提高發現問題的效率,探索資金鏈與業務鏈相結合的“雙鏈條”式審計,實現全覆蓋檢查,力促效率提升。二是研究審計難點。聚焦審計項目中存在的重大風險隱患,從審計對象的特點入手,深入剖析原因,提出針對性建議,助力被審計對象提升風險防控。三是研究普遍性問題。著眼審計中存在的共性問題,以問題特征為基礎,以政策法規為抓手,結合管理模式開展系統性分析,組織全市針對共性問題開展摸底調查,起到“審計一個點、規范一個面”的作用。
“研”有出,“行”有果,守住審計“質量關”,圍繞成果提升,在整合利用上發力。一是研究提升審計質量。通過對審計數據綜合分析,加強審計報告的整合利用,審計成果利用效率和審計質量進一步提升。通過將審計過程中發現的普遍性、傾向性問題進行認真梳理,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提出解決對策,提煉出相應的專題或綜合分析報告和審計要情。二是研究提升人員素質。審計實行“老審計”經驗指導、“審計業務骨干”主審示范、“審計新兵”以審代練的人員架構,著力培養新生力量,鍛煉審計“能力肌”,增強審計本領。三是研究審后總結評估。項目結束后,組織開展審計項目“回頭看”,通過對審計項目進行復盤,深入研究和打磨可供復制和推廣的審計思路、方法和技巧,促進成果轉化。
參考文獻:
[1]楊文政,李淑玲.踐行“研行合一”靜待“四育花開”——“四育合一”研學旅行新探索[J].教育科學論壇,201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