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蕾
胃腸癌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2018年國際癌癥研究中心的調查數據顯示,全球胃癌和結直腸癌的發病和死亡人數均位居癌癥總發病和死亡人數的前5位[1]。近年來,我國胃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分別位居惡性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的第2位、第3位[2],并出現年輕化趨勢[3]。手術切除聯合術后輔助化療是胃腸癌的常見治療方式,能夠明顯降低病人的病死率,延長病人生存期。然而,病人在化療期間易出現一系列不良反應,尤以胃腸道反應和癌因性疲乏最為常見,兩者的發生率均高達80%以上[4-5]。持續的胃腸道反應不僅會導致病人營養代謝障礙、免疫功能低下,還會影響治療的效果和進程[6]。癌因性疲乏作為一種與癌癥或癌癥治療有關的慢性持續性癥狀,具有不可預知性,且發生快、持續時間長、程度重、難以通過休息緩解[7],不僅會嚴重降低病人的生活質量,而且會影響其預后,增加病人的死亡風險。目前,針對化療后不良反應尚缺乏安全有效的標準化治療方案,本研究選取胃腸癌化療病人進行循經熱熨,在改善胃腸道癥狀和癌因性疲乏方面取得了較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9年8月—2020年4月在江蘇省中醫院腫瘤內科化療的胃腸癌病人75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經明確的病理學檢查診斷為胃癌、結直腸癌病人,首次進行化療,且化療方案中使用奧沙利鉑、伊立替康;②年齡18~79歲;③Piper疲乏修訂量表(PFS)評分≥3分;④化療前未出現胃腸道反應(惡心、嘔吐等);⑤具有較好的依從性和理解溝通能力,自愿參加本研究。排除標準:①預計生存期少于3個月,極度虛弱以及合并嚴重的心、腦、肝、腎及其他系統疾病者;②熱熨部位皮膚有破潰、發炎等不宜進行治療者;③對熱熨中藥過敏者;④存在凝血和感覺功能障礙者;⑤存在除化療以外其他引起胃腸道反應的因素,如腸梗阻、腫瘤顱內轉移等。使用隨機數字表法將病人分為對照組38例和觀察組37例,兩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
1.2 研究方法
1.2.1 對照組干預方案 對照組實施腫瘤內科常規化療護理干預。化療期間,責任護士遵醫囑應用消化道癥狀預防藥物,注意觀察病人的病情變化,給予病人化療相關飲食、心理照護和疾病知識健康宣教。
1.2.2 觀察組干預方案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循經熱熨干預。①熱熨包制作:將研磨成粉末的吳茱萸和小茴香各150 g混勻后裝入無紡布袋中(7 cm×15 cm),使用恒溫箱加熱至60 ℃,散發出芳香氣味,60歲以上老年人、存在感覺障礙者使用熱熨包溫度不宜超過50 ℃,使用前在病人手背上試溫,以其自覺溫度合適為宜。②操作方法:病人取俯臥位,暴露背部,操作者涂抹適量的凡士林于病人兩側膀胱經,然后取出備好的熱熨包,從上向下沿足太陽膀胱經從肺俞推移熱熨至氣海俞,推移力度要均勻,開始力量要輕、速度快,隨著熱熨包溫度的下降,逐漸增加推力、減慢速度,適時地來回、旋轉推熨,重點刺激五臟俞穴。延長熱熨包在這些穴位上的停留時間,增加推熨力度,并適當進行按揉;然后病人取仰臥位,暴露腹部和雙下肢,操作者涂抹適量的凡士林于病人腹部和兩腿內外側皮膚,取出熱熨包,從肚臍旁天樞穴向下沿足陽明胃經腿部推移熱熨至腳趾,再從腳趾沿足太陰脾經向上推移熱熨至大腿內側根部,重點刺激天樞、足三里、三陰交和陰陵泉穴,方法同前。③干預時間和注意事項:每次30 min,每天2次,化療前后各1次,從化療第1天開始,干預至化療第5天。治療過程中注意觀察病人的反應和皮膚情況,詢問有無不適,防止燙傷,藥熨包溫度過低時應及時更換,以免影響治療效果。
1.2.3 評價工具 ①在化療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由研究者使用中文版MASCC止吐評價工具(MAT量表)評價病人的胃腸道反應,該量表共8個條目,分為2個子量表(各4個條目),可分別評估化療期間的急性和化療結束后的遲發性惡心、嘔吐癥狀。本研究采用子表1評價病人化療期間的胃腸道反應,條目1、條目3使用二分類變量評估有無惡心、嘔吐癥狀的發生,條目2記錄嘔吐發生的次數,條目4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從輕到重計0~10分)評估惡心程度。中文版MAT量表被證實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適用于測定腫瘤病人化療相關性惡心、嘔吐情況[8]。②在化療后第1天和最后1天,研究者使用PFS評價病人的癌因性疲乏程度,該量表共22個條目,可劃分為行為、情感、感覺和認知4個維度,每個條目根據癥狀嚴重程度(由輕到重計0~10分)進行評分,量表總分/各維度得分=各條目分數之和÷總條目數,分數越高表示疲乏程度越重。0分表示沒有,1~3分為輕度,4~6分為中度,7~10分為重度。中文版PFS信度和效度良好,總量表和4個維度的Cronbach′s α系數分別為0.91、0.89~0.93[9]。


表2 兩組病人不同時間嘔吐發生率和嘔吐次數比較

表3 兩組病不同時間惡心發生率和惡心程度比較

表4 兩組病人干預后PFS得分比較 單位:分

表5 兩組病人干預后疲乏程度比較 單位:例(%)
3.1 循經熱熨能有效改善胃腸癌病人化療后胃腸道反應 本研究結果顯示,采用循經熱熨干預后,觀察組病人化療后的第1天、第3天、第5天的惡心發生率和第3天的嘔吐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已出現惡心、嘔吐的病人中,觀察組病人的嘔吐次數少于對照組,惡心程度得分均低于對照組,但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提示循經熱熨可明顯降低胃腸癌化療病人胃腸道反應的發生率,但對已出現胃腸道癥狀的病人改善作用不明顯。奧沙利鉑、伊立替康作為治療胃腸癌的常用化療藥物,其導致病人出現胃腸道反應的發生率高達86.67%[10],嚴重影響病人的生存質量。中醫學認為,化療藥物多性寒,易損傷脾陽,藥毒積聚,削伐脾胃,受納運化失職,導致病人出現惡心、嘔吐等胃腸道癥狀。本研究使用中藥循經熱熨對病人的經絡腧穴進行刺激,輔以推、滾、按、揉的手法,融合了熱力、藥物和經穴的協同作用,從而達到溫經通絡、調整臟腑、治療疾病的作用。熱熨包中吳茱萸和小茴香均為溫里藥,歸脾胃經,可以溫中理氣、健脾和胃止嘔,現代研究證實兩者進行穴位熱熨,能調節人體胃腸機能,改善化療藥物導致的脾虛證與免疫功能下降[11-12]。本研究選取足太陽膀胱經、陽明胃經和太陰脾經作為熱熨部位,背部膀胱經分布著臟腑背俞穴,能夠調節五臟,扶正祛邪,陽明胃經和太陰脾經互為表里,可以主治腸胃病,其上天樞穴,是胃經上下兩部經脈氣血交匯之處,大腸募穴,刺激此穴能夠和胃調腸、理氣活血;足三里為胃經要穴,胃氣聚集之所在,可以調理脾胃,培元固本;三陰交為足部三條陰經氣血交匯之處,陰陵泉為脾經合穴,刺激這兩個穴位可以健脾和胃,疏肝補腎。現代研究也證實,刺激天樞、足三里、三陰交和陰陵泉穴可明顯緩解化療后急性胃腸道反應,降低頻率,縮短持續時間,升高胃動素水平[13-14]。上述經穴合用,可固本培元,健脾益氣、養陰和胃,緩解化療期間的胃腸道反應。
3.2 循經熱熨可有效緩解胃腸癌病人化療相關性疲乏 中醫學認為,癌因性疲乏屬于“虛損”的范疇,胃腸癌病人因病邪入侵、手術創傷和化療等因素,導致其正氣不足、臟腑功能虧損,病損涉及五臟,尤以腎精虧、脾氣虛為主。本研究發現,干預后觀察組病人的PFS總分以及行為、情感、感覺3個維度的疲乏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均P<0.05),且兩組病人疲乏程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提示循經熱熨可有效改善胃腸癌化療病人的癌因性疲乏。熱熨療法作為中醫外治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操作簡便、療效明顯的特點,使用吳茱萸和小茴香循經熱熨,通過溫熱藥物大范圍刺激人體經絡穴位,可以更好地達到扶助正氣、協調臟腑、通暢氣血的作用,廣泛應用于虛勞病癥的治療。熱熨部位覆蓋背部膀胱經、雙側下肢胃經和脾經,膀胱經位于6條陽經之首,其上背俞穴是臟腑經氣輸注于體表之處,并與人體內臟相互對應聯系,熨之可以匯聚陽氣,補益臟腑虛損。研究顯示,刺激背部膀胱經能夠改善亞健康人群血液流變學指標,升高化療病人的白細胞計數,緩解其氣虛、乏力、神疲癥狀[15-16]。脾胃乃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熱熨脾胃經可以補脾健胃,益氣養血,加快人體血液循環,改善病人虛弱、疲勞的情況,且有研究證實,重點刺激其上三陰交和足三里,可有效降低癌癥化療病人C反應蛋白、白細胞介素-6、腫瘤壞死因子α的水平,而這些炎性細胞因子在癌因性疲乏的發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17]。
本研究對胃腸癌病人化療期間實施循經熱熨,結果顯示有利于降低胃腸道反應的發生率,改善癌因性疲乏,從而提高癌癥病人的生存質量。其操作簡便、經濟安全,為胃腸癌化療病人的癥狀管理提供了參考。限于本研究樣本量偏少,干預時間較短,需要在日后進一步研究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