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洪偉,彭蘭蘭
(西藏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西藏 拉薩 850000)
中國十分重視數字經濟的發展,2016 年G20 杭州峰會首次提出全球數字經濟發展理念,2017 年數字經濟首次被寫入中國政府工作報告,2018 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也多次提到數字經濟、互聯網+、信息化、智能制造等相關內容[1]。黨的十九大報告專門提到“數字經濟”“數字中國”。此后黨的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以發展制造業為重點,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在此期間,中共中央、國務院還印發了《數字經濟發展戰略綱要》等文件,指明數字經濟要與實體經濟結合起來,推動國家經濟有效運轉和高質量發展。
四川省委、省政府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探索以數字經濟促實體經濟發展的新路徑,先后組織發布了《2019 四川經濟展望》《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數字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助推鄉村振興工作方案(2021—2025 年)》等系列文件,均指出要從著力推動數字產業化建設、加快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提升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深化拓展融合應用場景以及營造數字經濟良好發展環境等方面來探索四川省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路徑,這些政策和規劃將對民族地區經濟跨越式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四川省有關數字經濟的發展規劃為民族地區實現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提供了宏觀指導,但對于實現二者深度融合的具體措施并未討論,且現有文獻也較少涉及。文章使用文獻分析方法,從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兩方面闡述民族地區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現狀,分析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并根據現有問題,著重指出民族地區現有特色優勢產業以及與數字經濟可能的結合點,進而提出促進二者深度融合的具體對策和措施。
四川省是一個擁有55 個民族的多民族大省,四川民族地區位于該省西部,主要指“三州”(即: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涼山彝族自治州)和峨邊彝族自治縣、馬邊彝族自治縣、北川羌族自治縣及周邊地區[2]。由于其所在位置為青藏高原東南端,在此范圍內,基本都屬于高山、高原、峽谷地貌,是典型的山地經濟發展區。目前,民族地區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已經取得了以下成績。
數字經濟是對知識經濟和信息經濟的延伸和發展,通俗地說就是通過互聯網和通信技術將知識和信息等無形產品進行數字化交易、交流、合作的一種新的經濟形式[3]。而當這種經濟形式成為能夠持續產生效益和利潤的產業鏈條時,它就變成了一種新的經濟產業,也即數字產業化過程。數字產業化對于推動第四產業發展,提升生產智能化和自動化水平,促進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有關鍵作用。
四川民族地區積極推動當地數字經濟產業化繁榮發展。在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甘孜州投入了大量資金,取得了十分喜人的成績。改革開放以來,甘孜州先后開通了3G、4G 移動通信網絡,到2020 年,全州18 個縣(市)主城區開通5G 網絡并建成145 個5G 基站和10 755 個通信基站,所有行政村移動通信覆蓋率和光纖寬帶率達100%,互聯網普及率達到65%,實現了“萬物互聯”。為趕上全國經濟發展的腳步,甘孜州大力培育數字電商新業態,鼓勵電商企業發展壯大。目前全州電商企業半年交易總額近22 億元,為全州共9.55 萬人提供了就業機會,金融業存款余額達804.8 億元,呈現出蓬勃發展景象。阿壩州為完善全州網絡基礎設施,引進了移動、聯通、電信、鐵塔、國網等多家通信分公司,這對于建成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化的阿壩州,實現全州網絡全覆蓋起到了關鍵作用。此外,阿壩州新型服務業在全州GDP 總量中占比越來越高,其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占比年均增加10.3%,金融業營業總額年均增長10.2%,信息傳輸、軟件業投資服務半年增長913.1%,化學制品、有色金屬礦采選業等保持凈增長。涼山州自2018 年起就開始組織推進網絡覆蓋工程,涼山州發改委統計數據顯示,全州所有村鎮級單位的光網覆蓋率100%,無線網覆蓋率80%。同時,涼山州西昌市還率先開通了5G 基站,實現百個5G 基站建設和西昌主城區的5G網絡全覆蓋。另外,涼山州采取“網紅+直播+消費幫扶”的物聯網營銷模式,帶動涼山州新經濟業態繁榮發展。僅2021 年上半年,涼山州就實現網絡交易額46.07 億元。涼山州大力推進數字服務業變革,各部門牽頭制定電商、金融、康養等新型服務業推進方案,先后建立了大涼山電子商務產業園(達達云商、金雕實業等大型企業以及各類中小型服務業)、淘寶特色中國涼山館、省級現代物流試點示范園區、各類內外資金融機構以及數字康養項目等業態和經營模式。
相比之下,峨邊彝族自治縣、馬邊彝族自治縣、北川羌族自治縣盡管位于“三州”周圍,其自然條件和資源卻相差不少。即便如此,在黨和政府的扶持下,“三縣”也不斷開展新基建建設、打造電商產業、開展文化交流、改革發展金融業,為全區經濟的數字化進程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所謂產業數字化,是指將現代數字化技術應用到傳統產業以增加產出和提高效率的過程。這個過程對于調整產業結構比例,促進傳統企業轉型升級,改善資源配置效率意義重大。四川民族地區適當運用這一技術,基本完成了轉型任務。
在推進地方產業數字化的進程中,甘孜州大力開展“互聯網+”模式,針對當地實際情況,推廣“互聯網+旅游”的營銷模式,以“甜野男孩丁真進入大眾視野”為契機提出了“全域旅游”,讓甘孜的格薩爾文化、鍋莊文化、茶馬文化、宗教文化等一時火遍全球。僅五一黃金周五日就接待游客114.62 萬人次,實現收入12.61 億元,甘孜人民充分體驗到數字經濟帶來的經濟效益。甘孜州農業落后,州政府就帶頭引進阿里巴巴等十余家龍頭企業,帶領群眾掌握現代數字化農業應用技術,著力打造智慧農業園區。此外,甘孜州政府還助力“水電消納產業示范區建設”“大數據產業”“氫能產業”等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阿壩州基于地域特色,積極開展“互聯網+”模式發展全境旅游,涉及“互聯網+數據分析”“互聯網+智慧景區”“互聯網+全域咨詢”以及“互聯網+文旅龍頭”等數字經濟模式,建立數據管理系統,讓游客通過微信、PC 端就可以享受到全方位的服務與咨詢,構建起全州旅游的服務平臺,阿壩州85%以上景區實現了信息聯網,數字旅游模式給阿壩州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阿壩州還不斷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建立良好的網絡學習空間,設置網上課程,全州中小學互聯網接入率達100%。目前全州的數字化產業涉及醫療、社保、法律咨詢等各個方面,覆蓋率達98%。此外,為推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促進全州經濟高質量發展,涼山州還計劃發展并推廣數字農業,利用電子科技大學和州農科所培養出一批數字農業研究的人才隊伍,打造“1+11+N”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區,運用大數據、遙感等技術,加快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的數字化發展模式以彌補涼山州農業數字化的空白。此外,2020 年涼山州分別簽約了永郎云計算中心數據服務基地項目、德昌縣水電消納示范區項目、寧南縣棄水電消納產業園云計算與制氫一體化項目、冕寧縣棄水電消納產業園云計算數據項目等5 個大數據中心項目,為當地醫療、金融保險、農業及生物制藥、冶金材料等方面提供大數據支持和運算,建成后年產值在3 億左右,這將為全州經濟帶來巨大貢獻。與此同時,峨邊彝族自治縣、馬邊彝族自治縣和北川羌族自治縣積極追趕數字經濟的步伐,運用“互聯網+”商業模式促進縣域數字經濟,組織金融機構開展普惠金融實踐,引進各大銀行和通信公司投資設點等,為三縣的實體產業發展提供了優越條件,有利于更好地將數字化技術融入縣域實體企業,促進經濟發展。
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融合,使得民族地區經濟總量連年攀升,產業結構由原來的二產為主轉變為以三產為主、一產和二產為輔,同時興起第四產業(又叫“數字產業”,指除“克拉克大分類”之外的經濟形式,是對三大產業的延伸)。這一變化(表1),既帶動地區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傳統企業順利轉型,也一定程度上減小了其與全國及四川省經濟發展的差距。

表1 地區生產總值對比
四川民族地區位于川、滇、藏三省交匯處,“長江經濟帶”所經之地,靠近“成渝雙城經濟圈”,具有天然的區位優勢。但實際上,一方面由于該地區主要為少數民族聚居地,存在文化和地域差異,且區域經濟聯系不足,使得民族地區實體經濟產業外部市場狹小。數據顯示,2019 年民族地區進出口貿易總額9.47 億元,約為全省進出口貿易總額的1%;另一方面,由于地區經濟滯后、科技實力不足、人才數量不多、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后等(表2),民族地區沒有足夠的能力承載和應用外部先進的數字化技術;截至2020 年底,民族地區(尤其是甘孜州和阿壩州)生產總值總量始終處在全省末位。目前民族地區已有的合作項目中,阿壩蔬果畜禽產業、甘孜生態文旅產業以及三州地區的清潔能源和礦產業等對外合作能夠有效拉動全州實體經濟的增長,而全州的“互聯網+”產業、通訊業、大數據產業園等數字化產業建設及其與實體經濟的合作建設仍有待加強。

表2 2019 年四川省與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各項指標對比
目前四川省創新示范高地主要集中在以成都市為中心的區域,且部分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和新型技術項目承接地大多放在宜賓、內江、自貢等中心城市,川西、川北民族地區除涼山州率先建立5G基站外,其余地區掌握的大數據、互聯網資源十分缺乏,人才、資金等資源也主要集中在四川省中東部地區,民族地區數字產業發展乏力,動力不足。而作為民族地區極具地域特色的實體產業,如阿壩州的藏藥產業和藏牦牛產業、涼山州的新型旅游業和康養業以及甘孜州的清潔能源產業和綠色礦業等由于生產鏈條不成熟、產品深加工不到位、儲存不當等各種原因使得特色產業缺乏吸引力,無法滿足大眾需求;更重要的是由于民族實體產業與數字化技術結合不緊密導致宣傳不足、銷路不暢。這樣一來,民族地區特色產業的優勢就無法顯現出來。
就地勢與氣候而言,四川“三州三縣”地區高山峽谷交錯分布,氣溫晝夜溫差大,適合種植各季瓜果蔬菜等農副產品,但作為“川南糧倉”的涼山州和“全國五大牧區之一”的阿壩州與甘孜州實際農業生產總值只占到四川省生產總值的5.2%,農業開發不夠。此外,甘孜州對鉛、鋅、銅等金屬礦和非金屬礦產開采量大,而對電力、熱力、水力等清潔能源工業的開發力度不夠,且存在工業市場不開放、資金支持不足等問題。另外由于民族地區具有閉塞性,使得地區內部無法引進先進的工農業生產技術,缺少人才力量支撐等等。目前民族地區傳統服務業比重過高,整體競爭力不強。高附加值和知識密集型為主的信息技術服務業、通訊業、互聯網電商和物流等企業數量不多,發展相對滯后。
隨著2020 年國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完成,以三州三縣為中心的四川民族地區也已全面脫貧,整個民族地區通信、道路交通、住房、人們生活等方面得到了全面改善和提高,地區經濟水平與四川省整體發展水平差距不斷縮小。在這種情況下,促進地區間經濟合作[4],實現幫扶共贏就顯得極為關鍵。四川省在加入“一帶一路”倡議規劃后,成為西部對外貿易總量最大和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也是長江經濟帶的戰略支撐,發展潛力最大。在此背景下,四川民族地區也會大大受益。為了讓四川民族地區更好地融入四川省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大環境,必須從以下幾方面著手落實:
1.依托“一帶一路”倡議規劃優勢,發展國際經濟貿易。“三州三縣”地區可以依托G318、G317 等國內和國際交通干線,發揮“川滇藏結合部”的區位優勢,占據龐大的國際國內市場,依靠電商網絡推進民族特色產品的進出口貿易,利用互聯網等渠道宣傳和推廣當地文化旅游產品,推動產品數字化,提升產品知名度,并將信息動能轉化成經濟動能[5]。比如:根據民族地區的區位特征,結合川藏鐵路、成渝鐵路、成昆鐵路等交通系統,建設甘孜州“三環一帶兩濕地”文旅結合特色游覽區,打造“數字+清潔能源產業、數字+綠色礦業、數字+中藏醫藥業”以及手工藝文旅融合示范區,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先進的數字技術將民族地區產品及服務傳到孟尼印緬南亞國家和中東國家等“一帶一路”沿線地區,促進大區域合作和數字經濟的廣泛流動[6]。
2.依托“成渝雙城經濟圈”戰略規劃,發展鄰近地區經濟貿易。根據國家“十四五”發展規劃,四川省與重慶市合力打造連接成渝兩地、帶動中間區域的“成渝雙城經濟圈”,涼山州在爭取宜西攀路段高鐵,建設6 座通用機場之后,需著力建設以涼山為中心,面向川、滇、藏及其他地區的完整道路交通體系,編制“交通+旅游”建設規劃,利用大數據技術與交通系統深度融合,發展智慧交通,帶動以西昌市為中心,輻射各縣區的彝族特色文旅中心和建立以會理為中心的涼山州南部“六大中心”城市,推動涼山州“交通+旅游”式經濟發展。甘孜州要繼續加快建設省級水電消納產業示范區,推進康定、瀘定、九龍、丹巴、鄉城、雅江、得榮分布式數據產業示范點建設,推進與川內其他地區的數字產業合作。阿壩州則需著重依托靠近成渝雙城經濟圈的區位優勢,利用電商和物流系統,將自身打造成為成渝地區的“菜籃子”“果盤子”“肉鋪子”,向其輸出牛羊(禽)、藏豬、特色水果和高原果蔬特色產品。繼續完善阿壩州水電消納產業等的示范園建設,打造“互聯網+工業”新的增長點。
3.依托“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發展東西區域經濟貿易。四川民族地區一直都是全省經濟最落后的地區,為改變這種狀況,四川省提出了“一點、一圈、兩片、三區”的發展戰略,以成都為中心,重點發展攀西、川東北(阿壩州和甘孜州)、川西(涼山州)地區,促進省內區域經濟平衡發展。在國家實施“長江經濟帶”戰略[7]后,四川民族地區作為長江上游流域,可以借助長江水道的獨特優勢,通過“互聯網+”渠道實現與沿江省份的互聯互通,向沿線地區推廣區域特色文旅產業、特色工農業、新型服務業、先進的5G 通信技術以及大數據技術等。
四川省自2004 年成為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以來,就一直是引領西部經濟和科技發展的“排頭兵”,其高新技術收入占全省生產總值比重連年攀升。作為全省經濟最落后的地區,四川民族地區必須加快腳步,爭取不斷縮小其與省內其他城市的差距,大力發展數字產業。要促使甘孜州加快建設云計算大數據中心和數字孵化中心,推動“區塊鏈+項目”應用,開展數據交易規模化服務,加快發展數字新業態,推動經濟數字化轉型。鼓勵涼山州基于現有優勢,持續強化5G 通信設施建設,應用于實時直播、遠程醫療、網上辦公、在線教育等“云上”經濟活動,并推廣運用到全州經濟社會各領域,以更好實現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
此外,要發揮好“三州三縣”特色產業基地的優勢,使其與數字技術充分結合,打造民族地區數字化特色產業基地,實現地區經濟的跨越式發展。涼山州應結合地區金融政策,適度發展信貸、保險等數字業務,為農牧產業提供發展資金,助推土豆等特色農牧產業基地建設;結合“交通+旅游”消費模式,打造全州交通網絡體系,促進數字化旅游模式形成,進而帶動地區貿易合作,把涼山州建設成為集旅游、農業采摘和康養于一體的產業集群[8]。阿壩州應針對自身情況科學定位,結合“互聯網+電商”,線上銷售蔬菜、瓜果、牛羊肉、食用菌類、藏藥等農特產品,并對產品進行深加工,形成品牌效應,建設現代農牧業品牌基地。另外,基于阿壩州現有的古村落文化群,可以運用“互聯網+旅游”模式打造古村落旅游網站,嘗試發展線上古村落旅游。甘孜州要繼續推進清潔能源基地建設,重點圍繞“兩江一河”水能和光伏開發,構建清潔能源發展新格局。繼續開發金屬和非金屬等礦產資源,打造綠色礦業;同時積極培育制氧(氫、氮)等新型產業,加快實現動能轉換,構建甘孜新工業體系。
“三州三縣”地區位于四川西部、西北部,即金沙江、雅礱江流域,擁有豐富的水源和其他資源,為當地發展農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推動“三州三縣”區域數字農業的發展,就要在立足鄉村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加大資金和數字技術投入,如:加強農業信息監測、發展智慧氣象、線上推廣種植養殖技術等綜合信息服務,健全農業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搭建農村產權交易平臺,統籌整合涉農資金,培育和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確保集體經濟保值增值等。在工業上,要加大資金投入和推進科技創新,依托四川省創新高地的優勢,利用已建和在建的清潔能源基地、金銀銅鋰礦產基地、民族服飾和唐卡類手工藝品基地的開發,建成“工業+旅游”一體化基地,同時依托基地承接高新技術產業轉移,發展壯大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端制造業,實現發展數字工業的同時加強外部聯系。服務業領域則需要更多地應用數字技術,其中最基本的是構建當地的交通和通信網絡,搭建起民族地區內部及其與外界的經濟平臺,推動現代服務業向數字化轉型。根據實際情況,以川藏鐵路、成渝鐵路、宜西攀鐵路、沿江水路等各類海陸空交通為基礎,打造覆蓋全州、全省甚至全國的道路網絡,同時借助抖音、微信、微博等“云消費”模式,帶動民族地區特色餐飲、服飾、文旅基地、康養醫療、知識信息、線上金融等產業的數字化發展,尤其是打造別具特色的區域性“數字+文旅”服務業,帶動當地經濟的快速進步。
綜上所述,“數字+實體”經濟模式已經成為加快提升地區經濟總量、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途徑。四川民族地區應主動謀求與其他地區的經濟合作,逐步消除因文化和地域不同而較少享受數字資源帶來的不利影響;必須縮小數字經濟在實體經濟產業結構中的投入差異,更多發揮其在農業、工業數字化轉型中的作用;必須加大投入,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更好結合,以數字技術帶動實體產業實現現代化轉型,同時以實體產業促進數字經濟的不斷升級。推進民族地區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既有利于縮小地區發展差距、建設富裕四川,又有利于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建設數字中國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因此促進民族地區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發展,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