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國際陸港的建設與發展打開了中國內陸經濟腹地通向國際市場的大門,成為世界各地貨物資源進入中國內陸的便捷通道,也為中國內陸經濟加快融入全球經濟提供了難得的發展契機。本文構建了內陸經濟腹地建設發展國際陸港的策略分析框架,并選擇徐州市淮海國際陸港為典型案例,進而對內陸經濟腹地建設發展國際陸港之情景進行了SWOT分析,并從區位定位、功能定位和產業確定的視角出發,詳細論述了國際陸港建設發展的策略選擇。
關鍵詞:國際陸港;經濟腹地;區域經濟;發展策略
新冠疫情以來,中國經濟的強大恢復力與驅動力令世人矚目,不僅為低迷的世界經濟注入了強心劑,而且為世界人民對抗新冠疫情提供了重要保障。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全年中歐班列開行12406列,共運送貨物113.5萬標箱,同比增長54%,往返綜合重箱率達到98.4%,通達歐洲21個國家、92個城市,再次創造了新紀錄,為穩定國際供應鏈產業鏈、助力中歐共同抗疫發揮了重要作用。可見,盡管2020年中國經濟受到了新冠疫情的嚴重沖擊,但中國對外貿易依然逆勢上漲,保持了貨物進出口順差,尤其在促進國際貿易和世界經濟恢復等方面,國際陸港的建設與發展顯示出了關鍵推動作用。對于內陸經濟腹地來講,如何在尋求區域融合發展的同時,進一步發揮國際陸港的獨特功能以促進中國經濟發展等重要問題是值得我們深入研究的。
一、內陸經濟腹地發展國際陸港的條件配置:基于淮海國際陸港的SWOT分析
(一)淮海國際陸港發展內部環境的優劣分析
1.優勢分析:區位優越,產業支撐,中心城市以及交通樞紐。位于江蘇省北部的徐州市是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新亞歐大陸橋“一帶一路”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徐州毗鄰上海、南京、杭州等發達城市,同這些城市的經貿合作、要素共享、人員交流十分活躍,便于開展與長三角經濟區、環渤海經濟圈的經濟交流,便于承載高層次、大規模的城市商圈、現代物流、休閑旅游等服務業發展。面對2020年錯綜復雜的宏觀經濟形勢和前所未有的疫情沖擊,徐州市經濟總量突破7千億大關,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7319.77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3.4%,居全省第7位。
徐州鐵路是全國第二大鐵路樞紐,擁有較好的物流發展基礎。其中,徐州北站是亞洲第二大編組站,銅山貨場是華東地區面積最大的鐵路貨場,鐵路貨運基礎設施分布密集,鐵路專用線數量和里程位居全省首位。近年來,為打造徐州鐵路物流發展新格局,完善公鐵水多式聯運體系,延伸鐵路貨運“最后一公里”,特開辟徐州鐵路專用線、專用鐵路,以串聯鐵路貨場、物流園區、重要港區等物流節點的運輸動脈等。這些舉措為徐州建設國際陸港、促進物流產業的快速集聚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2.劣勢分析:基礎設施有待加強,綜合服務水平存在短板。通過調研發現,徐州建設國際陸港的相關基礎設施條件還有待完善,具體包括庫場面積和容量、存儲設備等物流節點基礎設施;陸港內公路、鐵路等道路設施,集裝箱班列、集裝箱裝卸線、裝卸搬運等機械基礎設施;供水、供電、通訊等配套基礎設施等。這些基礎設施的建設水準和完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淮海國際陸港的整體發展水平和綜合服務能力。當前,徐州面臨的主要困難包括:一是陸港基礎設施建設涉及多個部門,難以統一規劃設計,協調協作推進較慢; 二是綜合運輸網絡體系建設相對滯后,標準化和信息化水平較低;三是融資渠道相對較窄,缺乏多元化融資渠道支持;四是既有工業園區發展效益不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低下。
(二) 淮海國際陸港發展的外部環境分析
1.機會分析:政策機遇,區域聯動。隨著“一帶一路”建設進入實質性推進階段,中國進入全方位開放合作和腹地崛起發展新格局,特別是國家重點打造“新亞歐大陸橋”“新絲綢之路”等六大國際經濟走廊,投資、貿易、生產要素“西移北上”大勢形成,徐州市正由跟跑開放變為新的開放前沿,由發展預備隊變為發展先鋒隊。近年來,徐州陸續被列為被列入國家物流標準化試點城市和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等,政策支持力度空前,正在加速成為營商環境好、要素成本低、市場潛力大的政策洼地。
目前,淮海國際陸港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進一步增強了區域城市聯動,不僅鞏固提升了與歐洲國家“三線通行、雙向對流”的物流通道,并與西安、武漢、重慶等重點節點城市建立起了聯營聯運機制,共建合作園區和共享口岸,為強化淮海經濟區縱深腹地,促進各類要素快速集聚、高效配置,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和資源基礎。
2.威脅分析:港口間激烈競爭,城市群貿易聯系較弱。隨著區域一體化水平提高,特別是高鐵、機場等交通基礎設施更加便捷高效,經濟腹地區域城市間的分化效應開始顯現,突出表現為高端生產要素向大城市聚集,中低端生產要素向中小城市流動。例如,天津、河北、山西利用制造環境和政策優勢,吸引企業轉移的決心和力度非常大;宿遷、淮安、鄭州等都在積極爭取成為國際陸港建設的北部中心城市。相對這些地方而言,徐州市優化發展環境辦法不多,金融資本、高端人才、生產要素流出的風險明顯增加,短板愈加明顯。
城市群是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聯系當前國內京津冀、長三角等各大城市群的實際來看,除長三角城市群與其他城市群能夠保持一定強度的貿易聯系外,其他城市群之間的貿易聯系通常較弱,其交互影響力也相當有限(范劍勇等,2021)。這種弱貿易聯系會影響到城市群內部的物流服務規范化和標準化程度,較為突出的表現包括物流企業規模普遍偏小,物流企業經營效益欠佳,物流服務速度慢、損耗大、效率低、成本高等方面。
綜合上述分析,我們整合了淮海國際陸港建設發展的SWOT策略層次。如圖1所示,依據內外環境特征的具體分析可以推斷出四種典型的組合策略,即增長型策略、穩定型策略、扭轉型策略和防御型策略。不過,這些組合策略僅粗線條地勾勒出內陸經濟腹地建設發展國際陸港的條件配置,當聯系到如何進行策略選擇時,還必須聯系到內陸經濟腹地的產業結構、產業功能等具體維度。
二、內陸經濟腹地國際陸港的策略選擇
(一)基于產業定位確立國際陸港競爭優勢的策略
內陸經濟腹地國際陸港中,不同類型的產業,其性質功能往往不同,對生產和發展的環境要求也就不同。要促進國際陸港產業發展,首先需要確定與國際陸港區發展規劃產業發展相適應的、可持續發展的重點產業類型。具體來講,主要包括:先導產業加快發展,主導產業重點發展,配套產業提升發展,進而促進國際陸港港務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地發展。
1.先導產業:信息技術業、現代物流業和現代商貿業。信息化是現代文明延續和創新發展的基礎,也是低碳綠色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誰先占領國際信息技術的制高點,誰就會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而且,國際陸港港務區的設立,其初衷一般就是要充分利用內陸腹地在地理上的有利條件,通過完善交通設施發展現代物流業,加大內陸地區對外開放的程度,提升內陸區域居民的生活水平。在新時代背景下,現代商貿業不僅適應了“互聯網+”的產業發展新模式,還順應擴大內需的客觀要求。國際陸港港務區應立足于內陸經濟腹地,重點發展大型地區性批發貿易中心、采購中心和特色高端零售業,與城市中心區形成錯位發展的格局,促進服務商貿業做大做強,帶動現代物流業的優化升級,實現商貿物流互為依托,互為促進,共同發展。
2.主導產業:商貿物流業、服務外包業和金融保險業。首先,按照國內外產業功能聯動、項目錯位發展的原則,健全保稅港區功能體系,包括保稅檢測、維護、期貨交割、融資租賃等功能。商貿咨詢和法律服務要圍繞港區企業,為其提供有關商業法律的信息以及商業運作的基本策略等。其次,大力發展信息化程度高、吸納就業承載度大、低能耗高附加的服務外包產業,主要包括業務流程外包、離岸服務外包、生產性服務外包等方面。最后,根據國家金融業對外開放的總體部署,國際陸港區內物流、人流、信息流、資金流的匯聚,需要不斷適應市場化國際化的要求,以推動多層次金融保險體系的建設,實現金融業規模擴張和核心能力的增強。
3.配套產業:社會服務業。國際陸港區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積極發展個人消費服務和公共服務為主的社會服務業,為入區企業及周邊農民提供便捷的社會生活服務和完善的生活配套服務,包括基礎教育、公共衛生、醫療保健、公共信息、服務餐飲、文化娛樂等。例如,可以通過加大建設安置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及配套商業住房力度,依托區域生態環境,適度建設高檔的低密度住宅和商務旅游住宅,并在周邊地區開發一系列與體育休閑、生態旅游度假有關的房地產項目,打造生態化、人文化和科技化的房地產發展格局。
(二)基于區位定位打造產業集聚區的策略
利用國際陸港區產業發展的特點和優勢,本著生態優先、完善配套、科學規劃、注重實效的原則,在合理布局港區產業空間布局的前提下,積極打造現代信息產業、現代企業總部和設計產業集聚區。
1.發展壯大物流業,打造信息技術服務產業集聚區。通過招引龍頭和培育本地物流企業等舉措,形成以現代商貿物流城等為核心,集保稅物流、集裝箱物流、城際物流、冷鏈物流等于一體的現代商貿物流產業集聚區。以物聯網技術應用為手段,推動并拓展信息技術在貨運中轉、配送、采購、轉口貿易和出口加工等業務中的應用,完善綜合保稅區鐵路集裝箱中心站、公路港等現代物流及交通運輸項目引進,為電子商務交易提供物流設計、資金結算及相關增值業務的綜合性物流服務,加快搭建國際采購、國際展示、國際配送和全球分撥管理平臺。在鼓勵物流企業加強智能交通物流管理軟件等新技術的應用和創新能力建設的同時,進一步提高物流運作管理水平。
2.積極發展現代商貿業,打造現代企業總部經濟聚集區。依托港區物流功能、交通組織、優勢電子交易平臺及內陸口岸功能,調動多方面資源,在加快已經引入的大型現代商貿項目建設的同時,以更大的氣度和力度,創新發展思路,建立中間產品采購中心、物資集散中心和銷售中心、跨境電子商務的服務基地等,促進港區現代商貿業發展。憑借市場主導政策吸引物流商貿、國際貿易、電子信息、廣告創意等國內外企業總部,以及會計、法律咨詢等中介機構總部入駐,打造智能化、生態化、低密度現代企業總部經濟集聚區。同時,進一步吸引和建設與信息技術研發、信息產品加工、信息安全服務密切相關的產業鏈上中下游的企業入園,構建具有領先優勢和較強國際資源配置能力的信息產業,促進企業總部經濟實現產業集聚式發展。
3.大力發展金融服務體系,打造創意設計產業集聚區。國際陸港要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深入探索與傳統文化、文明相關的衍生產業,大力發展創意設計產業。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政府投資的引導和推動作用,設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專項資金,建立完善生產性服務業、金融服務支撐體系,加強國際港務和銀行之間的聯系,并通過擔保等方式積極為符合條件的生產性服務業企業和個人貸款提供便利。另一方面,對于金融服務性企業主體而言,要充分利用風險投資發行債券、股票融資、戰略投資等多種方式,滿足自身的發展資金需求,發揮國際陸港投資發展的融資功能,結合創業投資公司的設立和運營保障區內融資需求。
(三)基于功能定位推進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發展的策略
1.完善國際陸港公共服務平臺支撐功能,加快商貿物流服務平臺建設。通過整合周邊貨源,引導市場主體使用國際內陸港平臺,國際陸港區要積極搭建功能完備、便捷高效的國際陸港功能平臺,以充分提升國際陸港運營效率,有效發揮國際陸港的平臺作用。快速發展的裝備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對生產性服務業具有巨大需求。國際陸港需要通過政策優惠、服務配套等加大加快服務業從制造業分離的力度和步伐。具體來講,一是充分發揮綜合保稅區海關特殊監管的功能和政策優勢,為保稅加工、口岸作業、物流倉儲、海鐵聯運、鐵空聯運和陸空陸鐵等多式聯運提供全方位的配套服務。二是不斷拓展國際集裝箱多式聯運功能,發揮公路、鐵路、海運、空運等運輸方式的組合優勢,積極引導港區內外企業開展國際集裝箱運輸,確保貨物及時安全運送。三是構建完善的內陸口岸功能,為內陸企業建立就地辦單、多式聯運無縫對接的新型進出口貨物運輸體系,提升港區國際貨物通運能力。
2.全力提升信息技術服務平臺功能,積極完善現代服務業投融資平臺。依托應用性產業園這一基礎平臺,憑借互聯網移動、商務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和管理手段,國際陸港要建立起以科技研發、產品展示、物聯網生活體驗等功能為一體的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加快建設物流綜合信息服務平臺。以創新金融服務、加速要素集聚力的產業發展為宗旨,以商業銀行、擔保公司、基金公司、證券公司和各類中介機構為主體,吸引國際頂尖金融機構,搭建服務供應鏈融資、互聯網金融、物流增值、國際國內貿易的投融資服務平臺。建立第三方電子貿易金融服務系統,引進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產業基金等機構落戶,初步形成以生產性服務業為支撐的多層次、多元化的現代服務業投融資體系。同時,扶持區內創新創業活動,促進港區生產性服務業快速健康發展,加強金融機構與企業之間的有效溝通,打造具有特色的電子貿易金融服務平臺。
三、結語
當前,中國面臨異常復雜的外部局勢,國際環境不確定性格外凸顯,中共中央適時提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正是抓住了問題的關鍵。在“新發展格局”的導引下,國際陸港的建設與發展打開了中國內陸經濟腹地通向國際市場的大門,成為世界各地貨物資源進入中國內陸腹地的便捷通道,也為中國內陸經濟腹地加快融入全球經濟提供了難得的發展契機。高水平規劃建設國際陸港,已被內陸經濟腹地的眾多中心城市列為“邁向區域高質量發展”的重點戰略。
本文構建了內陸經濟腹地國際陸港建設發展策略選擇的分析框架,并選擇徐州市淮海國際陸港為樣本案例,對內陸經濟腹地的國際陸港建設之情景進行了SWOT分析,并從產業確定、區位定位、功能定位的視角出發,詳細論述了內陸經濟腹地推動國際陸港建設的策略選擇思路。首先,國際陸港建設發展的關鍵基礎是打造生產性服務業產業集聚發展平臺。第二,由于面臨區域城市港口的激烈競爭以及城市群之間弱貿易關聯,在產業發展的過程中,為促進淮海國際陸港港務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地發展,重點產業的集聚要分步驟、有重點推進,即先導產業加快發展,主導產業重點發展,配套產業提升發展等。最后,由于國際陸港的建設與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完善的信息基礎和高質量的信息服務,因此需要在合理布局港區產業空間布局的前提下,積極打造現代信息產業、現代企業總部經濟和創意設計產業等產業集聚區。
參考文獻:
[1]David Salgado et al. Traffic Microsimulation Models Assessment – A Cas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Land Port of Entry[J]. Procedia Computer Science, 2016(83) : 441-448.
[2]Shulin Wan, Weixin Luan, Yu Ma, Hercules Haralambides,On determining the hinterlands of China's foreign trade container ports,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Volume 85,2020,102725.
[3]Shengchao Li, Xiaoshu Cao, Wang Liao, Yongquan He,Factors in the sea ports-of-entry and road ports-of-entry cross-border logistics route choice,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Volume 84,2020, 102689.
[4]陳蓉,樸蓮花,林浚愷,等. 成都、重慶和鄭州交通物流融合發展對廣州現代物流中心建設的經驗與啟示[J]. 綜合運輸,2021(9):1-16.
[5]董千里,董展.提升國際陸港物流集成力的戰略思考[J].綜合運輸,2011(8):25-29.
[6]范志忠,胡文龍.腹地次區域國際陸港建設發展戰略研究——以呼和浩特市國際陸港為例[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7(7):84-93.
[7]范劍勇,葉菁文.國內貿易大循環:基于區域和城市群視角的考察[J].學術月刊,2021(5):65-76.
[8]姜瑞,郭萍.“一帶一路”下西安建設自由貿易陸港之探究[J].特區經濟,2019(5):69- 72.
[9]李云華. 集成場視角的陸港發展演化機理及模式研究[D]. 西安:長安大學,2016.
[10]彭尚力.國際陸港:區域競爭新高地[J].決策,2014(7):49-51.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度江蘇省社科應用研究精品工程課題《新發展格局下江蘇擴大內需體系的理論建構與政策研究》(21SYC-011);江蘇省黨校系統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專項課題項目(ZX22026)。
[作者簡介]段柯(1980—),男,江蘇徐州行政學院科研處副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