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鑫 楊韞 謝靜 談雋
摘 要:中國絲綢檔案館以“中央文庫”真實歷史為背景,推出檔案教育文化創意項目“第七檔案室”。文章圍繞該項目及其現有成果,就核心理念、研發思路、階段性成效等內容分析論述,探討新時代檔案文化“破圈”傳播創新實踐的成功案例,進一步挖掘多領域、多角度的檔案開發利用創新點,為檔案文化科普工作提供現實參考。
關鍵詞:檔案開發;第七檔案室;密室+解謎;科普教育;中央文庫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中國絲綢檔案館(以下簡稱“中絲館”)以囊括中國共產黨早期幾乎所有重要文件的“中央文庫”真實歷史為背景,推出檔案教育文化創意項目“第七檔案室”(以下簡稱“項目”)。以解謎書、實景解謎活動等為承載形式,借助豐富的館藏檔案資源,結合游戲互動體驗,將檔案知識、解謎游戲、文藝創作等巧妙地融為一體,成為當之無愧的檔案“爆款”。本文以該項目的“破圈”傳播為例探討檔案資源開發創新實踐路徑。
一、 鑄魂:核心理念故事化
《“十四五”全國檔案事業發展規劃》強調,要“加大檔案資源開發力度”“通過開發帶動保護,更好發揮檔案在服務國家治理、傳承紅色基因、建構民族記憶、文明交流互鑒等方面的獨特作用”,[1]這對新時代檔案資源開發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當下國內檔案資源開發以現代文書檔案為主,且公文數量多于人文資料,形式內容相對單一,[2] 在此基礎上所開發的產品內容多專注于宏大敘事理念下的大型經典史料研究,[3]藝術符號較少、趣味性較低,[4]且產品種類形式單一,主要仍局限于文獻編纂物、展覽等傳統形式,[5]忽視了對社會公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關注,這是檔案文化傳播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開啟該項目時,項目組決定先為其塑造一個“有趣的靈魂”,并以“故事化”的方式予以活化,項目IP由此誕生。無論是敘事主題、敘事角度,還是敘事情節、敘事語言,“第七檔案室”都力求拉近檔案文獻與社會公眾尤其是青年人的距離,而IP核心則重點傳遞檔案價值和檔案人精神兩大理念。
1. 檔案價值
李克強總理2021年10月15日在廣州調研時說:“檔案很重要,檔案記錄著歷史,承載著文明。”這與項目所提煉的檔案價值不謀而合:記錄歷史,守護記憶。項目成果之一的解謎書首頁寄語:“檔案是一枚硬幣,一面是證據,一面是記憶”。大型實景解謎活動最醒目位置鐫刻著六個大字“檔案守護記憶”,這既是對檔案價值的強調,也呼應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92年發起的旨在保護文獻遺產、留存人類記憶的“世界記憶項目”。
2. 檔案人精神
對檔案人精神的探索、提煉和傳承貫穿于項目始終,讓更多“圈外人”通過參與其中形成身份認同,通過閱讀劇情或解謎游戲加深情感認同,通過感受檔案人的犧牲和付出構建價值認同,最終實現參與者對檔案人為守護黨的記憶、國家記憶、人民記憶一脈相承努力的理解與認可。
二、 塑形:研發思路創意化
1. 打造整體IP
(1)風格統一
該項目所含解謎書、文創產品、線下沉浸式空間等,都基于同一IP主題,形成了統一風格。這既可以確保整個項目在不同時間點推出的產品都具備強大的辨識度,也便于后期宣傳推廣,隨著產品的陸續推出,這一IP也會在受眾的腦海中不斷強化,從而使“第七檔案室”的形象立體豐滿起來。基于印章設計的“第七檔案室”LOGO、代表項目中心人物形象的側臉剪影、由檔案標簽衍生出的項目標志性符號等元素將不斷出現在項目成果中,成為記憶點,通過與大眾更直觀、高頻次的接觸,使該IP主題在傳播中不斷得到強化及延伸。
(2)劇情聯動
無論是解謎書、情景表演,還是實景解謎活動、互動空間,都有著相關聯的人物、劇情和謎題等。劇情以“中央文庫”為大背景,解謎書《第七檔案室》發生在前,發揮書籍所容納和傳遞信息最為充分詳盡的特質,清楚交代了背景、人物、事件等內容。實景解謎活動“追蹤者的倒計時”作為解謎書的宣傳和互動解謎空間的預熱,將劇情拉至現代,虛構正在發生的事件,營造出緊迫感。而前兩項解謎所得出的答案線索,均會指向沉浸式檔案解謎互動空間。情景表演“你好,檔案人!”則從表演形式展示劇情,讓書中人物形象“跳出紙面”,通過四代檔案人穿越時空的對話,更為生動立體地呈現出檔案人的精神傳承,從而進一步展現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光輝歷程。
(3)架構可拓展
解謎互動空間和解謎書的打造,劇情、角色等設定,后續均可根據需要予以拓展,從而達到“一次設計、反復使用”的效果,這點對于互動空間的空間布局和機關設計尤為重要。例如,劇情中為“第七檔案室”預設了七處辦公點,涵蓋華東、華南、華北等區域,這為“第七檔案室”IP今后走出蘇州、走向全國埋下伏筆。這樣的延展性,既能最大程度地隨機應變保障后續,也是對項目成本充分考量的結果。
2. 虛實跨界雙創新
(1)創新內容,虛實結合
項目重點圍繞檔案的沿革、功能、意義等進行了主題創作,并融入包括絲綢檔案在內的世界文獻遺產、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三大遺產相關內容。“第七檔案室”是虛構的,但解謎書中提到的檔案機構是真實的;解謎道具是虛構的,但所介紹的檔案知識和展示的檔案圖片是真實的;解謎人物是虛構的,但一代代檔案工作者為守護記憶而奮斗的精神是真實的。虛實結合的手法,既將“中央文庫”這段歷史以藝術化的形式加以具象化,并將想要傳達的理念和知識貫穿于劇情之中,使受眾在解謎的過程中感悟檔案的內涵。
(2)創新形式,多維立體
該項目以時下流行的解謎元素為核心,從實體出版物、舞臺情景表演、實景解謎活動、互動空間、文化創意產品等多維度線上、線下同步發力,形式上可以說是國內檔案界首創。尤其是多角色、多路線、多結局的實景解謎活動,使不同形式、載體之間優勢互補,讓專業性較強的檔案知識以立體化的形式傳遞出來。以公開出版的《第七檔案室》解謎書為例,該書的外包裝、書籍內頁、正文書寫字體與內容相統一,整套書籍構筑了一個形象而生動的閱讀場景,大大提升了讀者的好奇心和參與感,這是該書之所以廣受好評的重要原因。
3. 營造交互沉浸感
(1)構建實景空間
實景解謎活動“追蹤者的倒計時”將展會2萬平方米的會場化為一間特殊的密室,現場體驗者通過手機掃碼、領取解謎地圖來參與一場大型實景“密室逃脫”。活動現場搭建的中國絲綢檔案館展廳,沿對角線分割為“第七檔案室”和“東風綢緞莊”兩個對等鏡像空間。前者代表“現在”,陳列真實的絲綢檔案等,而后者則是“穿越”回“過去”,陳列虛擬的商品、招牌、海報等,暗含時間上的繼承性。這樣融合了歷史與記憶的實景空間設計,不僅營造了良好的沉浸式體驗感,更讓受眾體驗到了檔案文化的魅力。
(2)塑造NPC角色
NPC(非玩家角色)的塑造讓項目“活”了起來。每位NPC角色都建立了詳細的個人檔案,既凸顯出檔案的用途,也使角色形象更加生動立體。此外,紙質書籍、移動終端里的NPC,可由真人扮演出現在實景活動中,與體驗者互動,增添沉浸體驗與娛樂感。
(3)打造互動平臺
在項目中,無論是解謎書、實景解謎活動,還是密室,都以移動智能終端為依托,將扁平化的檔案知識以具有聲光效果的創新互動形式呈現。掃描二維碼進入移動終端系統后,讀者可以第一人稱視角走進故事中去,作為“我”體驗“第七檔案室”,增強即時互動體驗感,文字內容和數字技術融合帶來的人機互動體驗,讓沉浸式立體閱讀得以實現。此外系統也能便捷地獲取受眾反饋,及時調整更新。
三、 亮相:“破圈”初見成效
項目一經推出,就獲得了廣泛關注和好評,實現了檔案文化的“破圈”傳播。“破圈”既是指現有檔案文化資源在內容、形式、結構上的創新突破,也代表著與更多群體產生連接、建立關系而豐富起來的檔案文化新受眾。解謎書《第七檔案室》獲“學習強國”平臺“好書薦讀”欄目首頁推薦,新華社以“第七檔案室”實景解謎活動為內容的自制短視頻瀏覽量高達104.5萬,新華網、騰訊網、《蘇州日報》、《揚子晚報》、“中國大運河”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大V等官方媒體和自媒體也對項目進行了多角度的關注和報道,閱讀點擊總量過10萬。
1. 圈內高度認可
蘇州市委、市政府領導親臨解謎活動現場,稱贊中絲館展廳設計有想法、解謎活動有創意、檔案工作有亮點,并強調絲綢檔案是世界級文獻遺產,中絲館作為國家級檔案館,今后更要加大宣傳力度,與各界加強聯動合作,活化檔案資源,共同守護好我們的絲綢記憶、城市記憶、文化記憶。一批檔案界專家學者也紛紛對中絲館在檔案工作上的突破表示贊賞。
2. 圈外廣受好評
根據實景解謎活動玩家滿意度調查問卷來看,項目受眾以90后人群為主,其次是80后和00后人群。這側面證明了實景解謎活動的主要受眾群體為年輕人,他們對于新事物的接受度相對更高,對于陌生知識也擁有更大的包容度,愿意嘗試并且了解(見表1)。就評分而言,67.12%的玩家給了滿分,平均評分達到了9分。由此可見,參與者對活動的認可度非常高,這也與現場火爆效果相一致。
四、 感悟:反思與建議
項目在為檔案學術研究和實踐提供參考的同時,也出現檔案資源開發上的部分問題。為此提出以下思考與建議,以期助推檔案文化開發成果的有效傳播。
1. 沖破傳統思維局限,促進檔案政治文化“破圈”
首先,要始終堅定政治信仰。檔案工作的第一屬性是政治性,檔案文化傳播屬于政治文化傳播,因而在檔案資源開發上要牢記“檔案姓黨、檔案為黨、檔案護黨”[6],把政治標準放在首位,善于從政治上考量,強化政治把關,注重政治效果。但講政治并不意味著檔案資源開發意識的僵化、形式的套路化。檔案資源開發是一項系統性工作,檔案部門既要注重前端開發工作,又要重視后續傳播的效果。一方面要摒棄傳統落后的開發思想,積極轉變觀念,積極樹立新的開發思維;另一方面在開發過程中,要注重與社會公眾的互動,主動關注現代人們的文化生活需求,把握時代特點和流行文化,與受眾建立情感連接,讓檔案文化在更廣泛的社會群體中傳播。檔案工作者應該加強跨界學習,改善知識結構與知識儲備,培養創新能力,通過檔案文化成果的“破圈”來尋求自身職業發展新突破。[7]
2. 建立完善政策法規,探索產業化運作
《“十四五”全國檔案事業發展規劃》明確提出要“加強檔案文化創意產品開發,探索產業化路徑”。[8]然而,在我國相關政策中,檔案部門往往被排除在外。由于相關政策的缺乏,一方面,目前已嘗試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省級檔案館均未設立專門部門,缺乏穩定的開發機制;[9]另一方面,檔案部門作為國家文化事業機構,按財政相關規定只能依靠財政全額撥款,開發利用成果均以純公益形式向公眾贈送。這既是一種國有資產的流失,也嚴重制約了受眾面。就本項目的解謎書來說,雖在研發階段就已吸引到出版社運營、眾籌平臺等主動提出合作推廣,但因缺乏政策支持,無法對外授權,仍只能由檔案部門獨立承擔其開發費用,不能通過商業平臺擴大傳播。因此,檔案部門亟需系統謀劃推進檔案文化產業化發展,一是充分發揮文化賦能作用,從檔案的文化底蘊、文化屬性、文化載體等方面進行深度探討和研究;二是加強產學研旅合作,推動檔案部門與文旅部門、高校、企業的融合發展,整合多方資源,助力市場化運作推廣;三是探索“文化+產業”發展路徑,直面新時代新思想,用好新媒體和新展會,為檔案文化產業注入新動力;四是完善相關政策法規,檔案部門要與相關部門聯合發文,明確檔案文化產業發展的總體要求、主要任務、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等,制定更為具體的指導性實施意見,開辟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化新路,推動檔案事業蓬勃發展。
3. 謀求多部門協同合作,實現多元協同共建
近年來,隨著文化創意產業的興起和發展,檔案學界也開始有學者關注并從理論層面提出“檔案館跨界合作是檔案文化創意服務實現的必然路徑”。[10]而項目的推出,為該理論提供了最新的實踐例證。

在內容方面,尋求館際合作資源共享。項目不僅有絲綢檔案,還有由國家圖書館等文化機構提供的甲骨文檔案、樣式雷圖檔等世界文獻遺產,并融入了世界文化遺產的大運河和蘇州園林,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絲綢織造技藝等內容。在資源上,檔案館與其他文化機構有著相通和互補性,博物館、圖書館等同樣留存著人類社會發展的文明和記憶,是文獻遺產的重要保管機構。從實踐來看,這些機構大多也有著較強的合作意愿。檔案部門與之合作,不僅可實現資源共建共享,為文化創意項目提供豐厚的資源儲備,還能借助其已有經驗和人力、物力進行協同開發,助力檔案文化傳播。
在技術方面,甄選優質外包各展所長。以本項目為例,自2020年開始醞釀,先后對接近十家不同類型的設計公司,規劃方案數十份,最終選中一家進行項目外包。但這并不意味著項目所有研發都依賴外包機構。檔案部門要充分發揮自身對檔案文化和館藏資源深層次的理解優勢,在研發思路、項目內容、意識形態等方面加以主導和把控,同時尊重外包機構在設計、技術等方面的能力和經驗,充分發揮彼此的優勢,從而激發出更多不同領域間靈感碰撞的火花。
在宣傳方面,借助平臺力量優勢互補。項目開展初期,工作人員主動與蘇州市委宣傳部溝通,并對接廣電平臺邀請專業演員來演繹情景表演,在江蘇書展上打響宣傳第一炮。基于此,該項目作為第十屆蘇州創博會重點推薦項目參會,借助對方2萬平方米的場地和與新華社等多家媒體合作的新聞中心平臺成功“破圈”。由此可見,檔案部門在自身宣傳力量相對薄弱的情況下,更應主動出擊,積極對接各類宣傳平臺,融合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優勢,豐富宣傳形式,將檔案文化拓展到更多不同領域。
注釋與參考文獻
[1][8]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十四五”全國檔案 事業發展規劃[EB/OL].[2021-06-08].https://www.saac.gov. cn/daj/yaow/202106/899650c1b1ec4c0e9ad3c2ca7310eca4.shtml.
[2]宋香蕾,洵異.檔案館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缺位與對策[J].檔案學通訊,2017(03):90.
[3]陳佳雨,湯玲玲,王小云.自媒體時代檔案故事眾開發模式研究[J].浙江檔案,2021(01):29.
[4]方華,陳淑華,湯玲玲,等.從“缺味”到“有味”:檔案文化創意產品的“檔案味”初探[J].檔案與建設,2020(07):13.
[5]賈聰聰.我國綜合檔案館檔案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策略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8:29-30.
[6]陳向陽.讓紅色血脈永遠賡續——江蘇紅色檔案資源的開發與傳播[J].檔案與建設,2021(11):8-9.
[7]朱莉.檔案文化創意產品開發阻礙因素及策略分析[J].檔案與建設,2016(09):33.
[9]郭若涵,王玉玨.我國檔案館文化創意服務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蘭臺世界,2020(05):39.
[10]王玉玨.我國檔案文化創意服務發展策略研究[J].檔案學研究,2018(0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