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世界經濟日益全球化的當下,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以及手工藝均受到了嚴重的沖擊,皮影戲這一非遺藝術也面臨著無人繼承、漸趨消亡的艱難處境。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文化雙創觀點,為非遺文化皮影戲藝術的傳承和發展指明了方向。我們要緊緊抓住這一發展機遇,把皮影戲文化與旅游相結合,打造皮影戲文化IP,積極延長其文化創意產業鏈,開發衍生品,推動皮影戲藝術的活態傳承與發展。
關鍵詞:文化雙創;皮影戲;文化IP;數字化;產業化
皮影戲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它承載著獨特的文化內涵,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國民族特有的珍貴記憶,是中國民族民族個性、審美觀念“活”的顯現。皮影戲是中國最早的“動畫片”之一,一根絲線、一張獸皮、一盞明燈便在指尖流動之間造就一幕幕“光影”神話。但是,在流行文化與外來文化的沖擊下,皮影這一古老藝術的現狀并不容樂觀,幾乎陷入失傳的危險境地。因此,如何活性傳承并發展皮影戲藝術這一歷史文化資源是我們亟待思考的問題。令人欣喜的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文化雙創觀點,為皮影戲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指明了方向。
一、皮影戲藝術傳承與發展現狀
皮影戲是我國古老的民間戲劇表演形式之一,因其表演形式需要借助燈影來表演,也被稱為“影子戲”或“燈影戲”,表演形式主要為用燈光照射獸皮做成的剪影,伴隨著音樂和演唱表演故事[1],是一種融宗教教化、娛樂和酬神祈福等作用于一體的民間表演形式。
皮影戲起源于西漢,興盛于唐宋,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20世紀80年代,皮影戲藝人被重新組織起來,繼續弘揚皮影文化。但在快節奏的生活方式和當代文化的沖擊下,大多數專業和業余劇團,都處于名存實亡的地步,皮影戲難以恢復輝煌,陷入危機。
(一)皮影戲藝術發展現狀
1.皮影戲自身不能適應現代社會
皮影人物制作集雕刻與繪畫于一體,制作工藝復雜,周期較長,且成品皮影不易保存。皮影戲作為一種平面藝術,不適宜表現有較多群眾的場面,人物表現受到側面造型的限制,只能通過配樂表現出來,且其酬神祈禱的功能不太適應現代社會。
2.大眾失去對皮影戲的興趣
在古代社會,人們大多通過戲劇、皮影戲等滿足精神需要,皮影戲對于缺少文化生活的古代人們來說是一種精神慰藉。然而現代科技帶來的電影、電視,利用視覺形象和鏡頭組接的表現手法,不受時空限制地在銀幕中塑造音畫結合的藝術形象,其逼真的特效迅速抓住了大眾的眼球。內容陳舊、節奏較慢且劇目陳舊的皮影戲藝術難以引起大眾興趣。
3.皮影戲幾乎“后繼無人”
由于皮影制作工藝復雜、演出的操作技巧和唱功對表演者要求較高、皮影戲藝人的生存壓力大等原因,導致皮影戲的傳承人逐漸減少。大多數傳承人只是抱著權宜之計的心態來學習皮影戲,學到鳳毛麟角便急于表演,以便獲得經濟收益,致使技藝不精。傳統老手藝人在離世的同時手藝也在流失,口口相傳的皮影戲傳承艱難,皮影戲藝術的傳承發展舉步維艱。
(二)皮影戲保護傳承現狀
現如今,在黨和政府對非遺工作的大力支持下,各地都在積極參與皮影戲的保護傳承工作。如泰山文化館在政府的指導下積極尋求皮影戲煥發活力的新途徑,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堅持真實性和合理性的原則,對泰山皮影戲采取了一系列傳承保護措施。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政府對非遺的保護高度重視,各項工作開展得都很深入細致,不斷增強了非遺的生命力和影響力[2]。皮影戲也在不斷嘗試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如皮影實驗劇《長至歸》的開演,便打破了傳統皮影戲的平面性,融合皮影戲表演、皮影動漫與真人演繹以及陜北民歌、意大利民歌、老腔等,帶給了觀眾具有沖擊力的情感體驗。
市場上也出現了一些文創產品設計,例如皮影書簽、書架、燈具等,還有一些作為禮品、紀念品出售的皮影工藝品,甘肅環縣道情皮影的發展經營模式就是最典型的案例。環縣皮影藝人雕刻的皮影工藝品暢銷國內外,眾多皮影文化產業公司以及環縣文化產業的發展實現了經濟與社會效益的“雙贏”,與蕭條的皮影表演市場大相徑庭[3]。雖然皮影工藝品的發展存在工藝與表演脫節的問題,但這也表明皮影仍有巨大的魅力吸引觀眾,這在一定程度上助力了皮影戲藝術的發展。目前,皮影工藝品還沒有形成產業化,沒有實現與其文化價值的真正融合,這也說明皮影戲若要獲得長久而優質的傳承發展還任重道遠。
二、皮影戲“雙創”發展路徑探析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需要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以補充、拓展、完善,推動傳統文化“活性傳承”的同時將時代精神注入其中,創新其表現形式。
山東擔當著文化使命,推動以孔子為核心的儒家文化創造性發展、創新性轉化,創造了百變的孔子形象,文化創意滲透到人民日常生活中,文創產品層出不窮,不僅加強了傳統文化的傳播,也提高了文化產品的經濟附加價值。由此可見,推動皮影戲藝術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雙創”發展勢在必行。
對于“皮影戲”來說,首先要對皮影戲藝術進行全面系統的挖掘整理,挖掘其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及藝術表現形式為其活性傳承構建基礎,“創新性”發展就是在繼承皮影制作工藝和表演技藝的基礎上又能夠推陳出新;“創造性”轉化也就是要突破皮影戲傳統的表現形式,大膽與文化產業相結合,將文化創意賦予生活,引領風尚,極大地豐富文化價值及傳承主體,使傳統藝術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一)數字化傳承、傳播皮影戲藝術
在5G時代,物聯網、AI、AR等領域出現了應用層面上的巨大突破,人們對互聯網的依賴性進一步增強,利用數字化的采集、存儲、管理等技術能夠系統地記錄非遺知識和記憶,并把它們轉化成可復制、可分享的數字形態,可以為后代留下寶貴的文化資源。
非遺文化的數字化保護早已有之,2015年起,文旅部在全國開啟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搶救性記錄,采用數字多媒體等現代化科技手段系統地記錄非遺傳承人一生的藝術精華。全國首部非遺口述AR圖書《了不起的非遺》將數十種的非遺圖像、精彩視頻通過AR技術以視聽結合的方式展現出來,那些塵封在老一輩記憶中的美食、手工藝在人民大眾的生活中又“活”了起來。在“文化雙創”的背景下,除了對皮影戲藝術進行數字化永久保存,還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推動皮影戲數字化傳承與傳播。
1.營造皮影戲虛擬現實體驗
VR(virtual reality)技術具有沉浸性、交互性和構想性等特點,通過這些特點打破了傳統保護方法的局限性,使靜態的圖像能夠以動態化、三維立體化呈現,也為非遺的保護和傳承提供了新的形式[4]。利用VR技術傳承皮影戲藝術不僅僅是提高了圖像視頻的表現形式,更加凸顯了雕刻、表演的細節,還可利用VR對一些損壞的皮影造型進行掃描修復;在內容體驗方面,可將三維模型導入虛擬場景,建立虛擬體驗中心以及開發虛擬現實設備軟件,虛擬展廳結合音響、燈光、音樂、互動裝置等打造出完全數字化的虛擬時空,在其中觀眾可自行制作、表演皮影戲,與傳統技藝互動交流,給觀眾一種逼真的“沉浸感”,讓觀眾感興趣,真正多維度、立體化地展現、傳承、實踐皮影戲藝術。
2.打造精品皮影戲“短視頻”
在融媒體時代,非遺與短視頻的碰撞是必然的,自媒體平臺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短視頻以其碎片化、快捷化的特點深受快節奏社會的大眾喜愛。短視頻平臺為非遺提供了新的傳播方式,這給打造皮影戲短視頻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以及推廣的平臺。
皮影戲短視頻的打造應該以官方與民眾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一方面,可由官方相關部門聚集專業傳承人,以幽默風趣的方式展現皮影戲技藝;另一方面,則積極開展關于皮影戲的相關活動,制作新奇特效、非遺打卡活動等引導大眾參與體驗。
3.利用新媒體傳播皮影戲
皮影戲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征,各地藝術風格各不相同,但傳承或者表演都是以“面對面”的形式進行的,在擁有豐富視覺體驗的同時也限制了其傳播的范圍。在新媒體時代,可通過皮影戲展覽以多種高科技方式向大眾講述皮影戲的“前世今生”,緊跟網絡時代潮流,利用新媒體技術,以網絡性語言形成新的虛擬文化空間,打破傳播壁壘,利用H5動畫、微信表情包、在線博物館等寓教于樂的方式加之抖音、快手等短視頻APP使大眾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皮影戲藝術的熏陶,給觀眾造成視覺震撼的同時,開展多層次的皮影戲教育、展示活動。安徽黃梅戲、河南豫劇、山西秦腔、湖南花鼓戲等傳統戲曲在新媒體中廣泛傳播便是非遺利用新媒體傳播發展的成功案例[5]。但推廣研究皮影戲短視頻、創新非遺傳播方式的同時一定要注重其中的文化與藝術含量,保證質量,切勿固步自封,抱殘守缺。
(二)結合現代時尚元素設計皮影戲
審美意識是具有時代性的。美和審美意識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正是因為審美意識處于不斷發展著的狀態,所以會使不同的藝術門類、多樣的藝術形態也呈現為一個發展演變的過程。不同時代的大眾會具有不同的審美趣味,并在其指引下進行美的鑒賞和創造,其審美偏好便呈現出不同的時代特征[6]。
皮影戲藝術歷經千年來的發展,其造型、表演必然不能墨守成規,必須在繼承的基礎上結合時代潮流在形象設計、表演劇目、表演方式等方面進行更新換代。
1.皮影造型形象的創新
皮影戲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漢,在歷史長河中“摸爬滾打”流傳至今,其人物形象有平面化、戲劇化、地域化的特點.當時所設計制造的造型會與現代人審美需求有所出入,審美意識的時代性特征要求皮影戲的形象要符合現代人的審美意識,要結合現代人妝效、追求個性等特征對皮影形象造型進行“再設計”。例如盛行于臺灣地區的霹靂布袋戲的人偶創新性地添加時代審美因素,五官逼真細致,更加偏向于“武俠臉”、肌肉化、線條化,符合時代審美的同時又獨具特色[7]。
2.皮影戲劇目的創新
皮影戲劇目主要以歷史或者神話類型為主,主要有《白蛇傳》《西游記》《牛郎織女》《岳飛傳》等耳熟能詳的經典劇目,正是對這些故事太過于熟悉才會導致大眾對其索然無味。藝術必須通過一些手段使其陌生,來恢復人們對生活的認識,恢復其新鮮感,皮影戲劇目也要根據時代潮流,追蹤當今熱點話題,挖掘當地藝術特色,加入年輕人中流行的科幻、神魔色彩,創作新劇目講好“當代故事”,打造藝術教育與宣傳傳統文化兼具的精彩劇目。河南精靈夢皮影藝術團精心打造的皮影戲版《唐宮夜宴》,既忠于原作創意,又巧妙地利用皮影這一藝術形式進行創新表演,頗具趣味,彰顯了皮影戲藝人的的個性創造。
3.皮影戲表演方式的創新
傳統的皮影戲表演是藝人在白色幕布后利用燈光操控影人,用當地曲調講述故事,雖然觀眾與影戲是面對面的交流方式,但其傳播的范圍非常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皮影戲的發展。因此,我們要在傳統表演劇場的基礎上,將皮影戲表演技藝與現代燈光技術、多媒體技術結合,打造皮影戲院線、實景劇場等模式,豐富觀眾情感體驗,同時也可以極大地豐富皮影戲的現代表現手法,擴大其影響力。
(三)“皮影戲+”跨界融合
藝術元素應積極與各大品牌合作進行跨界融合,如被稱為“波點女王”的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靠著專屬原點打破“次元壁”,與路易威登、優衣庫、可口可樂以及日本著名的知名酒店跨界融合,把時尚與藝術自然而然地連接在一起。
脫胎于皮影戲的特殊曲調“華陰老腔”,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但其卻在與現代流行歌曲的跨界融合中重新煥發了生機。2016年的央視春晚上,譚維維與“華陰老腔”石破天驚的一聲吟唱,搖滾與傳統結合吼出了黃土高原的豪邁,也把“華陰老腔”帶到了全國觀眾的面前。華縣皮影傳承人汪天穩與汪海燕父女,借助新媒體傳播手段,建立了自媒體工作室,與網絡游戲、數字動漫等文化娛樂產品跨界融合,將華縣皮影展現在大眾面前,將傳統文化成功地轉向年輕人的時尚潮流[8]。除此之外,皮影戲還可以和日常生活品牌、旅游、商貿等聯合。皮影戲與商貿融合即是把皮影戲藝術融入城市居民消費娛樂中心,在商業中心運行皮影戲藝術項目,打造涵蓋皮影戲劇場、皮影戲體驗館、皮影戲餐飲中心、皮影戲文創平臺等多層次、多領域的商業體系[9]。依循“互聯網+”打造“皮影戲+”模式可進一步提升皮影戲的影響力與傳播力。
(四)皮影戲文化創意“產業化”
非遺走進社會和大眾的有效途徑主要是通過文化創意產業,文創讓身居“高位”的非遺走向大眾,通向現代世界。非遺與文化創意產業的互動早就有跡可循,貴州苗繡、苗銀等非遺手工藝產業的轉型升級就是在文化創意產業的支撐下開展的。打造“貴銀”品牌形象,通過創意性開發,應用性設計開發出具有文化情懷的實用文創品,這是非遺與文化產業的成功聯動。
皮影戲與文化創意產業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在賦予皮影戲發展新活力的同時,又賦予文化創意產業文化內涵。推動皮影戲產業化發展既要注重其文化創意價值,挖掘其文化元素,同時在此基礎上打造皮影戲文化IP,并延長其文化創意產業鏈把這種無形資本轉換為有形的貨幣價值,從而提升其附加價值。當人們的衣食住行都被富有美感的文化細節縈繞時,文化自然就在實踐中被活性地傳承下來了。
1.打造“皮影戲”文化IP
IP代表了內容的價值延伸部分,利用好文化IP,可以提升產品的附加價值。以故宮文創為例,故宮文創人致力于故宮文創產品的研發、推廣,以及故宮文化主題IP項目的運營,通過空間營造、文化展示、教育培訓、產品銷售等形式,將紫禁城美學作為一種新元素縈繞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說是“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去“尋常百姓家”了。
文化IP的打造是文化產業鏈高速提高的關鍵模塊,皮影戲作為一種“集體產權”,應首先尊重其完整性、文化性及象征性,進而挖掘鏤空雕刻的皮影人物、表演時利用的光影原理以及表演時特殊的曲藝腔調等因素,在這些基礎上再進行皮影戲文化IP打造。皮影戲文化IP可以鏈接歷史,縮短傳統與現代的距離,使傳統文化充滿時代潮流感,轉變成大眾更容易接受的文化產品。
2.構建皮影戲全產業開發
皮影戲的全產業開發要挖掘傳承其文化價值、藝術價值,擴寬其傳播渠道,打造豐富的娛樂及實用衍生品,使傳承、開發環節形成產業生態圈,互相影響,共同促進,在不同環節中形成持續創造、挖掘、再創造、再挖掘的良性循環,形成可持續發展的 IP 產業鏈[10]。
在皮影戲產業鏈中,上游是提取出來的皮影戲元素符號,包括鏤空雕刻、光影原理、特色曲調等;中游通過傳統與新媒體結合的傳播運營方式,以及多元化的文創產品對皮影戲IP內容進行活化;下游則是對這一IP進一步深入加工,打造涵蓋生活日用品、裝飾品、文化娛樂產品的皮影戲文化創意產品以及動漫游戲、影視產品等,建立集生產、交易、休閑為一體的皮影戲文化產業園區,在園區內形成產供銷一體的文化產業鏈。
(五)推動皮影戲文化與旅游融合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二者是相輔相成、共同發展的聯結關系。文化與旅游業的融合使“詩”與“遠方”走在了一起,文旅融合在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同時,也能促進旅游產業的轉型升級。
二者的辯證關系要求非遺需要借助旅游來進行保護與傳承才有載體,而文化旅游同樣需要文化作為支撐才有靈魂。皮影戲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開啟“皮影戲+旅游”勢在必行。對于皮影戲來說,推動其與旅游相結合,首先要深掘皮影戲特色文化資源,依托當地特色風景傳承皮影戲藝術;其次是通過非遺傳承人現場操作、生動講解,游客進行“民俗體驗”,舉辦沉浸式皮影戲展演,打造皮影戲文化傳承示范基地;最后是開發設計高質量精品化皮影戲文化旅游紀念品,讓游客游覽之后仍能把“皮影戲”帶回家,能夠加深對現場表演的皮影戲的理解,甚至不自覺地成為皮影戲文化的傳播者,促進皮影戲文化傳播發展。
三、結語
皮影戲藝術是與人的生活實踐密切相關的,其最寶貴的是活態傳承。對其保護不只是為了留住歷史,而是在繼承的基礎上的生產性保護、創新性發展。如一味因循守舊,其在歷史中積淀的文化價值與藝術價值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意義。要注意的是皮影戲的創新性發展雖然更新了其表現形式,但還是以皮影戲文化為前提和內核的,不能喪失其核心技藝,應在保護的基礎上適度開發,要懷著敬畏之心去看待非遺,不能把文化產品當作一般的商品進行市場化。過度市場化會使皮影戲失去文化的原真性,遺失自己的文化特性,從而使贗品、劣品橫行市場,造成新一輪的破壞。
總之,皮影戲藝術如何與產業開發相得益彰,如何去體現皮影戲文化的經濟價值,如何將技藝、創意與產業完美結合,這些都是皮影戲活性傳承發展需要考慮的主要問題。
參考文獻:
[1]馬之先,王桂林,主編. 中華傳統文化:青少年讀本[M].合肥: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2018:256.
[2]王學思.開創非遺當代傳承發展的生動局面[N].中國文化報,2017-10-16(1).
[3]馬玉丹.皮影博物館數字化展示設計研究[D].無錫:江南大學,2014.
[4]趙雙柱,包亞飛,潘思凡,張進雄.基于AR技術的非遺文化的保護與開發研究——以甘肅環縣道情皮影戲為例[J].蘭州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6):89-92.
[5]2018年抖音大數據報告[EB/OL].[2019-02-15].https://www.sohu.com/a/295034204_750267.
[6]張亞林,姜現甲.中國仿生陶瓷造型設計研究[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16:181.
[7]張雪瀅,萬麗慧.從布袋木偶戲到霹靂布袋戲[J].出版參考,2017(8):30-31.
[8]楊紅.目的·方式·方向——中國非遺保護的當代傳播實踐[J].文化遺產,2019(6):21-26.
[9]安麗,昝勝鋒,宋利民.泰山皮影的競爭力分析及發展對策研究[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8(2):68-73.
[10]于方.IP介入非遺文化創意領域的途徑研究[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19(7):46-49.
作者簡介:宋靜,山東大學藝術學理論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理論、藝術管理。
編輯:劉貴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