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潔
摘 要:1940年6月至10月,中共領導的蘇北新四軍與國民黨頑固派在蘇北進行了以黃橋為中心的戰役決戰。面對敵方兵力、武器上的優勢,蘇北新四軍部隊根據中共中央群眾工作的相關指示,充分利用戰前地方黨組織深入群眾開展工作的成果,扎實推進與地方武裝力量聯合,在戰役中組織動員群眾參與支援,戰斗后及時實施利民政策鞏固勝利果實,從而保證了黃橋決戰的最終勝利,為日后蘇北根據地的建立發展奠定了扎實基礎。文章依據檔案資料重新梳理黃橋戰役前后相關史實,并簡要分析中共開展群眾動員之特點。
關鍵詞:新四軍;黃橋戰役;群眾工作;群眾動員

在革命戰爭年代,物質條件極其匱乏,面對內憂外患的嚴峻形勢,中國共產黨堅信“依靠民眾則一切困難能夠克服,任何強敵能夠戰勝”,[1]始終踐行群眾路線。新四軍在黃橋戰役中能夠以少勝多,離不開群眾的大力支持,而群眾支持則源于中共長期以來深入的群眾工作。新四軍黃橋戰役歷史陳列館組織編纂的《新四軍黃橋戰役史料》,詳盡收錄了有關戰役的重要檔案文獻。本文主要依據此檔案資料,梳理戰役前后中共在黃橋及附近地區開展群眾工作的背景與史實,分析其群眾工作的特點,從而通過軍事勝利凸顯群眾工作的重要意義。
一、 掌握主動,軍隊推進群眾工作
1938年5月至6月,新四軍部隊在陳毅、粟裕率領下挺進江南敵后,開辟茅山根據地。國民黨政府卻以“保證軍令政令統一”為借口,限定新四軍只能“在金壇、溧陽和丹陽與鎮江之間鐵路以南一小塊地區內活動”。[2]在指定范圍之內,新四軍不能招募志愿抗日青年,不準征收公糧,要由國民黨政府按名冊發給,更不準過問地方行政事務。種種限制是要借日軍之手,把中共江南部隊消滅在這一狹小地帶。
1939年6月,新四軍駐平江嘉義鎮的通訊處遭國民黨軍突襲,涂正坤等遇害,國共摩擦升級。在日軍及國民黨頑固派雙重壓制下,中共決心進一步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在斗爭中求團結。當年11月,中共中央發布《關于深入群眾工作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3]給今后全黨全軍的群眾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
(一)在八路軍新四軍活動區域積極推行民選制度,廢止苛雜稅,實行減租減息,幫助改善人民生活。
(二)黨組織工作廣泛深入基層,“毎一支部必須變成每一個鄉村每一個市鎮所有群眾的核心,變成一切群眾運動一切群眾斗爭的宣傳者組織者與領導者”。[4]
(三)以統戰為前提,對于下級地方政府機關(保甲與聯保)、地方文化機關(小學及教育會)、地方經濟機關(合作社等)、地方武裝力量(自衛隊及民團)要盡可能掌握在共產黨員、左派人士與公正士紳的手中。在國統區,要充分利用公開合法的群眾組織,深入開展共產黨秘密組織工作,不斷壯大中共黨員隊伍。
(四)群眾動員對象不僅包括工農大眾,還要關注婦女、青年、兒童、民眾武裝人員等,要積極借助各類組織,如工會、農會等,深入到群眾團體內部去教育引導,指導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斗爭。
《決定》還特別指出,八路軍新四軍的政治委員與政治部有幫助開展上述群眾工作的責任,必須教育指揮員戰斗時不得脫離群眾,不能把黨政機關與群眾團體當作軍隊的辦差機關。正如《決定》所說,上述群眾工作的開展“對于克服投降反共危險具有最后決定的意義”。
新四軍在隊伍推進過程中嚴格貫徹落實中共中央的決策部署,充分吸收各地抗日群眾力量。如新四軍來到江南后,收編了由管文蔚等人發起成立的丹北抗日自衛總團,陳毅為其命名為“丹陽游擊縱隊”,后正式改編為新四軍挺進縱隊,由新四軍一支隊指揮。為了加強中共的領導,強化軍隊政治工作,縱隊下面的四個支隊全部設有政治部主任。1939年7月至8月,新四軍第一次黨代表大會期間,挺進縱隊所部被編為第三團和第四團,仍使用挺進縱隊番號。會后這支隊伍挺進蘇北,揮師東進,參加了黃橋戰役。
幾乎在同時,國民黨政府以冬季反攻為由頭,調動軍隊從江南江北兩面包圍新四軍,并在河南攻擊新四軍留守處。1939年11月7日,新四軍第一、第二支隊領導機關合并,在溧陽縣水西村成立江南指揮部,陳毅任指揮,粟裕任副指揮。12月27日,中央書記處對新四軍在華中及江南工作作出指示,讓“陳毅方面抽有力部隊過江發展揚州以東”,[5]為即將到來的戰斗做好準備。
1939年的種種危機已經預示著國共在蘇北必有摩擦。面對敵強我弱的客觀形勢,中共中央及時作出關于群眾工作的指示,為后來新四軍發展壯大指明了方向,成為黃橋戰役取得勝利的關鍵。
二、 深入基層,地方黨組織開展群眾動員
泰興縣黃橋鎮位于長江北岸蘇中平原,南有長江,東連如皋,北接姜堰,是蘇中、蘇北通往蘇南的重要門戶。奪取黃橋鎮對中共開辟蘇北抗日根據地,打擊日軍、制止國民黨頑固派反共具有重大意義。
早在新四軍挺進蘇北之前,中共地方黨組織就在黃橋及其周圍地區開展廣泛的群眾工作,特別是深入各地的民間抗日武裝,如最具代表性的陳玉生抗日武裝和啟東抗日義勇軍。
在泰興,愛國青年陳玉生在全面抗戰爆發后組織了民間抗日武裝。為取得抗日的合法地位,他領導的抗日隊伍接受了國民黨部隊編制。1938年12月,中共蘇北特委派陳揚、金求真來到陳玉生的抗日大隊活動,并于1939年2月建立了中共泰興縣臨時工作委員會,隨即在陳玉生部隊中發展黨員,使多數連隊都建立了中共黨支部。在中共的秘密支持下,陳玉生的部隊擴展到一千多人,增長了一倍。后番號改為國民黨魯蘇皖邊區游擊總指揮部第三縱隊第八支隊,屬李明揚部隊。中共逐漸掌控了這支武裝主導權,為其后來黃橋戰役期間起義到新四軍打下基礎。
啟東抗日義勇軍是全面抗戰開始后地方群眾自發組織的抗日武裝,曾先后遭到海匪和國民黨部隊的圍攻追擊,生存艱難。1939年初,這支隊伍被迫加入國民黨部隊,被編為魯蘇皖邊區游擊總指揮部第二縱隊第五支隊第四大隊(以下簡稱“四大隊”)。其在海門江家鎮駐防時,中共上海黨組織派朱群作為支隊黨組織的領導人。之后,大隊長王澄、二中隊長范俠、三中隊長姚力等人先后成為共產黨員。四大隊中還成立了中共黨總支,姚力任總支書記。在共產黨的引導下,四大隊始終保持抗日熱情,紀律觀念強,在群眾中口碑較好。黃橋戰役期間,該部發動起義,有力配合了新四軍軍事行動。
中共蘇北地方黨組織還加強對公開抗日群眾組織的領導,將戰時工作團改組為抗日青年工作團(以下簡稱“青工團”),工作重點逐步向泰興地方轉移,先后建立了城鎮、靖泰邊區、東北區三個區委。1939年初,新四軍挺進縱隊到達江北大橋、吳家橋地區,黨員吳仲村被派往郭村宣傳新四軍在江南地區的抗戰情況,并在郭村青年抗日救亡團(以下簡稱“青抗團”)中秘密發展黨員,利用公開身份開展抗日活動,為后來迎接新四軍進駐郭村,進而攻下黃橋,動員群眾支援前線作了組織準備。1939年下半年,中共蘇北特委派許家屯接任縣委書記,正式建立中共泰興縣委員會。截至1940年5月,該地區共產黨員增長了兩倍多,達到一百八十多人,以黃橋為中心的東北區委,中共黨員有八十余人。黃橋鎮除了有街道、學校兩個支部外,周邊地區還有五六個支部。青工團發展到兩千多人,幾乎每個區都有分團。當地中共黨組織經常通過公開合法的青工團,組織宣傳隊向人民群眾宣傳抗日救亡的主張,介紹新四軍堅持抗日的英雄事跡,迅速擴大了共產黨和新四軍的影響力。[6]
由此可見,在黃橋戰役以前,軍隊的黨組織和地方黨組織的群眾工作實際是相互交叉、相互支持的,特別是地方黨組織長期以來深入基層活動,為新四軍隊伍推進起到重要輔助作用。
三、 敵強我弱,發動群眾以少勝多
1940年初,日軍集中力量多次對抗日民主根據地進行“掃蕩”,國共之間的摩擦也由華北轉向華中,新四軍開辟蘇北的任務更加迫切。
新四軍挺進蘇北之前,日軍因為兵力有限,沿長江只占領了揚州、泰興、南通等幾個重要縣城,大部分地區實際為國民黨江蘇省政府主席、魯蘇戰區副總司令韓德勤所控制。韓德勤在蘇北擁有八十九軍、獨立第六旅,還有各地散兵游勇組成的十個保安旅,另有魯蘇皖邊區游擊總指揮部總指揮李明揚和副總指揮李長江部所屬十一個縱隊,以及國民黨財政部所屬稅警總團陳泰運部受其指揮,總兵力約十萬。這些部隊消極抗日,各自為政、聚斂錢財、互相火并,使得蘇北地區稅卡林立、戰火不斷,人民群眾陷于水深火熱之中。
為破解困局,1940年5月4日,中共中央發出指示,要求江蘇境內的新四軍盡快開辟新的根據地。[7]5月中旬,新四軍挺縱北渡邗江,在郭村休整,準備東進,開辟蘇北根據地。這引起了國民黨頑固派的恐慌,很快主動發起進攻,進而引發了黃橋戰役。黃橋戰役實際是以黃橋為中心的戰役決戰,由保衛郭村、解放黃橋、營溪還擊、攻占姜堰和黃橋決戰五次戰斗組成。[8]在每場戰斗中,人民群眾都給予新四軍極大支持,體現了之前群眾工作的巨大意義。
1940年6月,李明揚、李長江(以下簡稱“二李”)所部和頑軍保安第三旅向郭村出兵進攻。據張藩(時任新四軍第一縱隊參謀長)回憶,當時“在郭村的部隊過少,老實說,我們心里都捏了一把汗”。[9]雖然敵眾我寡,但郭村是一個早已建立起中共地下黨支部的村鎮,群眾基礎相當好。當新四軍蘇皖支隊接到陳毅急電,火速趕往郭村時,當地漁民群眾紛紛出來,協助支隊趁夜間渡過邵伯湖,使得隊伍乘敵不備,一舉闖過仙女廟、高郵一帶的日偽重點封鎖區,順利同挺進縱隊取得聯系。由地方黨組織和青抗團骨干所掌控的抗日自衛大隊,在戰斗期間全部走上前線,擔負郭村前巷東邊臨水一帶的防線任務。
7月1日凌晨四點,四大隊發動港口暴動,一面轉移,一面向港口、營溪等地的群眾宣傳反摩擦戰爭。各地群眾隨后自發捐獻六七船食物以作支援。在群眾的協助下,四大隊很快與蘇皖支隊會合,并投入戰斗。經過七晝夜的戰斗,不僅郭村陣地被守住,新四軍還反守為攻,直逼二李總部駐地泰州城下。7月3日,陳毅渡江趕到郭村前線,確定不攻泰州,以孤立韓德勤,為后期的戰斗創造了有利局面。四大隊被正式編入挺進縱隊,成為第五團。
7月下旬,新四軍成立蘇北指揮部,陳毅、粟裕分任正副指揮,并將蘇北部隊統一整編為第一、第二、第三縱隊。7月29日,蘇北指揮部率部進入黃橋,殲滅頑軍保安第四旅何克謙部,開辟泰興、靖江、如皋等五縣抗日陣地,解放黃橋。韓德勤方面隨即調集重兵企圖驅殲新四軍。為了迎接來犯頑軍,蘇北指揮部集中主力于黃橋及其以東一線休整待機。
除了軍事部署,新四軍還根據中共中央提出的群眾工作要求開展工作,鞏固戰斗成果:
一是從部隊中抽調干部和民運工作隊、戰地服務團協同地方黨組織發動群眾,清繳散兵游勇武裝,先后建立泰興、靖江、如皋等縣的政權、地方武裝和群眾抗日團體,同時實行“二五”減租運動,建立農抗會,切實保障群眾利益。二是召開各界人士代表會議,宣傳黨的團結抗戰主張,通過開明士紳向韓德勤提出“停止反共,分區抗戰”,贏得了廣大群眾的熱忱擁護和開明士紳的支持。三是加強部隊紀律建設,如要求全體官兵“保證在任何時候……不準打沖鋒闖進人家搶門板。出發前……向房主告辭,查明送還或賠償物品后方開差”。[10]四是鼓勵群眾建立團體,黨組織依托團體宣傳引導抗日,加強領導。在區黨委和泰興縣委的領導下,除敵占區外,黃橋方圓幾十里的工人、農民、青年、婦女、教師、商人都建立了抗日協會,全鎮一半以上的人都參加了抗日團體。組織成立的黃橋青年服務團,以何家祠堂為活動地點,學唱歌、演話劇,每晚給群眾演出,將中共抗日主張融入演出中宣傳。通過深入開展群眾工作,黃橋地區呈現出嶄新的抗日氣象。就連黃橋大寺院的和尚們也對新四軍部隊大為佩服,專設素筵宴請陳毅,并成立了“宗教界抗敵協會”。
9月初,韓德勤派兩路人馬向黃橋地區進犯。9月6日,國民黨保安第一旅占領了營溪。他們將古溪附近戴家院子處的界河木橋拆掉,清除了河南岸的莊稼、樹木,在河北面的觀音庵建立指揮部。居住在南岸的農抗會會員李宏壽、徐長貴看到新四軍在開闊地帶反擊傷亡不小,就主動引導部隊從東邊小路迂回到橋頭,利用他們自家的房屋作掩護,從而橫掃北岸頑軍,摧毀了指揮部。在各方群眾的大力支持下,新四軍在營溪成功擊退韓頑進攻,殲敵千余。
營溪進攻失敗后,韓德勤責令盤踞姜堰的頑軍保安第九旅張少華部筑碉堡,控制水陸交通,嚴禁糧鹽運往黃橋,同時勾結日軍合擊新四軍。為了疏通糧源,解救民困,新四軍蘇北指揮部下令進軍處于運糧要道的姜堰。在攻打姜堰的過程中,頑軍在戰壕使用了電網,造成不少新四軍戰士犧牲。幸而有群眾幫忙想辦法,到鐵匠鋪“借來長腳大鐵鉗,拆下自行車上的膠皮輪胎包住大鐵鉗剪鐵絲網……總算制服了電網”,[11]保證新四軍沖過了壕溝。
9月14日,新四軍攻克姜堰,殲滅張少華大部。 9月27日,軍民代表會議在姜堰召開,陳毅代表新四軍發言:只要韓方以友黨友軍看待新四軍,協商蘇北抗日問題,就可以退出姜堰。[12]會后,新四軍信守承諾,撤出姜堰。
10月1日,韓德勤不顧各方再三勸告,向新四軍發動大規模進攻,公開叫囂“把蘇北新四軍趕到長江去喝水”。黃橋決戰前,負責堅守黃橋的新四軍第三縱隊召集了群眾代表大會,號召人民支援。會后,全鎮人民都行動起來,把自家糧食拿出來交給新四軍供給部。支前委員會組織建立救護站、擔架隊,婦女們自發成立看護隊,青年們主動提出幫助搶運傷員。原計劃只要招三千民工,前來報名的竟達七千多人。黃橋鎮工抗會組織了四百多人的工人武裝糾察隊,負責偵察敵情和維持社會秩序。防御方面,黃橋原本只有一個土圍墻,墻體過于單薄,無法直接挖掩體,只能用土堆。數千民兵和人民群眾就扛著門板和各種器材幫助新四軍趕修工事。
黃橋以外的泰興縣地區,中共各級組織借助各類群眾組織進行動員活動。農村地區通過農抗會組織農民協助修工事、挖戰壕;通過婦抗會組織婦女為戰士趕制、遞送軍鞋;指導青抗會和學抗會參加治安巡邏,并協助宣傳隊散發傳單、張貼標語。商抗會和商會也被動員起來,做各種戰前準備工作。值得一提的是,中共地方組織和各個抗日協會發動群眾給新四軍偵察敵情,極大助力了軍事行動。如工抗會的宣傳股長李竹之利用在地主黃辟塵家做裁縫的機會,探知到韓德勤即將向黃橋進犯的重要情報,報告給中共軍民聯合辦事處。
充分的群眾動員和軍事準備為黃橋決戰的勝利打下了基礎。10月3日,黃橋決戰開始。黃橋人民為了支援新四軍,所有食品店鋪和居民的爐子都在趕制燒餅,送上前線。新四軍戰地服務團副團長李增援正是看到此情此景創作出《黃橋燒餅歌》,后來由章枚譜曲,傳唱至今。經過數日奮戰,新四軍基本掌握主動權。6日清晨,新四軍開始圍剿頑軍殘部。地方黨組織也發動群眾,緊密配合新四軍主力部隊,包抄頑軍,追擊敵人,收繳武器。群眾把黃橋以北的大小橋梁全部拆毀,切斷了敵人退路。
黃橋決戰勝利后,新四軍乘勝追擊,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隨即進駐海安,受到沿途人民群眾的熱烈歡迎。愛國士紳韓國鈞回到海安鎮家中接待新四軍將領時對陳毅說:“你們真是人民的軍隊。”[13]
四、 結 語
1940年10月10日,新四軍與八路軍第五縱隊黃克誠部會師于東臺縣之白駒。至此,八路軍、新四軍協同發展蘇北敵后的戰略任務基本完成。沒有黃橋戰役的勝利,就沒有蘇北根據地的建立與發展。陳毅在總結戰役勝利原因時說:“黃橋之戰的勝利,不是新四軍幾千人的勝利,而是幾十萬軍民共同戰斗的勝利。這個功勞,不應該光記在新四軍身上,而應該記在幾十萬軍民的身上。”[14]
從黃橋戰役前后的史實看,中共的群眾工作具有持續性、廣泛性、靈活性等基本特點。首先,黃橋戰役中群眾動員的成功源于長期以來該地區中共基層黨組織的堅持和努力。他們廣泛建立黨支部,深入群眾,培養后備力量的同時,通過持續性的深入宣傳,不斷擴大共產黨和新四軍在地方上的影響力,后期才有效保證了人民的支持。在戰斗取得勝利后,迅速建立共產黨領導下的民主政權,大力開展減租減息運動,減輕人民負擔,保障民眾利益,為根據地建設夯實了基礎。其次,農民、工人、婦女、青年乃至兒童都是中國共產黨的宣傳爭取對象,體現了發動群眾的廣泛性。中共通過各類組織將民眾廣泛組織起來,吸收組織領導者為黨員,實際加強了黨的領導,因而在戰爭中可以實現迅速動員。最后,中共的群眾工作將秘密發展與公開抗日相結合,既秘密發展黨組織,又利用公開合法的抗日團體來活動,爭取地方抗日的主動權,體現了工作原則的靈活性。
黃橋戰役的勝利亦是政治與軍事合力的結果。新四軍獲得人民的認可,前提是講政治,嚴格遵循了中共中央關于群眾工作的指示,同時地方黨組織的政黨活動對新四軍的軍事行動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擴大了中共在基層社會的政治影響力,為軍事勝利奠定了群眾基礎。
注釋與參考文獻
[1]毛澤東:《抗戰十五個月的總結》(1938年10月 12日),《毛澤東軍事文集》第2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第381頁。
[2][6][8][9][10][11][12][13][14]新四軍黃橋 戰役歷史陳列館、揚州大專院校黨史教學研究會編:《新四軍 黃橋戰役史料》,內部資料1981年版,第118、331、73、174、29、158、66、294、317頁。
[3][4]中央檔案館編:《中央關于深入群眾工作的決定》(1939年11月1日),《中共中央文獻選集(1939—1940)》,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189-193、192頁。
[5]中央檔案館編:《中央關于新四軍在華中及江南工作的指示》(1939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文獻選集(1939—1940)》,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224頁。
[7]毛澤東:《放手發展抗日力量,抵抗反共頑固派的進攻》(1940年5月4日),《毛澤東選集 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5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