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世甫


經過浸泡、熏蒸、熨燙、剪、裁、印、貼等32道工序,一根根不起眼的蘆葦變成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花鳥蟲魚、人物風景畫。從2014年至今,在周口市級非遺蘆葦畫代表性傳承人谷穗的帶動下,淮陽的蘆葦畫不僅暢銷國內外,還直接帶動200多名殘疾人就業——
“最初的時候生意非常差,咱這兒的人都不認蘆葦畫,所以蘆葦畫進入市場比較難。”
從周口市主城區驅車約半小時,就到了谷穗創辦的金穗子蘆葦藝術館。進入展館,映入眼簾的便是墻上的一幅幅制作精美、妙趣橫生的蘆葦畫,花鳥蟲魚、人物風景……
蘆葦畫是中國傳統民間藝術精品中的一朵奇葩,它以蘆葦的葉、稈、花穗為原料,經過浸泡、熏蒸、熨燙、剪、裁、印、貼等32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因其純天然、純手工,綠色環保,堪稱“綠色藝術畫”。
谷穗1984年出生于河北邯鄲,家里有祖傳的蘆葦畫制作手藝。受家庭影響,谷穗從小就喜歡非遺文化。大學畢業后,經人介紹,谷穗認識了同為非遺文化愛好者的葛磊。當時,葛磊在部隊服役,谷穗在邯鄲一家單位上班。
2011年,葛磊的弟弟突患大面積腦梗,雖經搶救保住了性命,但生活自理能力大打折扣。葛磊的弟弟身高超過1.8米,老人照顧他很是吃力。無奈,葛磊從部隊復員,谷穗也從河北來到了葛磊的老家周口淮陽。
葛磊的弟弟看病花了不少錢,病后恢復更需要錢。谷穗說:“家里就是這么個情況,日子還要過下去,我和葛磊沒啥掙錢的門道,便想著在非遺文化方面干點兒啥。”
淮陽有萬畝龍湖,遍地都是蘆葦。過去,這些蘆葦除了燒火做飯和編葦席,再無他用。
谷穗介紹,依靠從老家學得的技術,2014年,他們在淮陽縣城東關開了一家小門店,一邊照顧弟弟,一邊生產、銷售蘆葦畫。
回想創業的艱辛,谷穗印象深刻:“最初的時候生意非常差,咱這兒的人都不認蘆葦畫,所以蘆葦畫進入市場比較難。”
思前想后,谷穗覺得還是得在產品上下功夫。于是,谷穗和丈夫葛磊一起,在繼承老一輩民間藝術家優秀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創作出了既有傳統藝術美感,又有現代生活氣息的蘆葦畫。在創作上,他們大膽借鑒國畫、版畫、剪紙、油畫、烙畫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在畫風上,他們以民間傳統工藝為本,努力追求時代特色;在色彩運用上,他們以蘆葦自然色為主基調,點綴少許明快色彩……
“2014年8月,我們第一次去省里參加河南省農民畫展,一下就拿了兩個三等獎回來。”說起這些,谷穗依然很興奮。之后,谷穗和她的團隊又贏得了首屆中原(鶴壁)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金獎、2016中原旅游商品博覽會“中原旅游商品精品大賽”金獎、2017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優秀作品金獎、第四屆河南省民間藝術展一等獎等一系列獎項。蘆葦畫漸漸受到了人們的關注。
“原來我們出口的東西都是按人家的要求制作的,體現的都是西方文化;現在我們做十二生肖以及中國風景畫,尤其是花鳥畫,很受歡迎。真是祖國強大了,咱們都跟著沾光。”
“像這樣一幅蘆葦畫,做下來得多長時間?”在金穗子蘆葦藝術館,記者指著一幅花鳥畫問道。
“要是單個人做的話,得5天左右。”谷穗介紹,蘆葦畫的制作工序十分復雜,整個制作工序全憑手工完成。前期,需先將蘆葦稈浸泡、熏蒸、漂洗;然后剖開、熨平,再進行熏蒸;接下來熨燙,用烙鐵在蘆葦稈上勾畫出深淺不同的層次和色變,使其富有立體感;之后再經剪、裁、印、貼等多道繁雜工序制作而成。如果是初學者,至少得練習兩個月才能獨立上手。
谷穗還向記者展示了一款做工更復雜的虎年生肖作品。蘆葦畫上的老虎,神態逼真、生動傳神,連細細的毛發都清晰可見。谷穗介紹,老虎身上的每一根毛發,都是用剪刀一刀一刀剪出來,又一層一層粘上去的。假如事先不了解的話,你真不敢想象這竟然是用蘆葦做的。
谷穗公司的蘆葦畫暢銷國內外,幾乎是生產多少銷售多少,一直供不應求。一位英國客戶一次下了一個10萬幅蘆葦畫的訂單,讓谷穗又驚又喜。但考慮到公司的生產能力,谷穗最終還是婉拒了這個巨額訂單。
谷穗說:“之前我們的產品主要出口英國,這兩年因為國外疫情比較嚴重,國外的單全部停了,我們現在主要做國內零售單,還為一些大企業定制小禮品。”
談起蘆葦畫出口,谷穗很自豪也很感慨:“原來我們出口的東西都是按人家的要求制作的,體現的都是西方文化;現在我們做十二生肖以及中國風景畫,尤其是花鳥畫,很受歡迎。真是祖國強大了,咱們都跟著沾光。”
隨著蘆葦畫被越來越多的人喜愛,谷穗獲得了一系列榮譽:周口市創業之星、周口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蘆葦畫代表性傳承人、河南省巾幗建功標兵、河南省鄉村出彩巧媳婦、河南省青年崗位能手等。2020年12月,谷穗家還被評為全國最美家庭。她的公司也先后被認定為巧媳婦創業就業工程示范基地、女性創業孵化示范基地。
從創業之初的一個小門店到如今的公司化運營,從毫不知名到如今眾多榮譽加身,谷穗深知,這離不開黨和政府以及各級婦聯組織的關心。每次談到這個話題,她都特別感恩。
2021年,為了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谷穗精心創作了兩幅作品,其中《紅船》獲得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河南省民間藝術大賽一等獎,《民族之魂》獲得“百年獻藝慶百年——河南非遺講述中國共產黨歷史故事”展覽二等獎。
2021年,看學蘆葦畫的人越來越多,谷穗在縣城南關租了一個大一點兒的場地,把生產線從展廳搬了過去。搬到新地方后,谷穗和丈夫還專門布置了一間黨建室。谷穗的丈夫葛磊介紹:“我在部隊入的黨,她在學校入的黨,現在我們這里有14個黨員,今年我們準備成立黨支部,目前正在走程序。”
依托蘆葦畫手工技藝,谷穗帶領全家投身助殘事業,先后免費培訓學員3000多人,直接帶動200多名殘疾人就業
走進谷穗位于縣城南關的生產基地,門頭上的“國家級殘疾人非遺傳習基地”一行大字格外顯眼。
創業之初,為了幫助丈夫的弟弟康復,也為了幫助更多的殘疾人自食其力,谷穗免費開辦培訓班,向殘疾人傳授制作蘆葦畫技藝。因為不收學費,還管吃住,培訓班不但吸引了大批本地的殘疾人,還吸引了不少來自河北、山東、山西、云南等外省的殘疾人來學習。
谷穗告訴記者:“參加培訓后,殘疾人可以留在公司干活,也可以領料在家做畫,我們負責上門收貨。我們這個地方現在能住100人,留在這里不用來回跑,干活也方便。”
2月22日,記者在谷穗的蘆葦畫工作室里看到,5名殘疾人正在有條不紊地工作——有的在熨稈,有的在用烙鐵染色,有的在裁剪花瓣。
今年21歲的朱豪杰,因為一場車禍致殘,經人介紹來這里干活。來之前,他覺得別人看他的眼光都有些異樣,心里很不舒服。來這里后,他不僅沒感覺到歧視,還有了價值感——別人有時還需要他幫忙。這讓他很自豪:“我在這里干活很開心,做出東西來也很有成就感。”
一級肢殘的潘長江,來自周口鹿邑,是最早跟著谷穗學做蘆葦畫的學員之一。“剛學時,這東西難啊,摸啥啥壞,烙鐵燒手也是常有的事。”潘長江一邊干活一邊和記者拉家常。功夫不負有心人,潘長江在谷穗的悉心指導下,逐漸掌握了這門手藝。如今他已是這里的骨干,不僅自己生產,還負責為新學員講課。
“這兒管吃管住,一個月有兩千多塊錢收入,還交養老保險。”說起工作,患有小兒麻痹癥的劉華東很知足。
在聾啞人曹海波發的朋友圈里,一段發布于2022年1月1日的短視頻中,谷穗和他們一起圍著飯桌,熱鬧地吃著、說著、笑著,大家快樂地一起迎接新年。
“我們不叫他們老板,我們都叫他們師傅、師娘,我們都是一家人。”一名學員告訴記者。
“學這個手藝確實不容易,一個孩子學精的話,要兩三年時間。很多殘疾人沒讀過書,有的從來就沒有摸過筆,所以我們就從畫圓、畫橫線開始教。”對這些學員,谷穗沒少下功夫。
谷穗還帶領殘疾學員一起學習,讀《弟子規》《三字經》,在院子里唱國歌、升國旗。“你可以不懂,但十遍八遍百遍總會有作用。”讓谷穗記憶猶新的是,有一年三八節,她給在家住的學員布置作業,讓他們給媽媽洗腳,然后拍照片發給她。有個智障的孩子王海洋,媽媽那幾天生病,不想洗腳,但王海洋堅持:“不中,老師說了必須發圖片。”聽孩子這樣說,王海洋的媽媽順從地配合孩子完成了作業。
在這里,谷穗沒有把他們當殘疾人看待,而是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孩子。“我們這里所有人吃的都是一樣的飯,沒有單獨開小灶那一說。宿舍、工作室都有中央空調,冬天不冷夏天不熱。”
針對那些實在學不會的孩子,谷穗還把他們推薦給教泥泥狗的張華偉老師:“張老師人特別好,也愿意教,不管學什么,也算是教會孩子們一門手藝。”
從2014年至今,谷穗依托蘆葦畫手工技藝,帶領全家投身助殘事業,已累計免費培訓學員3000多人,直接帶動200多名殘疾人就業,幫助近百個貧困殘疾人家庭實現就業脫貧。
【編輯:潘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