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樂

50歲的職場女精英,因患乳腺癌,做了乳房切除手術,因無法忍受化療的痛苦,決定放棄治療,用余下的時光去做半生想做但沒來得及做的事情……
生有時,死有時;流淚有時,歡笑有時……既然命數已定,我為何還要在痛苦中掙扎呢?不如抓緊時間把這輩子想做而沒做的事情做完
楊玲永遠記得事發那天,50歲生日剛過,她做家務時不小心觸碰到自己胸部,頓覺一陣鉆心的痛。用手一摸,痛感來自乳房上的腫塊。她這才驀然想起,這個腫塊已經有兩年時間,之前一直不疼不癢。當初她曾想去醫院檢查,但工作忙,一忙起來就忘得一干二凈。現在有了痛感,她不禁慌亂起來:不會是不好的病吧?她拼命壓抑自己不去想那個可怕的詞。
來到醫院,醫生讓她去拍CT。當醫生看到CT片,第一句話就是:“你怎么才來呢?”猶如迎頭痛擊,這句話幾乎粉碎了楊玲的意志。她渾身顫抖,跌坐在椅子上,大腦一片空白……
醫生說,她的乳腺癌已到中晚期,存活期半年到一年,現在必須立即動手術、化療。作為所在公司主管銷售的副總經理,楊玲向來雷厲風行。可現在,她如牽線木偶一般,身不由己地接受醫生和家人的建議與安排,做各種檢查,吃藥,做了左側乳房切除手術,連同左腋下的淋巴一并切除。她就像一腳踏空墜入深淵,心中除了痛苦就是恨,恨自己的心那么大,當時不去做檢查;恨前夫,如果不是他胡來離了婚,她也不用在職場上那么拼;恨接診的醫生說話方式簡單粗暴,讓她猝不及防;就連在外地工作的兒子打來問候電話,她都懶得跟兒子多說。
手術后開始化療。第一次化療就把楊玲折磨得死去活來,她惡心嘔吐,吐得天翻地覆。然后是脫發,她的頭發很快掉光了。接下來就是全身疼,疼得她日夜難眠,只想立刻死去。劇烈的疼痛讓她的思維活躍起來,她開始正視自己的人生:難道就在這慘痛的折磨中度過一年半載嗎?既然治療也活不了太久,那為什么還要遭這份罪,而不是讓最后的時光過得舒服快樂一點呢?
楊玲萌生了放棄化療的想法。可當她說出自己的打算時,遭到全家人和醫生的強烈反對,大家都認為她在胡來。醫生說,手術后化療是常規做法,而且化療之后有可能延長生命。如果她放棄化療,等于現在就給自己判了死刑。
可化療真的太痛苦了。要進行第二次化療時,楊玲推脫著遲遲不做。就在她和醫生、家人僵持不下時,她突然在一本書上看到這樣一句話:生有時,死有時;流淚有時,歡笑有時……醍醐灌頂般,她的心靈受到極大觸動:既然命數已定,她為什么要在痛苦中掙扎著延長時間呢?她不掙扎了,安心等待命運的安排吧!在最后一天到來之前,她把自己這輩子想做還沒做的事情做完,也算死而無憾了。
楊玲的心突然平靜下來,打開手機記事本,把愿望一項一項列出來。看著自己那么多愿望沒有實現,她忍不住放聲痛哭——她已年過半百,拼命工作賺錢,過的卻從來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她要抓住最后的機會,拼死一搏,一個一個地實現自己的心愿。
每天看日出日落、散步、游泳,或到市場購買新鮮的海產品烹煮,加入合唱團,彈著鋼琴唱著歌……她過得充實又快樂,病魔似乎也離她而去
楊玲不顧各方反對,簽了放棄治療責任書,毅然回到家中。隨后她辦理了內退手續,收拾行李準備去海南。
去海南三亞怡然自得地度個長假,是楊玲遺愿清單里的第一條。早在多年前,她就在三亞買了兩居室的房子,可從來沒有盡情享受過,每年都是來去匆匆,住五六天就走。這次,雖然能實現心愿,卻是悲壯之旅,她寫了遺書,做好了客死他鄉的準備。
正好朋友曉軒來看望楊玲。曉軒早年離異,現在已經退休,一直單身。得知楊玲要去三亞,曉軒不僅十分支持,還要陪她一起去。楊玲喜極而泣,這下有人照顧自己了,一旦客死他鄉,連處理后事的問題都解決了。
兩人從冰天雪地的北方出發,來到三亞。一下飛機,就感覺空氣濕熱。再看四周,目之所及樹木蔥郁,繁花似錦,真是到了一個全新的世界。
在氣候宜人的海邊,楊玲每天看日出日落、散步、游泳,或到市場購買新鮮的海產品烹煮,日子愜意散淡。她還買了一架二手電鋼琴,并在網上報班開始學習中國畫——這是她的另外兩個愿望:用鋼琴自彈自唱喜歡的歌,畫一幅拿得出手的花鳥畫。早年她陪兒子上過鋼琴課,比兒子更喜歡鋼琴,但從沒彈過完整的曲子;小時候她學過畫畫,但父母怕耽誤學習后來不讓她畫了,所以她一直心有不甘。
有一次,楊玲和曉軒一起散步時,聽到好聽的合唱《映山紅》,循聲找去,發現是個老年合唱團在排練。曉軒慫恿楊玲加入,并向合唱團推薦她:“唱歌好聽,還會彈鋼琴。”合唱團的團員們一聽,都眼睛一亮。楊玲趕緊解釋:“不算會,早年陪孩子學過,早忘光了。”合唱團的負責人還是很興奮:“我們的鋼琴師最近有事,不能正常來,我們正好缺人。你不用彈曲子,就幫我們彈彈音階,練練聲,可以嗎?”楊玲勉為其難,經過一番摸索,便磕磕絆絆地彈了起來。團員們很高興,把她倆團團圍住,拿出各種水果、零食款待。練過聲,楊玲和曉軒也跟著合唱團一起唱,十分開心。
練習結束,大家熱情地邀請她倆入團。盛情難卻,楊玲同意入團并接受了負責人交給她的任務:把《映山紅》這首歌的右手旋律練會,大家下次合唱的時候哪里音不準,由她在鋼琴上校正。
有壓力就有動力。當天一回到家,楊玲便投入地練習起來。老實說,之前雖然她有實現心愿的緊迫感,但并不算刻苦。現在不同了,她不想讓大家對她失望,所以想盡快完成任務。曉軒則全力為她做好后勤。一周后,楊玲順利完成了任務,曉軒抱住她,兩人歡呼雀躍。
更讓人高興的是,當合唱團的鋼琴師見到楊玲后,對她刮目相看,鼓勵她加上左手伴奏。楊玲直搖頭,左右手配合對她來說太難了。鋼琴師笑道:“我們成年人學鋼琴,不用像孩子在學校學習那樣循規蹈矩。我教你一個伴奏音形,簡單好學。”于是楊玲向鋼琴師學習后又開始回家苦練,一小節一小節地向前推進。終于,她能左右手配合彈下來一小段曲子了。又過了幾天,她真的能完成整首歌了。三個月后,楊玲在鋼琴師的幫助下記住了常用的10個調的和弦,已經能為大家替補伴奏了。彈著鋼琴唱著自己喜歡的歌,楊玲內心很有成就感。
同時,楊玲在繪畫方面也投入大量精力與熱情,進步同樣突飛猛進。
忙碌中,楊玲顧不上考慮自己的病。偶爾,她仔細感受著身體,戴著假乳,越戴越沉,也熱;左腋下切除了淋巴,左臂無力,高抬受限。除此以外,她并沒有其他不舒服的感覺。這是怎么回事?是老天眷顧我嗎?她不敢多想,在心里自我安慰:“只要身體沒有不舒服,就繼續完成清單任務吧!”
建立病友微信群,她要用快樂感染更多的人。三年過去了,她依然健康、快樂地生活著,還把快樂與信心傳遞給了越來越多的人
很快,三亞即將進入炎熱的夏季,楊玲與曉軒告別朋友們回到了北方的家中。
親朋好友來看望楊玲。這半年里,大家都為她捏了一把汗,以為她放棄了治療,連藥都不吃,即使不客死他鄉,回來的時候也必然形容枯槁。萬沒想到,楊玲身姿挺拔,神采奕奕,看起來很健康。大家還是忍不住勸她去醫院檢查,哪怕保守治療也好,說不定會“長治久安”,可楊玲固執地拒絕了。此時的她,有點諱疾忌醫,怕萬一有不好的消息,破壞她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大好局面”。
休整一段時間后,楊玲又開始完成下一個清單任務:去西藏旅行。這同樣招來很多人反對,大家擔心她的身體吃不消,但她無所顧忌。曉軒貼心地買來紅景天等對抗高原反應的藥品,又為她制定健身計劃。經過充分準備后,兩人坐火車前往藏區,以便慢慢適應高海拔氣候。
她們去了拉薩、墨脫、岡仁波齊……無論在哪里,楊玲都感覺自己像風一樣自由快樂。
西藏之行進入尾聲時,曉軒有過一次嚴重的高原反應,頭上像罩了鍋蓋一樣又悶又疼,可楊玲一直沒有不適的感覺。然而就在她沾沾自喜時,意外發生了。
一天,她看到遠處漂亮的山脈,禁不住激動地跳了幾下,結果突然流起了鼻血,越流越多,眼睛也開始往外滲血。曉軒驚叫起來,立刻撥打了120。但她們所在的地方距離醫院很遠,醫院在派出救護車的同時,建議她們找輛車往醫院趕,雙方盡快碰頭以縮短等待時間。
恰好有輛軍車路過,司機得知情況,立即施以援手,載上楊玲和曉軒向醫院急馳。
最終,楊玲經急救不但很快脫險,甚至當天就完全恢復了正常。原來,她只是因為跳躍導致鼻腔毛細血管破裂,病情看似嚴重,但在醫生及時處理后效果立竿見影。
原本擔心楊玲有生命危險的曉軒,見楊玲這么快就沒事了,激動得又哭又笑。楊玲內心也很受觸動:反正死過一回了,沒什么可怕的!她決定旅行一結束,就去醫院做檢查,無論病情如何,她都有勇氣面對。
當預言楊玲最多只能存活一年的主治醫生見到她時,一臉吃驚。等楊玲做完各項檢查,不但主治醫生覺得不可思議,就連楊玲自己都難以置信:她的身體一切正常!經再三確認,得知自己真的沒事了,楊玲如釋重負。主治醫生則把她當成了“勵志榜樣”,當即帶她來到病房,把她介紹給其他乳腺癌患者,并讓她講一講自己的經歷和康復心得。楊玲說:“是樂觀向上的精神助我走到了今天。希望我的康復能給大家帶來鼓勵。”她不但給大家講了自己的故事,還帶領大家一起唱歌。一片歡聲笑語后,好幾名患者都哭了,說那是她們自住院以來最開心的一天。這給了楊玲啟發,她知道獨自對抗病魔的孤獨和艱難,為什么不讓大家攜手同行呢?她把自己的想法一說,整個病房的患者都欣然響應。于是楊玲建立了一個微信群,把大家拉進去,她就是群主。
楊玲從此更忙了,看望病友,組織大家參加戶外活動,帶領大家看電影、短途旅行、結伴聽專家講座、組建合唱團……加入病友群的人越來越多,很快接近200人。
如今,三年過去了,楊玲仍然在努力實現自己的一個又一個愿望,以健康的心態快樂地生活著。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