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曉放
鎮江市素有“城市山林”之美譽,有“綠水青山”的自然稟賦,是國家生態市、國家森林城市,獲中國人居環境獎。全境有63條河流、235座山體,僅市區就有26座山體;市中心的南山國家森林公園面積達18平方公里;8.8平方公里的金山湖是中國最大的城市湖泊。比較發達的工業制造業,為鎮江創造了財富的“金山銀山”。但由于歷史的原因及認識的偏差,導致產業結構偏重偏化,增長方式一度過多依賴于高能耗、高排放、拼資源。通過數據分析,工業約占鎮江經濟總量的四成,但其能源消耗、氮氧化物排放量超過全市的七成,碳排放約占全市的八成,二氧化硫、煙(粉)塵排放量占到全市的九成以上。因此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助力碳達峰、碳中和,重點是工業,難點是工業,關鍵也是工業。
成功實踐:突出“五綠”,為工業綠色轉型發展開新局
“十三五”期間,鎮江緊緊抓住工信部工業綠色轉型試點城市的機遇,積極探索破解能源資源瓶頸約束的“鎮江方案”,全市單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23.49%,超額完成預期目標。努力把綠色作為鎮江高質量發展的“底色”。主要突出“五綠”:
開一份綠色“通行證”。嚴格綠色準入制度,調優、調輕、調強、調綠工業結構。控制增量,優化存量,讓“綠色模塊”占比不斷提升。2020年,全市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39%,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占工業投資的比重達到28%,數字經濟占GDP比重的41.5%。
一是嚴把區域準入關。編制主體功能區規劃,制定系列配套政策。將全市區域劃分為優化、重點、適度開發和生態平衡四類,按照功能定位,布局產業和項目,合理配置生態和建設空間。
二是嚴把園區準入關。結合全市重點產業發展布局,明確省級以上經濟開發區、高新區和先進制造業特色園區的產業發展定位,精準招商,選好項目。項目不具備入園條件時寧愿“留白”。
三是嚴把項目準入關。堅持“四個一律不上”的項目準入要求:一律不上國家明確的產能過剩行業新增產能項目;一律不上一般燃煤發電、普通煉鋼、紙漿類造紙、水泥、印染、電鍍、小型采礦類項目;一律不上化工園區及監測點以外的化工項目;一律不上能耗和污染排放高于國內同行業標準的項目。建立重大產業項目評估機制。嚴格落實項目節能審查和環境影響評價,未通過能評和環評項目一律不得開工建設。
繪一張“綠色路線圖”。鎮江高耗能行業能耗占工業總能耗比重超過80%,高耗能行業是鎮江工業綠色轉型的關鍵。為促進高耗能行業轉輕轉綠,鎮江繪制了一張“綠色路線圖”。
一是淘汰低端落后產能。依法依規制定淘汰政策,建立聯動推進機制。“十三五”期間,共實施去產能項目155個,壓減水泥產能508萬噸、鋼鐵產能60萬噸,淘汰電鍍產能10.4萬噸、焦炭(碳素)95萬噸、鑄造2.2萬噸等。
二是整治提升化工產業。堅持安全綠色發展,促進化工產業減量提質。鎮江化工企業總數目前僅有85家,在江蘇沿江8市中數量最少。全市化工生產企業銷售從原來的千億規模下降到2020年的554億元,下降40%左右。
三是推進綠色節能改造。積極運用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效水平。“十三五”期間,累計組織實施綠色化改造項目229個,總投資近120億元,年節能量達70余萬噸標準煤。
四是梯次培育綠色工廠。做好典型引路,給全市工廠換上綠色“新裝”。2017年,在全國率先制定綠色工廠認定標準,通過梯次化培育和財政激勵引導,累計培育國家級綠色工廠18家,列江蘇省第三;國家級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1家、綠色設計產品2個、綠色園區1家;省級綠色工廠2家、市級83家。
五是努力提升終端能效。深入研究能源消耗結構,狠抓用能的“關鍵少數”。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免費為企業提供節能診斷,重點提升電機、變壓器、空壓機等終端能效。通過推廣高效電機,淘汰低效落后電機,進行系統節能改造等途徑,年節約標準煤25.2萬噸,減少碳排放60多萬噸。淘汰落后配電變壓器112臺(套),合計容量4.5萬千伏安;推廣高效配電變壓器226臺(套),合計容量10.1萬千伏安;實施配電系統能效提升改造18臺(套),合計容量39千伏安;對113臺空壓機進行了節能改造,節電3.1億千瓦時,折標準煤近9萬噸。
六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全市共有4家省級以上經濟開發區完成了循環化改造,并在化工、光伏、靜脈、造紙等“園中園”建成了危廢安全處置、污水集中處理、固廢綜合利用等公用環保基礎設施。在丹徒經濟開發區和句容綠色建材產業園形成了以發電為龍頭、綜合利用粉煤灰、尾礦、脫硫石膏等廢棄資源的循環經濟產業鏈,實現了“變廢為寶”。
七是推進清潔能源替代。大力實施“金屋頂”計劃,利用屋頂資源建設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實現節能降碳。目前,鎮江光伏并網總容量達到414兆瓦,累計發電量4億千瓦時,減少煤炭消耗超12萬噸,減少碳排放35萬噸,為企業、居民節約用電成本約3億元。
試一條“綠色金融鏈”。工業綠色轉型發展的主體是廣大企業,運用市場化的力量,化解綠色改造資金難題,是鎮江做出的又一探索。
一是開發綠色金融資產。鎮江在化工、有色、鋼鐵、石化、建材行業企業新上新增能耗項目時,要求企業按照等量或減量的要求,參與節能量交易,通過購買等途徑取得節能量,嚴格落實能源消耗總量替代。目前累計完成節能量交易19筆,交易量11.85萬噸標準煤,交易額達769.41萬元。
二是設立“經信貸”節能專項。制定專項管理辦法,由政府與銀行合作,設立了5億元的“經信貸”,包括“節能”“專精特新”等專項。目前,已有80多個節能項目受益。
三是推行新型合同能源管理。推行“我投資、你節能、共受益”的新型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增強節能服務市場活力,降低企業綠色改造直接投資的壓力。累計完成合同能源管理項目132個,合同總投資達4000萬元以上。
織一張“綠色監管網”。鎮江建立了管理、監察、服務“三位一體”的綠色監管網絡。建立了覆蓋市、區(縣)兩級的節能監察隊伍,并開展聯合執法。“十三五”以來,共開展了現場節能監察604次,查處各類淘汰設備709臺(套),查糾6家企業單位產品能耗和工序能耗超國家限額標準。通過節能監察,累計節能51.78萬噸標準煤。
建一個“綠色國際朋友圈”。引進先進國家理念、技術和模式,走出去,請進來,借力國際資源,形成越來越大的綠色“朋友圈”。近年來,鎮江市先后應邀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巴黎會議等國際會議,承辦了國際高效電機研討會,連續成功舉辦四屆國際低碳大會。與世界自然基金會、瑞士TOP10節能中心、國際銅業協會等國際綠色機構合作,開展了電機能效提升、綠色工廠創建、變壓器能效提升、綠色智能制造等國際項目合作。2017年,中央電視臺拍攝的《輝煌中國》第四集《綠色家園》,集中反映了鎮江工業綠色轉型發展的成果,在國內外唱響了綠色發展的“鎮江好聲音”。
未來取向:瞄準“雙碳”,為工業綠色轉型發展育先機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習近平總書記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提出了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2060年前努力爭取實現碳中和的目標。2020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定為2021年工作重點。工業綠色轉型發展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支撐,因此,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明確主攻方向,在新一輪高質量發展中搶占先機。
以智能化流程再造推動傳統行業升級,降低能源資源消耗。推進鋼鐵、有色、化工、建材、造紙、印染等傳統制造業的流程再造,積極發展工業互聯網,打造“兩化融合升級版”。提高企業數據收集分析、工業機器人學習仿真能力,通過改變企業組織方式和生產方式,提高生產效率,降低不良品率,挖掘降低能源和物質消耗的潛力。
以綠色作為選擇新興產業發展方向的主要標準。“十四五”期間,在選擇新興產業發展方向時,要將“綠色”作為主要的評判標準。重點發展有助于“雙碳”目標實現的新興產業,同時要對新興產業的產業鏈進行細致剖析,除關鍵核心環節外,不片面追求“全產業鏈”。重點引進和培育能源資源消耗低、產出水平高的產業鏈細分環節。如在大數據產業發展中,要注重大數據中心的合理布局,避免引進功能單一、能耗高的數據中心項目,重點引進數據收集、數據分析、數據運用等高技術含量的項目,打造新興領域的綠色產業鏈。
以再制造產業為重點推進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綠色再制造是實現循環經濟、節能減排和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途徑。要將發展再制造產業作為重點,推進資源高效循環利用。實施高端再制造,重點針對航空發動機、重型礦用載重車等大型成套設備及關鍵零部件;實施智能再制造,主要針對傳統機電產品;實施在役再制造,重點是針對老舊落后的在役機電裝備。認定一批再制造產品,規范再制造產品生產,引導再制造產品消費,促進再制造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以構建綠色制造體系為核心提高工業綠色轉型發展水平。推進廠房集約化、原料無害化、生產潔凈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深入創建綠色工廠。按照生態設計理念、清潔生產要求、循環經濟模式,創建綠色園區。樹立綠色生態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理念,推行生態設計,開發綠色產品,提升產品節能環保低碳水平。增強上下游企業共同踐行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的社會責任,鼓勵和引導產業鏈龍頭企業,打造綠色供應鏈。
幾點啟示:強化“三力”,為工業綠色轉型發展鼓實勁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不論是推動工業綠色轉型發展,還是推動碳達峰、碳中和,共同的指向都是為了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盡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偉大成就,但是作為發展中國家,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仍然面臨巨大的壓力和挑戰。從鎮江近年來的實踐看,必須進一步強化“三力”,為工業綠色轉型發展鼓實勁。
應強化綠色發展的定力。綠色發展是改善整個人類生存環境的千年大計,更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大國策。同時,綠色轉型又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面臨各種錯綜復雜的矛盾,需要犧牲局部的利益,付出眼前的代價。如企業為了綠色發展,必須增加投入,導致成本上升,短期競爭力下降;地區為了綠色發展,必須進行產業結構調整,關停部分高能耗、高排放企業,可能影響區域經濟總量。但“風物長宜放眼量”,長期來看,綠色轉型是高質量發展的“催化劑”,不僅能夠促進經濟總量的增長,更重要的是能夠提升經濟發展的內在質量。因此我們必須強化綠色定力,不因綠色轉型的艱難而畏懼,不因一時的經濟波動而動搖,始終不忘綠色發展的初心,一以貫之地推進工業綠色轉型發展。任爾東南西北風,咬定綠色不放松。
應強化精細落實的行動力。一打綱領比不上一個實際行動。推動綠色轉型,不能僅僅停留在方案和計劃上,必須強化精細落實的行動力。說了的就要做,定下的就要干。要組織工業綠色轉型的攻堅戰,重點圍繞新興產業高端化、傳統產業低碳化、生產過程清潔化、資源利用循環化和綠色轉型智能化等方面,攻堅克難。既要從區域發展規劃、產業結構調整等大處著眼,構建有利于實現“雙碳”目標的產業結構和能源生產、消費結構,又要從企業、車間、工序、設備等細節入手,組織實施一大批降低碳排放、實現碳中和的具體項目。真刀真槍謀綠色,不等不拖促轉型,以涓涓細流匯成“降碳”的大江大河。
應強化綜合施策的推動力。實現工業綠色轉型發展和“雙碳”目標,必須發揮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兩個作用”,加強政府引導,強化綜合施策的推動力。如嚴格堅持綠色標準,鐵腕治污,建立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通過稅收、信貸、財政補貼等措施激勵企業綠色轉型,通過保險、再就業、安置補貼、債務重組、清算等舉措解決轉型企業的現實問題。推動發展綠色金融,完善碳排放、節能量、排污權等交易機制,充分發揮市場的力量,發現和提升綠色資產的價值。要研究信貸政策如何與產業政策配套,為工業綠色轉型發展提供資金保障;要強化綜合性的綠色監管,建立跨部門的綠色監管執法機制;同時在健全綠色法律法規、綠色標準體系等方面予以推進。更重要的是必須進一步增強企業的主體意識,推行企業綠色社會責任報告制度,讓綠色真正成為一種令人向往的時尚,一種深入人心的文化。
(作者系鎮江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