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永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是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是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在政治領域的重要體現。”發揮政協專門協商機構作用,推進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有效銜接,進一步發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是新時代地方政協創新履職、擔當作為的題中之義。
一、推動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有效銜接的重要意義
人民政協作為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專門協商機構,協商是其重要政治職能。用好政協優勢,發揮政協作用,推動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有效銜接,對加快發展全過程民主、提升基層治理的現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政治意義和現實價值。
政協的時代使命決定了兩者須銜接。進入新時代,人民政協肩負著在基層群眾中開展民主協商的新任務,這就要求人民政協進一步發揮“專門協商機構”在城鄉基層的作用,延展工作手臂,推動委員下沉,把民主協商工作向基層延伸,不斷創新基層民主協商機制,聽民聲、聚民意、解民憂,積極為黨委、政府或其他協商主體提供協商服務,協助基層進一步做好群眾工作,努力將矛盾化解在一線、將力量凝聚在基層。
基層的現實需求決定了兩者要銜接。基層是民意、民愿的發源地,也是各種利益訴求、矛盾沖突的交匯點,有效暢通利益訴求的渠道,拓寬有序參與政治的途徑,“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正日益成為人民群眾的民主需求。但由于協商雙方的普通群眾與基層政府、村級組織在主體地位上不對等,在協商能力和信息獲取方面不對稱,基層協商民主難以真正發揮有效作用。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上,全國政協主席汪洋指出:“政協不是權力機關,參政不行政、建言不決策、監督不強制,主要通過協商發揮作用。”為此,政協機構可以從第三方的角度,形成政治協商與基層協商的有效銜接,更好地實現基層民主的價值功能。
政協的獨特優勢決定了兩者能銜接。人民政協具有豐富的協商經驗和優良的協商傳統,能從機制、渠道、人員等多方面為基層協商民主建設提供借鑒與支持。從渠道上看,政協與黨委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建有暢通的溝通渠道;從力量上看,政協擁有一大批“會協商、善議政”的委員,不僅能為基層協商提供智力支持,也可以在協商過程中發揮示范作用;從機制上看,政協具備完善的協商建議辦理機制和持續跟蹤問效機制,可以推動協商成果加快轉化。
二、積極探索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
有效銜接的海門實踐
近年來,南通市海門區政協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工作的重要思想,積極推動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有效銜接、有機融合,全力提升基層協商的質量和效率,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支持、政協搭臺、多方參與、服務發展”的基層民主協商新格局。
搭平臺,系統謀劃、科學設計。始終堅持在黨委的領導下,按照“協商于民、協商為民”的工作要求,加快推動“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工作向基層延伸。全區共建立各類協商議事室312個,實現了鎮(街道)、村(社區)和界別的全覆蓋。創新培育36個協商議事室示范樣本,在全區形成了典型示范效應。2021年1月至8月開展協商議事活動2206次,提出意見建議超過4500條,轉化落實率近90%,取得了助發展、惠民生、促和諧的顯著成效。率先制定了“每月一自查、每季一點評、半年一總結、全年一考核”的“四個一”工作推進機制,加強全過程、各環節的指導。將全區323名政協委員按照界別特色、屬地分布分配到各鎮(街道),掛鉤聯系各村(社區)“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室。修訂《區政協委員履職考核細則》,把委員參加協商議事活動列入履職考核范疇,推動委員主體作用的有效發揮。
建機制,有效覆蓋、多方發力。著力健全協商議事室的規范運行和長效管理工作機制,明確“搭建平臺、確定議題、明確主體、商前調研、開展協商、報送成果、轉化落實、評估質效”八個關鍵環節,建立協商建議、責任落實、結果反饋“三張清單”,形成問題解決的完整閉環。編印《協商議事室工作指南》,不斷完善由區政協分管領導牽頭、各專門委員會參與的督導推進機制,定期到所聯系鎮(街道)、界別進行督促指導。充分發揮考核導向激勵作用,將建好用好“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室作為鎮(街道)黨建工作考核重要內容,并及時總結推廣成功經驗和典型做法。
強隊伍,統籌協調、齊抓共管。建立健全鎮(街道)政協工作聯絡機制,由黨(工)委副書記負責鎮(街道)政協工作委員會日常工作,并擔任委員履職小組組長,由統戰委員兼任聯絡員,日常工作由黨政辦公室承擔,為開展鎮村協商議事提供組織保障。組織開展各類政治學習和業務培訓,切實增強政協委員、基層干部開展協商活動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參政議政人才庫和應用型智庫,將基層“懂政協、善議政、會協商”的代表人士統籌納入“兩庫”,作為基層協商的骨干力量,為高質量開展“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活動提供智力支撐。
提質效,內外聯動、互融互促。著重選擇黨政部門重點推進的“操心事”、人民群眾身邊的“瑣碎事”、政策執行過程中的“梗阻事”開展協商,如老小區改造、農村建房管理、城鄉文明創建等。關注共性問題,提升協商層面,把群眾普遍關注的鄉村振興、水環境治理、大交通建設等內容作為政協常委會和主席會議重點議題來專題協商。積極探索協商議事與參政議政、民主監督等其他履職形式有機融合,如提供統一的提案議題,供界別協商議事室選擇有關提案人參加協商議事,提案督辦時邀請相關協商議事代表參與,實現提案辦理和協商議事質效雙提升。
與此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對照習近平總書記對人民政協提出的新要求,對照人民群眾對基層治理的新期盼,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有效銜接中還存在政協組織基層力量不足、基層協商民主意識不強、政協委員作用發揮不夠等問題,需要我們在基層實踐中創新改進、提質增效。
三、健全完善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
有效銜接的路徑探析
推動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有效銜接,要對照《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協商工作規則》《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江蘇省委員會協商工作規則》等要求,進一步加強協商平臺建設,規范協商程序,豐富協商形式,不斷完善程序規范、關系順暢、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不斷提升協商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水平。
突出開放性,打造協商陣地。把群眾請進來,擴大協商議事群眾覆蓋面,注重保障弱勢群體的參與權利;讓委員走下去,設立社情民意聯系點,定期組織委員開展走訪調研,建立與群眾長效常態聯系制度;將平臺融起來,實現村居協商議事活動與黨群議事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城鄉社區網格化管理等工作平臺共建共用;讓形式活起來,充分利用“線上+線下”“場內+場外”等方式開展協商,打破“時間、空間、層級”限制,更好地適應基層協商需要。
突出規范性,完善協商過程。精準篩選議題,優化議題形成流程,注重在啟動階段加強與黨委、政府的溝通聯系,廣泛征詢群眾意見,梳理出百姓最關心、涉及面廣的“問題清單”;堅持商前調研,引導各方代表開展廣泛調研,及時梳理匯總調研中發現的問題,形成初步的協商方案;注重協商互動,堅持把平等交流對話作為協商過程的核心環節,多請群眾說,多讓大家議,多解百姓憂,真正商出特色、商出辦法、商出共識、商出感情。
突出多元性,提高協商水平。充分發揮群眾主體作用,注重挖掘代表性強、責任感強、有議政建言能力的群眾代表,組織參與到基層活動中來;突出委員骨干作用,加強政協委員隊伍建設,積極探索政協委員走村入戶、進網格等服務群眾的新載體,促進委員與群眾的溝通交流;強化召集人引領作用,把培訓教育擺在突出位置,特別是加強對基層干部協商議政指導培訓,不斷提高民主協商的政策水平和組織能力。
突出實效性,提升協商質效。通過走訪、調研等方式跟蹤了解協商成果的辦理情況,用好民主評議制度,對辦理不積極、進度不明顯、成效不理想的,提出批評整改意見,并建議同級黨委和政府督促落實。相關部門要將協商建議清單的采納落實情況及時反饋給召集人,召集人及時反饋給參與協商活動的各方代表,征求各方評價意見,充分保障群眾知情權。研究制定《“有事好商量”協商議事質效評估辦法》,對協商結果、辦理結果、評價結果進行備案,對協商議事活動的質效開展科學評估。
突出長效性,優化協商機制。借勢“有事好商量”這一“金名片”的打造,加強基層資源整合、功能對接、優勢互補,著力推進政協組織向基層延伸,在鎮(街)探索建立政協派出機構。根據轄區的規模和委員數量,配備鄉科級政協工委專職負責人,確定專兼職工作聯絡員,定編定崗、定職定責,推動基層協商各項工作高效有序推進。
(作者系南通市海門區政協主席)
責任編輯:劉景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