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永新
至2021年12月,《湖北省漢江流域水環境保護條例》施行一年,成效顯著。漢江流域是我國重要糧食產區,也是生態環境保護敏感區、新型城鎮化發展重點戰略區。如何綜合運用多種手段,充分發揮檢察公益訴訟的重要作用,最大限度激發社會治理的“聯動效應”、展示檢察機關的“責任擔當”、體現司法辦案的“為民情懷”,是時代交給檢察機關的“必答題”,也是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的“加試題”。
漢江經濟帶能不能保護好、利用好、發展好,關乎沿江各地人民群眾生產生活質量、經濟社會發展進程和社會和諧穩定局面。要加強生態環境資源保護,牢固樹立“守護水資源、保護水環境、修復水生態、弘揚水文化”意識,為打造美麗、暢通、創新、幸福、開放、活躍的漢江生態保護經濟帶貢獻檢察智慧和力量。
一是構建環境保護法治理念。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關系國家發展全局的根本任務。同時,它對于加快推進漢江生態經濟帶綜合開發與保護,促進中西部開發,帶動區域協調發展,保護漢江生態環境資源,具有戰略引領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和綱領性文件,形成“生態優先、流域互動、集約發展”的總體思路,提出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四大戰略定位”,構建“一軸、兩翼、三極、多點”新格局,大力保護長江生態環境、加快構建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創新驅動產業轉型升級、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創新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
檢察機關須加大生態環境資源保護宣傳力度,積極協助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廣泛深入鄉鎮、街道、農村社區集中開展宣傳教育,引導啟發全社會更好地了解國家關于環保的法規、當地項目建設規劃、違法犯罪典型案例,進一步增強生態環境保護的大局意識、責任意識、憂患意識,自覺保護自然資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環境受到污染和破壞;對受到污染和破壞的環境做好綜合治理,以創造出適合于生活、工作的環境,讓人們做到與自然和諧相處。
二是建設環境保護法治文化。當前我們須重點解決四個問題:一是如何改革環境立法體制和提高立法水平,加強黨內政策法規與國家法律法規的銜接與協調,以減少法律資源的浪費;二是如何找到能減少部門利益驅動和地方保護主義影響的措施、方法和手段并將其制度化;三是如何增加現有法律法規中的環境保護條款,形成完整的環境法律體系;四是如何推動重點領域的“綠色立法”,保障經濟“綠色發展”。
建設環境法治文化,必然要求在落實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過程中,同步培育相應的環境法治文化。環境法治只有上升到文化層面,成為人們的內在修養、自覺約束和生活方式,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就是要通過法律的強制力強化道德作用、形成文化價值,使法律法規更多地體現道德理念、人文關懷,從而引領社會生態文明建設新風尚。檢察機關須認同環境法治文化,自覺學習國家法律法規,全面理解文件精神,準確把握尺度,進而以行之有效的手段開展生態環境資源法治文化認同的宣傳教育,幫助公民牢固樹立新時代環境法治觀、生態文明觀和可持續發展觀,不斷提高學法、用法、守法的自覺性。
三是建立環境保護價值體系。自然的利益高于人類的利益;自然整體的利益高于局部利益。環境不但具有對人有用的工具價值(外在價值),還具有維護其自身發展和生存的內在價值。環境不但產生了地球的萬事萬物,而且孕育了人類。因而,建立環境保護價值體系,須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倡導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保障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履行生態環境司法保護職能,需要把事前、事中、事后貫通起來,縱向到底、橫向到邊,控制源頭、監管過程,重視懲處、增強震懾,充分體現檢察業務適度延伸,力爭以“能動司法”體現“檢察作為”,以“個案查處”推進“系統監督”,以“重點突破”帶動“整體提升”,以“點上經驗”轉化“面上風景”,使法律監督職能更有力、更有效地保證法律的正確實施。
湖北省人民檢察院漢江分院圍繞生態環境保護,強化檢察監督職能,服務社會轉型進程、安全進程、和諧進程,營造生態環境保護高壓態勢,以實際成效傳遞司法溫暖,維護公平正義,贏得廣泛認同,為“一江清水”綿延后世、惠及人民提供更加豐富、優質的法治產品、檢察產品,貢獻更大的檢察智慧與力量。
一是以專項行動為抓手,嚴厲打擊破壞生態環境的刑事犯罪。以攻堅克難的勇氣全力推進“破壞生態環境資源犯罪專項立案監督”“發揮水生態環境保護檢察職能、服務保障漢江經濟帶發展專項檢察監督”“我為人民群眾辦實事”等系列專題活動深入持久開展,切實履行批捕、起訴等檢察職能,對黨委、政府關注,新聞媒體曝光,群眾反映強烈,影響危害惡劣的刑事犯罪案件,及時介入偵查,引導取證,增強專項活動打擊效果。認真履行法律賦予的監督職能,強化對破壞生態環境犯罪的立案監督,集中精力排查有案不移交、有案不立的犯罪線索。
二是加大辦案力度,查辦和預防環境保護領域職務犯罪。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檢察部門和職務犯罪偵查部門的協作,進一步深挖細查破壞生態環境犯罪背后的職務犯罪,堅決查處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環境污染治理以及項目審批、落后產能淘汰、環境監督評價等環節的職務犯罪。對利用職權包庇縱容,與犯罪分子沆瀣一氣,充當黑惡勢力“保護傘”等職務犯罪,堅決一查到底。
認真研究把握各類案件特點規律,更新司法辦案理念,創新方式方法,運用新專業技術手段,選準突破口,找準切入點,提升突破案件和偵查取證能力。堅持多措并舉,采取異地交辦、交叉辦案、上級督導、掛牌督辦等方式。強化案件線索的搜集管理,積極開展重大環境保護項目同步預防工作,把預防職務腐敗的關口前移,有針對性地提出加強和改進工作的意見建議,防止和避免行政執法人員“不作為、亂作為”問題發生,力求把對生態環境保護、水污染修復和水資源利用等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程度。
三是綜合運用多種方式,強化對生態環境領域民事行政訴訟的法律監督。根據漢江流域涉及水生態環境領域民事行政訴訟案件逐年增多的實際,堅持有針對性地加大民事行政檢察監督工作力度,對符合監督條件的生效判決、裁定、調解書,依法提出抗訴或再審檢察建議。加強對審判程序中審判人員的監督和對執行活動的監督。認真辦理生態環境保護的民事行政申訴案件,通過依法督促履行職責、督促起訴、支持起訴等工作,確保相關部門形成環境保護的行政執法監管合力,及時追究污染環境當事人的民事責任,織密生態環境保護“法網”。
密切關注全國各地檢察機關辦理的成功案例,建立健全案例分析、現場監督、跟蹤問效、銷案管理的閉環工作機制,精確把握涉及環境保護的違法犯罪界限,深入研究法律上怎么認定、立案時機上怎么掌握、處置方法上怎么穩妥等問題,建立健全訴訟與非訴訟相銜接的矛盾糾紛解決機制。
法治是社會治理的最優模式,是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也是提升漢江生態環境保護水平,實現共治共享共建效能的“推進器”。
一是聚焦穩定,把握司法辦案關鍵點。多年來,檢察機關充分發揮打擊、預防、監督、教育、保護的職能作用,堅持把打擊破壞生態環境犯罪與推進綜合治理結合起來,對于嚴重刑事犯罪依法從重從快打擊,形成強力威懾;對于輕微刑事犯罪依法不捕不訴,以減少司法訴累,體現人文關懷,修復社會關系。對涉黑涉惡案件準確把握“打早打小”與“打準打實”的關系,嚴格把握取保候審、不起訴的適用條件,對組織者、領導者、核心成員、骨干力量以及起重要作用的予以從嚴懲處。正確把握寬嚴相濟刑事政策,堅持當嚴則嚴、當寬則寬。積極實行刑事和解、附條件不起訴等制度,化解社會矛盾,解決利益紛爭,凈化社會環境。
加強辦案預防、檢調對接、釋法說理等工作,落實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深化涉法涉訴信訪改革,踐行“群眾來信件件有回復”承諾,推動完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同時,對檢察監督中發現的突出問題,提出健全制度、加強監管、堵塞漏洞、防范風險、履職盡責等檢察建議,推動形成生態環境社會治理長效機制。
二是緊盯監督,把握司法辦案著力點。積極探索建立派駐公安執法辦案管理中心檢察室,突出立案和偵查活動監督,提前參加偵查機關對重大、疑難、復雜案件的偵查,對證據調取、事實認定、法律適用和偵查行為的合法性提出意見建議,以打造“一站式”監督新模式,保障憲法法律公正實施。同時,積極探索建立“刑事+公益”聯合審查、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權利義務告知和公益訴訟職能宣傳同步推進等機制,從刑事案件中摸排公益訴訟案件線索,推動“四大檢察”職能一體推進。實現檢察有序聯動,協同創新,精準發力,保證檢察機關法律監督理念、能力和質效提升。

檢察力量守護漢江流域綠水青山
三是著眼服務,把握司法辦案落腳點。積極推進社會治理創新,堅持從最基層的群眾入手、從最突出的問題抓起、從最關鍵的需求出發,聚焦民生問題痛點難點堵點,精確破解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圍繞掃黑除惡專項行動、未成年人合法權益保護、民營經濟發展、優化營商環境、企業復工復產等問題,加強與城鎮、街道、社區對接,組建檢察服務群眾工作隊,提供優質高效的檢察服務,用法治思維推進社會治理,用法治方式破解社會治理難題。
當前,我國對生態環境保護實行屬地管理。每級政府對本行政區域的環境質量保護負有法定職責。深入開展“檢察云課堂、以案說法講座、疑難案件研討、案件總結評析”普法宣傳活動,采用群眾愛聽、易懂、可記的語言,剖析群眾熟悉、知曉的典型案例,引導公民養成在法治軌道上主張權利、解決利益紛爭的習慣,從“用法”向“守法、敬法、護法”轉變,推動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努力使循法而行成為全體公民的自覺行動。
全國各地檢察機關將生態環境司法保護作為一項專門的檢察工作進行周密部署,注重更新理念、完善機制、規范運行、創新方法,以推動生態環境司法保護檢察監督向更高、更深、更廣方向延展。
一是創新完善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兩法銜接”工作保障機制。堅持把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兩法銜接”機制建設作為重中之重,不斷加大推進力度、加快工作進度、加快效能轉化,努力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的行政執法信息及時上傳和涉嫌犯罪案件的網上移送、網上監督,實現無縫銜接,有機融合。在充分發揮“兩法銜接”信息共享平臺溝通銜接作用的基礎上,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價值導向、社會導向,進一步健全完善生態環保檢察部門與法院、公安、環保及相關行政機關的聯席會議、信息交流、線索移送、案件通報、個案會商等工作機制,確保執法司法信息及時互通,解決聯而不合、通而不暢、商而不定等問題,深入分析問題背后的體制性障礙、機制性缺陷和制度性漏洞。
二是推進建立區域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執法司法協作機制。全面貫徹落實《湖北省漢江流域水環境保護條例》《湖北省漢江經濟帶發展規劃》中關于實行區域環境污染聯防聯控機制、統籌環境質量管理和污染治理、建立統一環境執法體系的要求,建立區域環境保護執法司法協作機制,將環境相關法規確定的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重大政策、重要改革任務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緊密銜接,推進檢察機關在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協作。
三是積極探索生態環保司法適用恢復性司法理念的方法路徑。司法實踐中,許多破壞生態環境的刑事案件,犯罪分子雖被判刑,受到應有的懲處,但受損的生態環境得不到及時修復。檢察機關堅持理念引領、積極探索、大膽實踐、穩步推進,努力把恢復性司法理念運用于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實踐,建立“補植復綠”“環境治理”“生態修復”“堤壩維護”等檢察監督機制。在對涉案當事人依法批捕起訴的同時,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要求破壞環境的行為人依法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恢復原狀或者修復環境、賠償損失,并作為建議法院依法從輕處罰的重要情節,以達到既懲罰犯罪又使受損害的生態環境及時得到修復與補償的效果,努力實現辦一個案件,恢復一片青山、一片綠水,凈化一片藍天,修復一片生態,最大限度發揮司法監督對生態環境治理的促進和保障作用。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治發展與司法改革研究中心)
編輯:姚志剛? 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