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環
收繼婚是我國古代一種傳統的婚俗制度,本質是父權至上在婚姻方面的體現。作為一種變異的財產繼承制,它是特定條件下對孤兒寡母的扶助贍養制度。收繼婚在民國時期雖被政府明令取締,但部分地區一直屢禁不止,河西地區收繼婚的歷史變遷在婚姻家庭、社會生活等方面得到反映。由于受到社會經濟、區域政治、思想觀念等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其變化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收繼婚是指在女方夫家死后,家庭、宗族內的男性有權將寡妻收娶為己有。收繼婚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該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它以血緣關系為紐帶,血緣近者優先,但禁止收繼生母,也常常嚴禁長輩親屬收娶晚輩親屬的妻妾,這種限制是宗族道德標準的體現。在中國古代,統治者即頒布相關方面法律,近代以來雖被取締,但由于主客觀原因的影響,民間部分地區猶有殘存。
民國時期河西地區收繼婚情況
中國是典型的宗族社會,民國時期河西地區受此觀念影響深遠,男子在家庭關系中居于支配地位,“寡婦是宗族財產,寡婦的轉移和財產一樣,同樣由繼承者承襲”。在儒家男尊女卑傳統的社會秩序中,收繼婚因受宗族關系的庇護而得以長期延續。它是古代社會夫妻宗族間互有婚姻權利和義務的衍變,同時也是原始社會秩序的殘余。在該婚姻形態下,妻子作為夫家的宗族財產,寡婦在夫家轉嫁,由族內按照血緣關系繼承,以防止財產外流。
民國時期河西地區的收繼婚分為兩種類型,即平輩收繼婚和長輩收繼婚,這一時期平輩收繼婚較多,長輩收繼婚因違背社會倫理關系而被取消或遭世人詬病,在近代則流傳甚少,故文中的收繼婚僅指平輩收繼婚。
平輩收繼婚,是以娶同輩親屬的妻妾而言。這種形式又可分為三類:一是平輩兄弟間可互相收繼其寡妻,但要征得雙方父母和家庭的同意。二是弟娶兄嫂。兄長死后弟可以娶寡嫂,有時甚至父子、叔侄之間都可以繼承。三是兄娶弟妻,弟死后兄可以娶寡妻。這三種類型界定嚴格,并以血緣關系親疏為紐帶,以宗族家法為保障。
長輩收繼婚,主要是指晚輩娶前輩親屬的寡妻,但禁止收繼生母為妻,禁止長輩親屬收娶晚輩親屬的寡妻。李丕祺《清末民初甘肅省婚姻習慣評析》中:“夫死,不允妻改嫁,兄弟子侄均可收娶”,體現并反映了民國時期河西部分地區猶有長輩收繼婚的存在狀況。
河西地區,即甘肅黃河以西到敦煌的廣袤地區。從東南烏鞘嶺起,止于甘肅和新疆交界處,西南一線有祁連山,東北沿線為沙漠戈壁荒灘,中間狹窄,長達千余里,形成一獨特的天然走廊,也稱河西走廊,在歷史時期一直是中原地區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
在地域分布上,民國時期河西地區收繼婚習俗分布地域廣泛,普及城鄉。“有法律所不許可之婚姻,而民間視為通者,即兄納弟妻,弟招兄嫂也,此事多在下層社會”,因與時代的不符性,一般分布鄉村及偏遠地區較多,河西地區收繼婚分布的地域性及群體性色彩強。
河西地區為少數民族聚居區,多個民族在此繁衍生活,“民族意識強,傳統觀念根深蒂固,生活中丈夫的優越性和妻室的附屬性特征明顯”,為傳統民族習俗的傳承提供了客觀條件,實行收繼婚是當時舊習俗的一種婚姻形式。另外,受少數民族區域習慣法的影響,部分漢族地區浸染了少數民族的風俗,導致了收繼婚的傳承具有一定的區域性與歷史性。
實行收繼婚是舊時社會私下約定俗成的一種婚姻形式,在保存家族財產的同時又可撫育亡者的后代,成為處理寡妻家庭困難的措施。受惠于此,該習俗得以長期保留,繼而不斷被傳承,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
“河西風俗有指婦以繼產,招夫以養婦。弟娶其寡嫂,謂之‘轉房,民眾允之?!北砻髁怂且环N得到社會認可的寡婦嫁娶處理方式。直到民國時期,河西地區的收繼婚現象一直存在。社會群體對收繼婚態度也不盡相同,有“永昌習俗,有同胞兄弟間,若有身故,兄無妻子者,即以弟媳轉配其兄為妻,兄故弟無妻子者,亦如之。鄉里親族多贊成無異議,習俗不良,無異于此”,對這一現象多是默認,收繼婚雖不合法但具有合理性因素。由于道德標準、宗族意識和文化內涵的相同性,使得收繼婚在本區域內具有傳承發展的潛力。
該地區收繼婚的普及因社會等級而略顯差異,“諸大戶嚴禁轉房,以正人倫事,凡同姓不尊為婚者,處罰當事人及沒收其一半資產,處以罰金。而下層社會,則禁而不絕?!鄙鐣燃壏置髑揖哂胁町愋裕煌鐣后w的心理認可度也大不相同,體現了社會群體收繼婚意向的復雜性。
民國時期河西地區收繼婚變遷歷程
近代以來,隨著西方新思想的傳入,河西地區的收繼婚也呈現出一個漸進變遷的過程,以新文化運動前后為界,收繼婚變遷略有不同。
辛亥革命初期,政治更替促進了社會習俗的文明化,婚姻習俗的改變也在其中?!昂游鞯貐^女性在婚姻及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不僅在地域上,而且在民族上,收繼婚這一陋習逐漸受到社會群眾的譴責與排斥”。但思想觀念的改變是一個緩慢的進程,此時河西地區雖處于變化的歷史進程中,但由于地理環境的局限性,婚姻陋俗并未發生徹底的變化,收繼婚在當時雖為道德所譴責,但實則得以殘存延續。
從傳統社會的道德角度看,收繼婚是“離經悖道”的婚姻陋習,因違反禮教倫常,河西社會民眾對其加以取締或隱諱,但由于其存在的合理性而得以傳承。民國初期,該地民眾生活發生了變化,在社會習俗上引起了一系列變革,在婚姻、家庭、社會各方面都影響較大,文明思想的傳入及社會的劇烈動蕩波及到河西地區,收繼婚漸漸地被隱諱,甚至很少提及。
此時,河西地區的收繼婚因不合新社會道德禮儀而社會普及率下降,偏遠落后地區則較多保留。傳統的收繼婚制度,在該區域內簡單化。西方文明思想傳入,婚姻自由觀念得以傳播,離婚或再嫁現象得到認同,婚姻陋俗漸漸被打破,“河西文明程度不一,收繼婚廢除以來,社會陋習漸亡,民眾大智”,該地區的收繼婚也逐漸淡化并退出了民眾的視野。
新文化運動促進了近代思想文化的更新,民主科學思想批判了舊婚姻制度下收繼婚的非理性及對婦女的摧殘,不少新思想人士倡導婚姻自由,并針砭時弊地提出收繼婚陋習的具體改革主張,推動了河西地區婚姻習俗的改善,同時也是特定歷史條件下多種因素綜合的結果。此后,民主、科學、自由思想逐漸傳播到河西地區,促使婦女解放與婚姻自由運動在新觀念的影響下得以發展。女性自我意識和權利意識的進一步覺醒,極大沖擊了傳統的婚姻觀念,收繼婚遭到社會民眾的譴責,但因其時代的滯后性而得以保留。1DD00931-FF1F-4701-A1DD-783DF9A7B2B3
這一時期,河西地區社會風氣逐漸開放,民眾思想觀念發生了變化,婚姻自由得到認可,收繼婚逐漸被社會所否定。由于社會轉型、經濟環境的變化,女性受到家庭的束縛較以前輕,寡婦自主結婚、離婚的現象更為普遍,社會文明化程度提高,河西地區離婚、再婚現象增多。受近代民主婚姻觀念影響,違背倫理道德的長輩收繼婚遭到禁絕,平輩收繼婚在部分地區也相應被取締,近代人考察永昌等地羌族習俗,有碑石記載,內容為:“嚴禁轉房,凡同姓宗族為婚者,杖六十,離異”,規定禁止當地人民實行收繼婚。在新文化運動影響下,傳統的收繼婚習俗在河西地區發生了變化,民眾的態度也有所不同,由之前的默認許可到譴責排斥,再到明令禁止。
民國時期河西地區收繼婚變遷原因
在辛亥革命的沖擊下,河西地區民眾的婚姻觀念發生了變化,尤其是收繼婚陋俗也隨之變化,究其原因則是由多方面原因共同綜合作用的產物,具體原因如下:
民國時期河西地區收繼婚的變遷空間跨度大,涉及民族多,從本質上來說,經濟因素是推動力,是收繼婚得以發展的基礎?!笆绽^婚以宗族利益為主,締結婚姻以經濟條件為基礎,能滿足各民族的利益需求,促進社會發展,因而得到當地民眾認可。”收繼婚在民間的延續,體現了經濟發展不可替代的功能。河西地區雖偏遠落后,但近代化的風氣已傳播開來,民眾的思想日益開放,促使傳統婚姻習俗的近代化。收繼婚因其違背倫理道德而逐漸被社會所拋棄,淡退了歷史性色彩。
在此期間,經濟近代化沖擊了河西地區傳統的社會習俗,婚姻方式也發生變化,促使社會文明化趨勢加強,畸形的婚姻形態受到民眾的非議,區域性的社會陋習遭到摒棄,收繼婚與時代文明格格不入。由于經濟發展的間接催動和近代化的客觀需求,民眾的婚姻民主觀念也在發生著變化,河西地區的婚姻習俗逐漸向近代文明化轉型。
收繼婚是民間群眾一種自覺或不自覺的選擇,它往往和政治形勢的導向相聯系,是統治階級決策力量的推動結果。民國初期,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改革性法律條文來清除殘余的社會陋習,以改良社會風氣,包括取締非法的收繼婚制度。
中國傳統婚姻制度的延續,與宗法性社會互為依存。在民國初年的政治變革中,傳統社會關系及宗法體系發生變化,婚姻習俗也受到影響,收繼婚正逐步失去以往的社會基礎與宗法保障。河西地區受當時政治形勢的影響,新舊并呈、中西雜糅、多元發展成為該時期各種婚姻習俗嬗變的主要特征,而收繼婚的變遷也打上了時代變革的烙印。
區域性的軍閥統治也促進了收繼婚的變遷。民國時期河西地區長時間處于軍閥控制下,政治、經濟乃至生活方式均帶有濃厚的地域性色彩,隨著社會向近代化邁進,收繼婚習俗也逐漸發生變遷,在政治變革和現實變遷中失去延續的保障。
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則是收繼婚變遷的直接動因。作為近代社會文明近代化的重要轉折點,它是整個社會思想文化大變革的先導,在向傳統落后地區傳播民主和科學的同時啟迪了民眾思想,在促使該地區收繼婚的變遷方面發揮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河西地區的收繼婚陋俗由來已久,且有根深蒂固的宗族意識和文化內涵作為基礎支撐,在本區域內有生存的土壤,它的存在是適應特定時空各民族文化及社會的需要。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使傳統的舊式婚姻家庭觀念瓦解,削弱了父權制宗族社會對女性的奴役,促使河西地區的收繼婚陋俗發生了歷史性的變遷,民眾更多的態度是排斥,否定其存在的道德性,致使收繼婚分布地域及普及人群急劇下降,適應當時社會民眾生活的需求逐漸調整社會關系。但其在局部地區維護家庭秩序,配置社會權利,解決宗族糾紛各方面依舊發揮作用,因而沒有消亡。
民國時期,河西地區在傳統向近代社會的轉型過程中,當時的社會面貌顯示了民眾道德標準和價值觀念的變化,民國時期部分民眾已逐步從傳統婚姻習俗的束縛中解脫出來,收繼婚的變遷乃至消亡也不能排除這一因素的影響。民眾的民主觀念日益濃厚且逐漸傳播開來,新思想新觀念沖擊了傳統的宗族制和道德標準,進一步推動了民眾思想觀念的更新,刺激了傳統陋俗與當代文明的背向棄離,同時順應了社會的近代化潮流,婚姻形式因之而發生變化。
這一時期,河西地區的傳統習俗觀念存在已久,并非一時能改變。“收繼婚作為一種獨特的婚姻制度,在沿襲了收繼婚制度的合理性色彩后,逐漸形成了適合地域特色的婚姻習俗,尤其是更多地保留了民族習俗?!笔绽^婚因其合理的存在性和本地的適應性特征而得以保留。由于河西地區民族意識、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各方面的不均衡,使得該區域內社會各階層的收繼婚也呈現出不平衡的狀態,加之傳統婚姻習俗及地方頑固勢力的阻礙,仍有不少民眾被舊式婚姻陋俗所束縛,收繼婚在經歷曲折變遷后還在部分地區得以殘存。
民國時期,新思想的傳播及社會風氣的開放對河西地區婚姻觀念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收繼婚陋俗因此而發生重大改變,河西地區逐漸脫離傳統觀念的束縛,在社會變革和經濟發展中尋找活力,逐漸趨同文明化的婚姻習俗。收繼婚在特定的時代環境及社會背景下調整了家庭關系,維持了宗族秩序,保護了家族資產的外流,發揮著解決家族糾紛的功能,同時它又有著違背婚姻自由的消極因素。民國時期河西地區收繼婚的變遷及逐漸消亡的歷程,實際上是該地區經濟發展不斷提高,社會不斷走向文明化的標志。
作者單位:喀什大學人文學院1DD00931-FF1F-4701-A1DD-783DF9A7B2B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