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彥蓉




紀念館的每一件革命文物,都記錄著一段不平凡的歷史,在展陳中對革命文物的利用率要不斷地提高。革命文物的保護及利用要有合理的方式,要有相應的規范,這樣才能體現館藏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的現實意義。
從2021年起,廣西革命紀念館針對革命文物的歷史意義以及弘揚革命文化進行了剖析。革命文物是見證中國文明的載體,需要逐步完善建設,增強愛國熱情,這是民族精神升華的基礎。從眾多革命文物中見證了中國崛起,見證了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所以革命文物具有一定的價值內涵,要繼續傳揚。
革命文物是一種“活”文化,需要對其加以保護利用。在博物館、紀念館中,陳列展覽可以使革命文物得到展示與傳承,但文物保護的方式要適當,其關鍵問題就是革命文物的保護利用,如果想要達到這一目的,需展開思考以及探究。
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的意義
文物的本質,其實就是活在現實生活之中,與生活充分融合,呈現出水乳交融的活文化,也可以叫做文化生活圖像。對于文物而言,想要對其加以保護,主要使其恢復原來的本色,這樣才能真正的“活”起來,要促使文物在世界“活”得有聲有色,具有較強的生命活力。從2011年開始,中國就已經頒布了文物法,對于國內的文物要進行有效的保護,目前已經掀起一番浪潮。
國內的文物,正在持續加大力度進行保護利用,形勢逐漸看好,但是還存在著很多的漏洞。有些較落后的地區會將非物質遺產放在檔案館中、博物館中,所以不會對外開放,這種保護形式對于社會的發展,國家發展沒有任何益處。當然,這些文物被放在博物館中后,進行展覽時,很多項目還存在著老套思維,這對于傳統文化來講,就是在進行破壞。應該意識到文物是一種活文化,可以對其加以保護,然而保護的方式要適當改善。其關鍵問題就是如何開展文物保護,對于文物保護來講,可以讓文物繼續活下去。在當今社會中,可以繼續獲得傳承,持續發展。
在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中,博物館、紀念館需發揮自身的職能,面向社會各界廣泛征集革命文物,并進行有效保護、研究和利用。為了使革命文物得到更好地保護和展示,廣西革命紀念館建成了革命文物保護和展示中心,主要展出該館2020年征集的革命文物。此實踐運用庫房式陳列,使革命文物在保護、利用、研究和教育方面都發揮了很大的價值,實現了革命文物的保護利用相統一。
展陳中館藏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的體現
革命文物是革命歷史的產物,對于文物文化的傳承以及不斷發展,需要一個合理的環境給予支持,陳列展覽、文創開發、宣傳文化等是博物館、紀念館館藏革命文物利用的主要形式。
展陳中相關革命文物作為展品展示:革命文物是傳承革命文化的有效載體,文物本身就是活的代表,能夠體現出代代相傳,體現出豐富多彩的生活形式,要保證革命文物賴以生存的空間。革命文物的保護,需要動態的支持,同時也需要具備生活化以及開放的保護形式,這是為后人留下的寶貴財富。從文物的保護以及價值來看,每一件文物都非常珍貴,可以代表著一個國家的文化,同時也代表著社會文化,尤其是革命文化。中國在經過剝削和壓迫之后,中國人民奮起反抗、浴血奮戰、百折不撓,創造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成就。而那些革命文物、史料以及經歷者都是歷史最好的證明。
廣西革命紀念館基本陳列《光輝的歷程》,主要展出中國共產黨在廣西的革命斗爭歷程和著名英烈事跡,以及相關的革命文物。展陳中的革命文物原汁原味地呈現在觀眾面前,如大革命時期農軍攻城時用的木炮(圖1)。1923年,廣西著名農民運動領袖韋拔群帶領農軍三次攻入東蘭縣城,在第三次戰斗中攻占了東蘭縣城,取得勝利,拉開了廣西農民武裝斗爭的序幕。如今這個木炮靜靜地躺在廣西革命紀念館里,向眾人述說著當年韋拔群率領農民攻城的斗爭歷史。
展陳革命文物衍生文創產品:國內外的博物館、紀念館大都研發了以館藏文物、陳列展覽等為主題的文創產品,如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研發的“勝利系列紅色文創產品”“駱越風韻·瑤民起義口號系列產品”(圖2)等,并在線上線下進行銷售,使文物文化在人們的現實生活中得到傳承和弘揚。紀念館需要體現出自身的特色,同時也要宣傳有關每件藏品的歷史事件,以及具有影響力的人物。在紀念館中,藏品就是真品,但紀念館可以通過媒介來進行宣傳,同時要對每一件藏品加以保護,真正起到紀念館保護文物的作用,這也對紀念館的發展提供有力的幫助。針對在近幾年文物的保護相關文獻中,所闡述的內容展開來分析,對文物進行了初步的了解,其實文物也是中國的一種文化,同時也屬于非常重要的一種文化遺產。
在針對相關文獻進行研究中,發現一些大型城市對于文物非常的重視,已經采取較靈活的手段對其加以保護,但是對于一些落后的地區來講,并沒有重視文物。所以落后地區應該去借鑒大型城市文物保護的方式,使其具備靈活以及動態化,可以得到更好的傳承,同時也會促進發展。適當構建民間生態場,可以為文物開辟全新的場景。根據以上內容分析,其實相關地區還會受到很多的約束,所以對文物的保護并不是很完善。如果想讓文物受到活態保護,需要科學性的指導,同時也需要理論的支持。
展陳革命文物、宣傳紅色文化:博物館、紀念館首先要建立合理的傳播形式,逐步將宣傳引入課堂,要讓青少年在和平年代從生動感人的故事、震撼的歷史中接受革命傳統教育洗禮。如廣西革命紀念館將“2020年征集革命文物展”中的部分革命文物制作成電子版展覽,送到南寧市各學校進行宣講,此宣傳形式獲得廣大師生的認可。同時,積極搭建相關平臺為群眾親近黨史、學習黨史創造條件,讓革命文物教育功能不斷得以強化。此外,可以利用青年人喜聞樂見的短視頻、直播、動漫、游戲等形式講述革命文物、了解革命歷史等,引起更加深刻的共鳴與思考。
2021年6月底,“紅旗漫卷壯鄉——中國共產黨在廣西革命歷程文物圖片展”在廣西民族博物館展出,此展覽由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承辦。展覽共展出革命文物105件(套),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廣西的奮斗歷程。同時,結合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館藏珍貴革命文物,該館開發了盲盒拆解H5線上小游戲(圖3),游戲結合當下十分流行的盲盒拆解形式進行創意設計,網友可通過抽取盲盒,了解盲盒中隨機展現的革命文物故事。
館藏革命文物在保護利用中的注意事項
構建良好的展陳條件:博物館、紀念館的每一件藏品,都要有合理的環境以及條件才可以保存,例如溫度以及濕度、污染、光照等都會對其安全性以及壽命帶來影響。通常情況下,館內的環境溫度應該控制在20℃左右,相對溫度控制在60%以下。在文物庫房內會有不同的藏品,針對不同種類的藏品可以設定不同的環境以及溫度、濕度,同時也要有不同的維護管理形式。
不斷提升專業人員的業務素質:在保管革命文物時,管理人員需要承擔起保護、維護的責任,工作中不違規,認真執行任務,掌握相應的規范,才可以避免藏品受到損壞。工作人員要有較強的保護意識和專業技術,同時要注意加強專業學習,與同行相互交流經驗,共同探討,從而提升專業水平和業務素質。
加大對展廳的巡查力度:展陳中革命文物陳列要有嚴格的記錄,展陳期間要根據計劃和實際以及環境等對展廳的文物、輔助展品、展覽設施等進行巡查工作,日常巡查發現問題及時反饋,并認真填寫《展廳巡查記錄表》。如果文物出現變化,應及時找到異常狀況的原因,另外需要有檢查、監督工作,要避免文物丟失。尤其是陳列展覽科的工作人員,在巡查中一定要特別注意,避免安全隱患的出現,確保在展革命文物的安全。
注重文物藏品搬運時的保護:文物藏品在搬運過程中必須要加以保護,如文物藏品從展廳撤回文物庫房或是從文物庫房搬運到展廳展柜的過程當中,需要提前做好搬運措施,準備好人力、物力及搬運工具等,因為在搬運中會遇到很多突發情況以及特殊情況,所以應進行合理安排,同時要妥善準備,避免一切可能發生的意外情況,保證文物藏品在搬運過程中的安全。
認真履行文物交接手續:每一件文物藏品都非常珍貴,不僅蘊含著悠久的歷史,同時也是無價之寶。所以對文物藏品的保管以及交接要非常重視。因此,文物藏品在出入庫展覽、研究等交接時,要與對接人員詳細核對,其內容包含文物目錄、件數以及出入庫時間、地點等。交接人員一定要認真負責,將記錄整理完善。同時還要將交接的革命文物逐一進行核對,必須保證準確無誤。
館藏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策略
革命文物是我國近現代血淚史的展現,所以保護好、利用好這些革命文物,讓更多的子孫后代了解到中國革命的歷史,了解到先烈們用血和肉換來的和平盛世是多么的難能可貴。筆者就做好博物館、紀念館館藏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提幾點策略。
完善革命文物保護財政制度:革命文物保護要利用空間布局,探索完善文物管理體制機制。建立完善的財政保障機制,工作中需要有政策支持。抓好用好國家新時代對革命文物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建設等戰略機遇,爭取中央免費開放資金,用于展覽提升的補助經費、革命文物征集保護經費等。
加強革命文物史料征集保護工作:近年,廣西革命紀念館開展了“老兵口述歷史”采編工作,搶救性完成400多位廣西各個歷史時期的參戰老英雄的口述史訪談,整理成珍貴的館藏史料,征集到老兵捐贈的革命文物(實物)40多件(圖4),同時征集到上百條革命文物線索,為下一步征集革命文物打下基礎。文物就是傳承文化,需要代代相傳,需要口口相傳,利用多種方式進行傳播,使其繼續延續。對文物進行保護,要得到廣大民眾的支持,也需要傳承人參與到其中。傳承人的參與,對于文物的保護更加有力。根據自覺意識,可以對文物進行傳承,獲得更高的追求。對于文物來講,應該先做的是繼承,再去談發展,師承對于文物文化來講也非常重要,主要體現在繼承與發展。
創新革命文物利用方式:積極建立革命文物創新以及利用方式。著力策劃打造主題鮮明、內涵豐富的革命文物陳列展覽,做到見人見物見精神。如廣西革命紀念館的革命文物保護和展示中心通過“保護+展示”的保存式陳列方式,打破“圖片+文字+實物”的傳統展示模式,簡化陳展形式,同時也發揮了革命文物的教育功能。剖析革命文物所具備的內涵。通過挖掘革命文物背后的紅色故事、精神價值,轉化成展覽、宣講活動、黨史學習課程、黨史故事、文化創意產品等,讓文物“活”起來。構建數字化平臺。互聯網時代,在革命文物保護工作中,也需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越性,采用先進方式,構建“革命文物云教育”平臺,借鑒《如果國寶會說話》電視紀錄片,拍攝短片、微電影,對革命文物進行宣傳,讓大眾了解其背后的革命文化歷史,從而積極參與到歷史發展的洪流中,而不是做一名旁觀者。
博物館、紀念館展陳中的革命文物需要進行有效的保護和利用,同時應注意避免出現的問題,進而提出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的幾點策略。博物館、紀念館利用展陳中館藏文物的歷史知識、紅色故事,不斷地繼承、發揚前人的優秀品德,促進革命傳統教育,提高愛國熱情。我們應該繼承紅色基因,愛國家、尊重歷史。在國內博物館事業中囊括著紀念館、展覽館、博物館等。這里保存著歷史事件的遺跡以及對文物的記載等,保護和利用好這些“活”文化,不斷地繼承以及發揚先烈、先驅的優秀品德,讓群眾充分了解愛國主義精神以及革命傳統教育,了解革命歷史,繼承發揚中國的優秀品質。
作者單位:廣西英烈褒揚事業促進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