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檢察官助理任晨霞
一艘艘運砂船晝伏夜出、人員伺機登岸,在長江口與偵查機關上演“貓鼠游戲”,這是非法采礦案中一個司空見慣的場景。2021年以來,上海鐵路運輸檢察院(簡稱上海鐵檢院)辦理了一批非法采礦民事公益訴訟案。
涉案運砂船一般從江蘇海門等地出發,經過幾天的航行到達福建閩江附近海域,高頻呼叫“三無”采砂船,聯系好接砂的位置、噸數、價格等信息后,采砂船就將粗大的管道伸入海域,在機器轟鳴中,滾滾海砂被吸出,并直接通過皮帶過駁到運砂船上。
運砂船買進海砂價格為每噸6元,運輸到長江下游碼頭賣出時就能達到上百元一噸,足以見得非法盜采砂石資源是個“暴利行業”,這也導致非法盜采海砂屢禁不止。
經對辦理的一批非法采砂案件進行梳理,上海鐵檢院發現很多運砂船存在江船出海的問題,而且運砂船在明知采砂方未取得海砂開采海域使用權證及采礦許可證的情況下,仍經事先通謀,實施非法采砂的行為。涉案運砂船“反偵查意識”極強,往往在接頭時,船舶都關閉了AIS(船舶自動識別系統);在支付采砂款時,通過繩子懸吊的方式向對方遞送現金,這也給案件的偵查增加了難度。為遏制此類行為,增加違法成本,檢察機關在辦理案件時,除要求違法者承擔刑事責任外,還通過民事公益訴訟追究所有違法者的公益損害責任。
檢察機關針對船主、船長實際參與盜采行為進行調查,抓住了關鍵環節,查明違法事實,依法追究其公益損害責任。非法采砂造成的生態環境資源損害鑒定難度大、費用高,可以根據專家意見,確定損害賠償數額和環境修復費用。
檢察機關辦理一案,治理一片,深入分析非法采砂行政執法及治理存在的問題,下一步將通過行政公益訴訟進行監督,推動依法行政,嚴格執法標準,形成公益訴訟檢察監督的聚合效應。
主講檢察官助理任晨霞點評
海砂等礦產資源屬于國家所有,單位或個人在未取得開采資質的情況下不得擅自開采。對于無相關資質而非法從事砂石交易、收購及買賣無合法來源砂石料的單位和個人,檢察機關除追究刑事責任外,還要求當事人承擔民事侵權責任。
(任晨霞,上海鐵路運輸檢察院第五檢察部檢察官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