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相伺
摘要:網絡熱詞來源于生活,走紅于網絡。隨著我國網絡用戶逐年增長,網絡熱詞已經成為一種我國特有的與時俱進的文化現象,網絡熱詞的翻譯也成為外國讀者了解我國文化和國情的重要窗口。本文主要以2020年網絡熱詞為例,探討了網絡熱詞的特點,以及在生態翻譯學理論指導下,運用三維轉換法,即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對2020年網絡熱詞英譯進行研究。
關鍵詞:2020網絡熱詞??? 生態翻譯學??? 英譯??? 策略
2020年在人類歷史上是極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全球疫情大爆發,人們隔離居家。網絡辦公、網絡聚會、網絡學習等一系列日常活動都在網絡上進行,網絡成為越來越多人的生活娛樂“廣場”,“網絡熱詞”這種獨有的亞文化愈發受人歡迎。如今,網絡熱詞已然代表了最廣泛人民群眾的真實生活。網絡熱詞的英譯對外國讀者真切地了解到中國人民的生活起著重要作用。
一、對生態翻譯學的解讀
生態翻譯學是由我國著名學者胡庚申所提出來的本土翻譯理論。生態翻譯學是由生態學和翻譯學結合而成的跨學科理論。生態翻譯學的基礎理論即“翻譯適應選擇論”,胡庚申認為生態翻譯學理論的研究翻譯方法是“三維轉換法”,即在“多維度適應性選擇”的原則下,翻譯活動在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層面進行選擇與轉換。三維轉換發生在翻譯活動層面,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這三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融合度越高,譯文越是貼切,效果更好。
二、對網絡熱詞的解讀
熱詞,即熱門詞匯。作為一種詞匯現象,反映了一個國家、一個地區在一個時期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和事物。具有時代特征,反映一個時期的熱點話題及民生問題。網絡熱詞有兩層含義:一是作為一種語言首先是流行于虛擬網絡空間并且為網民自己創造或借用的;二是能夠記載歷史、傳遞民情。既然我們把一個語言單位稱作“網絡熱詞”,那么它應該同時具有“網絡”和“熱”兩個基本要素。“網絡”要素,說的是它起源于網絡,由網民自己所創;“熱”要素,說的是它被網民所熟知并廣泛使用,產生巨大社會反響。
(一)網絡熱詞的特點
1.時效性。網絡熱詞產生于特定的時代背景,是對一些具有強烈時代特征的熱門社會現象或事件的反映,這些詞只能維持很短的時間。時效性是網絡熱詞最基本的特征,例如,走紅于2019年的“9102”,網友用該詞來吐槽一些人思想的落后。“9102”的大概意思是如今這么現代化,怎么還會發生這樣的事情!這個詞將2019 年倒裝了一下,用夸張的手法突出表示時間的久遠,慣用表達是“都9102年了!”此外還有2020年的熱詞“撈五條人”,五條人是中國內地民謠樂隊,在2020年參加網絡綜藝《樂隊的夏天》時因其歌曲獨樹一幟的“土味”風格而備受網友追捧,在這個競技節目中,五條人樂隊登場就慘遭淘汰,被觀眾投票復活后第二輪又被淘汰,但是觀眾為了能夠看五條人在臺上繼續表演,只能繼續打撈。因此,“疲憊的一天從打撈五條人開始”這句話流行于網絡。以上兩個不同年份的網絡熱詞充分顯示出其時效性,時過境遷,當年風靡于網絡的熱詞現在已經不被網友頻繁使用,但這些詞卻記錄著網民的網絡歲月。
2.簡潔性。簡潔性是網絡熱詞的另一大特點,這不僅體現在網絡熱詞在構詞方面更加直觀,將傳統文字與數字圖片等結合在一起,同時很多網絡熱詞本身就很簡單明了,人們不需要多加考慮,一眼就能看懂其含義所在。例如2020年網絡熱詞“打工人”“工具人”“地攤經濟”“U1S1”(“有一說一”的簡寫)、“直播帶貨”“干飯人”“778”(吃吃吧的數字版)、“857”(可指蹦迪,也指8點去蹦迪,到凌晨5點,一周7次)等。正是因為網絡熱詞的簡潔性,這些詞才容易被人們接受、熟記并廣泛傳播。
3.幽默性。網絡是當代人放松壓力的樂園,許多網絡熱詞要不用超出現實的夸張的表現手法來吸引人們眼球,以其離譜的語言風格走紅網絡,要不用嚴肅認真的詞來對現實進行殘忍的描述,達到“反諷”的效果,有著“黑色幽默”的特點。例如“集美”一詞,這個詞出自于一名網絡主播,由于該網絡主播普通話不標準,將“姐妹”發音為“集美”,而流行于網絡。
4.新穎性。網絡熱詞的新穎性顯而易見,很多熱詞都是由使用網絡的年輕人所創造。這些詞腦洞大開,天馬行空,是年輕人中時尚的語言藝術。例如,淦,這個字的發音是gan(四聲),本身意思是“水滲入船中”,但在互聯網上多用于“干”字的替代,因為在某些平臺表達個人情緒時,“干”可能會被判定為敏感詞匯,所以許多博主就用“淦”代替了。還有“社會性死亡”,原意指生命的終結,在社會上被認為已經死亡。現在指的是在不熟的人面前發生令自己尷尬無比的事情。這些新詞被創造、傳播,對豐富漢語詞庫起著重大作用。
(二)網絡熱詞的構詞法
1.諧音法。諧音構詞法在中國的古代諺語中常有體現,它是利于漢語中音同或音近條件而造的新詞新句的構詞法,例如,諺語中:癩蛤蟆跳井——撲通(不懂)。例如,新冠肺炎肆虐全球時所產生的一些詞匯:毅心移疫、疫不容辭、疫往直前、聞機起舞,還有深藏blue(深藏不漏)、duck不必(大可不必)、腳藝人。
2.舊詞新義。舊詞新義是當代漢語詞義發展演變的規律之一,是指詞語在原有詞形或詞意上產生新的意義。舊詞新義不僅可以將那些被人們淡忘或接近消亡的詞重新回到大眾視野,同時也減少了創造新詞的麻煩。這種似曾相識的親切感往往又會為人們帶來意想不到的新感覺。例如,“神獸”這一網絡熱詞,最初,它指的是中國傳統民間神話故事的妖魔鬼怪,其更早源于中國古代神話《山海經》,在《山海經》中有各種傳說神獸的描述,例如囚牛,朱厭,霸下等這些生物在現代社會來講無處可尋,但其相似處卻來自現實。他們經常在中國傳統建筑中得以體現,例如,房頂上的吻獸,其寓意消災,避邪,避火。而2020年受到疫情的影響,上半年,我國各地中小學全部延遲開學,學生全部在家里上網課,失去老師的管理,家長不得不和孩子在家里斗智斗勇,家長用盡渾身解數,既要照顧孩子的生活起居,還要兼顧學習效果,而孩子頑皮難管教,這一過程仿佛在于“神獸”斗法。9月各地中小學分批開學后,家長不禁感嘆“神獸終于歸籠了”。“颯”可作形容詞、動詞,表示清涼的樣子,也可以形容風聲。新冠肺炎期間,女性撐起了抗疫的大半邊天,“颯”現在表示帥氣利落,用來形容女性。
3.詞語模。李宇明(1999)最先提出“詞語模”理論。認為詞語的構成方式是由模槽和模標組成,模槽即詞語模中的空位,是可變成分,模標是詞語中的固定成分。詞語模也可以理解為通常所說的加詞綴法。例如今年衍生的詞語模“X人”“云X”,具體如
下:打工人、工具人、干飯人、守餡人、云簽到、云講座、云跨年、云聚餐、云蹦迪、云觀展等,這些詞特點鮮明,易于理解。
4.焦點事件凸顯。這類詞有兩個特點,一是受其影響所產生的事件詞;二是受焦點事件所直接產生的人物詞。例如,鐘南山、李文宏、雙循環、健康碼、地攤經濟、報復性消費等。
三、2020網絡熱詞英譯的三維轉換
生態翻譯學認為,譯者是翻譯活動的中心,“翻譯適應選擇論”是其基本理論。胡庚申教授提出在翻譯過程中,最好的適應即在選擇中適應,最好的選擇即在適應中選擇。翻譯原則一多維度的選擇性適應與適應性選擇。所以翻譯方法應至少立足于三個維度: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
(一)語言維
所謂“語言維的適應性轉換選擇”,即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語言形式的適應性轉換。這種語言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層次上進行的。英漢兩種語言分屬不同語系,存在很大差異,例如,英語注重形合,屬于直線型語言,語句之間的邏輯和結構往往通過介詞和從句等表現;而漢語屬于意合螺旋式語言,邏輯往往通過上下文語境,時間順序或者事件發展順序來體現。
關于詞性方面的差異,英語是靜態語言,常用名詞來表示動作或狀態;而漢語是動態語言,常使用動詞來表示動作或狀態。所以在英漢翻譯中,要掌握語言之間的異同,輸出最地道的表達。
例1:“直播帶貨”譯為“live commerce”
直播帶貨作為一種新的銷售模式,發展勢頭迅猛。當“直播帶貨”作為一種銷售模式出現時,屬于名詞。分解之下,“直播”與“帶貨”都屬于動詞。而它的英譯“live commerce”,“live”為形容詞,意為現場的;“commerce”為名詞,意味商業。將中文的動詞轉換為英文的名詞,更加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
詞性不變情況下的翻譯。這種情況下多采用直譯的翻譯方法,保留了源語的格式與內容。
例2:“云監工”直譯為“online overseers”
在這里“云”意思為“云端的”,形容詞;“監工”為名詞。對應的英文翻譯“online”意思為“在線的”,形容詞;“overseers”為名詞。
例3:“地攤經濟”直譯為“street economy”
(二)文化維
所謂“文化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即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關注雙語文化內涵的傳遞與闡釋。這種文化維的適應選擇轉換在于關注源語文化和譯語文化在性質和內容上存在的差異,避免從譯語文化觀點出發曲解原文,譯者在進行源語語言轉換的同時,關注適應該語言所屬的整個文化系統。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網絡熱詞在英譯時,常采用歸化的翻譯策略作為指導。歸化即將源語轉化為譯人語國家的相應表達,不保留原有風味及特征。
例4:“好家伙”譯為“my goddess”
“好家伙”在中文意思表驚訝,不可直譯為“good guy”,為了讓英文讀者有更清晰的了解,譯為英文的常用表達“my goddess”。
例5:“工具人”譯為“cat’s paw”
“工具人”是年輕人的自嘲,大概意思是面對生活中的種種處境,盡管不順從自己內心,不是自己本意,但是為了生存又必須麻木機械地堅持下去。而“cat’s paw”是英文俚語,意思為“aperson used by another as a tool”即被他人利用的人,受人愚弄者。從文化維來看,這些熱詞的翻譯方法不僅實現了語義的平衡,還實現了文本信息的對等。英語讀者能夠輕易地獲取到其中的語言內涵。
例6:“雙節棍”譯為“bachelor”
“雙節棍”起源于網絡一個戲謔的說法,因為2020年國慶和中秋相接的稀奇場面,網友們普遍調侃到過完國慶節到中秋節都為脫單的單身漢們就是“雙節棍”。其靈感源于天貓的“雙11”光棍節,其隱晦和自我結構讓人不勝歡喜,一方面是表達了對愛情的渴望,另一方面也可以自我結構,是獨特的亞文化體現。其英語翻為“bachelor”。
例7:“后浪”譯為“younger generation”
“后浪”在漢語中的意思為年輕一代,祖國未來的希望,并沒有字面上“浪”的意思,所以譯為“younger generation”。
(三)交際維
所謂“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即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關注雙語交際意圖的適應性選擇轉換。這種交際維的適應性選擇轉換,要求譯者除語言信息的轉換和文化內涵的傳遞之外,把選擇轉換的側重點放在交際的層面上,關注原文的交際意圖是否在譯文中得以體現。
例8:“逆行者”譯為“Heroesin harm’s way”
“逆行者”字面意思是反向行走的人,現用來表示遇到困難不退縮,挺身而出的人。他們將民族大義深藏心中,為了祖國,為了人民,甘于拋頭顱灑熱血。他們是消防戰士、白衣天使、人民警察等,是我們深深敬佩的俠義之人。“逆行者”的英譯為“Heroes in harm’s way”。
這里的“harm’s way”形象鮮明地表示出境遇之艱險,“hero”也將平凡人的英雄精神凸顯出來。
基于交際維,為了達到交際目的,有的熱詞用改譯的翻譯方法。
例9:“淦”譯為“son of the gun”
這是網友在網絡平臺發表個人情緒時,常用“干”字,但這個詞在很多平臺被定義為敏感詞匯,所以便產生了“淦”。“淦”可譯為“son of the gun”或“son of the shoot”。這兩種翻譯都源于英語口語中常用的“son of bitch”由于“bitch”不太中耳且為敏感詞,所以用“gun”或“shoot”代替。
四、結語
本文著眼于胡庚申教授的生態翻譯理論,注重譯語的翻譯生態環境,結合“三位轉換”視角,分析并研究了2020年網絡熱詞的特點與英譯。網絡在我國人民生活中所發揮的作用不言而喻,而網絡熱詞不僅體現了我國一大部分人民的生活現狀、心理現狀,同時也能從側面反映了社會變遷。研究網絡熱詞的英譯在傳播中國文化、闡釋中國精神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因此,我們要推動網絡熱詞翻譯的發展,提升譯文質量,促進中國文化“走出去”,樹立文化自信,讓更多的國家對中國有更加真切的理解,進而推動國家關系發展。
參考文獻:
[1]胡庚申.若干生態翻譯學視角的應用翻譯研究[J].上海翻譯,2017(5).
[2]盧曉芳.三維轉換角度下《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英譯策略研究[J].海外英語,2020 (23).
[3]胡殿龍.生態翻譯學視角下網絡熱詞的英譯[J].隴東學院學報,2020(1).
[4]王維東.網絡熱詞漢譯英之探[J].中國翻譯,2011(1).
[5]張淑卿,張金玲.生態翻譯學視角下2018年網絡流行語英譯淺析[J].海外英語,2019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