霏霏
有沒有感覺APP比自己還懂自己?APP使用過一段時間之后,就能猜到你喜歡什么,并很快投你所好,不停精準推送相關內容。對有的人來說,平臺自動推送自己常看、喜歡的內容,自然省事了不少,但對另一部分人而言,算法推薦更多時候是自作聰明,用戶不僅會受到所謂的“個性化廣告”騷擾,還會對自身隱私信息安全產生擔憂。
無論是社交平臺的信息流廣告推送,還是電商平臺上的購物推薦,背后都離不開算法的支持?;ヂ摼W企業通過抓取用戶數據,依據用戶畫像提供定制化的娛樂信息、娛樂和消費服務,一方面可以提供個性化服務,另一方面也為企業帶來更多利潤。但這種抓取用戶隱私信息的行為,也帶來了廣告騷擾、大數據殺熟、信息繭房等問題,引發了大眾關注。此前,國家網信辦等四部門聯合發布了《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定》,為算法推薦服務提供了規范指引,并于3月1日起正式施行。
隨著消費者和管理機構對于數據隱私重視度的提升,相關法律法規陸續出臺,各APP企業也開始收斂。而在3·15之后,抖音、今日頭條、微信、淘寶、百度、大眾點評、微博、小紅書等 APP 均已上線算法關閉鍵,允許用戶在后臺一鍵關閉“個性化推薦”,對于重視個人隱私的消費者而言,這無疑是個好消息。下面,筆者就將從社交、電商等主流應用入手,為大家介紹如何一鍵關閉“個性化推薦”。
一鍵關閉“個性化推薦”會讓不少人第一時間想到微信朋友圈的廣告,明明都是私密的社交圈了,莫名其妙的廣告植入很讓人心煩,于是,一鍵關閉“個性化推薦”體驗就從微信開始。首先將微信升級到最新版本,然后依次進入“我”—“設置”—“個人信息與權限”界面,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微信分別提供“系統權限管理”“授權管理”“個性化廣告管理”“個人信息瀏覽與導出”等多個選項(如圖1)。

用戶在這里可以根據個人偏好對隱私項目進行設置,總體而言還是相當方便的。而同樣作為用戶使用頻率極高的社交軟件,QQ也將一鍵關閉“個性化推薦”放在非常顯眼的位置。啟動QQ后點擊左上角的用戶頭像即可進入用戶設置界面,然后點擊右下角的“設置”按鈕后,在“設置”界面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個人信息收集清單”“第三方個人信息共享清單”“個人信息保護設置”等隱私項目,點擊“個人信息保護設置”后就可以看到“個性化推薦設置”和“廣告推薦設置”項了(如圖2)。在這里,用戶可根據個人需求進行設置。

完成了微信和QQ的“個性化推薦”設置后,接下來其他軟件就容易許多了。微博“個性化推薦”的設置與操作同前面大同小異,需要我們進入到設置頁面找到“隱私設置”功能,進入后再找到“個人信息和權限”頁面,最后選擇關閉個性化內容推薦。抖音的設置則更為簡單,進入到設置頁面后,再點擊轉到“了解與管理廣告推送”即可關閉程序化廣告展示設置和個性化廣告展示(如圖3),遠比預想的簡單。

而淘寶作為“個性化推薦”變現最為方便的電商,其設置與關閉比預想的麻煩一些。在進入“我的淘寶”界面后,點擊右上角的“設置”項。在“設置”界面可以看到“個人信息共享清單”和“個人信息收集清單”,但“個性化推薦”并沒有放在這里,而是放到了“隱私”項。在淘寶“隱私”項中,“授權管理”項目清楚地列出了“廣告管理”項(如圖4),用戶通過這個選項即可管理個性化推薦內容的展示。

京東同樣將“個性化推薦”埋得有點深,進入“設置”界面后僅僅能看到“個人信息收集清單”和“第三方共享個人信息清單”項,并沒有直接看到“個性化推薦”設置選項。經過一番尋找后,在“通用”項中看到“隱私設置”項,再點擊進入后才可以看到“廣告管理”項。
通過體驗主流APP的“個性化推薦”功能后我們發現,不少APP都將該功能放到了三級菜單甚至更深的地方,用戶需要點擊多個選項或者去尋找才能看到,多少有些麻煩,而這也反映出當下APP對于關閉個性化廣告推薦的躊躇,他們恐怕并不是那么希望用戶能在第一時間看到該功能,但又不得不放出來。
相對于苦苦尋找的APP關閉按鍵,系統設置也是需要掌握的技能。進入手機“系統設置”界面后,點開“更多設置”項后可以看到“權限管理”菜單,進入后可以看到軟件及其權限列表(如圖5)。

以“閑魚”為例,點擊進入該APP權限列表后,可以清楚地看到該軟件可以獲得哪些權限和當下授予了它的權限。在“單項權限設置”界面中,還可以對軟件“懸浮窗”“鎖屏顯示”“后臺彈出界面”等項目進行單項設置(如圖6)。

相對于單個APP的隱私管理,通過系統直接關掉一些APP權限顯然更讓用戶放心一些,對于看重個人隱私的用戶而言,經常檢查下軟件權限可以說是非常必要的。
將算法開關交給APP用戶,才是真正尊重用戶知情權和選擇權的態度。數字時代,隨著數據技術在生活中的滲透不斷加深,公民隱私信息也暴露在公眾和企業面前,而企業必須承擔起保護用戶隱私和數據安全的責任。
目前大部分APP都把算法關閉鍵埋得比較深,這點小心思可以理解。其實,“算法開關”不是自廢武功,而是補地基上的漏洞,有利于合規企業進一步發揮優勢。網絡安全、數字安全是托起數字經濟的底層邏輯,不能建立在侵害消費者知情權與選擇權的基礎上,企業對此心知肚明。在眾多一鍵關閉“個性化推薦”的體驗中我們發現,以算法見長的字節跳動系APP反而算法開關位置最顯眼、分類最齊全,體現企業對用戶數據隱私重視的同時,也是企業對自己算法信心的一種表現。而在算法知情權方面,微信、大眾點評等APP列出了“個人信息收集清單”,告訴消費者自己收集了哪些信息,以及如何使用這些信息,這或許會成為未來APP算法隱私個性化的發展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關閉個性化推薦并不會減少APP內推送的廣告數量,只是會不再根據用戶的喜好去推送相應的廣告。也就是說,用戶在關閉這一功能后幾乎收不到任何與自己喜好相關的推薦,對于某些人來說反而是缺陷,但不管怎么樣,APP愿意給予用戶這個選擇,就意味著算法開關的主導權真正交由用戶自己來掌握,也算是算法“松綁”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