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縣級機關幼兒園 張鵬程
“全收獲”理念的踐行需要課程主導者“教師”對種植活動進行重新認知,即突破單純對植物果實的物質性收獲,轉為重視幼兒經驗的獲得。經過課程審議,我們沒有走“種植番茄苗—收獲番茄果實”的直通車,而是欣賞沿途的美景,發現幼兒的當下興趣,提供可操作、易實施、齊參與的材料,滿足幼兒的探究需要,力求幼兒收獲最大化。
小班幼兒初來乍到,對于“種植”是一頭“問號”。特別是沒有農村生活經驗的幼兒,問他們瓜果蔬菜從哪里來的,近半數回答“從超市來、從店里來、從菜市場來”,只有極個別幼兒會說“是從地里來的,我奶奶種番茄”。
果實的成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是一個生命綻放的過程,是待到瓜熟蒂落后自我實現的過程。小班幼兒對“種植”的經驗幾乎為零,所以我們將該內容計劃之后延期實施。《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科學領域“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中3~4歲子目標指出“能用多種感官或動作去探究物體,關注動作所產生的結果”。因為幼兒對番茄的外形、味道等方面有較為直觀的經驗,所以我們從摸一摸、聞一聞、嘗一嘗著手,如番茄有一層薄薄的外衣(果皮)、切開后有許多小粒子(種子),并在生活區投放吸管、塑料刀、勺子等多種工具,滿足幼兒對番茄初步的探究欲望,讓幼兒在與番茄的積極互動中積累果皮、果肉、種子等名詞含義,達成課程框架中的知識目標,并激發幼兒好奇心。
番茄課程實施初期,我們沒有急于播種,而是以“番茄”為媒介,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幼兒積極主動地獲得有益的經驗。既然“吃”是小班幼兒最感興趣的,我們就以此為切入點,在集體活動中,我們挖掘廚藝資源,邀請食堂爺爺和幼兒共同制作番茄糖葫蘆、番茄披薩、番茄蛋撻等,久而久之不愛吃番茄的辰辰也漸漸適應了番茄酸酸的味道。后續的番茄美食周、親子番茄美食制作依序開展,番茄炒雞蛋、番茄魚、番茄三明治等出現在我們班級中。爸爸媽媽們熱情高漲,陪伴幼兒制定美食計劃、羅列食材表、購買食材、洗刷廚具、制作美食……一系列的親身體驗、實際操作中,親子關系得到了增進,幼兒也感受到美味佳肴的來之不易、收獲了多方面的經驗。


番茄課程不只是一次簡單的品嘗會,如何在美食周活動中提升幼兒的經驗是教師思考最多的問題。番茄美食顯然屬于健康領域活動,可分解為“營養、飲食衛生、就餐習慣”等子領域。“種植活動是一種綜合性的活動,是涉及數量、協作、空間、責任感、規劃、任務意識及審美等多方面經驗的活動。”教師要將已開展活動和后續活動緊密相連,在幼兒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開展具有“班本化”特色的番茄種植系列活動,力求幼兒能經濟、高效、豐富地獲得經驗。
前期集體活動中有三次美食制作,幼兒聚精會神地觀察教師的操作,投入地完成著分配的小任務“切番茄、串番茄糖葫蘆”。每一次的實踐活動總會帶來不少小插曲,有同伴間的互助、師生間的交流,偶爾也會有迫不及待地爭搶,此時就要看教師的組織能力與組織藝術了。每次活動結束后的交流分享中,幼兒會依次說一說今天的成果或小故事,教師鼓勵幼兒在熟悉的伙伴面前說話、引導其他幼兒注意聽并做出回應;隔天的區域游戲,幼兒拿起黏土模仿制作,遷移至角色區售賣——“我買3個蛋撻。”“好的,1、2、3……”,“手口一致地點數”等數學領域目標在游戲中逐步達成;親子制作的后續更是引發幼兒深度學習,在超市購置食材的過程中,果果意外發現自己最愛的薯片竟然是番茄味的,番茄還可以做成番茄醬、番茄飲料。“番茄”成為幼兒學習的載體,這個熱點話題讓他們在游戲活動中產生了內在動力,引發真游戲,收獲實實在在的經驗。
活動的后續跟進必不可少,教師要不斷對目標與內容進行調整,每一次活動后要分析幼兒收獲的關鍵經驗,從而為區域自主游戲的材料投放提供依據。閱讀區《西紅柿女孩》,小班幼兒第一次與“害羞”的情緒產生共鳴,紅紅的臉蛋是害羞的特征;數學區“摘番茄”,幼兒對比“1”和“許多”的區別;科學區“番茄種子在哪里?”……幼兒在游戲中收獲多領域經驗,得到科學化發展。
番茄美食活動的開展遵循小班幼兒的興趣與年齡特點,是“與番茄的初次相遇”課程的良好開端。我們打破傳統先種植后收獲的流程,先抓住孩子的“胃”,然后再開啟“種植”的活動。生活區中,我們將切開后的番茄種子有意識地收集起來,并請園里有經驗的教師進行栽種指導。將種子晾曬、放入營養土,一株新生命悄無聲息地開始萌芽。等待的過程是幼兒感知生命的良好契機,大約13天后,一株株小苗從土里探出了小腦袋。日復一日地觀察、交流,幼兒漸漸形成了“種子+泥土+水+陽光=發芽”的初步認知概念。
后續如何移栽、如何管理是幼兒種植活動有所收獲的另一個關鍵。我們教室在三樓,園所并未安排較為寬敞的戶外種植地,因此選擇合適的種植容器、種植工具成為當務之急。“可以種在花盆里。”在幼兒已有經驗的導向下,收集花盆、搬著花盆去挖土成了幼兒的最愛,同時也開啟了幼兒探究泥土奧秘的活動。挖土的過程是幼兒嘗試使用工具的過程,教師要有足夠的耐心等待。在挖土的過程中,泥土下的“西瓜蟲、小蚯蚓、小石頭”不時地引發幼兒的思考——“它們是什么?為何在這里?”“好硬啊!挖不動。”泥土的潮濕、松軟不時地帶給幼兒不一樣的挖掘體驗。經過一天的準備,移栽開始了——重溫先前種子發芽的基本概念、示范移栽的基本方法、展示番茄苗長大后的模樣。課堂上,教師提前準備好的一株成品番茄苗讓幼兒炸開了鍋。“這就是長大后的番茄。”幼兒一臉茫然,仔細瞧著這奇怪的東西,怎么看都和紅紅的番茄搭不上邊!植物生長秘密成為幼兒下一個探索的方向。
等待是漫長的,但幼兒的發現每日都在更新。“長高了!”“我的也長高!”這是幼兒管理番茄苗時說得最多的一句話,他們還會經常比一比幾株苗的高矮、看一看葉子的變化。“怎么還不變番茄啊?”隨著番茄苗的生長,幼兒的問題也接踵而來,但由于教師也是初次種植,不得不向網絡、書本、家長、同事學習。本著科學嚴謹的態度,教師羅列出幼兒的問題,邀請種植經驗豐富的爺爺奶奶來答疑解惑。“番茄只長個子不開花,是因為葉子把泥土里的營養都吸收了,我們剪掉幾個枝杈就好了。”爺爺奶奶的家長課堂,對幼兒而言是一節生動的自然課;對家長而言,幼兒的種植活動也是自身收獲育兒理念和能力技巧的源泉。移栽后的72天,番茄苗上一朵小黃花在夜間悄悄綻放,給幼兒帶來驚喜的同時也激發了幼兒后續不斷關注的動力與期待。跟隨幼兒腳步逐漸推進課程進度,各主體在親身實踐中,收獲各自欠缺的專業理念。

關注生命是幼兒的天性,因此種植可以滿足幼兒的內在需要。小班種植課程“與番茄的初次相遇”,以《指南》為依據,根據小班幼兒年齡特點,打破教師傳統包辦種植的做法,將幼兒想做的、能做的種植內容還給幼兒,并自始至終把幼兒直接經驗的獲得作為課程實施的核心,以“全收獲”理念中“多方面、多層次、多主體”為課程實施原則,將種植中幼兒的“收獲”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