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丹 呂丹陽/文
我國包含著較多少數民族,蒙古族是其中一個組成內容,相關民歌存在著特殊化的審美作用。蒙古族的民歌比較廣泛,內涵藝術價值,處于民族音樂體系內的重要地位。若可以把蒙古族民歌納入在音樂審美教育中,可以全方位落實民歌的傳承和發展,增強音樂審美教育的成效。教師通過愛情和友情等主題的民歌彰顯出區域的多彩,傳遞出蒙古族的簡潔特點和樸實特點,致力于音樂審美教育質量的提升。如何在審美教育中實現蒙古族民歌的傳承,以下是具體研究。
研究蒙古族人民,以草原生活為主,長時間處于游牧狀態,此種比較特殊化的生活環境使得當地人民的想法出現變化,本質上作為民歌誕生的重要因素。蒙古族地區的人民,其往往比較勇敢,更多體現出崇拜上天的特點。在深層次研究人生的過程中,總是秉持特殊理解思想針對性展開,表達歌曲的方式更為直接化。首先是崇尚大自然,基于遠古時代,蒙古族人民對神靈是持有崇拜之情的,覺得青山和樹木等領域內涉及特殊的神,崇拜萬物之神對自身的心靈進行慰藉。蒙古族的人民總是對生命和自然界銜接起來,認為愛自然即愛自己。其次是喜愛駿馬,蒙古族是長時間生存在馬背上的,基本上每一個蒙古人都是對駿馬比較喜愛的,與此相關的民歌也是有較多數量。以成吉思汗的駿馬或者駿馬贊等為例,這些歌詞體現出馬和人占據同等的地位,且對馬的汗水暗指人類的眼淚,傳遞出演唱者的悲傷,可以說蒙古族中比較凸顯馬文化的作用[1]。最后是人性的愛意,對于蒙古族而言,此民族存在著傳統特征,一直以來都提倡尊老愛幼的優質品德,包含愛民族與重情義,均是難得的,因此相關蒙古族民歌要多一些。對于《鴻雁》歌曲與《思鄉曲》歌曲,傳遞出父母愛護孩子的恩情,幼鳥可以飛翔是因為家長的用心呵護與養育,駿馬可以奔跑是因為飼養者的用心教育。一些民族均凸顯愛情的力量與友情的力量,所以說蒙古民歌的內涵是比較深厚的。
(1)蒙古族民歌的應用可賦予音樂教學特殊性特征。在音樂教育中應用蒙古族民歌,學生的審美體驗會不斷得到培養,蒙古族歌曲屬于民族音樂的基礎成分,更是特殊化的表現形式。蒙古族的歌曲創作涉及較多語言元素和文化元素,不相同的歌曲中都涉及針對性的智慧,傳遞的音樂語言特殊性更強。學生不僅可以體會歌曲的情感,得到音樂情感力量,還可以和歌曲之間形成情感共鳴,積累音樂學習經驗,促進學生審美素養的發展。
(2)蒙古族民歌的應用可落實美育目標。在新課改條件下,美育發展為多個學校的重點任務,蒙古族的歌曲創作,包含大量美育元素,尤其是歌詞的美、文化的美、景色的美,相關元素可直接影響學生,升華學生情操,培養學生良好的氣質。音樂審美教學中引進蒙古族歌曲,學生清晰化分析蒙古族音樂的長調和短調,感知音樂的特色化與吸引力,潛移默化地實現了學生和音樂之間的對話,呼喚學生內在心靈,傳遞民族文化的美。
(3)蒙古族民歌的應用可滋養學生身心??傮w而言,蒙古族歌曲都是潛藏文化資源的,游牧生活作為蒙古族歌曲的重點來源,蒙古族民歌涉及一些音樂元素和民族樂器。審美教育中,若教師組織學生聆聽樂曲,對存在地域特征的民歌進行了解,使得學生深層次領悟蒙古族的互動化場景,傳遞音樂的文化情懷,逐步筑牢高校學生的精神世界,樹立學生文化信念,從而起到了良好的審美教育指導效果。
(4)蒙古族民歌的應用可以增強教師藝術素養。高校開展音樂教學活動,審美教育質量的提高直接要求了教師應該具備較強的藝術素養。音樂學科體現出顯著的藝術性特點,就是要想增強教學質量,便應該不間斷拓展知識儲備,進一步挖掘樂理知識和音樂資訊,給學生創設多元化實踐的課堂。審美教育活動中融入蒙古族民歌,教師強調了自我審美素養的提升,主動革新教學模式與整合教學內容,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不只是促進學生素質挖掘蒙古族民歌的內涵,還可以增強教師藝術素養。
(1)結合音樂文化觀念,傳承蒙古族文化。以科學地在高校審美教育中傳承蒙古族民歌為目標,教師要關注民族音樂的整體性展現,圍繞音樂文化的觀念實現民歌文化傳承。教師鼓勵學生了解民族內在文化的特點,充分和學生一同探索歌曲的主旨。比如給學生引進《牧歌》這一項學習活動,教師給學生導入民族歌曲、之后給學生播放歌曲、最終組織學生分析文化。教師為了熏染教學氣氛,可以適當進行音樂故事講解,加深學生對歌曲的感知,學生全方位理解的前提下剖析歌曲的韻味,促進學生審美素養發展。具體而言,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提供生動的游牧視頻,配合與此相關的語言介紹,讓學生感知蒙古族人遷徙而居的狀態,加深學生對蒙古族人“牧羊”思想的理解。接下來播放歌曲帶領學生細致聆聽,學生可以懂得“羊群是斑斑的白銀”這一個歌詞的含義,學會充分體會演唱者的情感。
(2)提供音樂特色課程,打造良好教學氣氛。在高校的音樂審美教育中進行蒙古族民歌傳承,教師要合理提供特色性課程,給學生介紹蒙古族文化,關注課程設計與實踐,打造特色化的音樂課程體系。關聯高校開展音樂審美教育的基本情況,部分教師即便已經深入研究蒙古族民歌的特點,然而真正把民歌和審美教育之間進行融合的效果差強人意。所以音樂教師要鼓勵學生分析歌曲的樂器特點和曲調,動態給學生呈現樂器的組成結構以及音色,學生可以嘗試應用樂器,掌握了樂器的應用技巧?;蛘呓o學生介紹“呼麥”的一些作品,強調其來源的神奇之處,學生能夠接觸到更多蒙古族民歌的內容,對民歌產生極強的興趣和熱情,自覺做好蒙古族民歌的傳承任務,在學習中表現出主觀能動性[2]。結束了《牧歌》的學習活動,教師滲透長調調式的模塊,組織學生感知長調的風格與特征,對頌歌、贊歌等進行深層次挖掘,起到學生自覺傳承蒙古族民歌的引導作用。
(3)優化審美教學目標,促進學生領悟蒙古族歌曲。高校音樂教師在設計審美教育方案過程中,要及時優化教學目標,驅動高校學生用心學習,借助學習任務激發學生學習蒙古族民歌的主動性,逐步落實審美教育中融入蒙古族民歌的目標。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實踐訓練,比如組織學生進行“蒙古世界”的探索項目,鼓勵學生收集和蒙古族民歌有關的內容,編寫調查實踐報告,闡述自己的學習感受。學生可以通過網絡或者咨詢等形式,采集大量的蒙古族民歌資源,彼此之間互相調查和總結,體會蒙古族民歌的特色。教師還應該重視學生興趣培養,開展多樣化音樂活動,有歌唱比賽項目或者社團合作項目等,促進學生自主編創舞臺劇和歌舞劇,逐步落實審美教育中蒙古族民歌的傳承與發展。
(4)增強教師素質能力,夯實審美教育基礎。審美教育的開展,教師應形成蒙古族民歌的融合意識,促進蒙古族民歌的傳承和發展。教師思考到審美教育的價值,自覺提高教學能力和水平,通過科學的方式對審美教育以及音樂教學互相結合,組織學生全方位感知音樂藝術,讓學生可以發現美和創造美。音樂教學期間,教師作為教學的主導者與組織者,應該保持與時俱進的思想,提升自我實踐水平,強化對音樂知識與技能的掌握,這樣使得學生可以深入學習美,促進音樂審美教育的發展。教師形成終身學習意識,加入到審美教育的培訓指導中,領悟音樂的理論知識,爭取在具體教學中讓學生感知美的存在,充分凸顯教師自身的優勢。
(5)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審美能力。高校音樂教師在開展審美教育活動時,要以學生為中心,時刻強調學生學習主動性以及積極性體現,促進學生對知識點內化。聲樂實踐中,教師融入先進的思想觀念,創新教學模式和教學思路,挖掘學生內在審美能力,使得學生能夠突破自己和提升自己。教師引進蒙古族民歌期間,應及時整合教學計劃,讓學生擁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加入音樂訓練,號召學生通過氣息調節和高低音轉換,實現歌唱聲音的創新。
(6)鑒賞音樂作品,升華審美情操。音樂審美教育的開展,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作品鑒賞,對內在的審美元素進行挖掘,進一步讓學生形成審美意識。教師給學生提供多元化的題材,梳理內在的審美元素,促進學生擁有較強審美觀念。歌詞是音樂作品的精髓,美妙的歌詞包含大量審美內容,從而加強了審美教育的效率。教師要給學生提供多元化題材,帶領學生深入研究歌詞的內容,有感情朗誦音樂歌詞,逐步挖掘作者深厚情感。比如《達那巴拉》的民歌指導,歌詞講述了主人公之間的愛情故事,教師可組織學生朗誦歌詞,了解主人公的內在情懷。之后播放優美的音樂旋律,展現音樂魅力,通過優美的旋律賦予音樂作品較強的生動性。不相同旋律特征可以使得學生生成審美趣味,教師鼓勵學生進行小組賞析,鑒賞歌詞的含義,把握音樂作品的唱腔和曲調,讓學生充分理解音樂的情懷[3]。另外蒙古族民歌的創作,多個部落均包含著獨特文化,相關文化涉及面比較廣,包含地理歷史以及社會生活等。民歌的鑒賞讓學生自覺融合創作思維,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受。民歌文化也依托一定精神,尤其是冒險精神或者無畏精神,教師要組織學生在鑒賞蒙古族民歌的過程中領悟精神本質,讓學生可以真正地被蒙古族民歌所熏染。
(7)關注情感渲染,加深審美體驗。音樂的魅力,便是歌唱間傳情,傳情也是美學領域的一個組成部分。在高校的音樂演唱實踐中,要把情感當作核心點,使得傾聽者能夠形成共鳴,體會到音樂的美妙。音樂審美教學不單單要對學生進行基礎技能的培養,還需要鼓勵學生有效地傳遞自身情感,使得歌唱與情感之間能夠同向同行。音樂教學活動中,教師進行情感的渲染,讓學生進一步獲得情感體驗,帶領學生在音樂的世界中感悟,促進學生了解音樂的魅力。通過蒙古族民歌的教學活動,學生準確了解了音樂作品的內涵,巧妙地對音樂課程和其他類型的課程互相關聯,尤其是哲學學科、文學學科以及歷史學學科,延伸了音樂教學的文化影響范圍,帶給學生良好審美體驗。
(8)開展舞臺實踐,增強審美技能。音樂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舞臺表演,觀眾的肯定作為提高音樂教學質量的一個前提條件,具體的舞臺表演與實踐,表演的影響力是直接關聯到學生審美能力的。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音樂演唱的技巧,充分領悟舞臺表現力與反應力,借助服裝和道具等輔助性工具落實音樂舞臺實踐,讓學生的審美技能得到增強。教師有意識性的對學生進行表演能力培養,進一步拓展音樂表演的影響范圍,組織學生過程性收集音樂表演的信息,了解作者想要傳遞的文化內涵,學生充分掌握了蒙古族民歌的內在情感,可以優化舞臺實踐過程,學生的思維與音樂作品的靈魂形成共鳴,凸顯了舞臺表演實踐的深度和廣度。長時間之后,舞臺表演便成為了學生審美能力提高的關鍵載體,一方面樹立學生審美意識,另一方面保障了音樂審美教育的質量?!?/p>
引用
[1] 劉永.對江南民歌(江蘇段)的傳承在高校音樂教學現狀中的分析[J].戲劇之家,2021(12):119-120.
[2] 呂華.黃河流域民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大學音樂教育中的價值[J].開封大學學報,2021,35(1):74-78.
[3] 譚竺雯.試論以善美為本的高校音樂鑒賞課教學模式建構——以通識課《中國民歌欣賞》為例[J].黃河之聲,2019(24):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