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春慧/文
高校具有“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的多重功能。作為一種特殊的傳承手段,學校舞蹈教育可以成為非遺舞蹈在民間傳承的重要補充,為少數民族舞蹈在當代的保存、傳承、發展拓寬思路。非遺傳統舞蹈的發展與推廣,不能僅存于觀念和思想意識層面,更應在實踐領域得到更廣更深的普及與推廣。師范院校作為教育人才的培養搖籃和基地,更能發揮優勢為地方非遺舞蹈文化的傳承提供良好的環境和土壤[1]。從而激發學生學習非遺舞蹈的意愿、繼承發揚的內驅力和自愿自覺傳播的意識。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論述和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通知,湖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在落實全國職業教育大會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際行動中,開展湖北土家族非遺滾龍連廂舞蹈傳承的活動項目。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融入職業教育全過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傳承與創新發展。
湖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是湖北地區有著傳統師范院校優勢的百年老校,2020年學校加入武漢音樂學院湖北土家族滾龍連廂高校課程聯盟項目。在參與項目過程中,深刻地感受到非遺傳統舞蹈的發展與推廣,不能僅存于觀念和思想意識層面,更應在實踐領域得到更廣更深的普及與推廣,激發學生學習非遺舞蹈的意愿、繼承發揚的內驅力和自愿自覺傳播的意識,從本地區入手從身邊做起,讓湖北土家族非遺舞蹈滾龍連湘得到更好的傳承普及。
“滾龍連廂”是湖北恩施宣恩縣李家河鄉獨有的傳統民間舞蹈,經歷了漫長的傳承提煉融合形成了自身特有的風格和樣式,并在2009年被列入湖北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秉承師范教育立德樹人、傳播知識、傳承文化的使命擔當,懷著對民族文化的熱愛及對其保護的高度責任感,以項目為契機,湖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在立德樹人、人才培養、校園文化建設、社會服務實踐等方面,充分發揮師范院校傳承繼承的作用,挖掘舞蹈特色辦學優勢。遵循“采于民間、研于課堂、歸于社會”的中國民族民間舞蹈課程建設思路,以“傳承的力量”為主題,扎根課堂、深入小學、走進社區,以點帶面、縱橫融通,首創了社區、高校、小學一體貫通,老年、青年、少年三代互融的非遺舞蹈傳承推廣與普及模式。
以學前教育“雙高”專業群建設為切入點,注重加強教師團隊的培養、課程教學資源建設,深入實施教材教法改革。為了培養鍛煉教師團隊,更好地加強教師專業教學及科研能力,通過選送舞蹈教師組建團隊,前往武漢音樂學院參加土家族非遺舞蹈的再學習、再深造。民間舞教研室教師團隊在每周去武漢音樂學院參加課程聯盟的課堂學習中,接過老一輩民間舞教師手中的接力棒,將非遺舞蹈傳承的責任扛在肩上。再一次對土家族滾龍連廂舞蹈進行分析研究,學深悟透。
對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知識、技能和素養的學習掌握,是學校學前教育專業群內各專業教學的共同要求。我校民間舞課程教師團隊,結合學校各專業學生特點,在教學上,打破教學內容相對傳統、模式固化且獨立的現狀,在各專業的民間舞課程教學單元中,增設本地區具有湖北特色的非遺舞蹈素材——滾龍連廂[2]。教師將經過挖掘整理的滾龍連廂組合帶入課堂,在保留原有基礎動律和元素動作的基礎上,挖掘適合時代發展的新元素進行融合改編,從土家族滾龍連廂的起源背景、民俗文化、風格特色,到舞蹈典型道具連廂、響板的基本握法、舞法,再到土家族民間舞的基本體態、基本動律、動作組合的學習,在后疫情時代,探索舞蹈教學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既延續了土家族滾龍連廂的風格特點,又進行了開拓創新。通過兩個月的課堂教學,讓學生感受體驗到了不一樣的民間舞課堂,為非遺舞蹈打下傳承的根基。
課堂中的學和跳中,幫助學生初步形成了保護和傳承非遺舞蹈文化的意識,但作為未來的教師,僅僅會跳還不夠,更需要身體力行的努力去做文化保護傳播的踐行者。為此,學校還通過舉辦“傳承的力量——湖北非遺土家族滾龍連廂校園舞蹈大賽”的校園文化活動,利用好線上線下兩個不同的空間平臺,將傳統的舞蹈教學從課堂延伸至舞臺和網絡。在學生的創作表演中,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在線上比賽中教師引導學生以校園為場景,自編自創錄制滾龍連廂的舞蹈作品,團隊合作完成作品的后期剪輯制作,并通過微信、抖音、小紅書、快手等宣傳力大的多種平臺進行推廣,讓更多的人了解滾龍連廂的表演形式和特色以及背后的文化。同時以班級參與集體自編自導自演的形式完成線下的展示匯報,學生們身著土家族傳統服飾,在具有濃郁土家族風格的音樂伴奏下,手持五彩的道具,伴隨著歡快清脆的竹板、連廂聲,在響徹云霄的“傳承的力量”口號聲中,感受傳統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的儀式感,表達對前輩們積極向上、團結奮進的民族精神的敬仰。
在參加武漢音樂學院非遺土家族滾龍連廂課程聯盟展演中,同學們用原創作品《幸福歌》抒發出新時代的土家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感激和向往之情,他們飽滿熱情的表演感染了在場的所有觀眾。同學們在跳湖北民間舞的體驗中,為自己的民族而自豪,感受共同傳承民間舞蹈的價值與意義。
課堂教學與舞臺表演讓非遺舞蹈不僅僅只流傳于民間,還充分利用了師范院校的教學陣地,幫助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更好了解本土非遺舞蹈文化,厚植愛國情懷、民族精神,感受中國傳統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的魅力,樹立文化自信。
為將滾龍連廂更好地向縱深推廣傳承,依托學校協同育人基地武漢市光谷第一小學,攜手開展了非遺舞蹈進小學的推廣傳承活動。在武漢市光谷第一小學的大力支持下,學校舞蹈教育專業的師生,將這種獨特的民間舞蹈表演形式融入到小學每周的音樂教學和體育訓練中。師生們帶領光谷第一小學音樂、體育教研室教師和四年級700多名學生們,共同感受土家族滾龍連廂的舞蹈魅力,了解滾龍連廂舞蹈的文化背景。
課堂上既要教會同學們完成頗具挑戰難度的道具使用,還要在表演舞蹈時注意動作手、眼、身、法、步的協調配合,注意力高度集中才能順利完成。課堂上那些平時老師們眼里調皮好動的男孩子們,在滾龍連廂舞蹈的學習中找到了樂趣,他們各個神情專注,全身心投入,跳的歡暢淋漓。男孩、女孩們不服輸的爭相拼比相互切磋,熱火朝天地練習打飛板,拋接連廂等經典動作,讓課堂充滿生機。課后孩子們還主動與家人分享,教爸爸媽媽一起學跳土家族非遺舞蹈。孩子們說:“這是校園學習生活中最有趣難忘又不一樣的學習體驗?!币粚W期的活動中,湖北幼專舞蹈教育專業的實習學生也在教學實踐中體驗到了教學的不易,磨練了教學技巧,積累了授課經驗,收獲了滿滿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在光谷一小春季運動會的開幕式上,四年級孩子的大型團體表演,掀起了非遺民間舞學習的熱潮,引發了全校孩子們的興趣。在武漢市光谷地標被稱為中國最大綠色仿生“馬蹄蓮”建筑前,學校還為光谷第一小學學生拍攝了代表湖北形象的表演宣傳片。燦爛的笑臉、整齊的表演,牢牢的將非遺文化浸潤到孩子們的身體和心田。這次活動受到了光谷第一小學領導、教師、孩子和家長們的一致好評。大家共同感受到傳承湖北非遺是一次難得寶貴的學習機會和難忘有趣的體驗,更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為了讓更多的人感受體驗滾龍連湘的魅力,使滾龍連廂得到能在社會層面得到認可和普及,學校師生走進社區,扎根百姓生活,手把手教授武漢市江夏區大橋新區金櫻社區舞蹈隊的老年人,在師生的細心教學下,社區的老年人們熱情高漲,他們晨練、晚練,帶著老伴、帶著小朋友一起學跳滾龍連廂廣場舞,為了宣傳滾龍連廂,還自發組織前往武漢的地標網紅打卡點辛亥革命紀念廣場、黃鶴樓、長江大橋邊拍攝抖音,為湖北、為武漢、為家鄉的土家族滾龍連廂舞蹈做宣傳,他們翻滾跳躍的舞姿,熱情洋溢的笑臉,活躍在微信朋友圈里、抖音平臺中,向人們展現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文化已扎根人民,體現出彰顯出新時代中國老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老有所樂的精神追求。讓滾龍連廂在充滿城市煙火氣的大街小巷里真正的“舞了起來”“活了起來”。
湖北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在“傳承的力量”系列活動的策劃實施中,主動發揮學校育人功能,主動承擔非遺文化傳承的社會責任,將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與“雙高”建設專業群任務緊密結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加強課程教學資源建設,深入實施教材教法改革,加強專業群實踐教學基地的開放共享,提高實踐教學基地使用效率和實踐教學的質量。發揮高水平專業群的引領帶動作用,通過舞蹈課堂教學、教育實習實訓、社會實踐服務[3],開展多層次、多方式、多維度的湖北土家族非遺舞蹈滾龍連廂的課程傳習傳承與普及推廣系列活動。在非遺舞蹈的傳習傳承中,把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全方位融入到立德樹人的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國民教育中。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建立良好的推廣應用機制,讓更多人了解土家族非遺滾龍連廂舞蹈文化,更好地服務社會文化發展。
高校具有“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的多重功能。作為一種特殊的傳承手段,學校舞蹈教育可以成為非遺舞蹈在民間傳承的重要補充,為少數民族舞蹈在當代的保存、傳承、發展拓寬思路。師范院校作為教育人才的培養搖籃和基地,更能發揮優勢為地方非遺舞蹈文化的傳承提供良好的環境和土壤。傳承的力量——湖北非遺土家族滾龍連廂舞蹈普及傳承,讓湖北幼專的師生更深刻地感受到作為師范院校將它傳承和推廣下去的責任和意義。大家同跳非遺土家民間舞,講好湖北文化故事,共圓中國夢,這正是湖北幼專人對于“傳承力量”的最好理解與詮釋。一代代幼專人正以蓬勃向上、勇于創新、敢為人先的擔當精神,響應時代的召喚在非遺傳承與普及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行?!?/p>
引用
[1] 徐小童,王俊浩.高職院校非遺傳承教育路徑探索——以錫劇傳承教育為例[J].作家天地,2021(28):132-133.
[2] 羅仙泗,羅雨鎵.非遺視角下高校推動北部侗歌的傳承與發展[J].戲劇之家,2021(09):102-104.
[3] 楊華霖.高職院校非遺民間舞蹈傳承發展研究[J].藝術評鑒,2020(20):13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