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麗娟
(1.內蒙古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0;2.吉林大學 法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5)
近年來,國家和高校都非常重視對大學生進行法治教育和勞動教育,強調將法治文化融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將勞動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應當認識到的是,法治教育與勞動教育的融合至關重要。2022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記者會上指出,今年城鎮新增需要就業勞動力預計將達到1600萬人,其中高校畢業生1076萬人。初入職場、欠缺工作經驗和社會閱歷的高校畢業生,往往因其對勞動法律規范的不了解而陷入糾紛。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質量關乎國家就業高質量發展目標的實現。將法治教育融入高校勞動教育,有利于提高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促進勞動關系和諧穩定。
憲法中關于勞動權利和義務的規定,是高校將法治教育納入勞動教育的根本依據。勞動權的實現,不僅需要勞動者通過自身積極參與就業,也需要國家、政府、企業和高校的協同配合,為勞動者實現勞動權提供充分的保障。勞動法是勞動關系領域的基本法,以勞動者的權利義務、勞動關系的運行管理為主要規范內容。就業促進法是為促進就業、促進經濟發展和擴大就業,規定公平就業、就業服務和管理、職業教育和培訓、就業援助等方面的法律。社會保障法規定了社會保險關系、繳納社會保險費和享受待遇。憲法、勞動與社會保障法是高校勞動法治教育的重要內容。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要求“設置勞動教育課程”“除義務勞動教育課程外,其他課程結合學科專業特點,有機融入勞動教育內容”。7月,教育部發布《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要求勞動教育的“理論學習重在讓學生理解和掌握‘勞動創造了人本身’‘勞動創造世界’等歷史唯物主義基本理論主張以及勞動相關法律、法規、政策,作為行動的指南?!?020年7月,教育部發布《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法治工作的意見》要求“開展以憲法教育為核心的法治教育”“學校要把學習宣傳憲法擺在普法工作的首要位置,將憲法教育寓于學生培養全過程。”
法治教育與高校勞動教育在目標上有一定互補性?,F階段,高校勞動教育的主要目標是確立正確勞動觀,使學生在對馬克思主義勞動觀認同的基礎上,系統學習和熟練掌握勞動方法和技巧。高校法治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大學生法律素養,提高大學生法律意識和應用法律的能力。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標是培養具有綜合素質的專業人才。綜合素質既包括良好的思想政治素養、專業素養、勞動素養,也包括法律素養。高校是人才培養的首要陣地,將法治教育融入高校勞動教育之中,可以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養,使學生在勞動過程中可以知法、懂法、守法,符合高等教育培養具有綜合素質的專業性人才的教育目標。
法治教育不等同于法制教育,法制教育的目的在于教育學生知法,以法律法規所構成的法律制度為主要內容。法治教育包含法制教育、法理教育和法治思想教育[1]。法治教育尤其是法治思想教育,不僅要求高校積極開展法治理論教育,還要積極開展法治實踐教育。高校勞動教育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讓學生在形成正確勞動價值觀、學習勞動技能和知識的同時,實際參與生產勞動,讓學生在踐行勞動行為的過程中,體會勞動創造財富的過程,提高對勞動價值的認知,提升勞動能力。法治教育和勞動教育都需要理論教學與實踐教育的統一,在教育方式上存在共通性。
構建和諧勞動關系需要法治的護航。自古以來,勤勞節儉的精神就牢牢地根植于中華民族的文化之中。無數先賢紛紛從不同的角度,規勸人們遠離不勞而獲,堅持腳踏實地。因此,培養和提高公民的勞動法治素養,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應有之義。在此過程中,將法治教育融入高校勞動教育,是從法律的角度對勞動價值的闡述,是讓高校學生正視勞動所得,明確勞動和義務的關鍵。為此,高校在實施勞動教育的同時,應注重法治教育的一體化,使學生掌握憲法、勞動法、社會保障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將法律法規所蘊含的價值觀傳遞給大學生,形成自覺尊重勞動、崇尚勞動的價值理念,積極培養大學生的勞動法治素養,通過法制教育與勞動教育的融合,培養新時代勞動者。
自2020年以來,雖然高校已經普遍開展勞動教育課程,但課程主要集中于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勞動意識、勞?;蚬そ尘竦确矫妫^少涉及勞動法治教育。即使一些高校在勞動教育課程設置了一些勞動者權益保護的法律規范,但大多只是簡單地介紹勞動合同方面的法律規范,或者通過一些案例提醒學生在勞動關系中的權益。但內容過于簡單,不能真正達到勞動法制教育的目的。
一些高校意識到勞動教育中不能缺乏勞動法規范教育,卻忽視了法制教育與法治教育的區別,只將法制教育融入課程設置中,而不是法治教育。法制教育是對學生進行規范教育,通過法制教育,使學生能夠知法、懂法。除了法制教育。法治教育強調培養學生的法律精神、法律信仰和法律意識。只有對大學生進行真正的勞動法治教育,才能使學生從思想上理解國家傾斜保護勞動者的價值取向,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法律信仰,才能使勞動法律規范成為學生勞動過程中的行為準則和維權武器。
目前,高校開展勞動教育課程實踐的形式多種多樣,但即便將勞動法律法規納入勞動實踐課程的高校,也并未有針對性地開展勞動法治教育實踐活動。部分院校將模擬勞動仲裁、走訪勞動仲裁機構、旁聽勞動爭議案件庭審等作為法學專業的實踐教學活動,但僅從專業實踐的角度出發,并未將這些活動納入勞動教育的實踐形式??梢?,高校勞動教育與法治教育實踐活動的融合度相對較低。
勞動教育不僅僅是勞動技術和能力的培養[2],勞動價值觀、勞動態度和勞模精神也是勞動教育的主要內容。法治教育也不僅僅是法律規范教育,而應當是包含法治觀念、法律意識和法律信仰的教育。因此,在高校勞動教育中開展法治教育,要兼具勞動教育與法治教育的特征,將態度、情感、意識、信仰也作為培育的內容。高校勞動法治教育,不能僅停留在勞動法知識教育上,還要努力實現法制教育、法律意識教育和法律信仰教育的統一。高校勞動教育要以充分就業為導向,促進學生全面發展[3]。高校承擔著普及法律常識,培育法律信仰的重要使命,這就要求高校要在有限的學制內,將大學生培養成遵紀守法、信仰法律并能善用法律的勞動者。高校勞動法治教育的目標不應當僅是讓大學生熟悉勞動法律規范,更要讓大學生認同現行法律、在與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以及勞動關系運行過程中能準確地運用法律,發生勞動爭議時能夠相信法律,依法解決糾紛,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法治教育應當注重激發人們對法律的愛[4],從法律常識轉變為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的培養,樹立法律至上的觀念,程序正義的觀念、權利意識的觀念和法律權威的觀念,使法律的威望成為學生心中無形的力量。
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課程融入是法治教育融入高校勞動教育最主要的實踐路徑。目前,高校大多將勞動教育設置為必修課程,在大學一年期或二年級的某一學期集中安排,課時基本為30—40學時。部分高校認識到勞動法律法規教育在勞動教育課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勞動教育必修課中安排6—8課時,由教師簡要介紹勞動法律法規。部分高校將勞動教育課程和勞動法律法規課程分開設置,將勞動教育課程設置為必修課,將勞動法律法規設置為校內通識課,供各專業學生選修,但由于課容量較小,只有少部分學生能參加課程學習。有些高校將勞動法律法規作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或就業指導等公共課程的教學內容。較為單一且課時較短的課程設置,難以實現高校勞動教育的培養目標。高校應加強勞動教育的法治教育。他們要在勞動教育的必修課中講授《憲法》《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工會法》和《社會保險法》等部門法,讓大學生從理論學到實踐,從歷史學到未來。與未來職業發展密切相關的一般法律知識有助于學生正確認識勞動權利與義務,以及勞動與管理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掌握相關的勞動法律法規,熟悉勞動關系的政策和運行機制,了解社會保障的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逐步樹立誠實勞動、依法勞動、體面勞動的意識。高校開展勞動教育,要充分考慮大學生人才培養的特征和規律,形成具有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針對性的課程體系[5],高校要建設勞動教育課程群,并將法治教育類課程植入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勞動觀與勞動意識、勞動關系、勞動法治可分學期分別開設,編制勞動法治教育教材。通過線上授課方式實現課容量的擴容,必修課與選修課相結合,確保學生接受完整、系統的勞動理論課程教育。
大學生的法律信仰不是憑空產生的,法律信仰形成的過程經歷了四個階段:了解法律、認同法律、服從法律、信仰法律,信仰法律是法治教育的最終目的。這一發展過程決定了勞動法治教育的目標也是遞進的,學生在了解了勞動法律規范的基礎上,才會產生對法律的認同,對法律的價值目標和宗旨以及宗旨的實現途徑有所認同后,才會從內心相信法律,愿意運用法律解決問題,在守法、用法的過程中心理需求得到滿足,進而形成對法律的信仰。而法律信仰反過來又會指引人們自覺地遵守法律。在憲法勞動權的教學中,既要講清憲法中關于公民的基本權利與義務的規定,也要引導學生學習思考憲法中規定勞動權利與義務的立法目的,使學生體會到勞動在國家經濟發展中的意義以及公民的使命,在作為未來勞動者的大學生心中樹立憲法權威。在《勞動法》與《勞動合同法》等法律的教學中,讓學生掌握勞動者權利和用人單位義務、勞動合同的運行環節及法律責任,引導學生體會勞動法為什么是立足于社會本位,又是如何體現了國家對勞動者的傾斜保護的,讓學生信賴法律,感受法律對勞動者的保護,相信按照法定的方式和程序解決勞動爭議。勞動法的理念和精神容易使大學生產生共鳴,進而認同法律。勞動法中關于勞動者具體權利和勞動爭議處理的規定能夠促進大學生提升法律意識,服從并運用法律。法治教育與勞動教育的融入,不能僅僅是課程的融入、實踐的融入,更應當是法治觀念和法律信仰的融入。
法治教育離不開實踐活動,法治教育融入勞動教育就更強調教育的實踐性,傳習勞動技能、踐行勞動法治,需要高校在勞動教育實踐活動中增加法治元素,使學生在勞動實踐的同時,獲得法治體驗。高校開展的勤工助學、生產勞動、社會調查、公益服務等社會實踐活動,是有效開展勞動教育實踐活動的載體。而法治教育以模擬庭審、法庭庭審旁聽、法治情景劇、司法單位參觀等活動為有效載體。在勞動教育實踐活動中增加法治元素,應當將法治教育實踐活動與勞動教育實踐活動相結合,堅持實踐教學多樣化、多層次化,開展豐富的勞動法治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類型的選擇上,只有采取符合大學生心理特征,為廣大學生愿意參與的方式,才是提升實踐活動實效的有益方法。比如帶領學生參觀勞動爭議仲裁機構、模擬勞動爭議仲裁程序、參觀法治展館,參與校園法律援助等。目前,部分高校將勞動教育實踐活動納入第二課堂的方式值得推崇,利用好第二課堂,有助于在校園內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普及勞動法律常識。應當鼓勵學生創辦或參與法律社團,把法治實踐活動與社團活動結合起來[6],開展與勞動法有關的專題講座、發放海報或網絡宣傳勞動法律知識、舉辦法律援助、模擬法庭、情景劇表演等多種活動,吸引更多大學生參與體驗。勞動法宣傳既可利用校園板報、櫥窗、報紙等傳統形式,也可以利用校園網、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學生廣泛應用的網絡平臺,增強勞動法治教育的時效性與滲透性。
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時期,勞動關系的和諧穩定是社會和諧發展的基本前提,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有助于推進整個社會的和諧和勞動關系的依法有序運行。高校畢業生是全國新增勞動力的“絕對生力軍”,通過高校法治教育與勞動教育的融合,有助于提升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維護勞動關系的和諧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