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朝陽
法學是一門關于法的現象和規律之概念化、規范化、體系化的學問,而這一知識資源有著自身獨立的品格,因而呈現出法哲學面相和獨特的理論氣質。2014年10月23日,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加強黨內法規制度建設”“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并將之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習近平法治思想對于“黨內法規”的理論和制度創新的科學闡釋和理論概括,延展了“全面依法治國”的概念外延,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深刻內涵,是理論的突破和實踐的創新的統一。隨之而來的追問就是:黨內法規作為獨立于法律的規范,何以為法學的研究對象?黨內法規體系作為相對于法律規范體系的存在,為何可以納入法治體系?目前學術界對此命題尚未有專門的法哲理闡釋加以回答。本文嘗試著從法哲學的基本原理觀照黨內法規的內嵌品格和外顯形態。概言之,黨內法規自身經過事物的內在運動和外在推動,錘成鮮明的法學品格,具有法的非凡力量。黨內法規歷經黨的百年歷史的錘煉,自身通過概念化、規范化、體系化的矛盾運動而不斷地進步發展臻于成熟。黨內法規自身內在的法學理論邏輯、外在的法學實踐邏輯以及法的價值邏輯塑造著法學的品格,從而邏輯地證成其在法學體系中應處的知識坐標,同時,證成了其歸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范疇的正當性、合法性與科學性。
概念是邏輯哲學上的一個重要范疇,它是人類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質抽象出來,加以概括,是自我意識的一種表達形成概念式思維形式,是人類認知的思維體系中最基本的單位。簡而言之,概念就是反映對象的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概念是邏輯思維的開始,離開概念,任何的哲學社會科學理論研究包括法哲學都是無根之木。目前,學界主要關注作為政治概念的黨內法規,而鮮少專門討論和界定作為學術概念的黨內法規,更遑論將其置于邏輯自洽的法學范疇下。黨內法規概念與法概念的理論契合,為黨內法規的法學化提供正當性的法哲學依據。法治體系接納黨內法規體系是法治本身包容開放、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所決定著的。
1.黨內法規概念的努力探索階段。早在馬克思、恩格斯那里,就曾在比喻和類比的意義上使用過“黨的法律”這類表述。①武小川:《黨內法規的約定俗稱論——兼論“法規”的語義演變》,載《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7年第4 期,第16~17 頁。黨內法規概念伴隨著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發展、成熟的歷史進程而出現、發展乃至臻于完善的科學的歷史范疇。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的一大通過黨的第一個綱領,具有黨章性質。這被認為是黨的第一個黨內法規。1922年7月,黨的二大通過中國共產黨章程,自此我們黨有了自己的根本大法。在“黨內法規”概念化的初始階段,毛澤東同志率先提出了這一語文名詞。1938年10月14日毛澤東在擴大的第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上作了《論新階段》的政治報告,指出:“為使黨內關系走上正軌,除了上述四項最重要的紀律外,還須制定一種較詳細的黨內法規,以統一各級領導機關的行動?!雹诿珴蓶|:《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載《毛澤東選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8 頁。也有學者考證當時毛澤東同志使用的是“黨規”一詞,后來改為黨內法規載入選集。大革命的失敗,黨內的分裂和被迫大轉移長征等慘痛的歷史告訴黨的領袖必須考慮:1.必須賦予紀律予法的強制執行力,以維護黨的集中統一與團結;2.必須嚴肅紀律,要求各級組織、黨員自覺遵守紀律,自覺地遵守維護黨中央的權威。而要達到這一目的,黨的紀律的“法規”概念化獲得法的形式的正義和追求實質結果的正義。紀律規范得到強制執行與自覺遵守這兩個方面的統一,其邏輯出發點就是黨規的目的價值——維護黨的高度團結統一的、有效的、穩定的政治秩序。黨內法規旨在調整黨員的行為,在此意義上具有約束、指引、評價、制裁黨員的規范效果,從現在黨內法治意義上講,此階段黨內法規的概念化已經彰顯出了黨內法規的規范化傾向。在這一萌芽時期,黨內法規在形式上主要是作為黨的紀律保障形式存在的,內涵相對局限。
1949 至1978年,黨領導人民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道路進行了艱辛的探索,黨內法規制度建設遭受嚴重挫折。這為新的歷史時期加強黨內法規制度建設提供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拔母铩敝粮母镩_放之前,黨內法規制度建設進展緩慢甚至停頓。黨的誕生至改革開放之前的萌芽階段,黨進行了黨內法規的理論探索與實踐,豐富了黨內法規概念的理論雛形。
2.黨內法規概念內涵的發展階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我國進入改革開放、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也迎來了民主與法制重建的春天。黨總結歷史經驗教訓,推動黨內法規建設逐步邁向制度化、規范化、法制化。黨內法規的內涵得到進一步的延展,對黨的建設與黨的領導進行規范。197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高級干部生活待遇的若干規定》,鄧小平同志強調指出:“這個規定已經中央和國務院下達,就要當作法律一樣,堅決執行……”1980年2月黨的十一屆五中全會的主要議題就是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全會通過《關于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明確指出該準則是黨的重要法規。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修改形成了具有新時期特征的黨章。
黨內法規概念在發展階段自覺的理論成果主要有兩方面,第一是初步形成了,包括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紀律制度等作為調整對象;第二是初步確立黨內法規在黨內規范性文件中的特殊地位,進一步提升黨內法規的權威性,賦予強制貫徹執行的效力,有如法律一樣的強制性。這兩個階段性成果為黨內法規概念的最終確立提供了可貴的理論和實踐的經驗。理論自覺與行動自覺的發展的階段性成果,促進了黨內法規概念基本框架的形成。
3.黨內法規概念的定型成熟階段。1990年正式明確黨內法規概念?!吨袊伯a黨黨內法規制定程序暫行條例》以黨內法規的形式第一次真正地把“黨內法規”概念化。①1990年7月31日中共中央印發《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制定程序暫行條例》第2 條規定:“黨內法規是黨的中央組織、中央各部門、中央軍委、總政治部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制定的用以規范黨組織的工作、活動和黨員的行為的黨內各類規章制度的總稱等?!边@是黨對“黨內法規”第一次進行抽象的理論概括,使之成為黨內具有普遍性意義和效力的規范用詞。黨的十四大通過修改的《中國共產黨章程》以黨內根本大法的形式確認使用黨內法規的概念,明確規定黨的各級紀委的主要任務之一是“維護黨的章程和其他黨內法規”。2019年黨中央修訂出臺的《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制定條例》(以下簡稱為《黨內法規制定條例》)第3 條規定:“黨內法規是黨的中央組織,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以及黨中央工作機關和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制定的體現黨的統一意志、規范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活動、依靠黨的紀律保證實施的專門規章制度?!痹摋l例更加完整、準確、科學地概括了黨內法規的概念,明確黨內法規是黨的制度的高級形態,區別于黨的其他規范性文件。自1990年的第一次概念化以降,歷經30年的洗禮,黨中央進一步抽象凝練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的智慧經驗,總結提升出的最權威的、最嚴謹的、最有規范效力的黨內法規概念。
2019年《黨內法規制定條例》的修訂,是第二次以高級位階官方正規形式表述黨內法規的內涵外延,黨內法規概念得到更進一步地科學理論升華,其概念化進程走向成熟。修訂《黨內法規制定條例》短短三年來,黨內法規實現了“黨內”的全面超越而成為社會“公眾”關注的熱詞和法學、政治學研究的熱點。黨內法規經由1990年初步的概念化至2019年成熟的概念化,實現質的規定性的升華,是黨的領導和建設的理論邁向成熟的重要標志。可見,黨內法規概念在黨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歷經認識論上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自覺,獲得自身存在的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為其成為法學研究對象提供了堅實可靠的基石范疇。
黨內法規以實證“法規”的形式存在,但是其法學邏輯是如何成立的?是否可以在理論上充分地證成實踐應用的價值正當性從而獲得法學的認可?時代是思想之母。法的概念與時代緊密相關聯,始終沒有定論,無數的哲學家和法學家面臨著定義的困難。定義的困難在于自然法學和實證法學的思想對立以及其他法學說的流派分立,同時,政治經濟社會制度的歷史時代的變遷致使法的概念也在不停的流變。近代以來,基于法治國家權力分立的思想,歐洲大陸法系的法律規范都是由憲法規定的立法機構來制定的,《法國民法典》《德國民法典》先后為典型的代表,影響深遠。這種基于實用主義的邏輯定義了法的概念從而暫時停止了概念之爭。
我國系成文法國家,承繼著大陸法系國家相似的法律淵源傳統模式。與此相應地,我國法學家們通說認為,法只是由國家專門立法機關制定的,并由國家的強制力保障實施的法律規范?;讵M隘的法的概念主義出發,黨內法規不具有由國家制定的主體要素,也并非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規范,因此黨內法規不具有與法相同的制定主體——國家立法機關的特征要素,屬于黨內的規章制度,既然不是法律規范,自然不能成為法的概念范疇。然而仔細深入地觀察,歐洲大陸的法理學界對于法的概念內涵實際上不僅包括國家法,還包含著具有強制性的社會規范。其在理論上通行,實踐上也得到認可?!叭绻藗冋J為法律規范只能由國家制定,那么許多重要的法材料和法規則就被排除在法的概念之外,例如教會法。……習慣法和國際法的特定規則也同樣如此?!雹賉美]伯恩·魏德士著:《法理學》,丁曉春、吳越譯,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29 頁。德國著名法哲學家考夫曼教授將法源區分為:A.實質意義上的法律規范,其乃由國家或其他法律制定團體所公布的一般法律規范。B.習慣規范,也是實證法。習慣法在來源上并非由來于國家機關的立法行為,是某共同體的法律效力意志長期且穩定地遵守的規則。C.國際法的一般規則。D.有爭議的是,團體協約法的法源性。②[德]考夫曼著:《法律哲學》,劉幸義等譯,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155~156 頁??梢?,大陸法系國家學界通說主張實踐中的諸多的法雖然不是由國家制定的,但是仍然具有相當普遍的約束力,呈現出法的面相,故而不失將之作為法源的一種存在。換而言之,法學對于客觀的法的實踐不可能熟視無睹,必須做出回應,并做出自己的理論闡釋。同樣以成文法為表現形式的中國法,遵此邏輯,應對法的概念自覺地進行法哲學的反思和法理論的創新,型塑中國現代化的法治治理模式。如此進行法哲學的反思,為黨內法規成為法學的范疇打破了理論的桎梏。
黨內法規是由黨的機關制定,并不是以國家名義通過國家立法機關制定的法,但是其強制效力及于千萬個黨組織、黨員。由此效力意義上講,黨內法規在性質上具有與法律相同或者相似效果的社會規范。③基于這種立場,有的學者主張“黨內法規”的基本性質屬于社會法和軟法。參見姜明安:《論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的性質與作用》,載《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3 期,第113 頁。中國共產黨黨員、黨組織數量相當一個中等國家的公民、社會組織數量,作為規范其如此眾多成員的黨內法規內在地需要在法的觀念上賦予更強的約束力。雖然黨內法規不是國家立法機關制定的,但與法律規范一樣,都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制定的制度規范,前者可以實現與后者的銜接,甚至通過一定的程序實現前者向后者的轉化。可以說,兩者都是黨的意志的集中反映,雖形式各表,但本源一致,在此意義上說,兩者的本質是一致的。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語境下,前者與后者的制定主體在邏輯上是融通的,而不是對立的。因此,將黨內法規納入廣義的法的概念范疇既是法治實踐的理論映射的必然結果,又是法學理論的實踐理性的必然要求。
社會理論法學超越法學的保守,更是以開放的、積極的態度解讀法的概念。隨著現代社會的“功能分化”,各子系統的發展的結果就是“內部不斷再分化”,形成了高度復雜的現代社會。各個社會子系統在各自領域持續地、各自依據自身的特殊性專業化地飛速發展的同時,放任各自子系統自身運作邏輯的無限擴張,導致各子系統的邊際沖突和社會整合治理的困境。現代國家直面著高度復雜的現代社會的治理危機。④陸宇峰:《論高度復雜社會的反思型法》,載《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21年第6 期,第135 頁。當前的法學理論尚難以清晰、全面回應現代社會治理的困境,因而法學必須實現自身的轉型升級。中國進入新時代,“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席卷而來,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進程中,各社會領域充分自主發展,功能分化日趨充分,社會治理的難題日顯突出,社會理論法學指出“回應型法”范式與“程序主義法”范式均不適應高度復雜分工的現代社會,提出了“反思型法”的理論范式構造。反思型法的“規范理性體現為支持社會的自我規制”,“系統理性體現為支撐社會系統的自主運行”,“內在理性則體現為程序取向”。①陸宇峰:《論高度復雜社會的反思型法》,載《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21年第6 期,第136 頁。規范理性主要義旨在于尊重個體行動自由,但是不得濫用;系統理性主要義旨在于尊重系統固有的基因代碼和綱要,敦促內部協商和外部和協;內在理性主要義旨在于假以程序規范和職權規范,保障社會各子系統保持自我反思的狀態。政黨系統作為社會子系統的理性存在,一樣存在自身無序擴張的基因密碼,②正如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的,“黨大還是法大”是偽問題,但“權大還是法大”卻是真問題。脫離群眾、濫用權力、消極腐敗等失序現象一度蔓延。黨內系統也與其他社會子系統一樣需要規范理性、體系理性、內在理性的三重理性構造,從而實現政黨治理的現代化、法治化。黨內法規體系作為國家法治體系的新論斷由此應運而生,其著力于規范整合政黨系統的各成員的行動,推動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推動國家治理水平的現代化。應當特別指出的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不斷加強加快黨內法規體系建設,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社會理論法學家不僅在法律理論范式上進行法律模式的變革,而且在法的概念范疇進行理論的創新。社會理論法學家及法人類學家信奉法律的多元主義,還提出了“行動中的法”(law in action)的范疇,試圖滋養著法學上法的概念,為法學家重塑法的概念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系統論的理論支持。在此視域下,黨內法規被認可構成了“行動中的法”。法的概念在現代國家社會治理現代化這個社會語境下,其內涵外延得以延展。從廣義上而言,“法”其實就是一種規范體系的總稱,類型上大體可以分為三種:一是國家制定的法律規范,二是特定政黨、特定的組織制定的并以一定的方式保障實施的強制性規范即黨內法規,三是道德規范。道德規范是社會中歷史沉淀形成的并以社會之輿論壓力等保障實施的規范類型。③王振民等著:《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研究》,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50 頁。黨內法規概念形成之后,隨著自身的規范化、體系化而逐步成為一種典型的社會規范,調整著黨內各成員的行為并以強制力保障實施。因此,盡管學者們承認黨內法規的政治屬性優先于法律屬性,因而不宜將之上升為國家法,④劉長秋:《論黨內法規的概念與屬性——兼論黨內法規為什么不宜上升為國家法》,載《馬克思主義研究》2017年第10 期,第134~140 頁。但法學界也開始逐漸接受把黨內法規歸為法的一部分,并以法學的理論展開熱烈的研究。可以說,社會理論法學為黨內法規的法學范疇認同輸出了寶貴的知識資源,提供了現實的理論支撐。
法的規范化是法之所以為法的邏輯結果。法的規范性以法的制度邏輯為必要,而制度邏輯為法的規范性提供了根本的遵循,為法的必要性、科學性提供正當性的理據。法的普遍約束力就是因為法的規范性,沒有規范性就無從反復適用,無從反復適用就沒有普遍的價值,法的權威也就難以樹立。因而法的規范性成為法的主要特征。法的規范化是以權利義務為核心要素來構筑法的秩序。“研究‘黨內法規具備規范性’命題,不能脫離命題構造的歷史背景和語境,而必須從黨史中‘黨內法規’概念的釋出,探究黨內法規具備規范命題之所以需要且能夠被構造的目的和價值”。⑤祝捷:《論黨內法規的規范性——基于黨史和學理的雙重考察》,載《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21年第12 期,第21~22 頁。從法理學廣義上而言,國家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規范是“法”的一種。黨內法規在名稱上直接以“法”名義存在著,這一“法”的稱謂本身即昭示著黨內法規具有法的規范性。在規范屬性意義上言之,兩者是相同的。⑥王圭宇:《新時代黨內法規同國家法律銜接和協調的實現路徑》,載《學習論壇》2019年第5 期,第90 頁。黨內法規的規范化是以義務、權利、責任、權力為元素而展開的,并且是以責任、義務作為第一順位的元素,①關于黨員權利和義務中何者優先的討論,可參見周葉中、鄧書琴:《論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的價值取向——以黨員義務和黨員權利為視角》,載《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8年第4 期,第65~72 頁。而法律規范通常是以權利為先導的第一順位,義務則在后位。《中國共產黨黨章》作為黨內根本大法,在“總綱”開宗明義地規定黨的重大歷史責任:“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苯又幎它h的領導責任和黨的建設的五項“基本要求”;第一章“黨員”首先在第3 條規定了黨員的八項義務,在其后的第4 條規定黨員的八項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作為國家根本大法,在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先規定公民的權利,后規定公民的義務?!吨袊伯a黨黨員權利保障條例》第4 條第二款規定“黨員應當增強黨的觀念和主體意識,將行使黨章規定的權利作為對黨應盡的責任”。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在規范化上的制度差別在于,前者著眼于限制主體的權力,后者著眼于保護主體的權利。黨內法規對黨員的義務性規定,應當注意與憲法法律的權力邊界。制定黨內法規需遵循的合法性原則:第一,嚴格根據憲法,遵循憲法規定的基本原則;第二,符合法律保留的法律原則;第三,不得違反法律的禁止性、強制性的規定;第四,與相銜接程序性法律規定不能相沖突。②王若磊:《黨規與國法的關系的三重維度:內容協調、機制銜接與相互保障》,載《上海政法學院學報(法治論叢)》2019年第5期,第140 頁。黨內法規的規范化塑造著自身法的規范性屬性,其內容也就當然地內嵌著法的品質。
黨內法規的語言之所以表現為一定的抽象性,很大程度上與其思想性、政治性和道德性特質分不開。③管華:《黨內法規制定技術規范論綱》,載《中國法學》2019年第6 期,第134 頁。黨內法規目的在于規范黨的一切活動,而黨的活動紛繁復雜多樣,包括領導、建設、監督保障等諸多方面;黨的活動的主體也是迥然有異,包括組織和黨員個人;主體之間的關系有平等的橫向關系也有不平等的縱向關系,形態千差萬別。為了給予黨組織和黨員活動提供行為的標準,有必要將活動的共性加以抽象概括形成穩定的制度安排。《中國共產黨章程》作為黨內法規的根本大法,高度抽象了黨的領導和建設活動的行為準則、規則,規定黨員權利義務、各級組織的權力責任,統一全黨的意志、統一全黨的行動達致共同的奮斗目標,具有最高的效力,是全黨必須遵循的總章程。黨的章程是其他黨內法規制定的根據。其他黨內法規經抽象而形成的制度規范經公開發布,直接指引成員的行為模式,間接地使黨內法規的實施接受黨內黨外的監督。黨內法規的公開是其獲得法一樣的強制效力的重要環節。著名的《十八屆中央政治局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2012年12月4日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一經公布立即在全國得到有效執行,全面從嚴治黨由此拉開序幕。
黨內法規的普遍性是就其適用的主體范圍、對象范圍而言的。它要求黨內法規作為一項制度安排,應該是針對具體的、不特定的黨組織和黨員制定的,相關的黨組織和黨員無一例外地接受黨內法規的調整和約束。黨內法規的高度抽象性為黨內法規的普遍性提供前提的基礎。從形式看,普遍性原理要求黨內法規必須有著規范的名稱和嚴謹的邏輯結構。規范使用黨內法規的七種名稱。普遍性的規范要求使用條款形式為主要的表述結構形式,根據內容需要可以分為編、章、節、條、款、項、目。黨內法規在理論上可以稱之為“三級結構”,根據外觀表現形式和內在實際效力的不同,黨內法規可分為三個規范層級。即第一規范層級是黨內法規的根本大法——黨章,第二層級基本(全面)法規——以準則、條例為形式,第三層級以規定、辦法、規則和細則為基礎的具體法規。規范的名稱和嚴謹的邏輯結構為黨內法規的普遍性意義的展開創造了前提條件。黨內法規的“三級結構”借鑒使用了法律體系結構催生了其規范效力。憲法作為根本大法,是其他法律、法規的制定根據,是最高位階的法律規范,決定著下一位階法律規范的效力。這就是法的階層效力傳導功能。黨章作為黨的根本大法,是其他基本(全面)黨內法規、具體黨內法規的制定根據,決定著下一位階的黨內法規的效力。黨員入黨宣誓,加入黨的最基本的條件就是自覺地承認、遵守黨章和內心的服從黨章。由此,根據黨章制定的黨內法規便具有強制各級黨員黨組織執行和各級黨員黨組織自覺遵守與服從的權力來源,也就合乎正當性的原理。從實效上看,黨內法規的普遍性要求各級黨的組織、黨員均無例外地遵守執行,普遍地受到黨內法規的制度約束,因而彰顯黨內法規適用的平等性。各級黨的組織、黨員在黨內法規面前一律平等,由此產生了受眾的公正公平的體悟,提升了黨內法規的制度權威性,從而形成了黨內法規的善治和廣大受眾自覺遵守黨規的法治樣態。
目前一些學者多將黨內法規歸入到“軟法”之下,但事實上黨內法規在很多方面都表現出了硬法化的趨勢,甚至可以說“黨內法規的強制性并不弱于國家法律的強制性”。①曾鈺誠:《新時代黨內法規建設:目標、問題與路徑》,載《中州學刊》2019年第11 期,第28 頁。黨內法規依靠黨的機關的強制力保障實施。強制性是黨內法規作為制度規范存在的重要特征,是黨內法規保持自身的穩定性同時又永葆生機活力的力量源泉。黨內法規的強制性主要體現于對各級黨的組織和黨員的直接約束力,也表現為對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的深刻而又重大的影響力,而這種約束力和影響力是由國家機關的強制力作為保障的。我國憲法確定的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以及本身的國家政治機關的主體地位決定了黨內法規的嚴格約束力和必然的影響力。黨的各級紀律檢查委員會實際上是實施黨內法規實施的監督者和保障者。黨的各級組織、黨員一旦違反黨內法規,就得承擔相應的責任后果?!额I導干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規定》第2 條明確規定:“任何領導干部都不得要求司法機關違反法定職責或法定程序處理案件,都不得要求司法機關做有礙司法公正的事情?!雹?015年3月18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出臺印發。黨內法規本身直接推動國家法的實施,具有法的價值,支持著法律的強制力的效應。應當特別指出的是,由于黨內法規與法律規范調整的事實對象可能重疊,因而當事人接受黨內法規的處理,也可能還得接受法律規范的處理,兩者可以實現有效地銜接。黨內法規體系的強制力保障不僅來源于體系內本身,還可以獲得國家法律的強制的力支持和保障。以上例證,有相當一部分的黨內法規的強制性與法律規范的強制性可以互為條件,也可以互為結果。黨內法規的強制性維護著黨內法規的權威性,權威之下的法秩序得以油然而生。黨內法規也因著法的強制性的鮮明品格獲得了法的力量。
法的程序價值已經分化脫胎于實體價值,程序的正當性原理孕育了程序的獨立價值?!胺色@得充分的規范意義,既不是通過其形式本身,也不是通過先天既與的道德內容,而是通過立法程序,正是這種程序產生了合法性”。③[德]哈貝馬斯著:《在事實與規范之間:關于法律和民主法治國的商談理論》,童世駿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版,第167 頁。黨內法規的程序性特征彰顯了法的程序價值,兼具工具性價值和目的性價值。黨內法規的規范性不僅體現在外在的效力,還體現黨內法規自身內在的程序性要求,即黨內法規應當有著嚴格的制定審查備案等程序。黨內法規的制定步驟包括規劃和計劃、起草、前置審核、審議批準、發布、備案等。其中黨內法規嚴格的前置審核程序具有自身特色的重要的制度安排,是指黨內法規草案形成后、審批前,先由審議批準機關所屬法規工作機構對其政治性、合規性、合法性等方面進行審核。前置審核主要是從政治、法律、政策、文風、技術規范等方面對草案的必要性、合規性、可行性等進行審查。前置審核可以有效避免或者杜絕草案的瑕疵問題或者錯誤,保證草案合規合法?!吨袊伯a黨黨內法規制定條例》第21 條第1 款第(三)項將“是否同憲法法律不一致”作為黨內法規的實質審查批準標準。審核程序價值保障實質的正義價值的實現,體現了黨內法規對憲法精神、法律價值的尊重和貫徹落實。非經正當程序制定的黨內法規不具有合法性,也就沒有效力。定時清理黨內法規以及其他黨的規范性文件成為經常的必要。
黨內法規規范化經由抽象性、普遍性、強制性、程序性的塑造,觀照了法的主要特征,呈現出法的面相,彰顯著法的規范性品格。經由自覺的規范化行動,黨內法規成為與國家法律相媲美的社會規范。
法是經過有機整合的理性規則,并經過體系化而形成高級形態的有獨立品格的社會規范。法的體系化是法科學智識的類型化活動,是法學成為一門獨立學科建設的必要勞動過程。體系建構的思維和實踐在法律領域歷史悠久,其起源于古羅馬時期,于12~13世紀促進了西方法律科學的轉型,①美國法史學家伯爾曼認為,大學法律教育的發展、古羅馬法文本的重新發現,涵攝與體系方法是當時西方法律科學轉型的三個主要原因。See Harold J.Berman,The Origins of Western Legal Science,Harvard Law Review,1977,vol.90,p.894.并在19世紀的德國達致頂峰。德國法學家在《法國民法典》頒布后,開啟了“法典化之爭”的大討論。令人欣喜的是,“法典化之爭”孕育誕生了德國法學。論爭雙方最終達成一致的觀點,法的知識的體系化是法學成為一門學問的前提基礎,是法的學科理論化關鍵特質。德國法學家認為賦予法律以生命的并不是制定法律的主體的權威性,而是它自身的體系化教義和它自有的邏輯融通性。②鄭戈:《法學作為一門體系化的學問:德國法學的一個特質》,載《中國法律評論》2021年第2 期,第144~145 頁。以德國為典型代表的大陸法系國家的法律體系深受體系建構理論思維的影響。大陸法系的法律體系結構和規范形態深刻地影響我國法律體系的建構。而黨內法規體系的形成也是一樣,在技術層面運用了國家法律體系的建構邏輯。黨內法規的體系化都是移用法律體系的構建邏輯、構建方法,包括法的規劃技術、體系的完善技術、體系化的構造技術、結構體例和規范的構造技術③孟濤:《黨內法規體系的形成與完善》,載《法學研究》2021年第6 期,第25 頁。黨內法規結合自身的實際特點,依照法的法學理論邏輯和制度邏輯,創造了特定的話語體系,成為獨立的規范體系。
黨內法規體系是由各領域、各層級黨內法規組成的有機統一的整體。體系化是秉承一定的邏輯規則,對規范的有機集合集約,而不是簡單的堆砌。黨內法規的根本在于黨章,核心是民主集中制原則,主干內容是中央黨內基本法規,其他重要組成部分是部委黨內法規、地方性黨內法規。體系化是系統化的前奏。首先,黨內法規借鑒了國家法律體系的結構形式,創建了階層體系和部門體系。其次,借鑒法律的體例形式,黨規總體結構采用“總則—分則”的體例,具體規范的結構采用“原則—規則”的形式,章節條款等要素之間的有序組合整合。第三,體系的完善技術。黨內法規的體系化的完善借鑒法律體系的清理方法。自2012年以來,創建了黨內法規即時清理、專項清理和集中清理的清理制度。④中共中央辦公廳法規局編著:《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制定條例及相關規定釋義》,法律出版社2020年版,第108 頁。黨內法規實施之后,還需建立黨內法規的實施評估制度,設立科學的黨內法規評估標準,“將評估結果應用到黨內法規的制定與修改,得出科學客觀的評估結果,從而提升黨內法規立、改、廢、釋的科學性,使其符合立法邏輯”。①許皓、龔攀:《論黨內法規實施后評估標準的合法性》,載《海峽法學》2021年第3 期,第75 頁。
根據“規范主體、規范行為、規范監督”相統籌相協調的原則,黨內法規體系以“1+4”為基本的框架結構,即在黨章的統領下,分為黨的組織法規、黨的領導法規、黨的自身建設法規和黨的監督保障法規。黨內法規體系建設是一個歷史過程,是循序漸進的、有規劃的過程,是一定的數量質量基礎上集約抽象而成。黨的十八后,黨內法規體系化進入加速形成階段,取得了大發展大進步。截至2021年7月1日,全黨現行有效黨內法規共3615 部。②中共中央辦公廳法規局:《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體系》,載《人民日報》2021年8月4日,第1 版。
新時代需要有與時俱進的思想勇氣,新時代呼喚著理論的創新。法學界敏銳地在理論上實踐上開辟了黨內法規學研究新天地,豐富和發展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不斷地推動新時代中國法學的創新。黨內法規體系之所以取得如此驕人的成就在于黨的基本理論的創新發展。政治決策對于黨內法規體系在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中的歷史方位做出新的政治判斷——作為法治體系的子系統,則必然深刻激發法學的理論創新和學科發展。黨內法規不僅快速進入法學領地,黨內法規學也嘗試作為法學的分支加以研究。法學的理論研究成果指引著黨內法規體系化的路徑選擇,揭示了黨內法規體系化的理論旨趣和現實意義。一是黨內法規的體系化,有利于黨穩定地長期執政和國家的安定和平。黨內法規的體系化是黨內法規制度建設完備程度的標志,也是一個政黨是否成熟的標志。二是黨內法規的體系化,有助于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黨內法規體系化,就是黨的自我革命,就是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的自我規范化。法治是政治文明的表現形態,是公認的現代文明的核心,是世界文明的共同邏輯話語體系。黨內法規體系以法的面相邁入國家法治體系,十分有利和方便中華法治文明與世界法治文明的交流和對話。三是黨內法規的體系化,有利于深入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全面從嚴治黨為其他三個“全面”戰略布局提供可靠的組織保證。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自身具有法的規范性、穩定性和權威性可以與全面從嚴治黨的目的初衷相契合,是全面從嚴治黨的根本之道。
黨內法規體系歸入國家法治體系是中國特色民主政治的決斷。即使西方國家在人工流產、競選融資、環境保護、殘疾人保護等法律問題也是充滿著政治決策。正如波斯納所說,“法律現在已變得太多地同政治問題相糾纏,可謂史無前例”。③[美]波斯納著:《法理學問題》,蘇力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20年版,第534 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具有包容精神的開放體系,是與時俱進的具有時代先進性的體系。黨內法規根據自身的邏輯結構安排進行的體系化,同時借鑒法律規范的體系化的方法,形成較為完善的獨立的制度體系。黨內法規的概念化、規范化、體系化充分借鑒、吸收了法學的基本范疇、制度邏輯、價值功能、作用機制、立法原理、技術方法等規范制度與法學方法上的原理,結合自身的規范特點推進體系構建,形成有機結合的規范集合體?!耙酪幹吸h”與法治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則、法治思維方式、法治運行方式,既有大的同一性,又有小的差異性。小的差異性不影響大的同一性。黨章“總綱”明確指出,黨“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可見,黨制定的黨內法規與黨領導制定的法律規范都是人民的利益和意志的忠實反映,具有形式和實質的同一性?!耙獔猿忠苑ㄖ蔚睦砟睢⒎ㄖ蔚捏w制、法治的程序,實行黨的領導”。④張文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論體系》,載《法制與社會發展》2021年第1 期,第14 頁。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內法規體系與國家法律規范體系同步加快建設和發展。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對中國法治體系概念做出新的概括,包括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和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黨內法規的體系化,拓寬了法治的實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建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是扎根中國文化、立足中國國情、解決中國問題的法治體系,不能被西方錯誤思潮所誤導”。①習近平著:《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301 頁。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之魂。堅持和維護黨的領導是黨內法規體系的首要的根本任務。首先,黨內法規體系豐富全面依法治國的理論內涵。依規治黨與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的社會主義法治原則,邏輯地要求進行“依規治黨”是以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為條件的。“從黨內法治實現的制度基礎看,國家法律體系和黨內法規制度體系共同構成了建設法治國家的規范依據,成為管黨治黨的雙重制度體系?!雹趶堔鞭保骸饵h內法治的法理證成》,載《法制與社會發展》2019年第4 期,第12 頁。傳統法學理論認為,黨內法規是黨的規章,不是法學意義上法的概念范疇。但是,從全面依法治國的“全面”字義邏輯上理解,理應把黨內法規體系歸入全面依法治國的法治體系,全面依法治國的概念內涵與外延才能獲得邏輯上的周延。其次,黨內法規體系的建設,不斷健全黨領導依法治國的制度和體制機制,把黨的領導貫徹于全面依法治國的全過程,才能為扎實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提供有力的保障。最后,黨內法規體系的理性重構,是黨內法治意識的再次覺醒。法治就是規則之治,黨內法規不僅在概念形式上給予“法規”的名分,而且在行動上行法律規則之治的法治意識自覺,鍛造各級黨組織、黨員尤其是黨的領導干部的法治意識、法治思維模式,摒棄人治的傳統思維模式,大步邁向法治文明。
法治是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依歸。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法治興則民族興,法治強則國家強”。實行法治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根本方式,是我們黨追求核心價值的必然選擇。世界法治文明源遠流長,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最早提出良法善治的法治論?,F代民主社會崇尚法治,就是社會尊重生命、自由、平等、人格尊嚴的價值,就是人類的高級文明形態。法治作為法學的一般性現象,其特征具有普遍性、客觀性,但是,置于具體的社會制度和實踐可以有相當大程度的不同,或者說差異性。法治客觀性的多面相關聯著法治理念的豐富多元性?!耙驗榉ㄖ蔚谋举|屬性在它們實質的道德——政治的意義方面是多變的,那些屬性和客觀性的諸多面相之間的關聯同樣也是相當多樣的”。③[美]馬修·H.克萊默著:《客觀性與法治》,王云清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22年版,第100 頁。美國著名法哲學家富勒的“法治(legality)的八項原則”對法治作為一種國家治理模式提供了重要的法哲學見解。八項原則概括講就是:1.運作形式是通過一般性的規范;2.公開發布,受眾的行為得到規范的權威評級;3.規范是面向未來的,不溯及的;4.規范是權威的表述是可以理解的、透明的;5.規范上邏輯一致,規范的義務是可以履行的;6.規范的要求沒有嚴重超出受眾的能力范圍;7.規范保持穩定性;8.規范的內容與規范的實施一致,得到有效執行。學界通常認為富勒的法治八原則既是對法治制度的應然狀態的描述,又是理論上對于法治指稱的衡量條件。事實上,“在任何一個制度中,這八項原則都不可能被完美地實現。完全遵守這八項原則是不可能的,并且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是法律制度存在的必備條件。雖然遵守這八項法治原則對法律制度的存在而言至關重要,但是這種遵守只需要滿足或超出最低標準即可”。④[美]馬修·H.克萊默著:《客觀性與法治》,王云清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22年版,第102~103 頁。實踐中的法之所以被指稱為法,就是它具有蘊含于法治原則的正當性價值,具有法的品格特質。法的品格,是正義的品格,高尚的品格。承載法的品格的規范必然呈現法的面相。于是,如此的實證規范便有了法的內涵,有了法治的意義。黨內法規所日益展現的法學品格,為其成為國家法治體系提供了正當性法哲學理論依據。應當特別指出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置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背景,根本的特征就是堅持黨的領導,在本質上卻別于其他社會形態的法治。法治的政治意義屬性的不同決定著法治的本質和面相的差異。
黨內法規體系開拓了中國特色的法治話語體系。法治就是世界文明的共同價值,是國際社會所共同接受的話語體系。黨內法規的概念化、規范化、體系化,學理的法學化就是在做出與世界對話的姿態和努力。中國法治話語體系必須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立足中國實際問題,講好中國故事,借鑒世界人類文明先進的成果,決不能簡單移植外國法治理念和模式。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要善于提煉標識性概念,打造易于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引導國際學術界展開研究和討論。這項工作要從學科建設做起,每個學科都要構建成體系的學科理論和概念?!秉h內法規既是黨管黨治黨的智慧成果,又是建設法治國家的有力保障,理應成為中國法治話語體系的中國特色之所在。新時代黨內法規的理論和實踐急需建構黨內法規學學科,并且作為一級法學學科之下二級分支學科加以設置,形成獨特的研究對象具有獨特法學面相的學科話語體系。正如學者指出,“應當盡快確立黨內法規學應有的相對獨立的學科地位”。①章志遠:《黨內法規學學科建設三論》,載《上海政法學院學報(法治論叢)》2019年第4 期,第101 頁。當務之急,學界應該抓緊對黨內法規的基本概念、體系、關系、范疇等的研究闡述,堅持文化自信,展現中國氣派,富有特色韻味的社會主義法治話語體系?;仡櫴澜绶墒?,中華法系曾作為世界五大法系之一,深刻影響著亞洲乃至世界?!爸腥A法系凝聚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有很多優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我們傳承”“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只有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我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中探索適合自己的法治道路,同時借鑒外國法治有益成果,才能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夯實法治基礎?!雹诹暯街骸读暯秸勚螄碚返谒木?,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290 頁。黨內法規體系依歸于國家法治體系下的理論與實踐的衍進,逐漸形成的中國特色的法治文化必將進一步豐富著人類多元的法治文明形態。
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有著同質的法學品格,從而邏輯地歸依法學學科的理論視野范疇。黨內法規體系與法律規范體系共存于國家法治體系的法治化論斷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論創新。黨倡導踐行法治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地、創造性地把黨內法規體系納入國家法治體系,是弘揚社會主義民主與健全社會主義法治的偉大實踐,是黨追求執政的政治文明價值的生動實踐。黨內法規體系的建構經由概念化、規范化、體系化以及學理的法學化而獲得法的理性,內在蘊含的法學品格展示著法學的魅力,呈現出法的面相和獨特的法學氣質。正是黨內法規法學品格賦予黨內法規體系予法的正當性價值,才使之從容地與法律規范體系并行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