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現代經濟快速的發展下,經濟發展由速度轉化再到產業的結構優化,其過程需要大批的創新型優秀人才作為基礎,如何培養出適應時代需求的創新專業人才是民辦高校環境設計專業教研的研究命題。本文即以升達經貿管理學院的環境設計專業為例,探討該專業在應用產教研協同發展教育模式中的困境以及路徑。
◆關鍵詞:產教研協同發展;民辦高校;環境設計專業;路徑
產教研協同發展教育模式是黨中央、國務院推動高校教育水平和現代化產業高效發展的重大舉措,旨在通過教育鏈與產業鏈、人才鏈與創新鏈的有機對接,實現教育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結構要素的全方位融合。現階段,產教融合的內涵已經外延為以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為重點的整個教育體系與整個產業系統發展方式的變革。環境設計專業開展產教融合,不僅有利于高等院校進行學科發展、專業建設、人才培養、科技創新,而且有利于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對環境設計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助推作用。
為了加快環境設計及相關學科專業高等教育現代化發展,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的深度和廣度,提升創新型人才培養質量,多年來,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環境設計專業作為應用性和實踐性較強的應用型本科專業,在學科建設以及科研教學中主抓學生的實踐性和應用性,結合社會需求和市場需要進行人才培養,真正做到產教融合協同發展的路徑,與此同時,環境設計專業在教學設計中為學生提供了以企業為重點、以行業為重點、校內與行業共同培養的開環,培養一批胸懷“國之大者”的未來設計家。
一、產教研協同發展教育模式的應用
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和創新的第一動力,高等教育除了滿足民眾需求、提升人力資源素質以外,更應成為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動力源泉。“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黨的十九大報告對高等教育內涵發展提出的新要求,是新時代中國高等教育的戰略性選擇和建設教育強國的必由之路,已成為應用型高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途徑。
產教研協同發展是將教學、科研與生產實踐有機結合的一種建設體系,通過學校與企業、教學與科研多方面規劃建設形成利用各種教學環境與教學資源實行優化人才培養模式,2021年6月人社部在《“技能中國行動”實施方案》中指出:“建立健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機制。推動企校在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上深度融合,共同推動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契合企校需求,整合企校資源,建立企校資源集群,構建企校發展聯通、需求互通、資源融通的雙贏合作格局。”支持企校開展數字技能、綠色技能等領域技能人才聯合培養,實現了人才精準培養,解決了學校人才輸出和企業人才需求對接的錯位現象。
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環境設計專業建設、人才培養以及教學科研建設中,引領應用型高校轉型發展積極融合產教研協同發展模式,形成了校企合作、校會合作的建設思路與經驗,為提升相關項目自我完善、自我演化能力開展了系列教學質量建設活動,同時也遇到困境和問題,以環境設計專業建設為例探討其在產教研協同發展教育模式應用中的困境與解決路徑。
二、民辦高校環境設計專業產教研協同發展的困境
環境設計專業作為文科專業具有一定實踐性、應用型、靈活性。我校藝術學院根據教育部“高等學院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建設有關要求,努力建設相關教學質量工程,并以此為推手,進一步加強專業內涵建設,不斷調整和優化學科專業結構。目前,建設有市級重點實驗室“鄭州市重點實驗室—藝術教學實驗中心”,依托環境設計學科作為“河南省級品牌專業項目”“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混合式教學項目”的學科優勢,結合其專業特點,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教科協同發展的途徑,利用不同教學環境和資源,在人才培養方面結合社會需求定向培養,在教學中實踐以直接實踐獲取知識經驗為主、科研帶動實踐有機結合的教育模式,雖然在產教研協同發展的道路上有一定雛形,但在實踐過程中也遇到一定困難和問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產教研協同的主體不明確
在以往的產教融合實施過程中普遍認為產教融合的主體是企業和學校,卻完全忽略了學生作為受教育者的地位,導致產教融合的實施完全沒有考慮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方向和就業需求,最終造成學生主體的驅動乏力,產教結合效果不良,學生學習效果不好。
(二)產教研協同過程中缺少共同意識
在專業建設過程中往往缺少企業的參與,因此造成:專業發展缺少行業前瞻性;課程內容與工程實際脫節;高校科研項目偏重基礎性、理論性,難以與企業形成利益交叉點;實踐教學只服務于理論教學,沒有根據生產需要設計實踐項目;校企雙方實驗設備、技術人員沒有形成合力,在學生專業實習實訓涉及到具體崗位的不能更好銜接,造成學生有能力但實習對接有困難。
(三)產教研協同的實施主線不明確
以往的產教研協同探索都注重合作架構上的形式融合,缺乏明確的實施主線,產教研協同沒有明確的方向,使得目前的產教融合成了一個組合式的雜貨鋪。在前期校企合作框架構建上經驗不足造成后期校企合作主線不明確,有的課程有校企合作項目,有的課程以理論基礎為主就造成知識的建構脫節,沒有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教研發展出現斷層,未能結合企業問題提出教研改革。
(四)產教研協同過程對接效率低
校企能夠進行深層次的融合,其動力在于產教融合過程中校企雙方在聯合育人過程中是否能夠達到“雙贏”的目的,否則由于校企雙方在合作過程中付出與回報不對等,就會影響其中一方合作的積極性,最終導致合作失敗。企業與學校對接不暢通,在后期課程設置和人才培養只是單方面的規劃,雙方建設中責任任務不對等,同時激勵機制和保障措施不到位,雙方積極性低、投入精力少,也容易造成合作不順利并出現合作終止問題。
三、民辦高校環境設計專業產教研協同發展的路徑探析
應用型本科民辦高等院校在發展過程中如果想走出一條特色發展之路,就需要以“新文科”發展為契機,轉變發展理念,增強改革動力,強化評價引導,將服務地方經濟社會作為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的發展目標,將育人模式由原有的教學模式轉到產教融合混合式教學模式上來。
為了通過產教融合達到高效育人的目的,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環境設計專業探索建立了“三機制五對接體系”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即:“雙師”教師培訓機制、理實一體化機制、與技術發展同步的教材資源開發機制、五對接體系。
(一)“雙師”教師培訓機制
產教融合的目的是培養既具備深厚的理論知識又擁有高水平的技術技能同時具有創新創業意識的復合型人才。這就提升了對于教師的要求,教師不僅能夠教授書本知識,也應緊密結合企業的需求和問題,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實施“雙師型”教師的舉措,積極鼓勵教師深入企業,將科研成果帶入企業,同時也為教學實踐帶來一手素材,將產教研協同發展帶來有機融合。教師的技術能力和專業素養應有高要求,創新創業意識也有一定新標準。在混合式產教研融合制度體系建設中,對于教師培訓機制、激勵機制應加大改革和完善,有效促進教師自主深造學習,同時也保證了校內“雙師型”教師的技能培養和企業指導理論的提升,從而避免產教研融合實踐過程中任何環節的脫節,同時出現理論知識匱乏以及技術能力的短板。
(二)理實一體化機制
學校產教研協同發展定位應緊密結合企業生產、運作、經營、管理等體系,在產教融合實踐過程中使學生及時有效的了解不同企業運作的特殊性,在學生畢業就業時進入企業后能夠及時調整,能夠順利有效的適應企業設計流程、設計規范、設計實踐操作等工程環節要求,減少了企業人才實習培養環節。因此在建立產教研協同發展機制時,應明確理論與技術的有效融合,建立學校與企業融合將理論與實踐一體化銜接機制。
(三)教材資源開發機制
教材資源作為育人教學、實現實踐理論系統化、辦學理念的重要承載媒介,由于市場經濟變化較快,新的理論、技術、工藝、規范更迭較快,原有一些教材不能滿足企業人才培養需求,因此需要建立與新型技術發展同步的教材研發機制,有效的銜接教學與實踐、學校與企業的關系,將科研理論知識和技術技能形成教學體系,這需要學校與企業雙方協同合作共同研發,結合國際先進理念和科技發展趨勢與市場需求,從而保證學生及時獲取與技術發展同步知識。
(四)五對接體系
“五對接體系”即專業建設與企業需求對接、實踐教學與企業生產對接、能力培養與企業技能對接、學業評價與企業評價對接、校內導師與企業導師對接。專業建設與企業需求對接更加直接符合企業人才要求,達到學生畢業就業能夠達成相應崗位需求并及時上崗,在產教研協同發展中應積極與企業合作,實時了解企業需求,實現專業建設、教學內容等與企業無縫銜接;實踐教學與企業生產對接通過教學設計中實踐環節以及實訓課程的設置,將實踐內容結合企業實踐的技能訓練,更加貼近真實的企業實踐中,使學生增強實踐信心和能動性;能力培養與企業技能對接,傳統的教學模式過于局限和單一導致學生思維固化與實踐崗位較大脫節,造成學生畢業就業“眼高手低”不能適應工作,在產教研協同課程建設中緊跟先進技術和企業需求,將科技動態和前沿技術靈活融于教學中;學生考核與企業評價緊密結合,實現多元化評價體系,更緊密結合學生的實習實踐形成良性循環;在產教研協同課程發展建設中始終保持企業導師與學校導師的對接,開設交流培訓和聯絡機制,實現學校教師與企業導師的雙資源開發。
參考文獻
[1]周永蓮,張方林.校企深度融合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研究[J].經營與管理,2015(02):145-150.
[2]匡遷.現代學徒制下服裝設計專業教學改革與探索[J].輕紡工業與技術,2019,48(05):44-47
[3]朱躍.地方本科院校需要轉型發展[J].江蘇教育,2019(28):14-16.
[4]李冉.國外產學研合作教育發展歷程及典型模式介紹[J].高教論壇,2012(04):1-2.
作者簡介
王瑞雪(1988.02—),女,漢,籍貫:河南鄭州人;學歷:研究生;職稱:講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工作單位: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
基金項目:2021年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校級課題資助《民辦高校環境設計專業產教研學協同發展的路徑探析》(項目編號:SDK-2021-YB050)